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
内容
编辑推荐

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和决策层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正是此前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的美元流动性过剩。

《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从全球化的视角探寻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制度根源,以及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机制,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理解,并深入思考中国的应对策略。

内容推荐

《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一书,从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概念入手,将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放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探讨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理及后果,分析了日本、中国台湾、英国三个经济体在出现流动性过剩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而分析了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性、成因以及目前国内外的金融、经济环境对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硬约束”,提出了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组合建议。

作者认为,决定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在于掌握国际货币发行权国家的货币扩张政策,制度根源在于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表现为货币、资金过剩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存在,而且产能过剩、贸易顺差与货币流动性过剩并存。作者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宜疏不宜堵,应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金融深化促进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1.3 写作思路和逻辑框架

 1.4 结构和章节安排

 1.5 主要创新之处、难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全球流动性过剩探析

 2.1 全球流动性过剩概况

 2.2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缘起

 2.3 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后果

第3章 有关经济体流动性过剩问题概况与应对措施

 3.1 日本1984-1990年流动性过剩的概况与政策分析

 3.2 中国台湾1986-1990年流动性过剩情况下的政策分析

 3.3 英国1982-1990年流动性过剩情况及政策分析

 3.4 流动性过剩条件下若干国家(地区)的经验总结

第4章 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概述

 4.1 对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判断

 4.2 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特殊性

 4.3 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成因分析

第5章 中国流动性过剩外部环境评析

 5.1 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货币化是大势所趋

 5.2 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基础将长期存在

 5.3 中-美独特的共生储蓄消费模式仍将是全球化结构性失衡下的必然选择

 5.4 人民币升值的“硬约束”使中国单纯依赖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过剩面临更困难局面

第6章 中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和建议

 6.1 对我国现行应对流动性政策的回顾和效果评价

 6.2 疏导流动性过剩的基本思路

 6.3 以金融深化促进产业升级是中国应对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战略

 6.4 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解决外部流动性输入的根本之道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导论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一方面,资产价格上涨,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盛行,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并购基金为首的私募股权基金更是不断刷新募集纪录。全球通货膨胀的隐忧以及巨额的国际资本在各国间的频繁流动,对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产生了较大冲击,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各国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同样也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从2003年起房地产价格已经连续数年快速上涨,中国境内股票价格更是在2006年、2007年两年翻了近四倍,CPI从2007年也开始逐渐攀高,通货膨胀压力已十分明显。流动性过剩伴随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使我国经济存在堕入“泡沫经济”的隐忧,而CPI的逐渐攀高又意味着流动性过剩随时有转化为通货膨胀现实的威胁,因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且我国处于一个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以至于从经济学界的研究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从政府出台的调控措施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应对策略,而现行的相关政策有效性也越来越不显著,开始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特别是自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全球流动性过剩产生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全球流动性突然由过剩变为不足,全球资本市场开始“走熊”;另一方面,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开始进一步暴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有转化为现实之嫌。在此背景下,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纷纷启动向金融市场注资、降息等救市行为,显然是在权衡保经济增长和保价格稳定的政策目标中选择了后者。但从政策的效果来看,这些政策在应对危机方面如杯水车薪,而从增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的趋势看,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将雪上加霜。这些政策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应对通货膨胀的难度,甚至可以说危机未除通货膨胀已至,全球流动性过剩由此又有了更为复杂的特点。

鉴于此,本书希望能够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现在的流动性过剩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其现状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贡献绵薄之力。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经济金融界对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管理的讨论很多,但通观各研究观点,时评的多,深入研究的少;就事论事的多,系统研究的少;政策解读的多,理论研究的少。以至于究竟什么是流动性,什么是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什么,流动性过剩背后隐含了哪些经济问题,面对流动性过剩如何应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究竟是一个经济表象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是否真正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抑或其背后隐藏的经济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根源等问题,都没有得到系统的解答。进一步说,在弄清楚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机理之后,我们该如何管理流动性,如何才能保证流动性既不过剩又不致不足等问题亦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事实上,解答这些问题需要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流动性过剩背后隐含的大量经济金融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正确解读和正确应对将为无论是经济发展战略、宏观政策调控还是微观经济管理以及投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而这也就成为了本书选题意义所在。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廓清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理论内涵是本书开篇的第一要务。而从现有的文献看,无论是流动性还是流动性过剩,专家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认识,尚无定论。事实上,由于流动性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对流动性过剩有不同层次的界定也就不足为奇。

P1-3

序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流动性过剩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过流动性过剩的现象。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全球游资规模不断扩张,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等等。

2007年4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似乎在一夜之间由“流动性过剩”转向了“流动性不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看待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没有深陷危机,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金融市场更多地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是大势所趋。因而,中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仅要解决由内因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也要面对全球流动性过剩向中国输入造成的冲击。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能因为此次危机中一些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或被政府接管,或被收购,或破产清算,就怀疑发展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创新的重要性。

