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陋习与矫正
内容
编辑推荐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本书从日常生活陋习、言谈举止陋习、饮食陋习、卫生保健陋习、哺育教养陋习、恋爱婚姻陋习、出行陋习等这几个方面着手,为你改掉不良习惯支招。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是一本个人修行的良好书籍。

内容推荐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本书从日常生活陋习、言谈举止陋习、饮食陋习、卫生保健陋习、哺育教养陋习、恋爱婚姻陋习、出行陋习等这几个方面着手,为你改掉不良习惯支招。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是一本个人修行的良好书籍。

目录

前言 关于陋习与矫正

日常生活陋习

随地吐痰、擤鼻涕[3]

乱扔垃圾[4]

大吃大喝[5]

随地大小便[6]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7]

乱写乱贴乱画[8]

不分场所吸烟[9]

公厕卫生不维护[10]

不排队[10]

不分场合接打手机[11]

乱发短信和垃圾邮件[12]

影响别人生活[13]

过度装修[13]

拜访不预约[16]

不准时赴约[16]

会客时间过长[17]

赤膊外出随地卧[17]

浪费水[18]

浪费粮食[19]

浪费电[19]

早晚锻炼、活动影响他人睡眠与休息[20]

生活无计划[21]

疯狂购物[22]

长时间逛商场[24]

旧物奴隶[24]

看电视时间过长[26]

泡吧[27]

手蘸唾液点钱物[28]

做事拖拖拉拉[29]

公共场所乱脱鞋[29]

吃生蒜不漱口[30]

讲排场,摆阔气[30]

职业行乞[31]

守财拜金失尊严[31]

与宠物过分地亲密[32]

虐待宠物[33]

遛狗不清理弃物[34]

携带猫、狗宠物进入公共场所[34]

遛狗不牵锁链[35]

城镇居民区内养畜禽[36]

“闹婚礼”[36]

修豪华坟墓[37]

街头烧纸[38]

生活过分科技化[39]

盲目仿效发达国家生活方式[41]

临街吊挂衣物[42]

社区的健身器材被用来晾衣服、晒被子[42]

侵占盲道[43]

过度穿牛仔裤[43]

商店、书报摊大声叫卖,播放音响[44]

言谈举止陋习

国骂[47]

毁损公物[47]

讲黄段子[48]

与别人距离过近[50]

上车不向后坐,进会场不向里坐[51]

楼道乱放东西[51]

歧视他人[53]

背后说别人的坏话[54]

不讲诚信[55]

瞎起哄,凑热闹[56]

无理搅三分[58]

吹牛[58]

摆谱[59]

讲粗话、脏话[61]

爱占小便宜[61]

欺软怕硬[62]

人前背后不一样[63]

见风使舵[641

别人面前抠鼻子[64]

少跷二郎腿[65]

女性过度化妆[66]

女性香水味过浓[67]

谈话时任意打断对方或东张西望[68

道听途说和传播谣言[68]

网络语言不文明,聊天室谩骂[70]

生气时向他人发火[70]

在水上乐园、游泳池里小便[71]

赌博[71]

封建迷信[73]

饮食陋习

混用餐具同饮食[77]

不吃早餐[77]

不讲营养搭配[79]

盲目效仿[82]

不按时吃饭[83]

空腹喝酒[84]

一日三餐老三样[84]

饮食搭配不合理[85]

晚餐过饱[86]

睡前饱食[87]

剩菜剩饭错误加工[87]

饭桌前做报告[89]

饭桌前教训子女[89]

食物热量过高[90]

自助餐厅里的不文明[90]

偏爱街头餐饮[91]

懒得烹调[92]

生吃鱼肉类食物[93]

相搛菜[93]

生熟不分[94]

硬劝酒[94]

酗酒[95]

不及时洗刷餐具[97]

不注意饮水卫生[98]

暴饮暴食[99]

迷信植物油[100]

嗜油炸食品及烧烤食品[101]

滥食野味[102]

饭桌前乱剔牙[103]

将冰箱当保险箱[103]

食物包装纸不卫生[104]

把水果烂的部分削掉再吃[105]

卫生保健陋习

不注重心理健康[109]

悲观[111]

多欲[114]

过于严肃,不善幽默[116]

不读书不看报[117]

不知感恩[120]

缺乏体育锻炼[121]

吸烟[123]

咳嗽、打喷嚏不掩口遮鼻[126]

