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携手共度生命河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携手共渡生命河》中,袁大同老师以他多年来对婚姻的深刻认知和在婚姻辅导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向读者阐述了婚姻的真谛。从婚姻的最基本建造到婚姻的维护,本书涵盖了健康的婚姻必须具备的每一个要素。袁老师本人更以在妻子生病期间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的美好见证,向世人显明了何为婚姻中的坚贞与忠诚。

内容推荐

结婚,只是为了幸福吗?夫妻相处,只要懂得技巧就够了吗?剪不断、理还乱的婆媳关系,难伺候的独生子女……面对家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圣经原则怎样才能不只是“大道理”?

《携手共渡生命河》作者袁大同从圣经出发,根据多年的婚姻辅导经验,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携手共渡生命河》特点:分析中国社会婚姻现状,一针见血;大量“中国式”婚姻案例和分析,贴心实用;作者以近30年婚姻生活中的亲身经验现身说法,生动感人。

目录

引言 成功的五大秘诀

第一章 婚姻的目的

第二章 婚姻的设立

第三章 婚姻中的秩序

第四章 妻子的角色

第五章 丈夫的角色

第六章 极大的奥秘

附录 两条生命的轨迹两种生命的动力

试读章节

离开父母

上帝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美好的计划,他既告诉我们“独居不好”,又告诉我们要在长大之后“离开父母”。他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男人长大成人之后,要脱离父母的庇护和影响,与妻子一起组成独立的家庭。

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过,除了人与上帝的关系之外,夫妻关系应该是最重要的关系。为了保护这一层关系,也为了使年轻夫妻能够尽快成熟,上帝让我们脱离对原生家庭的依赖,然后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可是,我们发现,目前的中国社会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儿女结婚以后依然同父母一起生活的情况都十分普遍。注意,我这里不是指父母年迈体弱需要儿女照顾的那种情况,而是指父母和儿女都能够独立生活的情况下,为了某些利益而共同生活。

中国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因此,在中国谈“离开父母”是很困难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是“养儿防老”,既然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养大成人,儿女结了婚就应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尽孝道。所以,我们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在中国的社会里,结婚之后的夫妻仍与父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并且将父母看得比对方更重要,这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听父亲讲,他和我母亲从刚结婚起就梦想着以后要生三个儿子,到北京买一个四合院,几个儿子结婚后都不要出去,同他们住在一起,不要分离。他们老两口住在正中的北屋,三个儿子东屋、南屋、西屋各居一室,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将来他老了,就坐在北屋的门廊,看着自己的孙子甚至重孙子在院子里玩耍。后来,他果然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没能买得起四合院。直到年老,我父母也时常为没能实现这一理想而遗憾不已。

“孝敬父母”是上帝十诫中第一个带有应许的诫命,但是孝敬父母并不等于结婚后依然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离开父母”与“孝敬父母”都是圣经的原则,所以绝对不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在我接触到的婚姻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起因都不是夫妻矛盾,而是夫妻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的家庭成员的矛盾。其中最普遍的是结婚后和双方父母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中又以婆媳矛盾最为突出,而婆媳矛盾又常常是由于和父母同住引起的。

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年轻人一结婚就同父母分开,独立生活。我们以为那是他们民族的传统习惯,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其实主要的原因是那些国家一般都是基督教国家。当基督教传到他们那里的时候,当地人都按照圣经中的原则,奉行结婚后离开父母、独立建立家庭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慢慢地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代代传承,后人虽然不都是基督徒,但是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而这种文化比我们的文化更加符合圣经原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每个细胞都只有一个细胞核。当细胞核分裂成为两个的时候,细胞也自然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细胞膜的界限十分清晰显示出这是两个不同的细胞,然而细胞膜又允许某些物质透过来进行交换。在医学上,‘无论一个细胞里有两个细胞核,还是两个细胞膜界限不清,都被视为病理现象。家庭也是如此。每个家庭都应该是以婚姻关系为核心的,我们小的时候,生活在以父母的婚姻关系为核心构成的家庭里。等到我们长大了,结婚了,新的婚姻关系出现,就像形成了一个新的细胞核,那么,我们就应该分裂出去,成为另一个家庭。如果不分出去,就会形成一个家庭里有两组或多组婚姻的现象,这样的状况也一定会带来一些界限不清、互相影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新家庭的发展。

我曾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电影中记述了一个狐狸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一只母狐狸生下一只小狐狸,她非常爱这只小狐狸,无微不至地关怀它。当小狐狸长大之后,母狐狸开始教小狐狸捕食。小狐狸刚刚学会独立捕食,母狐狸却一反常态,开始向外驱赶小狐狸。小狐狸不愿意离开妈妈,第一天将它赶出去,到晚上它就回来了。第二天又把它赶出去,到晚上它又遛达回来。第三天狐狸妈妈终于变得毫不怜悯,开始穷追不舍地咬它,直到小狐狸万般无奈,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妈妈向远方走去。当小狐狸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时,导演给了狐狸妈妈的眼睛一个特写镜头——它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实母狐狸并不舍得自己的孩子离开,但它的本能让它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小狐狸自身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进入成熟期后不及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它们就会产生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无疑将对它们日后的生存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它们在激烈的自然界竞争中被淘汰。

我们有时候还不如狐狸聪明呢!

