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邦与项羽(弱势掌控大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曾经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他登上九五之尊的意义也令后人讨论不已。项羽,从一个普通的反秦将领一跃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最后,却兵败乌江,自杀身亡。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楚汉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决!本书从历史入手,深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刘邦和项羽进行一番比较,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探讨刘邦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就是:一是性格之胜,二是治人之胜,三是做事之胜。

内容推荐

本书从历史入手,深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刘邦和项羽进行一番比较,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探讨刘邦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就是:一是性格之胜,二是治人之胜,三是做事之胜。

目录

第一章 无可无不可:性格决定命运

第一节 豁达而执着与狭隘而固执

1.豁达而执着/3

2.狭隘而固执/26

第二节 帝毛之忍与妇人之仁

1.鸿门赴宴,能屈者能伸/31

2.汉中当王,善退者善进/48

3.乌江自刎:能伸不能屈,能进不能退/59

第三节 理智性与情绪化

1.刘邦不废太子/66

2.霸王别姬/92

第二章 不善将兵善将将:人才决定成败

第一节 兑现与吝啬

1.网络人才/103

2.重用猛士/134

第二节 纳谏与拒谏

1.听谋士妙计/154

2.给猛将树威/169

第三节 掌控与失制

1.经常提醒/184

2.有时让步/194

3.及时削权/205

第三章 宁斗智不斗力:权谋决定局面

第一节 清醒与模糊

1.得人心者得天下/215

2.识大势者成大事/237

第二节 借势与弃势

1.借天势,尊义帝/263

2.借地势,都长安/268

3.借人势,树标兵/283

第三节 谋略与实力

1.避重就轻,做重要的事情/297

2.临机应变,抓住最佳时机/305

试读章节

张良叫夏侯婴派军卒送项伯回新丰鸿门。项伯回到军中,立即去见项羽。

项羽问:“叔父深夜到来,有何大事?”

项伯说:“我有故友,本是韩国公子。当年我杀人之后,全仗他得以活命。如今刘邦从韩王那里借他为随军谋士,恐怕两家交兵,此人难保活命。所以刚去跟他说说,叫他回避,顺便了解刘邦入关之情。张良对我说,刘邦先入关中,并无他意,遣将守关,只是为了防备秦国余党而已,不是为了拒楚。一应宝物、美女、粮食,尽都封锁不敢擅动,秦王子婴也不敢擅自处置,就是为了专等你到来。我想,如果不是刘邦率先入关,我们又怎么能够兵不血刃,轻易入关呢?这是刘邦的大功。如今他有大功,而听信小人之言,反要加害,恐怕于理不顺。他明日要亲来军中谢罪,项将军可以从容相待,这样才不失天下大义。”

项羽说:“依照叔父之言,刘邦好像没有大罪。如果兴师动众,恐被诸侯耻笑。”

范增说:“我劝将军消灭刘邦,是因为刘邦入关以来,约法三章,企图收买民心,他的志向是要夺取天下。如果不趁早剿除,恐生后患。将军被张良说词欺瞒,不可全信。望将军思之。”

项伯说:“先生要杀刘邦,还怕没有妙计?何必采取军事行动,遭天下诸侯咒议?”

项羽说:“叔父之言有理,先生再当定计。”

范增说:“我有三计,可杀刘邦,望将军取舍。”

项羽:“请问其详。”

范增说:“第一计:派人请刘邦到鸿门赴宴,未入席时,将军就责问他入关之罪,他不能回答,立即斩首,这是上计。第二计:如果将军不便自己动手,可以埋伏200名刀斧手,刘邦入席以后,我举所佩玉块为号,将军唤出伏兵杀之,这是中计。如果二计不成,可派一人斟酒,把刘邦灌醉,刘邦是个酒徒,酒后必然失礼,趁机杀之,此为下计。如果将军依此三计,刘邦必死无疑。”

项羽说:“三条计策都用,我看刘邦怎样逃过杀身之祸!”

项羽传令大小将校,作好充分准备,专候刘邦自投罗网。再说项伯走后,刘邦急叫张良、郦食其、陆贾、萧何等人计议。

刘邦说:“明天去项羽军中之事,的确生死所系。不去,项羽派兵攻打,势难抵敌;如去,又怕进入陷阱,难保性命。诸君认为该怎么办呢?”

