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双城记/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世界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之一,也是英国文豪狄更斯作品中故事情节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小说之一。小说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叙述马奈特医生一家充满了爱与冒险的遭遇,中间穿插了贵族的残暴、人民的愤怒、审判间谍……

内容推荐

本书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联结起来。作者以虚构人物马奈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

目录

一曲人道主义的赞歌/1

原初版序/5

主要人物表

第一部 复活/1

第一章 时代/3

第二章 邮车/6

第三章 夜影/11

第四章 准备/15

第五章 酒店/25

第六章 鞋匠/33

第二部 金线/43

第一章 五年以后/45

第二章 看热闹/50

第三章 失望/56

第四章 庆贺/67

第五章 胡狼/73

第六章 成百的人/78

第七章 侯爵老爷在城里/88

第八章 侯爵老爷在乡下/95

第九章 蛇发女怪的 /100

第十章 两个诺言/109

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图/116

第十二章 知趣的人/119

第十三章 不知趣的人/125

第十四章 本分的生意人/129

第十五章 编织/137

第十六章 仍在编织/146

第十七章 一个夜晚/155

第十八章 九天九夜/159

第十九章 一条意见/164

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170

第二十一章 回响的脚步声/173

第二十二章 大海仍在汹涌/183

第二十三章 起火了/188

第二十四章 吸往磁礁/194

第三部 暴风雨的踪迹/203

第一章 秘密监禁/205

第二章 磨刀砂轮/215

第三章 阴影/220

第四章 在风暴中镇定自若/224

第五章 锯木工人/229

第六章 胜利/234

第七章 有人敲门/239

第八章 斗牌/244

第九章 定局/254

第十章 阴影的内容/264

第十一章 暮色苍苍/276

第十二章 夜色茫茫/280

第十三章 五十二个/287

第十四章 编织到头/297

第十五章 足音永逝/307

名家评论/313

狄更斯生平和创作年表/315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夜影

细想起来,这事实在奥妙,任何一个人,对别的人来说,都是深不可测的奥秘和难解之谜。每当我在夜间进入一座大城市时,就会有一种一本正经的想法,那些黑压压的鳞次栉比的房子里,都藏着各自的秘密。每幢房子的每间屋子里,也都藏着它自己的秘密,而各间屋子里无数胸膛中跳动着的每一颗心,就它自己的某些心绪来说,即使对最亲近的另一颗心,也是一桩秘密!有些可怖的事情,甚至于死亡,就起因于此。我再也不能翻阅我所钟情的这本可爱的书了,即使我希望能及时读完它也是枉然。我再也不能凝望那深不可测的水流深处了,在光线射人的瞬间,我曾瞥见深埋其中的珍宝以及其他沉入其中的东西。这本书注定了在我仅仅读完一页后便会砰然合上,永不再开。当阳光在水面上嬉戏,而我茫然地站在岸边的时候,这水注定了要被永恒的坚冰封死其中。我的朋友去世了,我的邻居去世了,我的爱人、我的情之所钟也去世了。那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秘密,也就被永远牢牢地封存了,而我也将把我心中的秘密一直带进我的坟墓。在我走过的这个城市的任何墓地里,在我看来,有哪位长眠者内心深处的奥秘,比那些忙忙碌碌的居民更加神秘莫测?而在那些居民看来,又有哪位长眠者比我更神秘莫测呢?

说到这,我们那位骑在马背上的信差,也和国王、首相,或者伦敦的富商巨贾一样,同样拥有这种与生俱来、不可转让的遗产。挤在那辆笨重缓慢的旧邮车狭窄车厢里的三位乘客,也是如此。他们互为不解之谜,就像各自坐在自己六匹马或六十匹马拉的马车里,彼此相距有一郡之遥,相互全不了解。

信差放松辔头,让马儿缓步往回走,还不时停下来在路边的小酒店里喝上一杯,可是一直做出讳莫如深的样子,还将帽子低压在眉间。那顶帽子和他的眼睛十分相称,眼睛的表面黑溜溜的,但颜色和形状都很浅薄,而且也靠得太近了——仿佛生怕隔得太远,就会被人单个逮住,查出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似的。眼睛上面低扣着一顶三角痰盂似的旧三角帽,下面是一条裹住下巴和脖子、几乎拖到膝盖的大围巾,使得藏在中间的眼睛显得格外凶恶阴险。他停下来喝酒时,就用左手撩起围巾,右手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后便立即将围巾重新裹紧。

“不成,杰里,不成!”信差骑在马上,一路唠叨着,“这对你不利,杰里。杰里,你是个本分的生意人,这对你的行当可不利啊!复活——!他要不是喝醉了,那才怪哩!”

