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朝的故事(公元1368-1644红巾军起义到清兵入关)/蔡东藩历史讲坛
内容
编辑推荐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内容推荐

蔡东藩,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丁丑)6月13日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郝,号东藩(又作东帆)。他创作了11部、1040回、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明朝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公元1368-1644年(红巾军起义到清兵入关)期间的那些故事。

目录

第一部 大明一统

1 身如蓬逐风

2 郭子兴纳婿

3 朱元璋崭露头角

4 朱元璋统领两州

5 常遇春助战采石矶

6 取金陵自封吴国公

7 施巧计连降悍敌

8 刘伯温计破陈友谅

9 应天府自任吴王

10 张士诚平江落败

11 朱元璋北伐东征

12 朱元璋应天称帝

13 朱元璋重贤多疑

14 朱元璋烹狗藏弓

第二部 永乐盛世

1 靖难之变

2 燕王扫荡河北

3 朱棣逢凶化吉

4 燕王再退强敌

5 朱棣攻人南京

6 永乐帝登基

7 郑和七下西洋

8 明成祖五度征北

9 明宣宗仓促继位

10 劳师远征弃安南

11 六十年治世告终

第三部 国势渐衰

1 土木之变

2 于谦临危受命

3 朱祁钰改立太子

4 南宫复辟

5 于谦清白留人间

6 英宗昏聩而终

7 万贞儿弄权

8 汪太监乱政

9 弘治中兴

10 八虎为患

11 刘太监独揽大权

12 千刀万剐食刘瑾

13 荒嬉无度数武宗

14 朱厚照自我加封

15 宁王蓄谋造反

16 王守仁智勇平叛

17 朱厚照玩丢性命

第四部 嘉靖王朝

1 大礼之争

2 世宗一意孤行

3 道士惑众

4 壬寅宫变

5 严嵩毁我长城

6 懦夫冒功

7 忠臣被害

8 赵文华邀宠

9 胡宗宪巧退倭寇

10 胡宗宪计赚汪直

11 海瑞罢官

12 严氏父子倒台

13 奸臣伏法

14 嘉靖末年

第五部 晚明岁月

1 鞑靼归化

2 高拱洗冤

3 张居正权倾朝野

4 张居正祸发身后

5 逼立太子风波

6 逐日援朝

7 朱常洛登太子位

8 朱翊钧反复无常

9 后金崛起

10 魏忠贤之祸

11 东林党人蒙难

12 魏党覆灭

13 徐光启修新历

14 袁崇焕冤死

15 李自成称王

16 崇祯帝吊死煤山

17 多尔衮入关

试读章节

1 身如蓬逐风

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昏庸无道,只知道成天寻找消遣的方法,一会儿欣赏奇异的天魔舞,一会儿又造大龙舟,完全将国家社稷抛在脑后。国事无人问津,朝政无人治理,大部分贤能的大臣不是被革职就是发配充军,很多死得不明不白,最后整个朝野都被一群奸臣掌控。小人当道自然民不聊生,元顺帝的行为激怒了上苍,于是旱灾、涝灾、地震、血雨和陨石等自然灾害和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频频出现,人民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可元顺帝仍然不把上天的警告放在眼里,照样我行我素。终于,不堪忍受暴政的灾民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利用白莲教相号召,以红巾包头和红旗为号,时称红巾军或红军、香军。

起兵乱世,有心想夺取天下的人不在少数。例如刘福通即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亳州(治今安徽■州)建制,国号“宋”;徐寿辉给自己封帝,国号“天完”;张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周”。可是这些地方势力很多都是昙花一现,因为他们的首领都不具备统军打仗的才干和一统天下的能力。而此时的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却出了一个人物,他有着君王的气度和非凡的军事才能,满怀一统江山的志向,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统领了一支实力最强的起义军,最终做了中国的皇帝。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叫朱世珍。相传其母陈氏身怀六甲时,在梦中吞服了神仙所赐的仙丹,醒后唇齿依然留有余香。在生下朱元璋前,邻居远远望见朱家着火,火光冲天,但是走近了却并无异样,事后才知道是朱家生子。众人都说这个婴孩吉人天相,绝非一般的凡夫俗子。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后经人算其生辰八字,断言他是做天子的材料。朱元璋幼时喜爱啼哭,后来家人带其去寺庙做法事后,他就不再哭闹,父母认为朱元璋很有佛缘,就让他在一周岁的时候做了禅门弟子,禅名“元龙”。

