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与西安半坡、秦兵马俑坑这类考古学遗址不同,并非轰动一时的重大考古发现,而是一种长时期文化积淀的结果。作者根据已掌握的资料,重新编写了这本名曰《碑林史话》的通俗小册子,把碑林的千年沧桑归纳成一个个小题目,以三五千字的篇幅写成二十多篇短文,尽可能地减少考证文字和原始资料的引用,力图使读者能轻松阅读而不致有繁冗之感。
图书 | 碑林史话(回首千年沧桑) |
内容 | 编辑推荐 西安碑林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与西安半坡、秦兵马俑坑这类考古学遗址不同,并非轰动一时的重大考古发现,而是一种长时期文化积淀的结果。作者根据已掌握的资料,重新编写了这本名曰《碑林史话》的通俗小册子,把碑林的千年沧桑归纳成一个个小题目,以三五千字的篇幅写成二十多篇短文,尽可能地减少考证文字和原始资料的引用,力图使读者能轻松阅读而不致有繁冗之感。 目录 碑林历史的源头——从《开成石经》说起 韩建、刘那迁置唐石经 最早入藏碑林的唐代名碑 范雍创建京兆府学 吕大忠再迁唐石经 虞策崇宁建学与唐石经迁至碑林现址 碑林的形成与“碑林”称谓之由来 金代的“碑院” 碑林在金末遭受的一次人为破坏 忽必烈汉法治关中与碑林的重建 堂邑刘斌的故事——一位元代工匠对碑林的贡献 最早著录碑林藏石的文献——骆天骧及其《类编长安志》 碑林、文庙及府县三学建筑群落的形成 嘉靖年关中大地震对碑林的破坏 赵崡和他的《石墨镌华》 清代金石学的鼎盛与碑林的发展 毕沅对碑林的特殊贡献 一位日本学者眼中的碑林——足立喜六及其《长安史迹考》 国宝的归宿——《景教碑》移藏碑林的前前后后 近代以来碑林最大的一次整修——1937—1938年整修碑林始末 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 碑林史上第一个专门管理机构——民国时期的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 《熹平石经》残石的传奇经历 陕西的第一所博物馆——民国时期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今日西安碑林 结束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碑林史话(回首千年沧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路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94604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7 |
出版时间 | 2000-01-01 |
首版时间 | 2000-01-01 |
印刷时间 | 200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734.11 |
丛书名 | |
印张 | 6.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05 |
宽 | 141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