他捎的那个口信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他三番五次摘下帽子来直搔头皮。除了顶上一块秃得高低不平外,他的头上长满又硬又黑的头发,向上竖着的参差不齐,向下挂着的几乎垂到又肥又大的鼻子。他的头发就像是铁匠做的活儿,根本不像一头头发,更像是牢牢钉在墙顶的铁蒺藜,就连跳背游戏的能手,也会望而却步,把他看成世界上最危险的人,不敢从他身上跳过。

信差加鞭催马往回赶路,要把这口信捎给圣堂栅栏旁台尔森银行门房里的值夜人,再由他传给里面更有权的管事人。由于这口信,他只觉得黑夜里幻影幢幢,那母马,由于它自己的不自在,眼前也出现了种种幻影。一路上,幻影似乎还不少,每碰上一个,它就惊得向后一退。

这时候,邮车正载着那三个彼此莫测高深的同伴,摇摇晃晃、颠颠簸簸、吱吱嘎嘎、跌跌撞撞地行进在单调乏味的旅途上。三位旅客睡眼惺忪,神思恍惚,眼前也出现了种种夜问的幻影。

邮车里,浮现出台尔森银行的一片繁忙景象。那位在银行工作的旅客——他一只胳膊套在皮圈里,以免在马车颠簸得特别厉害时和旁边的乘客相撞,因而被挤到角落里去——正半闭着眼在座位上打盹。那些小小的车窗,从车窗照进来的昏暗的车灯灯光,还有对座乘客臃肿的身形,全都变成了银行,而且正在做一笔大生意。挽具的咯嗒声变成了钱币的丁当声,五分钟内承兑的票据,甚至比台尔森银行及其国内外全部分行在三倍时间内承兑的还要多。接着,他眼前又出现了台尔森银行的地下保险库,他知道,里面藏有那么多贵重的宝物和机密(对此他颇为了解),他带着一串大钥匙,手持一支光焰微弱的蜡烛,一间间走过去,只见样样东西都像他上次看到的一样,安然无恙,稳稳妥妥,原封未动。

可是,虽说他眼前几乎一直浮现出那银行的情景,虽说他始终坐在邮车里(晕晕乎乎,像服了麻醉剂一样),却还有另外一种思绪整夜缠绕着他。他正要前去把一个人从坟墓中挖出来。

在他眼前浮现出来的众多面孔中,到底哪一张是那个被埋的人的真面目,他无法从那些夜间的幻影中认出。不过,他们全是一个年纪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的面孔,主要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表情以及憔悴枯槁的程度。骄傲、轻蔑、反抗、倔强、驯顺、悲伤,一种表情接着一种表情,还有各种各样下陷的面颊,死灰般的脸色,枯瘦的双手和手指。不过脸庞大体上还是同一个,头发也总是个个都未老先衰地白了。打着盹的旅客对这个幽灵问了上百次:

“埋了多久了?”

回答总是一样:“快十八年了。”

“你已经完全放弃被人挖出的希望了吗?”

“早就放弃了。”

“你知道要让你复活吗?”

“人家是这么对我说的。”

“我想你是想活的吧?”

“我说不上。”

“要我带她来见你吗?你愿意见她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而且是自相矛盾的。有时灰心丧气地回答:“等一等!要是马上见到她,会要了我的命的。”有时又满怀柔情、泪如雨下地说:“带我去见她吧!”有时则瞪着眼,迷惑不解地说:“我不认识她。我不明白你说什么。”

在想象中作了这么一番交谈之后,这位旅客又在幻觉中使劲地挖呀,挖呀,挖呀——一会儿用一把铁锹,一会儿用一把大钥匙,一会儿用自己的双手——要把这个可怜的人挖出来。终于挖出来了,脸上、头发上都沾着泥土,接着,突然倒地化成尘土。旅客一惊醒来,放下车窗,让现实中的雨和雾打在自己的脸上。

可是,就在他睁眼出神地凝望着雨雾,凝望着车灯游移的光斑以及那一颠一跳向后退去的路边树篱时,车外的幢幢夜影和车内的串串幻影,又渐渐混成一片了。圣堂栅栏旁那家真的银行,往日里那些真的买卖,那些真的保险库房,那封专差给他送来的真的快信,那捎回去的真的口信,全都一一在眼前隐现。那张幽灵般的面孔,再次在其中显现,于是他又跟他攀谈起来:

“埋了多久了?”