朱元璋日渐长大,身体非常强健,可惜灾荒连年,粮食紧缺。于是朱家老小经常外出做工,只留最小的朱元璋在家。朱元璋闲得无聊,时常去黄觉寺与长老玩耍,他天资聪颖,又非常好学,才十多岁就掌握了不少古今的知识,颇得长老的宠爱。可惜后来迫于生计,朱元璋在无奈之中当起了放牛娃。可即便是放牛朱元璋也高人一筹。他养的牛比别人的肥壮,而且在与其他牧童的游玩中也体现出领袖的气质,经常以统帅的身份指挥游戏并教训那些不服气的玩伴。农场主刘大秀虽然很器重这位放牛娃,但怕他惹是生非,最后还是将朱元璋遣送回家。

转眼间到了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一带大闹饥荒,而且瘟疫泛滥。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都相继去世,家中贫寒,买不起棺材,朱元璋和二哥朱镗商量将亲人的遗骸用草席包裹起来,埋在荒野之中。可半路天降暴雨,下了好些时候,兄弟二人避雨归来发现原先放置遗骸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土堆,仿佛是天然的坟冢,可这坟冢占了同乡刘继祖的地。朱元璋跑去与刘继祖商议。刘继祖听闻此事后觉得是上天的安排,便将地赠与朱元璋安葬家人,后来这块地就叫做“凤阳陵”。

然而祸不单行,后来朱元璋的二哥和三哥也相继被瘟疫夺去了性命,家中潦倒至极。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失去了依靠,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去黄觉寺剃发为僧。可没多久,原先喜爱朱元璋的长老也与世长辞。寺内众人都看不起这位初来乍到的小和尚,四处排挤他。此后朱元璋过着一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人指责的生活。向来不甘人下的朱元璋终因不堪忍受这样的处境,而决定离开黄觉寺,云游四方。

说是云游,实则是沿途乞讨,风餐露宿,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来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其间的辛酸:“身如蓬逐风”。“蓬逐”,犹言“蓬转”,蓬草随风飞转。当朱元璋历尽艰辛来到安徽合肥的时候,身体已是极度虚弱。他感觉四肢乏力,无法动弹,便找了一个凉亭歇息。恍惚中,朱元璋觉得有两位紫衣人守护身旁,感觉口渴就送上梨子;感觉饿就送上蒸饼,如此度过了数日,身体竟恢复了健康。可当朱元璋彻底清醒后却再也寻不见这两个紫衣人,周围除了凉亭别无他物。就这样朱元璋四处乞食了三年,最后两袖清风地回到了黄觉寺,却发现寺内异常萧条,人迹稀少,香火冷落。向邻居们打探才知道,因近年民生凋敝,民间已经无法供养这些僧侣,寺里大部分和尚忍受不了过于清贫的生活都四处散去。朱元璋不由感慨万千,后来在邻里的推举下,他当上了黄觉寺的代理主持,这一待又是三四年。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和同党孙德崖等在濠州起兵造反,元顺帝派大将彻里不花前去镇压。可彻里不花并不敢进攻起义军,而是抓当地的平民百姓回去邀功。于是,濠州的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远走他乡,周围的村落也相继荒废。这时还呆在黄觉寺的朱元璋发现周围邻居所剩无几,而且彻里不花的军队不时地在寺外游荡,动辄得咎。如果留下来,在这乱世中,不是被杀死就是饿死;如果要离开黄觉寺,他乡又没有依靠,难道又要去过四处乞讨的生活?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朱元璋便去伽蓝殿烧了一炷香,求签问佛。他先求“远去”的签,结果不吉利;再求“留住”的签,还是不吉利;随后便惊呼起来:“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到底要如何是好呢?”这时他忽然想起在合肥凉亭偶遇的两位紫衣人,心中顿时闪现一线光明。朱元璋再次虔诚叩首说道:“去留都不吉利,难道是要我将来成就大事?”说罢随手抽了一签——大吉。他顿时感觉豁然开朗,跳跃起身说道:“既然神明已经指明了我的去路,我又何必再做和尚呢?”说完把化缘的盂钵扔在一旁,拿了一条破旧的薄被,大踏步地走出了黄觉寺,向濠州红巾军起义的方向奔去。

2 郭子兴纳婿

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二月,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不顾守门士兵的拦挡,径直走入军营,大声嚷嚷道:“我要见你们主帅!”这一吼叫,引来无数兵士观看。朱元璋没有理会守门士兵的盘问,还是一个劲儿吵闹,众人怀疑他是奸细,于是把他绑起来带到城里,推进了主帅的营帐中。