其实,我们的人生需要两次“剪断脐带”。第一次是孩子从母体的子宫中分娩出来时,医生立刻就把孩子同母亲连接的脐带剪断。能先留几天再剪断吗?不行!该剪断的时候必须剪断,否则就会出问题。脐带剪断之后,孩子以往完全依赖母亲的生存方式改变了,从身体上来说,他完全独立了。但是,与母体分离后,他还不能完全独立生活,在其他各个方面还需要父母的照顾。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还存在着一条无形的“脐带”。没有这条“脐带”,孩子很难健康地发育。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依赖关系会越来越弱。

第二次是孩子成年的时候,成年意味着一个人在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完全独立。他必须学会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还应该学习逐渐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是他第二次剪断“脐带”的过程。在我国,未满18岁的孩子,即使犯了刑事罪,量刑也与成年人不同,说明他们还不能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18岁以后,他就成年了,真正独立了。

我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常常对孩子关爱有加、保护过度,生怕他们受苦,大事小事都插手,结果培养出一代“大顽童”。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对我诉苦:“儿子要结婚,跟我要钱买房,我说没钱。儿子说,你不给我买房,我就不结婚。”多么可笑,中国的年轻人都被父母宠成什么样子了?你为谁结婚呢?小时候“为父母考试”、“为父母上学”,长大以后“为父母结婚”、“给父母生孙子”,这就是这代人的心态。既然是为你而做的,你当然要付钱,于是,这批孩子成了地地道道的、永远也长不大的“啃老族”。

2003年10月我去内蒙古讲婚姻课,在火车上遇到一位从北京回银川的中年妇女。一路上聊起来才知道,她是去北京看上大学的儿子。儿子今年考上了北京的某所重点大学,这个母亲9月份刚刚送他人学,10月又去看他。我问她为什么刚过了一个月就去看望儿子,她说:“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不会生活。上次去北京的时候,我把他四季的衣服都编上号码,告诉他什么时候穿几号的衣服。没想到我一走,他就把衣服号码弄乱了,结果天气一变他就感冒了。我这是利用国庆长假去帮他整理,再叮嘱叮嘱。”我问她:“这次去有什么收获?”她长叹一口气说:“唉!我给他们宿舍的四个大学生洗袜子和内衣内裤,整整洗了两天。”

“现在学校不是都有洗衣房吗?”我问她。

“是呀。可是学校规定不许用公用洗衣机洗内衣、内裤和袜子,所以他们就将穿脏的内衣、内裤和袜子扔到床底下,再买新的穿。那要花多少钱啊!所以我只好给他们手洗、晾干,再叠好放在他们各自的床头。”

母亲讲述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太委屈,似乎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很伟大的工程。我问她:“那下个月他们的袜子和内衣裤又穿脏了怎么办?您是否还要坐火车从银川来北京给他们洗呢?您准备洗到什么时候算完呢?”

母亲语塞了。“那您说怎么办啊?”她为难地看着我。

后来,那一路上我就给她讲:“你不能培养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才子,而是要培养一个能自食其力并有责任感的男人。另外你还必须牢记:你不是在培养儿子,你是在为你未来的孙子培养父亲。”

据说中国大学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中,约70%的人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或正在做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与他们的父母有关,因为专业大都是由父母为他们选择的。我在国外看到,在孩子十四五岁的时候,许多家长已经开始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了,从没听说过哪个大学生的父母为他们选择专业。我还明显地感受到,其他国家的大学生远比我国同年龄的学生成熟。1995年,我在一所私立学校工作时,我的美国朋友为我介绍来两个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做临时外教。同样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安排课程、指挥学生和学校领导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老练成熟,令所有的中国教师感到惊叹!

青年人结婚成家的这个阶段,是他们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发展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父母即便在儿女大学时代还不撒手,等他结了婚,无论如何也该“放飞”了吧。遗憾的是,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还是舍不得,致使许多青年夫妻虽已结婚多年,表面看上去似乎很成熟,但实际上在经济、生活、心理、精神等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一有困难就求助于父母;即便不跟父母一起生活,还是会每个月接受父母经济上的补贴;生了孩子自己不养,交给父母来带……举凡种种,都是内心深处的“脐带”没有剪断的表现,这种状况对年轻夫妻的成长有巨大的阻碍作用。待父母老迈离世,自己也已经人过中年,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早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P57-62

序言

无数人因着对婚姻美好的憧憬进入婚姻的殿堂,也有无数人因着不知如何建造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婚姻,在婚后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时选择了逃离。婚姻有两面性,可以成为安静休憩的港湾,也可能成为痛苦的根源。而机会之门一向是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的,敢于接受婚姻生活诸多挑战的人,勇于直面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找有效方法建造和改善自己的婚姻,使婚姻变成美好的乐园。

在本书中,袁大同老师以他多年来对婚姻的深刻认知和在婚姻辅导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向读者阐述了婚姻的真谛。从婚姻的最基本建造到婚姻的维护,本书涵盖了健康的婚姻必须具备的每一个要素。袁老师本人更以在妻子生病期间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的美好见证,向世人显明了何为婚姻中的坚贞与忠诚。

愿所有对婚姻有着美好憧憬、愿意接受婚姻生活挑战的伴侣,都能够通过本书得到祝福!

吕光 王之白

书评(媒体评论)

第一次听袁老师的课时那种感动和震撼,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他的教导完全颠覆了我的婚姻观!

——读者 刘宝林

袁老师帮助我们明白了夫妻关系的秩序:丈夫是“首席执行官”,妻子则是帮助者和支持者。次序对了,才会有美好和谐的生活。

——读者 赵守永、徐玉芹夫妇

袁老师从来不掩饰自己婚姻中的问题,甚至举出自己“失败”的例子,这一点真的最让我感动。袁老师让我们看到婚姻的真实样子,这让我感到很宽慰,也有了振作的动力。

——编辑 阿迟

10年前,袁老师的讲座令我毅然放下工作,专心照顾当时一岁多的大女儿,我们全家因此蒙福;10年后,我通过袁老师这本书,对“妻子的顺服”有了新的领悟,我希望在如何做妻子上能给女儿们做一个榜样。

——编辑 媵咏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携手共度生命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大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106727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13-4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