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宋朝的故事(公元960-1279陈桥兵变到帝昺投海)/蔡东藩历史讲坛
内容
编辑推荐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

蔡东藩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内容推荐

蔡东藩(1877—1945),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人。一生共创作了11部、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民国9年这两千多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本书是他其中一部章回小说,主要讲述了公元960-1279陈桥兵变到帝昺投海期间宋朝的那些故事。

目录

第一部 天下归宋

1 赵匡胤投军

2 马背上的英雄

3 拥赵派一石二鸟

4 陈桥驿黄袍加身

5 平定后周遗部

6 杯酒释兵权

7 借道平荆襄

8 十四万人齐解甲

9 一江春水向东流

10 烛影斧声

第二部 内忧外患

1 雁门关杨业建功

2 杨业血溅李陵碑

3 半部《论语》治天下

4 党项羌抗宋自立

5 杨六郎造冰退敌

6 澶渊之盟

7 西夏建国

8 李元昊之死

9 狄青昆仑关扬威

10 “金匮之盟”成了废纸

11 五鬼闹东京

12 寇准罢相

13 宋仁宗亲政

14 蜀、冀农民大起义

15 英宗抱病图治

第三部 变法风云

1 王安石小试牛刀

2 王安石强推新法

3 王安石两度罢相

4 惨烈的西夏之役

5 司马光废新法

6 新党复辟

7 章悖兴狱

8 宋徽宗初出茅庐

9 蔡京弄权

10 徽宗赏罚无常

第四部 还我河山

1 徽宗崇道与权奸当国

2 金国强势崛起

3 方腊、宋江起义

4 宋江征方腊

5 联金攻辽

6 徽宗禅位

7 城下乞盟

8 再度围城

9 靖康之变

10 宗泽临终喊“过河”

11 张浚、韩世忠勤王

12 激战黄大荡

13 艰难的九月

14 岳飞大战李成

15 张浚力守关陕

16 岳飞平杨么

17 张浚引咎罢相

18 反对和议之声

19 岳家军郾城大捷

20 青山有幸埋忠骨

21 白铁无辜铸佞臣

第五部 偏安岁月

1 金兵三十二路攻宋

2 完颜亮命丧瓜洲

3 张浚壮志难酬

4 忤逆皇帝悍皇后

5 韩僥胄逐良相

6 庆元党禁

7 韩■胄北伐

8 李全之乱

9 李全之死

10 蒙古崛起

11 宋蒙联合灭金

12 窝阔台三路攻宋

13 蒙古军人川

14 蒙哥汗殒命钓鱼山

15 贾似道专权误国

16 襄阳失陷

17 大厦将倾

18 国都告破

19 慷慨赴死写悲歌

试读章节

1 赵匡胤投军

话说公元948年,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驾崩,年仅16岁的太子刘承佑在都城汴(今河南开封)继位。历史上称他为后汉隐帝。各地手握兵权的藩镇欺负隐帝年幼,不听他号令,尤其是河中(治今山西永济)、永兴(治今陕西西安)、凤翔(治今陕西凤翔)三个地方的藩镇,特别嚣张,一举一动近似于叛乱。

隐帝于是派遣枢密使(相当于今三军总司令)郭威率领中央军前往征讨。郭威这个人,本领和野心都很出众,做梦都想当皇帝,这下子掌握了军权,非常高兴。他并不急于进攻河中等地,而在汉水北部的山区扎下了营寨,观望天下动静。

有一天,在中军大营里办公的郭威忽然接到守门卫兵的报告,说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自称是都指挥使赵弘殷的儿子赵匡胤,前来投军。郭威非常惊奇,连忙讣卫兵领他进来。

这是一个方脸大耳的魁梧青年,郭威一见之下,就非常有好感,开口问他:“你父亲跟我一样,都是朝廷的将军。他现在正在凤翔打仗,你不跟着他,跑到我这里来干什么呢?”