见到濠州大军的主帅,朱元璋并没有感到恐惧,他镇定地说道:“主帅不是要成就大事吗?为何让这些士卒把我绑着?”濠州主帅见朱元璋面无惧色,便开口问道:“我看你绝非等闲之辈,可你真的愿意为我效力么?”朱元璋回答是。于是主帅一面叫人给朱元璋松绑,一面询问他的籍贯和经历,朱元璋简略地说了一番,即刻就被主帅纳入麾下,得到了重用。这个主帅不是别人,正是郭子兴。

郭子兴非常器重朱元璋,每每遇到了战事,总是让朱元璋守护左右。朱元璋感恩图报,领军打仗一向身先士卒,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一天,郭子兴打完胜仗归来,意犹未尽地给妻子张氏讲述战争的经过。张氏听闻后,认为朱元璋将来必定会有大的作为,便建议郭子兴重用他。P3-5

序言

蔡东藩,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丁丑)6月13日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郝,号东藩(又作东帆)。他创作了11部、1040回、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

蔡东藩小时候家境比较贫寒,求学之路历尽艰辛。为了替父母治病,他甚至还替人做过科考枪手;23岁时,以贡生朝考优等的身份被派遣到江西省以知县候补。

蔡东藩在那里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称病回家。辛亥革命后,他来到上海,与好友邵希雍一起编撰图书。那个时候,蔡东藩对革命前景十分乐观,他编撰的图书《中等新论说文范》就很能反映这一点。可惜好景不长,接下来一连串的政治变故使他的热血迅速冷却,“静观之,渐得清醒之识”,且看他在《民国通俗演义》开篇中的描写:

小子每忆起辛亥年间,一声霹雳,发响武昌,全国人士,奔走呼应……无论绅界学界,商界工界,没一个不喜形于色,听得民军大胜,人人拍手,个个腾欢,偶然民军小挫,便都疾首蹙额,无限忧愁……把二百六七十年的清室江山,一古脑儿夺还,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一古脑儿扫清。我国四万万同胞,总道是民国肇兴,震烁今古,从此光天化日,函夏无尘,大家好安享太平了。当时我也有此妄想。

谁知民国元二年,你也集会,我也结社,各自命为政党,分门别户,互相诋诽,已把共和二字,撇在脑后……那足智多能的袁项城……竟仗着兵力,逐去议员,取消国会……竟欲将辛苦经营的中华民国,据为袁氏一人的私产……

南方也党派纷争,什么滇系,什么桂系,什么粤系,口舌不足,继以武力。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咳!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到四分五裂,不可究诘,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转令无知无识的百姓,反说是前清制度,没有这般瞎闹,暗地里怨悔得很。

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事业心的蔡东藩,看透那所谓“民主”真相之后,决心要做一些实事来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他对“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的说法非常认同,觉得“这才是熟谙史实的学人悟出的真理,深析社会的智者找到的实径”。

的确,客观认识历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唐太宗说得好:“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中国历史上救亡图存的事迹不胜枚举,在民族大危机的时刻以其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实在是事半功倍,再好也没有了。

问题在于,记载史实的书籍——确切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全部都是用典雅深奥的文言写成。在那个知识基本被精英阶层垄断的年代,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通过阅读,直接与真实的历史面对面,自然也就不存在客观认识它并使之转化为內心力量的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才“饱含无奈和希冀”说出那样的话。

首肯了意义,摆到蔡东藩面前的依然有两条道。一条是结合风行民间的戏剧、话本甚至口头传说,创作文学艺术价值较高的小说(这一类的代表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另一条是抛开或者说弱化文学要素,尊重历史原貌,不假华饰,不事虚伪,力求“无一事无史料来历”,创作“通俗化的史书”(这一类的代表是冯梦龙等人的《东周列国志》)。

他将如何选择?

二  答案其实很简单。

蔡东藩作为具有“史家”秉性的文人,他当然不会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记载到拥有严肃意义的作品中去。他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自序》),应是对自己及作品的基本要求;所以他根本无意于人物、情节、高潮、铺垫这些小说要素。他最为着意的是对史事“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自序》)。由此可见,二月河评价蔡东藩的小说“在文学性土……是中平之作”,不但没有任何轻视之意,更可以算得上是蔡东藩的知己了。蔡东藩的演义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当做历史来读的。

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就如此片面地认为蔡东藩是一个泥古、教条的作家。蔡东藩无论训诂还是历史观都有他难能可贵的灵活一面。

先说训诂。当遇到正史与轶闻——即经、纬冲突之时,他并不会一味迷信正史;而是通过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权衡,作出适合的判断。用吴泽的话来说,叫“择善而从”,“例如:《宋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到知广德军朱寿昌弃官寻母事时,他(蔡东藩)下注文说:‘《宋史·寿昌本传》谓刘氏方娠即出,寿昌生数岁还家。但据王■(注:系“称”之误)《东都事略》、苏轼《志林》皆云寿昌三岁出母,今从之。’”(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不但不影响小说的严谨,更显得“近人理、合人情”。这充分说明了蔡东藩是一位思辨的、力求客观完美的历史小说作者。