喝生水[126]

不经常洗澡及洗澡方式不正确[127]

不勤剪指甲[128]

不每天洗脚[129]

一盆制[130]

袜子、内裤一起洗[131]

共用毛巾、洗脸盆[131]

饭前便后不洗手[132]

滥用洗衣粉、洗涤剂[133]

乱用肥皂[134]

用公用香皂洗手[135]

不注意口臭[135]

卫生纸放卫生间[136]

不及时倒垃圾[136]

不更换牙刷[137]

不更换毛巾[137]

不晾晒被褥[138]

不换抹布[139]

不换纱窗[140]

有病不及时诊疗[140]

不按时体检[142]

烫澡[143]

使用电脑不当[143]

网络成瘾[146]

~过分迷信维生素E[148]

盲目补钙[149]

滥用抗生素[151]

盲目减肥[153]

迷信保健食品[155]

锻炼方式误区之一:

要么不锻炼,要么剧烈运动[157]

锻炼方式误区之二:

爬山是中老年人最好的锻炼方式[158]

锻炼方式误区之三:闻鸡起舞[159]

随便买一副老花镜[161]

饭后做爱[162]

压马路[162]

用围巾当口罩[163]

不注意正确使用铝制品炊具[163]

久坐不动[164]

手帕一物多用或与他物混放[165]

用别人的贴身用品[166]

迷信中药[166]

哺育教养陋习

望子成龙[171]

盲目追风[172]

负担过重[173]

溺爱[173]

打骂子女[175]

过度赞美[178]

袒护和纵容[180]

你管我惯[181]

依赖长辈[184]

不教其劳动[185]

追求虚荣[186]

不用母乳哺育[187]

代替写作业[187]

新生儿包“蜡烛包”[188]

饮食不当的伤害[189]

轻诺寡信[190]

恋爱婚姻陋习

多角恋爱[194]

公共场所过于亲热[195]

婚前不体检[196]

互相欺骗[181]

互相猜疑[198]

漠视对方[199]

互相揭短[201]

不谅解对方[203]

打探对方隐私[204]

大男子主义[205]

一方不担负家务[206]

不支持配偶工作[2081

家庭暴力[209]

性报复[210]

喜新厌旧[211]

婚外情[211]

不善待对方亲人[216]

房事不洁[217]

婚内强行性行为[219]

将负面情绪带回家[220]

过度消闲[221]

快餐式婚姻[222]

“中国式离婚”[223]

出行陋习

闯红灯[226]

不走人行道[226]

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227]

上公共汽车不排队[227]

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228]

在无人售票车上投假币、残币[229]

使用过期月票、假月票、过期车票[230]

猡驾车陋习之一:随意乱停车[230]

驾车陋习之二:乱鸣车笛[231]

驾车陋习之三:斑马线、右转弯不让行人[232]

驾车陋习之四:拐弯、并线不打转向灯[232]

驾车陋习之五:加塞儿[233]

驾车陋习之六:远光灯、雾灯长亮[233]

驾车陋习之七:超速驾驶[234]

驾车陋习之八:抢行[234]

驾车陋习之九:在快车道里慢行[235]

驾车陋习之十:向车外抛掷杂物、吐痰[235:

驾车陋习之十一:仗车欺人[236]

驾车陋习之十二:车容不洁[237].

驾车陋习之十三:车内不整[237]

驾车陋习之十四:开病车上路[238]

驾车陋习之十五:酒后驾车[238]

驾车陋习之十六:开斗气车[239]

驾车陋习之十七:驾车抽烟[239]

乱放自行车[240]

乘飞机带大行李箱又不愿托运,阻塞通道[241]

在飞机上喝免费饮料无节制[241]

乱刻“到此一游”[242]

后记[244]

试读章节

71 女性过度化妆

化妆已成为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的一个习惯。不过化妆应适度,过度化妆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是对自己的健康不利。不久前,有位女士到医院求助,说感觉自己的皮肤越来越厚了,经检查发现,是得了“面部接触性皮炎”,原因是长期过度使用化妆品。对此,这位女士表示不解,“我用的都是高档化妆品,没感觉有什么不对啊。”虽然很多女性自己感觉不到,但实际上,化妆品的长期使用和用法不当,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使皮肤变厚了。因为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容易导致皮肤过敏,形成皮炎,而反复的皮炎症又直接造成了皮肤角质层不断增厚。另外,频繁使用各种美白产品,也会连续刺激角质层,使旧角质反复剥落,长出新的。时间一长,也会使脸皮明显增厚。医生还提醒,有些人在开始使用面膜时,面部经常会感到轻微刺痛,过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了,殊不知,这已经是皮肤角质层变厚造成的结果了。这种皮肤一旦停用化妆品,便会显得苍老、粗糙、黯淡无光。

