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剧大师程砚秋/百年文化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百年文化中国》丛书中的一本,该书记录了一代戏剧宗师程砚秋一生中的若干片断。

京剧大师程砚秋“以艺名世,以德照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轰轰烈烈的人生,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人格情怀。他幼年丧父,学艺艰辛,出污泥而不染,高风亮节铮铮铁骨,终成一代戏剧宗师,他创建的“程派”艺术至今是戏苑的一支奇葩。

内容推荐

程砚秋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派青衣艺术的创始人,程派是我国京剧流派流传最广的艺术门派。程砚秋和程派艺术备受尊重,源远流长。

本书记述了程砚秋安生贫困的童年、残酷的学艺经历,恩师的扶持,创造性的艺术,高尚的艺德等等他一生中的若干片断,勾勒出这位大艺术家的基本形象,展现他的思想性格,表现了一个爱国的、正直的进步的艺术家的执着追求。

目录

引言

一 童年辛酸

 程砚秋本不姓程

 严酷的学艺生涯

 人称“小石头”

二 幸遇明师

 六百大洋险些毁了一代宗师

 罗瘿公挺身相救

 异乎寻常的学习际遇

 拜梅兰芳执弟子礼

 艺术的转折点

三 声名初起

 为余叔岩、高庆奎“挎刀”

 十八岁初闯上海滩

 美满姻缘

 半年中创演七出新戏

 大红大紫后的颖悟

 震撼人心的《青霜剑》、《金锁记》和罗瘿公之死

四 程派大成

 另起炉灶

 程派是在竞争中出现的

 警世惊人的《荒山泪》和《春闺梦》

五 游学精进

 三十岁更名立志

 游学欧洲五国

 《亡蜀鉴》前前后后

 刷新教育育新人

 访法演出成泡影

六 横眉冷对

 宁死枪下,不为敌伪唱义务戏

 冠绝一时的《锁麟囊》

 义助同行后辈

 火车站名伶被殴

 青龙桥荷锄务农

七 希望未现

 满腔欢欣庆胜利

 雄风再次震浦江

 心绪转向消沉

八 生活一变

 周恩来初访程砚秋

 感触新事

 古城西安会贺龙

九 奋进不已

 从黄海到天山的万里调查

 战争结束前不领工资

 《三击掌》与荣誉奖

 屈己从人

 最后的创作

十 最后的追求

 从演戏转事笔耕

 思考人生

 最后的绝响

十一 巨星殒落

 噩耗骤至

 身后哀荣

 周恩来倡议纪念程砚秋

 大地春回程派兴盛

 新时期程派的繁衍

试读章节

宁死枪下,不为敌伪唱义务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枪炮齐鸣,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日军的挑衅和进逼,抗日战争的炮火打响了。由于政府准备不充分,华北地区虽部署有不少中国军队,但仓惶应战,除少数部队的官兵拼命抵抗外,多数一触即溃,拔腿南逃,华北大片国土,包括文化古城北平,很快陷入敌手。

“七七事变”时,程砚秋正在山西太原公演。前十天的演出,每日悲剧、喜剧交替上演,反应极好。演出到第九天,事变消息传来。剧团成员的家小都在北平,北平周围炮火连天,大家怎么不心急如:焚?戏无法唱下去了,立时辍演,同仁们也包括程砚秋都归心似箭。由于战争,平汉铁路已断,火车不通,程砚秋等被困在了山西,经朋友帮忙,弄到汽车,他们乘汽车去大同,再换平绥路火车,走走停停,才辗转回到北平。

程砚秋滞留山西的消息,传到延安,引起周恩来的关注。周恩来早年看过程不少戏,对他的艺术和为人十分钦敬,闻此曾派人去山西,打算先把程等暂时接到延安再做安顿。人到山西,程砚秋已乘汽车北上了。如果当时程砚秋真被接到延安住上一段日子,直接接触了共产党,那也许他的后半生历史将是另一种样子。

程砚秋辗转回到北平,等待着他的却是一座被日本军国主义占领毫无生气的死城。不少商店上着门板,街上路静人稀,日本兵把守着各城门检查行人,就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所描述的那个样子。日本兵的刺刀、皮靴,深深地刺伤了程砚秋的心。