萧何说:“项羽兵多将广,难以抗衡,不如修书一封,派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将关中所有全部送给项羽,别求一郡,再修整兵戎,等候时机。”

郦食其说:“我愿下书,游说项羽。”

陆贾也表示愿随郦食其同行。

张良说:“诸公之言,恐非上策。昔日伍子胥保护平王赴临潼,会见十八路诸侯,受到天下人尊敬。蔺相如使秦,最后完璧归赵,天下人称赞不已。目前虽然势力不若项羽,但是也不能害怕到如此地步,这样在天下诸侯的面前就失了威信。我虽然不才,愿随沛公去赴明日之会,管教范增无法用其谋,项羽无法施其勇,保证无事而回。他日若为天下之王,也可名正言顺。”

刘邦说:“全仗先生神机妙算,看来只好亲自到虎穴里走一遭了。”

第二天早晨,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纪信、夏侯婴等人及百余轻骑,一路惶恐不安地去鸿门赴宴。

不时,刘邦又把张良叫到面前说:“我今天此行十分忧虑,惟恐不测。先生何以处之?”

张良说:“沛公放心,我自有办法。沛公尽管记住昨日应答之语,照此回答,自然平安无事!”  距离鸿门尚有5里之遥,早见一支军马到来。但见干戈灿烂,甲士纠纠。

为首将领英布大呼:“我奉鲁公之命,迎接沛公!”

双方下马施礼,继续前进。刘邦、张良等人一起到军营大门,陈平出门迎接,立在道旁。刘邦正准备进去,只见军中甲士林立,金鼓大作。

沛公不敢前行,对张良说:“鲁公营内,戒备森严,全无平日气氛,不可入内。”

张良胸有成竹地说:“沛公既然到此,进则有理,退则无路。退后一步,必然中计。沛公暂时少待,让我先进去看看。”

张良缓步徐行,丁公、雍齿两将把守军门,不放张良入内。

张良说:“请报告鲁公,有沛公借士张良求见。”

丁公进入军中见项羽说:“门外有沛公借士张良求见。”

项羽说:“什么叫借士?”

范增说:“张良是韩国人,五代为韩国臣下,见多识广。如今跟着沛公为谋士,这人此来必是游说。鲁公先杀此人,如去沛公一臂。”

项伯听说此言,急忙说:“不能如此!鲁公刚进入关内,正要收买人心,人才云集,才能成为霸主。怎么无故杀害贤人?张良与我关系甚厚,如果鲁公喜爱,我可以劝说。”

项羽吩咐丁公召见张良。张良来到军中,看到项羽全身披挂,如临大敌,手握剑把,似乎随时都会一跃而起。张良认为,首先应该叫项羽撤掉武士,解除装备。

张良说:“我曾经听说古代明君治理天下,耀德不扬兵;善于治理天下的圣人,重德不用兵。如今鲁公在鸿门接见诸侯将领,这的确是一件义举。我原来以为,这里一定歌竹管弦,笑语欢声,猜拳行令,尽醉而归。想不到我来到这里,甲兵林立,刀剑森森,金鼓震天,杀气腾腾。这种情境,令人不寒而栗,人各思归。鲁公巨鹿破釜沉舟,九战章邯,勇冠三军,天下闻名。哪个不知道?哪一个不害怕?鲁公不用示强而自强,不用称勇而自勇,哪里用得着这样大张声势来显示鲁公之威?名路诸侯都在外面,看到鲁公全无宾主之礼,所以害怕不敢前进。借士张良冒死入营,特请鲁公三思。”

张良古今齐说,褒贬共用,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项羽认为张良言之有理,令甲士尽皆退去,金鼓停,武器去,更换官服,请各位宾客进营。下令各位将领只准带文臣或武将一名,作为侍候答应。

张良出外,跟着刘邦重新进营。

刘邦不敢以往日兄弟相称,急忙趋步阶下,鞠躬再拜,说:“刘邦谨侯鲁公麾下!”

项羽厉声问日:“你有三罪,知道吗?”

刘邦说:“我只不过沛县治下一个亭长,偶尔之间被众人推为首领,率兵伐秦,幸而投到鲁公麾下,凡是有所进取,全靠鲁公指挥,哪里胆敢妄为?”