唇膏、胭脂、描眉等化妆品,常常含有铅、砷、铬、汞、甲醛、甲醇等有害物质,使用过多会损害人体的健康。唇膏中含有蜡和油脂,抹到唇上过多过厚,能吸收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物,进人人口,会渗透到血液中,对人体造成损害。在配制化妆品时,都需要添一定量的三氧醇胺这种乳化剂,它易溶于水,有一种强碱性反应,和空气中的氧结合不断氧化后,相应产生一种亚硝酸胺。这种亚硝酸胺容易被皮肤吸收,进入人体的肝脏,对人体造成伤害。化妆品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产生香味的香料对人体同样有危害。化妆品中的染料、香料和防腐剂在光的照射下,还会产生一种毒性的物质,直接损伤人体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可致皮肤癌变。

过度化妆不但影响健康,而且会引起负面的社会效果。很多女性认为,把自己打扮得妖娆动人就能吸引男人。然而英国一家时尚网站对1万名男性进行的调查表明,素面朝天的女子更受异性青睐,如果她还自信、有能力,在男人眼中就更有魅力了。调查结果告诉人们,女性对男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若干年前,以为打扮得越时尚、表现得越小鸟依人,男人就越喜欢。但实际上,68%的男性都明确表示,憎恶女性过度使用化妆品。

正确做法:

根据自己的皮肤和职业选取合适的化妆品,如果需要化妆,也只化淡妆。

72 女性香水味过浓

“闻香识女人”。香水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香水可以为你的美丽和优雅加分。但要注意正确地使用。

香水味太浓使人感到俗不可耐,许多男人表示对此十分反感。特别是在工作场合,过浓的香水味会让其他人不舒服。因此,香水在赴约或郊游时在颈部等处洒少许即可。同时香水的类型要适合自己。香水的成分有动物型和植物型两种,选择什么香型一般依个人爱好,不过,白天适宜用清淡一些的,晚上可以用较浓烈的。

73 谈话时任意打断对方或东张西望

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规矩。但是有些人习惯于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东张西望,不注意听。这不但极其不礼貌,而且会误事。

正确做法:

在别人讲话时,注视对方的眼睛,不要插话,但可以用点头、说点“嗯”、“是的”、“真的吗”这一类的语气词来与对方交流,鼓励对方谈话的兴趣。自己有不同看法,要等对方说完再发表。如果时间紧迫而对方又滔滔不绝,可以提醒他时间甚至规定时间。

74 道听途说和传播谣言  古人讲:来说是非事,定是是非人。秦始皇当政时,把传假话、传谣言定为诽谤罪,犯有诽谤罪的人,要割下舌头。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道听途说,将有影没影的事儿传得神乎其神,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扰乱民心,破坏社会的稳定。

道听途说也就是传谣。谣言的破坏力是很大的,有个曾母投梭的故事很有说服力: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第一次曾母坐在纺机上动也没动;第二次听说她还是没动;第三次,曾母坐不住了,她扔下手中的梭子就往外跑。以曾母之明智和她对儿子的了解,都经不起谣言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输,心理素质差一点的就更不必说了。文革时期人们受到的心理伤害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谣言。

谣言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某些人对所感知的事物不加详审,凭主观想象推测其演变、发展和最终结果,并将自己这脱离现实的见闻传播开去,下一站和下下一站则以讹传讹;另一种是利用人们某种心理或凭借疑似之迹故意造谣,蛊惑人心。《吕氏春秋·察传》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日:‘乐正夔一足,信乎?”’意思是说:“听说舜帝的乐官夔只有一只脚,是吗?”“乐正夔一足”这句话是虞舜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夔是重黎推荐的,夔上任以后很称职,重黎还想找几个像夔一样能干的人做乐官,虞舜说:“不用了,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一个就够了同只有一只脚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这都是人们对“乐正夔一足”这句话断章取义的结果,没有认真考察当时的语言环境,以至闹出笑话。同一篇还有一句话:“丁氏穿井得一人。”原意是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许多麻烦,等于多了一个劳动力。被人们传播成:丁家掘井时,发现里面有一个人。