故都沦陷,人心不安,很多剧团难于演出;就是演出,观众也寥寥无几。亡国奴的威胁,使人们惴惴不安,哪有心肠去看戏?靠吃“开口饭”的戏曲艺人,生活上陷入了危机。

日本军侵占北平后,急于粉饰太平装点门面,恢复“歌舞升平”的局面,遂找梨园公会,胁迫他们组织京剧名角联合唱义务戏,名义是“支援皇军,捐献飞机”。

北京(日军侵占后又复此名)夙有唱合作义务戏的传统。一定时期就有以“赈灾”,“救济贫困”等名义的义务戏,很多名角各呈佳剧荟萃一堂的大合作,往往轰动九城,名宦巨贾各界士媛争相观看,票价再高也在所不惜。因为义务戏实在是难得的一次集中欣赏京剧最佳表演之良机。所以,北京一有大义务戏,就成了各报章的重要新闻,采访特写,渲染夸张,爱好京剧的古城观众,即使看不上戏,也争相阅读报道,谈论时眉飞色舞、乐此不疲。

日本人和一些依附日本人的民族败类,看中了北京人的心理,想用办大义务戏的方法,繁荣市面稳定人心。还有,“捐献飞机”,那唱戏的和听戏的岂不都是“效忠皇军”的良善子民?!

当时梅兰芳早已南迁不在北京,杨小楼以年老多病为托词,日本人一进城就谢绝舞台,于1938年阴历正月十五病故;在旦角中,以程砚秋声名最盛,所以这场义务戏一定要让程砚秋出台。

在高压下,许多京剧名演员对这场义务戏不敢不唱,硬着头皮答应。梨园公会的找程砚秋商量,却碰了个大钉子。

这天,程砚秋正在什锦花园家中闷坐。“秋声社”的经理人吴富琴、高登甲陪着梨园公会的人来拜望程砚秋。梨园公会是京剧伶人自己的组织,办事人也是同行熟人。双方客气寒暄落座献茶。大家都知道程砚秋一向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性格,可事情又不能不和盘托出,于是来人嗫嚅地说:“四爷,您看有这么件事,还得请您帮忙……”

一向彬彬有礼的程砚秋,未等对方把话说完,腾地站了起来:“什么?给日本人唱义务戏?我不唱!”来人婉转陈词,希望他能圆这个场,体谅同业的难处。程砚秋斩钉截铁地说: “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唱,谁就唱,我管不了。”来人再次劝说,表示大家很怕日本当局,以程在京剧界的地位,若坚决不唱,“对您,对京剧恐怕都不利。”程砚秋气得涨红了脸,愤愤地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连累大家。献机义务戏的事,我程某人是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不妨转告日本人,甭找梨园同业的麻烦,我有什么罪过让他们直接找我说话就是了。”一番话掷地有声,大义凛然。

幸好这些“反日”的话是对同行们说的,没有传到日本人的耳朵里。但是,日伪当局从程砚秋拒演献机义务戏,以及以后的一系列行动:不为敌伪当局唱堂会,拒绝参加去“满洲国”的“文化使节亲善团”,公演时不给伪政府、报社、电台留“官座”等等,看出程砚秋有抗日的“反骨”,等有机会收拾他。(P130-132)

序言

亲爱的读者,您知道程砚秋吗?

有点年纪的老先生,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知道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或许当年在北京、上海还看过程砚秋的戏;青年朋友可能对他就不那么熟悉了。

这也难怪。因为这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离开我们已近经五十年了。

程砚秋(1904—1958)是四大名旦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比梅兰芳小十岁,比苟慧生、尚小云小四岁,艺事生活比那三位开始的晚;在四大名旦中,程砚秋又是故世最早的,而且是壮年早逝,享寿仅五十有四,从他开始学艺算起到1957年冬天最后一场演出,舞台生活不及五十年。

程砚秋在京剧艺坛上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艺术成就很高。他所创造的风格卓异的程派艺术,不仅使他生前享有盛名,就是在他辞世近五十年后,程派仍广泛流传于国内外,一代代传人辈出,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深远广泛的艺术影响。程砚秋连同梅、荀、尚三位,是中国京剧划时代的巨匠,东方戏剧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骄傲,跻身于世界著名艺术大师之林而毫不逊色。

对京剧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程砚秋,在做人的品格和节操上,也是堪为称道的。他一生律己甚严,追求进步,九死无悔,铮铮铁骨,高风亮节。在黑暗的旧时代,他洁身自爱,正直不苟,热心公益,嫉恶如仇;在之后的新中国,他以艺术服务于人民,表现了一个爱国的、正直的、进步的艺术家的执着追求。

这一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磨难,充满坎坷。然而,他奋战不息,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终于在从艺和做人上,达到彪炳史册、足为后世楷模的境地。

程砚秋一生的事迹是十分丰富感人的。他是独特的、有性格的人。本文集纳了程砚秋一生中的若干片断,足以勾勒出这位大艺术家的基本形象,展现出他的思想性格。而他身后的50年中,程砚秋和程派艺术备受尊重,源远流长,其中也有若干动人的人和事,值得一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剧大师程砚秋/百年文化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金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5723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