P38-40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无疑是两个很令人关注的历史人物,这不仅因为他们所经历的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同时也因为两人如此大的差距,刘邦却能以弱胜强。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最显著的动乱时期,可是一年只发生不到3场战争,而秦朝灭亡到汉朝建立的8年时间,却每年经历了十几场战争,就是项羽本人,也自称经历70余战。按一般的情况而言,在这样剧烈的动荡之中,强者胜,弱者败,天经地义。可是刘邦这个弱者居然战胜了项羽这样的强者,居然来了个以弱胜强!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曾经说过,世界历史上有两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外国的恺撒大帝,一个是中国的汉高祖刘邦。在外国,恺撒历来威名远扬,而刘邦在中国就没有那样幸运。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刘邦没有位置;谈到刘邦、项羽,赞美项羽的很多,诋毁刘邦的不少。这可能跟中国的文化有关——同情失败者;也可能跟司马迁的《史记》把刘邦当成了一个“无赖”来描写,而把项羽作为一个英雄来歌颂有关。在中国,虽然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说法,可是到了刘邦项羽这里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本书从历史入手,深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刘邦和项羽进行一番比较,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探讨刘邦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就是:一是性格之胜,二是治人之胜,三是做事之胜。

刘邦之所以胜利,第一点在于“无可无不可,无所不可为”的性格。

任何一个人,能不能获得成功关键是性格,性格决定成败,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刘邦的性格,正如东汉马援所说“无可无不可”。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干大事的性格,也是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的主要因素。有了这样的性格,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处变不惊、坦然面对。刘邦的青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可是进入反秦战争以后,常不得不以一种弱者的身份出现。在鸿门宴,他因功受过,能够低三下四,以求得一时安宁;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他能够含着眼泪去汉中当王……中国有个古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这里要说,“忍得人所不能忍,方成人上人”。刘邦能忍,是成就大事的核心动力。而项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不能忍。项羽不能忍,所以到处屠杀;项羽不能忍,所以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项羽不能忍,所以烧了阿房宫,挖了秦始皇的坟……正因为不能忍,到了乌江边上,不愿渡江卷土重来,而是“拔刀自刎”。如果项羽也像刘邦那样无可无不可,何况还可以渡江,即使不能渡江,但完全可以投降刘邦,也不至于马上就死——须知,当时项羽只有32岁!因此,刘邦的性格特征是“无可无不可,无所不为”,而项羽的性格特征是“有可有不可,有所不能为”。也就是说,刘邦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干,但是什么事情都敢干,没有任何限制;而项羽则是有的事情可以干,有的事情不能干,心中有条条框框,鸿门宴上放刘邦,鸿沟签约之时放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刘邦之所以胜利,第二点在于“不善将兵善将将”,靠人才夺取胜利。刘邦跟韩信有下列一段很精彩的对白:

上(刘邦)问日:“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日:“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日:“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日:“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的特点就是“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他手下的人才,可谓三教九流,有老家的乡党、项羽旧部、秦国的遗老遗少、其他诸侯国的谋臣勇将。刘邦能够将这些人“玩于股掌之间”,这就是善于“将将”的高明所在。刘邦用韩信、防韩信、灭韩信,步步进展;刘邦用萧何、疑萧何,步步为营;刘邦用张良、尊张良,浑然天成;刘邦用陈平、信陈平、爱陈平,游刃有余……刘邦用人,大胆使用,有效提醒,及时控制,把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真是韩信所说“不善将兵善将将”。

刘邦对此很自豪,曾经自白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张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有人经常说,刘邦用人的特点就是“用人不疑”,其实刘邦用人,无所谓“疑”还是“不疑”,能干事就行。韩信攻打赵国,就派他的亲家赵耳随军,名为协助,实为监督;萧何是刘邦最忠诚的追随者,可刘邦不断“提醒”,把萧何弄得战战兢兢。刘邦不仅能够用人,也能够控制人。在这个方面,项羽实在是相差甚远:不仅放走了韩信、陈平,还连叔父项伯、大将丁公都用不好——项伯是至亲,可像个间谍,丁公乃大将,却在战场上私放大敌刘邦……

刘邦之所以胜利,第三还在于“宁斗智不斗力”,靠权谋拓展局面。

刘邦与项羽有这样一段很著名的对话:

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刘邦回答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斗智就是讲谋略,斗力就是凭武力,谋略与武力,文斗与武斗。力弱者往往选择前者,力强者常常使用后者。刘邦能够避重就轻,做最重要的事;刘邦善于临机应变,抓最好的时机。项羽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常常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项羽不懂得应变,胶柱鼓瑟,失去了很多大好时机。

《刘邦与项羽》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刘邦何以从弱到强,项羽何以蛟龙遇浅水,追寻历史足迹,追求全新体验,总结成功经验,一定能够让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邦与项羽(弱势掌控大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凡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418149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9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4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