这两个例子属于刚才所说的前一类谣言。至于后一类谣言,多似希特勒的戈培尔所谓:“谣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那种政治谣言。政治谣言也好,民间一般谣言也罢,来无影去无踪,无法与之理论。过去说:“上士杀人用舌端”,指的就是谣言之恶毒。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滩明星阮玲玉自杀,就害在谣言上。

并不能致人于死地的流言蜚语,尽管不理它也就罢了,但在其流行的当儿,给人以莫名的烦恼与焦躁,人们称之为:尿包打人虽不痛,臊气难闻。应当说,有意造谣传谣的人毕竟少数,尤其是传谣者,大多数出于好奇或闲得无聊,他们没有真正看到谣言的祸害。中国有句古语:“流言止于智者”,足见我们祖先对谣言的深恶痛绝以及杜绝谣言传播之路的希冀:愿天下人明察天下事,不作无端猜测,勿以浮言贾祸。做这样的智者应当是不难的。

P65-70

序言

           关于陋习与矫正

陋习,因文索义,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它定义为人的不文明的习惯。“不文明”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道德,二是不合理。对于“习惯”,《辞海》是这样解释的:“由于重复或多次实践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生活、心理与行为方式。”也可以说习惯是人们习以为常、惯性反射下的意识与行为。

世界不同古老文明对于人的习惯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中国古代著名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首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承认人的习惯差异的同时,认为要通过教化和修炼,使人的道德水准提升,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善的本性。但对习惯予以极大重视并加以系统研究的,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他不但指出了“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个人的生活受习惯支配,而社会的习惯,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而且认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20世纪兴起的成功学,为了找出人们事业成功的规律,从众多成功人士的案例中,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人们的心态、思维、行为和工作的方式上,将习惯作为研究的重点领域,并将此作为这门学科的主要理论支撑点。这种重要性,体现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的表述上:性格决定命运,而习惯决定性格。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下面这段话成了名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但是本文所说的陋习,主要指的是一种个人生活上的不良习惯。至于人的心理与工作的不良习惯,由于成功学已经成为显学,其著作汗牛充栋,所以不在本书论述之列。当然,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工作习惯有着许多贯通和交融,很难截然分开。但为了节省篇幅和突出主旨,我们还是未将心理习惯与工作习惯列入本书体例,只是有关交叉的内容可能会在某些地方出现。

其实生活习惯的意义并不小于心理与工作习惯。因为人生并不仅是事业,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幸福的价值,也并不仅从事业成败上来判断。要之,人生大于事业,“做人”大于“做事”。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并不完全以成功学意义上的有效性来判断其是非和决定取舍,它往往有更高的评判标准:道德与文明。

编写这样一本书的动机,首先在于试图满足时代的要求。

中国正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市化和政治民主,而且也包括了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包括了精神文明的进步。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先有了现代化的人,才会有现代化的社会。

这一点,对于所有处于时代转型期的社会的人民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哲学家杜威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之交来华讲授伦理课时,特别分析了美国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两种现象,先是“社会的摇动,或道德的无恒”,然后就是“道德的破产”。以当年美国的情况来对照中国的现实,我们也看到,在革故鼎新的剧烈的时代转型期,虽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说,原有的道德规范不灵了,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及时而完全地建立起来,“青黄不接”,于是出现了全社会某种程度上的行为失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道德的重建与理性的提升或者说建设新的、科学的、融合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文明,就是一个紧迫的、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体系或者说系统工程,其中也就包括了人们的各种习惯。本书名为《陋习与矫正》,正是想从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样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实实在在地提倡新文明,反对不道德,纠正不理性。在走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生活陋习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只有直面这些陋习,清除这些陋习,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无愧于世界文明古国之称,才能真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时,我们也并非仅仅是试图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点微薄的贡献,实在地说,我们也信奉古今中外许多哲人的圭臬,那就是:人本身就是目的,健康的心态、理性的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一般说来,人的生活上的习惯是道德、理性也就是文明的一种外现,一种反映。人的行为虽然有本能的一面,但由于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同时是具有理性的动物,因此,伴随人类诞生和发展的,是道德的发展和理性的提升。道德是一种超越人的本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以调适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理性,是一种人类对自然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科学的、客观的认识与把握。道德与理性,是人的行为习惯的依据与内核。