我多次讲过,要正确处理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通常我称之为“两个轮子”。摆正资本市场的位置,真正把资本市场摆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根本性的措施,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和产品,建立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机制,来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不仅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平衡、稳健发展,而且能有效地将流动性注入到实体经济中,并可提供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创造条件。因此,发展资本市场虽然不是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充分条件,却是解决内源性和外生性流动性过剩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刘洁同志的《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一书,从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概念入手,将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放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探讨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理及后果,分析了日本、中国台湾、英国三个经济体在出现流动性过剩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而分析了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性、成因以及目前国内外的金融、经济环境对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硬约束”,提出了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组合建议。作者认为,决定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在于掌握国际货币发行权国家的货币扩张政策,制度根源在于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表现为货币、资金过剩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存在,而且产能过剩、贸易顺差与货币流动性过剩并存。作者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宜疏不宜堵,应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金融深化促进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该书资料丰富、论证充分、分析深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特别是对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符合实际,对这个领域的科研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后记

生活在平淡与感恩的世界

街上的树发出了嫩芽,徐徐的风有了一丝暖意,昨天甚至下了一场久别的小雨。又一个春天来了。春天让人感到舒展,春天让人走在路上的脚步是轻快的,春天让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这样一个暖人的春天,我的博士论文也画上了句号。此时,欣慰之情油然而生,但回首求学的艰辛路程,内心更多的是感慨和感激。

我要衷心感谢吴念鲁教授。还在20世纪80年代我读大学本科期间,吴老师就是我所仰慕的国际金融专家,那时我就经常从《国际金融研究》中阅读学习他关于国际金融方面的论著。当我有幸成为吴老师的弟子时,深感人生之幸运。吴老师治学严谨,笔耕不辍,他宽以待人、豁达开明、淡泊宁静的情操时时感染着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提纲到最终完成,吴老师始终积极鼓励我,时常督促我,悉心指导我,甚至在身体有恙之时,仍逐字逐句地审阅我的论文,从论文结构到文字把握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吴老师对我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是我终生难忘的。

我要衷心感谢刘鸿儒教授。刘老师是我国著名的金融理论与实务专家,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设计者和践行者。这一点在我为写作《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进行调研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尤深。刘老师爱研究,爱教育,更爱学生,一贯如此,其间的故事数不胜数。在我写硕士论文时,他不远万里,从新加坡给我带回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我读博士期间,刘老师又给了我极大的关心,谆谆教诲,时时督促。刘老师的睿智通达、勤奋钻研、求真务实、充满活力令我可望而不可即,景行行止。

我要衷心感谢唐旭教授。唐老师曾在我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担任过我的班主任,对我学生时代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了诸多指导。唐老师的敬业、负责、平易、宽厚,以及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关心我的论文,都令我难以忘怀。

在论文开题时,谢平老师、赵海英老师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均在论文中采纳。还有在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赵海宽老师、秦宛顺老师、靳云汇老师的授课均对我开阔思路、巩固经济理论基础以及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对各位导师的辛勤教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衷心感谢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李燕明老师、张睿老师、戈志喜老师、谢景晓老师、司晓娟老师等各位老师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每当看到他们,都会使我回忆起曾经在“五道口”度过的快乐美好时光。

本书是在博采众多前辈、学长的研究成果上完成的,因此我要衷心感谢那些未曾谋面的良师益友,正是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启迪了我。

在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我得到了许多同学、校友、朋友的热情帮助,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但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无私帮助将永存我心。还有2002级博士班同学们的帮助,那是一个友爱的集体,也是一段温馨的时光。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先生邹翔对我论文的选题和结构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如此,每当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感到困惑时,他都给予我精神和思想上的支持。感谢我的女儿,我读博士期间正是她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我需要工作、求学、安排家务、接送她学习,其间“内忧外患”,几多艰辛,但一想到她的明事、善解人意,一看到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就给了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一切的烦恼都会抛诸脑后。她给我的人生带来莫大的快乐、支持和安慰。感谢父母,他们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感谢兄、姐,他们引导了我,帮助了我。

论文的完成,让我心中有片刻的轻松。然而,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论文、学位是我追求的,但这绝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在既平淡又多变的人生中,如何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始终怀着一颗宁静、通达、感恩的心前行,是我毕生要修为的。  刘洁

二○○八年三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将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放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性、成因以及目前国内外的金融、经济环境对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硬约束,提出了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组合建议,特别是对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符合实际,对这个领域的科研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 刘鸿儒

本书是至今所有的“流动性”相关论著中,资料收集最为全面,分析最为深入,观点具有创新性的一本优秀的专题著作。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 吴念鲁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成为全球以及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对全球以及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 穆怀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948618
开本 16开
页数 3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7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22.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