“快十八年了。”

“我想你是想活的吧?”

“我说不上。”

挖——挖——挖,一直挖到两个旅客中有一个不耐烦地用动作示意,要他拉上车窗。他把胳膊牢牢地套在皮圈里,面对着那两个昏睡的人形揣摩起这两个人来。但不久,他又神志恍惚地抛开了他们,重又溜进那家银行和那座坟墓了。

“埋了多久了?”

“快十八年了。”  “你已经完全放弃被人挖出的希望了吗?”

“早就放弃了。”

疲惫不堪的旅客一觉醒来,只见天已大亮,深夜的幢幢幻影早已不知去向,可是,这些话就像刚说过一样,话音仍在他耳边萦绕——像他在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一样,清清楚楚地留在耳边。

他拉下车窗,望着窗外刚刚升起的朝阳。车外是一片刚犁过的土地,地头还留着从马身上卸下的犁铧。再远处,是一片幽静的矮树林,林中还有许多火红和金黄的叶子挂在枝头。大地虽然寒冷潮湿,天空却一片晴朗,太阳正冉冉升起,灿烂、宁静而又美丽。

“十八年!”旅客望着太阳说道,“慈悲的造物主啊!被整整活埋了十八年啊!”

P11-14

序言

当我和我的孩子们、朋友们一起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剧本《冰海深处》时,我开始有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当时我就有一种强烈愿望,想要亲自把这种构想具体地表现出来。于是我刻意精心、兴趣盎然地在我的想象中勾画出了故事人物的经历和心境,而对于一个富于洞察力的读者来说,这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

故事在我的脑子中慢慢成熟,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故事完全攫住了我的心。我深深体验到,本书中人物所做的事情和它们所受的苦难,全都好像我的亲身经历一般。

凡是书中涉及(哪怕是略为涉及)大革命前及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状况的地方,材料均来自最可靠的目击者,我如实予以引述。我的一个希望是增添一点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形象的东西,来加深大家对那个恐怖时代的了解。当然,像卡莱尔先生那本辉煌巨著中所包含的哲理,那是谁也不能奢望再增添什么的。

于伦敦塔维斯托克寓所

1859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狄更斯把《双城记》视作自己的最佳作品是完全有道理的。它自问世以来,所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堪与《大卫·科波菲尔》相媲美。《双城记》的成功,证明世上确有大量蒙冤负屈、历尽磨难但仍傲然不屈的人。

——【英】赫·皮尔逊

《双城记》是以典型的狄更斯式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全书的,情节错综而又复杂,它是狄更斯最富有成果的创作时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俄罗斯】伊瓦肖娃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不时地提醒自己,革命尽管是“一个可怕的道德混乱”,然而是由“无以言状的苦难、不堪忍受的压迫和毫无心肝的冷漠”所引起的。社会在热症发作前就已经得病了。

——【英】约翰·格罗斯

狄更斯把《双城记》视做自己的最佳作品是完全有道理的。它自问世以来,所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堪与《大卫·科波菲尔》相媲美。

《双城记》的成功,证明世上确有大量蒙冤负屈、历尽磨难但仍傲然不屈的人。

——【英】赫·皮尔逊

狄更斯并不打算把《双城记》写成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他在这里采用历史题材,只是用来表达自己对当代生活的见解的一种假托而已。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多年来萦绕在自己心头的忧虑。他担心英国统治集团的罪恶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血腥报复,带来可怕的灾难,因而号召及时防止在英国发生类似法国大革命的事件。

《双城记》是以典型的狄更斯式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全书的,情节错综而又复杂,它是狄更斯最富有成果的创作时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俄】伊瓦肖娃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不时地提醒自己,革命尽管是“一个可怕的道德混乱”,然而是由“无以言状的苦难、不堪忍受的压迫和毫无心肝的冷漠”所引起的。社会在热症发作前就已经得病了。

——【英】约翰·格罗斯

狄更斯的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人的全部就是感情。相信人性、怜悯和宽恕是人们身上最美好的美德。

——【法】丹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双城记/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狄更斯
译者 宋兆霖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3456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