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习惯还有以下特点:

1.历史性。这种历史性,一是说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二是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在变化中一些具有基本价值的优良习惯又有保持的一面,当然一些陋习也与社会发展之间常常处于不和谐状态。从第一点说,比如吃剩菜剩饭,过去一向被视为节俭的优良习惯,“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一顿吃不了,也要下顿甚至隔天热热再吃。但是,从现代卫生的角度说,相隔一两天的剩菜剩饭,由于产生了‘霉变,对健康十分不利,因此最好不吃。当然,最好是以量取食,不要过剩。从第二点来说,比如节俭在任何时候都是优良的习惯。虽然现代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但仍然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同时,过去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还顽固地存在。

2.群体性与个人性。习惯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而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与培根的观点一致,列宁也认为“千百万人的习惯是最可怕的力量”。群体的习惯往往决定了个人的行为特点。比如,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男人酗酒是一个群体的习惯,虽然政府多次颁发禁酒令,但都效果甚微。这里,群体的习惯影响了个人。在这样一个社会性背景中,个别的男人很难拒绝这一不良行为。又比如,我国颇有一些诗词书画武术之乡,那里的传统习俗导致了此地的人们从小养成相应的术业习惯,并以此为荣。总之,生活习惯往往含有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其影响往往是群体的和社会的。所以,不良生活习惯就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问题。酗酒、吸毒、随地吐痰、滥捕、滥杀、滥吃野生动物、抗生素的滥用、网络成瘾都会带来社会性的危害。  

但是,人的生活习惯,也具有个人的特点。在更多的时候,习惯往往直接影响的也只是个人。比如,有的人习惯早睡早起,有的人则习惯当“夜猫子”,越到晚上越精神,迟睡晚起。如果这两种习惯不给他人带来负面影响,也就谈不上好坏。如果说上面这个例子还只是源于人的生理特点的话,那么,在由社会因素而形成的人的习惯中,我们更看到了一种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往往有优劣之分。比如在对待时间的问题上,有的人惜时如黄金,有的人虚掷时光如流水;有的人严格守时,并且将此看成对他人的尊重和对效率的追求,甚至鲁迅先生将其上升到“无端的耗费他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的高度,有的人却习惯集体活动迟到,一人之姗姗让多人等候,且不以为耻。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我们更要看到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个人价值的肯定,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多样化,个人生活、思维和工作的习惯,较之过去的时代更加呈现强烈的个性特点。比如,青少年语言中的“无厘头”现象,就是受了电脑和网络时代的影响,它虽然让语言学家和师长头疼,但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化彰显的时代,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恐怕要以宽容心对待,不宜将其归入陋习。

个人的习惯,当然有好,有不好,也有的无所谓好坏。个人的习惯,从影响及效果来判断,有的只关涉自己,有的却关乎他人与社会。不好的习惯,不论其是只关乎自己,还是影响他人,我们都要矫正之。有的人认为,个人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口味嗜咸、懒剪指甲等,就算是不好吧,也只是影响到自己的健康,与他人无涉,因而不注意矫正。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道德的起点就是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责,从自己做起。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我们自己。你自己的健康,难道不正是你的最大财富?热爱生命,珍视健康,正是现代人的基本观念。一个个自尊自重的人,一个个精神与生理健康的人,正是构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基础。

其实,习惯的个性化特点,往往成了他人观察你、甚至对你形成判断的依据。我们都知道,看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准,只要看它的厕所如何;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只要看上公共汽车的人是否排队。同样,看一个人,从一些细枝末节的行为,也能说明问题,所谓从细微处看精神。一些大公司对应聘员工的考试,往往加入一些情景内容,从而在个人的不经意中被公司选中或拒绝。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公司特意安排将卫生间的洗手池的水龙头关不紧,细水长流。公司又特意安排了冗长的公司介绍,长达半天,以使每个应聘者都至少要上一趟卫生间。在诸多应聘者中,有几个向公司工作人员报告了卫生间水龙头的情况,因而被公司录用。公司的逻辑是:这一行为不但反映了他们的节约习惯,而且表现了无处不在的负责精神。