赵匡胤毫无胆怯地看着郭威的眼睛,不卑不亢地回答他的问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原来,出生在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曰的赵匡胤从小就有雄心壮志。父亲常年在外打仗,赵匡胤年小不能跟随,就在家里玩骑马射箭的游戏。母亲杜氏劝他读书,他就慷慨激昂地说:“太平盛世用文安邦,天下混乱则用武定国。现在兵祸连年,战火纷纷,我只希望练得一身好武功,等到日后有了机会,南征北讨,建立功业,这才算是出人头地,不致虚度这一生。”母亲见儿子夸下海口,笑着说:“我儿能继承祖业,不要玷辱门楣,就是家门的大幸了,还想什么大功名,大事业呢?”赵匡胤则不以为然,说:“唐太宗李世民,也只不过是个将门之子,为什么能成就一代帝王伟业,成为百世明君?我虽然没有大才,也想象他那样干出一番事业,做个轰轰烈烈的伟丈夫。母亲你认为这样好吗?”杜氏见儿子越说越离谱,怒道:“你不要信口开河!世上说大话的人,往往毫无作为,我不想再听你胡说八道,读书去!”赵匡胤见母亲发了火,才默默退出。

赵匡胤敢说大话,的确有他过人的才华。他虽然书读得马虎,却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譬如他和邻里少年比赛骑马射箭,总能获胜。这些少年恼羞成怒,都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一天,有一少年牵了匹烈马,约了一帮人来找赵匡胤,激他骑马,想给他点苦头吃。赵匡胤欣然答应,众少年见赵匡胤已经中计,暗笑,有人要去为赵匡胤准备马鞍。赵匡胤哈哈一笑:“不必!”

赵匡胤从少年手中拉过缰绳,接过马鞭,翻身上马。这马没人骑过,被赵匡胤一骑发起性子,撒开四蹄风驰电掣般飞跑起来,一眨眼就跑出五六里地,奔城门而去。一群少年在赵匡胤身后骑马追赶。眼看赵匡胤要撞上城门,众少年大叫:“赵匡胤!你没想到有今天吧。”他们知道撞上城门不死就是命大。

却见赵匡胤乱头将撞上门楣的刹那,向后一仰身,一个空翻,从马后跌了下来。少年见赵匡胤落马,刚要欢呼,却见他一个鲤鱼打挺,稳稳地站起。马往斜刺已奔出十丈来,赵匡胤飞身追去,马竟然被他追上,腾身而起,又上了马背。他举鞭,在马头上一拦,这马乖乖地转过身,沿原路小跑回去。众少年见他安然无恙,都吃了一惊。

那个时候,武艺高强的人总是有许多人追捧,因上述一事,赵匡胤的名声渐渐由京城扩大到全国,以至像磁州韩令坤、太原慕容延钊这样的少年英雄也甘心做他的拥护者。

小鹰翅膀硬了,老鹰却依然护犊。赵匡胤的父亲就死活不肯把他带上沙场,所有借口找完,干脆在他十八岁时给他娶了房媳妇儿,意图拴住他的意马心猿。这招一开始倒还见效,时间一长,赵匡胤免不了心生倦意,建立雄图霸业的心志又在胸中熊熊燃起,而且比过去更加强烈。他知道母亲和妻子绝对不会同意自己投军,干脆心一横,留下封书信不辞而别,只身出来闯荡天下了。

可是他毕竟没出过远门,一出门就分不清东南西北,稀里糊涂走到襄阳,身上那点盘缠早花得精光。幸亏襄阳一个和尚庙的住持慧眼识珠,先是请他吃了…顿饱饭,替他指明了投军的路径。临别,大和尚慷慨解囊,双手献上纹银十两,这简直叫人瞠目结舌。  就这样,赵匡胤一路北上,撞到了郭威大营,愣头愣脑就进来投军了。

郭威十分欣赏这位年轻人的志气,就把他留在军中。赵匡胤告诉郭威,想要控制局势,不是光有军队就可以的,占领一些地方作为发展根基同样重要,不然朝廷把粮草一掐,士兵就算不投降也会饿得没有力气打仗。郭威非常同意他的建议,立即拔营,攻下了河中、邺都等处,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

此后几年,赵匡胤为郭威东征西讨,建立了无数军功,郭威将他引为亲信,却一直不保荐他做官。对此,赵匡胤清楚,第一,父亲在朝为将,郭威保荐他会让人产生误会;第二,如果把恩交给隐帝来施,日后郭威还怎么奖赏?

不出赵匡胤所料,公元951年,郭威攻人汴京,杀死隐帝,自己做了皇帝,国号周,史称后周。他即位后,就提拔赵匡胤为文武总领大臣,并出任滑州副指挥,不久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郭威没有儿子,他死后由妻侄柴荣继承皇位。柴荣就是后周世宗(公元954-959年在位)。世宗对赵匡胤更是宠信有加,把禁军的军权都交给了他。少年时代的梦想,已近在咫尺!