蔡东藩的历史观,比起当时绝大多数的人也不知进步多少。不说他对“民国”的精彩诠释,单单看他解析“皇帝”,就足以臻大家之境。且看:

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唯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赢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咎,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哩。(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

一番快论,将那些“出生时有如何异相”又“某某星宿下凡”的“天子”伪装活脱脱剥落下来,露出一身乌糟皮肉,大白于天下。读来令人酣畅不已。这种笔调以及这种良心,到现在仍会使许多人深感汗颜.

从1915年开始动笔写《清史通俗演义》到1926年9月完成最后一部《后汉通俗演义》,蔡东藩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套11部鸿篇巨制,所涉及的朝代之广,人物事件之多,可谓空前。到了1935年,会文堂书局将其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予以全部改印,总书名定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书籍出版后,立即风行大江南北,深受各个阶层的国民喜爱。

作品大获成功,蔡东藩却因为积年的劳作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完成著作后的第二年即1927年,蔡东藩拖着病躯回到家乡临浦镇,先做小学国文老师,后来办了一个名叫“坤元”的毛巾厂,想要借此带动乡人发展经济。可惜抗日战争旋即爆发,临浦沦陷,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辗转避难,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蔡东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和数百年前的陆游一样,怀着国仇家恨悲愤离世。对于他去世的细节,我想不妨引一段文章来作为纪念:

(19)44年深秋,有一天来了四个青壮年农民,自称是富阳紫阆来的,因为老父有病……特来请祖父(即蔡东藩)去给他们的父亲看病。当时祖父虽自觉身体不适……仍坚决前去。老农的病是治好了,可是他自己回来后,就发“三日疟”(即“四日两头”的疟疾),从此每隔三天发一次疟疾。到了年底,就卧床不起……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他溘然与世长辞了。(蔡福源:《祖父蔡东藩》)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7年1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套。他所说的演义,就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泽东本人也将这套书珍藏,并时刻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阅读。

从毛泽东浑厚渊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功底,即可反现出蔡东藩作品的价值。二月河说“读此书可以入门民族历史”;个人以为,它不仅可以入门民族历史,更是民族历史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丰富的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与二十四史等量齐观。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

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但是,即便这套丛书名号“通俗”,其文字也因为年代的变迁而不再通俗;再加上它的线索有时显得过于繁复乃至芜杂,使得如今许多青少年读者与它渐行渐远。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于是我们才决定邀请深谙历史的学者,在保留原书基本特色的同时,删除一些繁芜的支线,进行了更贴近时下的改编,以期奉飨大众。

改编前人历史著作,其实早已有之,《柏杨版资治通鉴》堪称典范,各类白话读本、故事读本更难计其数;但改编蔡东藩著作尚属首次。

除了前文提到的文字的白化和线索的简化,基于方便读者阅读条理的考虑,编者还对丛书进行了体例上的处理,即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将每部书划分咸若干部分。基本保持每一章节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每一部分是一个大的完整事件;而各部分结合为整部小说,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譬如《后汉的故事》,编者将其分为《光武中兴》《“戚”“宦”专权》《曹魏篡汉》和《三国归晋》四大部分。其中《光武中兴》是记载刘秀重建刘汉王朝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戚”“宦”专权》则横贯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大半个东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主线雷同,很有共通共鉴之处,故列为一部;《曹魏篡汉》是记载东汉末年军阀四起,曹魏独秀江北,最终曹丕取代汉献帝称帝,而与此同时西南刘备、东南孙权各自建国的事件;《三国归晋》则为分割了东汉的三国画上句号。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

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错漏自然在所难免。所以,既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更渴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看它(蔡东藩的作品)的生命力起码比我的书要强……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看竖排版繁体字的“二十四史”呢?不能。就是简体字的古文版也不能。但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它是一座矿山,山一样的巍峨,中有茂林修竹、流泉飞瀑,内含煤铁金玉,自然也有土,有毫不起眼的砂石。它的非凡就在于它的丰富蕴藏。

——作家·二月河

蔡东藩对历史不但忠诚,而且有感有情,由此他的著作不但博大,更见美感和细腻。

——诗人·柏桦

蔡东藩的历史演义自两汉一气呵至民国,至今能玩此大器者前不见古人。后尚不见来者,就这一点来说他可称是中国第一人。

——学者·罗以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朝的故事(公元1368-1644红巾军起义到清兵入关)/蔡东藩历史讲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东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5139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