3.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包括两个涵义。一是说,它有某种稳定性,不一定随着历史或时代的变迁立即发生变化。其二是说,它可以反过来影响道德和文明——无论是就个人而言,还是就社会整体而言。第一点是人们所易于理解的,一种行为特征,一旦成了习惯,往往改也难,也就是古语所谓:习惯成自然。正是在这一点上,培根和列宁将习惯称为“最可怕的力量”。中国的汉民族过春节时燃放鞭炮的习惯是这样根深蒂固,以至于许多城市禁了又放,其实从安全和健康的角度看,这不一定是一个好的习惯,但习惯往往不是理性可喻的。还有一句话说:“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这里的贵族,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优良的习惯。那么,第一代、第二代人虽然可能已经很富有,但却沿袭着过去贫穷乃至没文化的年月长期积淀下来的不良习惯。从第二点说,良好习惯的养成,或者一种陋习的沾身,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道德品质。过去,许多自律甚严、注重修身养性的人都特意地不去沾染赌博和提笼架鸟的习惯,怕的是“玩物丧志”。我们也的确看到耽于酒色的人,从此道德沉沦,一蹶不振。虽然对于一些个人的喜好我们不宜以过去的眼光视之,现在“玩儿”也成了正当的行为,甚至形成产业,但习惯对道德的反作用却是我们应当时刻牢记的。今天有国人在看韩国的电视剧时对他们晚辈对长辈的各种礼仪,感到了亲切,这正说明了当年孔子重视礼仪形式的目的所在。在孔子看来,道德是需要形式的,这形式久了,就变成一种习惯或习俗。

我们特别要注意习惯的社会性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反作用。比如近十几年来,消费方式的变化引人注目,中国居民的消费心理和生活方式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即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主义,崇拜并且热衷于奢华的生活方式,“多买、多用、多扔”的不良习惯导致了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费,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的生存环境。

2003年的非典事件最终使国人认识到,文明生活绝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牵连着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我们每个人的随手之举,既可能造福他人,也可能贻害社会。  4.外延的广大和重叠性。习惯的外延很大,而且相互交织。如果我们硬要将其归类,其实也是很勉强的。人们通常所说的习惯,大概指的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思维习惯,交往习惯,而且这些习惯,往往又都相互联系。比如,“道听途说”这样一个习惯,似乎就可以既归类于思想,又归类于工作,还可以归类于生活。同时,习惯的外延可以说漫无边际,几乎人的所有行为,都有习惯的问题。当然,陋习不是恶习,也不是违法犯罪行为。它与恶习有程度的区别,与违法犯罪行为有性质的区别。陋习也不是个人某些特殊的癖好,如德国大诗人席勒喜好在室内放置烂苹果,如果他闻不到烂苹果味,就没有创作激情——这可以称之为怪癖。但即使这样,陋习的范围和外延还是十分巨大而边界有时不清的。这样,我们的写作就遇到了难题。虽然我们尽量只是从生活习惯人手,但在生活习惯范围内,我们也会遇到分类的困难。我们所能做的处理,只能是第一:大体的分类。第二,只是将更多与个人有关的行为习惯纳入,而不将更多与组织、群体的“陋规”纳入。比如“公款吃喝”肯定是不良习惯,但它更多与组织行为有关,是官场“陋规”而非个人陋习。第三,尽量搜罗整理,但重叠和疏漏必然在所难免。好在现在社会上对于良好习惯的宣传与说明的资讯是很多的,希望读者能随时关心、甄别与采行。

5.政府或者说统治者的主导性。即便是个人的生活习惯,在过去的年代里,也多是由当权的统治者主导的。这一点在中国特别突出。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统治者历来把教化“子民”、敦睦民俗作为自己的职责,也特别强调自上而下的表率作用,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偃。”民风的正与不正,统治者倒是从不推卸自己的责任的。中国过去主导性的道德体系是儒学,它没有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和独立生存方式的本体性的精神体系,且多有功利性色彩;中国的传统理性既科学含量与水平不高,且多有工具性色彩。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个人行为方式即多受统治阶级的影响。如“大吃大喝”、“讲排场”、“摆谱”这些民间的陋习,其实都是皇帝或各级统治者的“礼仪”规矩引导的,比如慈禧太后一顿饭要上108道菜。还有一些陋习,并不是政府或当权者要看到的,但与政府的施政或管理结果有关系,主要责任在政府而不在老百姓。比如“随地大小便”是一个人人都反感的陋习,但是,为什么随地便溺呢?要知道便溺是人最隐秘的事情,如果有厕所,内急的人绝对不会在街角排泄。而我们许多偌大的城市,十里不见一个公共厕所,政府的责任跑到哪里去了?因此我们的领导阶层率先垂范,整个社会的移风易俗自然会更有成效。