那一年,赵匡胤27岁。

2 马背上的英雄

世宗一即位,就遭北汉入侵。他即御驾亲征。

在这次战斗中,由于出现叛徒,世宗一度岌岌可危。关键时候,赵匡胤身先士卒,不但救了世宗性命,还一度扭转了战局。可惜的是,在攻打河东城的时候,赵匡胤中了暗箭受伤,不得不撤兵回朝。

这次战斗,他护驾有功,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任严州刺使。

与后汉的战斗只是赵匡胤走向权力巅峰的一个开始,接下来与南唐的战斗,才使得他威名大震,并最终得到后周绝大多数将领的真心拥戴。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世宗御驾南征,想一举荡平南唐(公元937-975年)。赵匡胤父子随世宗共赴前敌。周军的先锋李重进在正阳大败刘彦贞。赵匡胤全歼何延锡军,杀死何延锡。

南唐连败,中主李璟派皇甫晖、姚凤率领十万军抵御周军。两人不敢迎战,退守地势险要的清流关。赵匡胤主动请缨,带二万人连夜急行攻打清流关。

黎明时到达关下,趁唐军开关之际,杀人关内。皇甫晖和姚风带领残兵败将逃进滁州,拆毁吊桥,阻止周军进滁州。周军到了护城河边,一声呐喊.纷纷跳入水中,凫水到了城下。赵匡胤跃马跨过护城河,立在城下。唐军避入城中,闭门据守。  赵匡胤下令,架起云梯,要猛攻滁州。皇甫晖在城上与赵匡胤约定小城决战。不出半天,皇甫晖和姚凤并马带军出城。他们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前军已大乱,赵匡胤带领精锐,拍马冲人阵中。皇甫晖被赵匡胤一棍击中左肩,跌下马去:姚凤来救,不料刀枪齐到,马失前蹄,将他掀翻在地。两人双双被周军活捉。

赵匡胤夺下滁州,东边的扬州却在南唐将领李景达的重兵进攻下岌岌可危:

当时,扬州的守将是赵匡胤的朋友韩令坤。这哥们儿却比不卜赵匡胤的胆气,一见李景达人多势众,他眉头一皱,汁上心来,便三十一六计走为上计了。

听到这个消息,受命增援的赵匡胤大怒,一面派人把守要道,堵住扬州逃兵,下令:“抓住扬州逃兵,立即砍下双脚。”一面送信给韩令坤,说:“你果真逃跑,上无以报答皇上,下无脸见朋友,英名就全毁了。”韩令坤被朋友一激,立刻斗志倍增,率领人马重返扬州加强防守。

事实证明,他这样做是对的。韩令坤一回到扬州,立即就有个不识时务的偏将陆孟俊从泰州杀将过来.韩令坤咬牙誓师,把一腔怒火都撒在陆某这个倒霉蛋身上,不但灭了他全军,还把他本人捆粽子一般捆回来,丢到地窖堅待着。

李景达听说陆孟俊打了败仗,一时还真不敢攻打扬州了。这个人胆子比陆某小,运气也不比陆某好。他想在六合(今江苏六合)的赵匡胤部队既是援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一定比扬州刚打了胜仗的韩令坤好对付,柿子要拣软的掐,一声令下:“孩儿们,跟爷爷我掐赵柿子去也!”就浩浩荡荡杀奔六合来了。

赵匡胤分析情势,算中了李景达的心思,第一仗,干脆就亮出个软柿子屁股让你打,打过瘾,打得哈哈笑,打得戒心全无;第二仗派遣死士绕道两翼,拦腰痛击,掐柿子大军立刻乱成一碗三合泥,连李景达马前的帅旗也钩倒了。

可怜李景达急急似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带了残军以比进攻快十倍的速度,一溜烟儿就飞到了长江边。赵匡胤决定痛打落水狗。部将张琼一马当先,赵匡胤、米信、李怀忠后脚赶到,把那些可怜的南唐十兵当瓜砍、作菜切。李景达幸亏有个勇敢的下属岑楼景拼死保护,才得以逃过长江。P3-6

序言

蔡东藩,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丁丑)6月13日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郝,号东藩(又作东帆)。他创作了11部、1040回、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

蔡东藩小时候家境比较贫寒,求学之路历尽艰辛。为了替父母治病,他甚至还替人做过科考枪手;23岁时,以贡生朝考优等的身份被派遣到江西省以知县候补。

蔡东藩在那里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称病回家。辛亥革命后,他来到上海,与好友邵希雍一起编撰图书。那个时候,蔡东藩对革命前景十分乐观,他编撰的图书《中等新论说文范》就很能反映这一点。可惜好景不长,接下来一连串的政治变故使他的热血迅速冷却,“静观之,渐得清醒之识”,且看他在《民国通俗演义》开篇中的描写:

小子每忆起辛亥年间,一声霹雳,发响武昌,全国人士,奔走呼应……无论绅界学界,商界工界,没一个不喜形于色,听得民军大胜,人人拍手,个个腾欢,偶然民军小挫,便都疾首蹙额,无限忧愁……把二百六七十年的清室江山,一古脑儿夺还,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一古脑儿扫清。我国四万万同胞,总道是民国肇兴,震烁今古,从此光天化日,函夏无尘,大家好安享太平了。当时我也有此妄想。

谁知民国元二年,你也集会,我也结社,各自命为政党,分门别户,互相诋诽,已把共和二字,撇在脑后……那足智多能的袁项城……竟仗着兵力,逐去议员,取消国会……竟欲将辛苦经营的中华民国,据为袁氏一人的私产……

南方也党派纷争,什么滇系,什么桂系,什么粤系,口舌不足,继以武力。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咳!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到四分五裂,不可究诘,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转令无知无识的百姓,反说是前清制度,没有这般瞎闹,暗地里怨悔得很。

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事业心的蔡东藩,看透那所谓“民主”真相之后,决心要做一些实事来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他对“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的说法非常认同,觉得“这才是熟谙史实的学人悟出的真理,深析社会的智者找到的实径”。

的确,客观认识历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唐太宗说得好:“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中国历史上救亡图存的事迹不胜枚举,在民族大危机的时刻以其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实在是事半功倍,再好也没有了。

问题在于,记载史实的书籍——确切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全部都是用典雅深奥的文言写成。在那个知识基本被精英阶层垄断的年代,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通过阅读,直接与真实的历史面对面,自然也就不存在客观认识它并使之转化为內心力量的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才“饱含无奈和希冀”说出那样的话。

首肯了意义,摆到蔡东藩面前的依然有两条道。一条是结合风行民间的戏剧、话本甚至口头传说,创作文学艺术价值较高的小说(这一类的代表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另一条是抛开或者说弱化文学要素,尊重历史原貌,不假华饰,不事虚伪,力求“无一事无史料来历”,创作“通俗化的史书”(这一类的代表是冯梦龙等人的《东周列国志》)。

他将如何选择?

答案其实很简单。

蔡东藩作为具有“史家”秉性的文人,他当然不会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记载到拥有严肃意义的作品中去。他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自序》),应是对自己及作品的基本要求;所以他根本无意于人物、情节、高潮、铺垫这些小说要素。他最为着意的是对史事“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自序》)。由此可见,二月河评价蔡东藩的小说“在文学性土……是中平之作”,不但没有任何轻视之意,更可以算得上是蔡东藩的知己了。蔡东藩的演义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当做历史来读的。

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就如此片面地认为蔡东藩是一个泥古、教条的作家。蔡东藩无论训诂还是历史观都有他难能可贵的灵活一面。

先说训诂。当遇到正史与轶闻——即经、纬冲突之时,他并不会一味迷信正史;而是通过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权衡,作出适合的判断。用吴泽的话来说,叫“择善而从”,“例如:《宋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到知广德军朱寿昌弃官寻母事时,他(蔡东藩)下注文说:“《宋史·寿昌本传》谓刘氏方娠即出,寿昌生数岁还家。但据王■(注:系“称”之误)《东都事略》、苏轼《志林》皆云寿昌三岁出母,今从之。”(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不但不影响小说的严谨,更显得“近人理、合人情”。这充分说明了蔡东藩是一位思辨的、力求客观完美的历史小说作者。

蔡东藩的历史观,比起当时绝大多数的人也不知进步多少。不说他对“民国”的精彩诠释,单单看他解析“皇帝”,就足以臻大家之境。且看:

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唯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赢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咎,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哩。(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

一番快论,将那些“出生时有如何异相”又“某某星宿下凡”的“天子”伪装活脱脱剥落下来,露出一身乌糟皮肉,大白于天下。读来令人酣畅不已。这种笔调以及这种良心,到现在仍会使许多人深感汗颜。

从1915年开始动笔写《清史通俗演义》到1926年9月完成最后一部《后汉通俗演义》,蔡东藩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套11部鸿篇巨制,所涉及的朝代之广,人物事件之多,可谓空前。到了1935年,会文堂书局将其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予以全部改印,总书名定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书籍出版后,立即风行大江南北,深受各个阶层的国民喜爱。

作品大获成功,蔡东藩却因为积年的劳作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完成著作后的第二年即1927年,蔡东藩拖着病躯回到家乡临浦镇,先做小学国文老师,后来办了一个名叫“坤元”的毛巾厂,想要借此带动乡人发展经济。可惜抗日战争旋即爆发,临浦沦陷,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辗转避难,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蔡东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和数百年前的陆游一样,怀着国仇家恨悲愤离世。对于他去世的细节,我想不妨引一段文章来作为纪念:

(19)44年深秋,有一天来了四个青壮年农民,自称是富阳紫阆来的,因为老父有病……特来请祖父(即蔡东藩)去给他们的父亲看病。当时祖父虽自觉身体不适……仍坚决前去。老农的病是治好了,可是他自己回来后,就发“三日疟”(即“四日两头”的疟疾),从此每隔三天发一次疟疾。到了年底,就卧床不起……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他溘然与世长辞了。(蔡福源:《祖父蔡东藩》)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7年1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套。他所说的演义,就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泽东本人也将这套书珍藏,并时刻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阅读。

从毛泽东浑厚渊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功底,即可反现出蔡东藩作品的价值。二月河说“读此书可以入门民族历史”;个人以为,它不仅可以入门民族历史,更是民族历史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丰富的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与二十四史等量齐观。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  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但是,即便这套丛书名号“通俗”,其文字也因为年代的变迁而不再通俗;再加上它的线索有时显得过于繁复乃至芜杂,使得如今许多青少年读者与它渐行渐远。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于是我们才决定邀请深谙历史的学者,在保留原书基本特色的同时,删除一些繁芜的支线,进行了更贴近时下的改编,以期奉飨大众。

改编前人历史著作,其实早已有之,《柏杨版资治通鉴》堪称典范,各类白话读本、故事读本更难计其数;但改编蔡东藩著作尚属首次。

除了前文提到的文字的白化和线索的简化,基于方便读者阅读条理的考虑,编者还对丛书进行了体例上的处理,即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将每部书划分咸若干部分。基本保持每一章节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每一部分是一个大的完整事件;而各部分结合为整部小说,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譬如《后汉的故事》,编者将其分为《光武中兴》《“戚”“宦”专权》《曹魏篡汉》和《三国归晋》四大部分。其中《光武中兴》是记载刘秀重建刘汉王朝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戚”“宦”专权》则横贯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大半个东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主线雷同,很有共通共鉴之处,故列为一部;《曹魏篡汉》是记载东汉末年军阀四起,曹魏独秀江北,最终曹丕取代汉献帝称帝,而与此同时西南刘备、东南孙权各自建国的事件;《三国归晋》则为分割了东汉的三国画上句号。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

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错漏自然在所难免。所以,既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更渴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看它(蔡东藩的作品)的生命力起码比我的书要强……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看竖排版繁体字的“二十四史”呢?不能。就是简体字的古文版也不能。但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它是一座矿山,山一样的巍峨,中有茂林修竹、流泉飞瀑,内含煤铁金玉,自然也有土,有毫不起眼的砂石。它的非凡就在于它的丰富蕴藏。

——作家·二月河

蔡东藩对历史不但忠诚,而且有感有情,由此他的著作不但博大,更见美感和细腻。

——诗人·柏桦

蔡东藩的历史演义自两汉一气呵至民国,至今能玩此大器者前不见古人。后尚不见来者,就这一点来说他可称是中国第一人。

——学者·罗以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宋朝的故事(公元960-1279陈桥兵变到帝昺投海)/蔡东藩历史讲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东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5115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4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19: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