6.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在于学习和践行。道德是需要学习的,理性是需要提升的,它们不是人的本能而是文明的产物。因此,作为道德与理性外现的良好生活习惯,也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并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中。因此,矫正陋习,养成良习,可以并且应当在一生的学习中完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习惯也在不断变化与进步中,这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同时,良好习惯的特点在于践行,只是从道理上知道而不去做,旧习不改,又有什么用处?凡是良好的道德与理性行为,都有“知易行难”的特点,重要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哪怕这在许多时候需要极大的毅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道德修养的,也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我们应当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l天,这大概是一个平均数,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养成好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中国人具有优良的文明传统,同时也具有某些民族文化与行为的缺陷。梁启超曾说:“我国民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2003年的非典事件让人们对文明与陋习有了新的感悟。据一项调查说,有75.5%的人坚信,我们社会中的某些陋习如随地吐痰、吃野生动物会就此发生改变,有80%的人认为自己的卫生习惯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分别有45%、33%、18%与10%的人回答其出行习惯、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习惯与消费习惯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但是陋习有其顽固性,所谓“积习难改”。非典之后,我们看到不少人又依然故我,许多生活陋习又恢复如常。

陋习不但包括了历史遗传的某些习惯,也包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某些生活习惯。后者虽然时间不长,但危害依然很大。在本书中,后者也是编著者关注的一个重点方面。当然,对于某些行为方式是否定义为陋习,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对于一种普遍的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予以指出和矫正,我们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正是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建立文明、繁荣、强大的国家的重大举措。健康的人格源于好习惯。好习惯要体现时代的进步性。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公民,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自己道德的完善,理性的提升,从我做起,与陋习诀别,融入当代人类文明。

本书注重具体与可操作性。但由于编著者学识所限,写作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指正。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有所受益,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王 霄

二oo六年九月

后记

在编著《陋习与矫正》这部书稿的过程中,编著者产生了一些想法,在这里向读者报告一下。

首先是陋习的表现从数量上看,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我们自己原来对陋习当然有一定的认识,社会一些组织对陋习的评选和国人的批判,也是我们所熟知的。但编著此书,爬罗剔决,搜集整理,竟然列出二百多种,着实让我们自己也感到了惊讶。当然从实际来看,我们生活中的陋习肯定还不只是本书所列举的这些。这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心情的沉重。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重视陋习及其矫正,就会对个人、他人、社会和国家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这绝不是夸大其词。

其次,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全社会对陋习及其矫正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除了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外,各种媒体、相关组织、各级政府、各级学校、众多单位、有关专家及许多公民个人,都在以各种形式进行除陋习、树新风的活动和努力。就在本书编著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正在开展公德教育和陋习批判的专门节目。我们预感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目前已经到了除陋习、树新风的一个很关键也是很适当的时期。在全社会大规模地进行移风易俗的行动,由于20多年改革开放的正反经验教训的积累,由于社会自身发展的要求,条件已经具备。

再次,我们同时感到,革除陋习是一件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困难在于,全社会除陋习、树新风的活动尚未形成合力,同时目前腐败的存在,为全社会的风气习俗的改良和提升,形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另外,陋习本身的顽固性也是众所周知的。显然,要真正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生活习惯,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做不懈的努力。

文明的进步,包括道德与理性的进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目前最让我们乐观的是科学知识的普及。由于生活习惯的主体是个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与理性有关的生活习惯中,破除陋习的成就将是最大的。同时,那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陋习的矫正,也将会取得相当的成绩。比如,我们实际已经看到,在聚餐及公共场合中,许多人过去曾有的陋习在减少。

复次,我们的一个感受是,本书大概只是一个开端。我们希望本书能得到所有关心陋习矫正的人的指教。如果本书将来能再版,我们希望内容更充实,说理更透彻。

最后,我们要感谢为本书内容提供支持的朋友。在编著过程中,我们参考了有关的文献,也从网上得到了相应的资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我们不能在这里一一将这些朋友的名字列出。我们特别高兴的是,在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工作中,我们有众多的志同道合者。我们也要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的朋友们。是他们的支持,使本书得以面世。

作者

二00六年九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陋习与矫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仁庆//王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0242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8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63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