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节决定成败(Ⅱ)
内容
试读章节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我们说“细中见精”,在生活的层面上,细节代表了一种品质。没有细节,就没有品质。虽然不能绝对地说人们对细节重视的程度完全与社会生活水平高低成正比,但人们对细节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试想,如果连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都得不到满足,何敢奢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份生活的精致!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论”。马斯洛认为,饥有所食,居有所安,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生活需求,人们在情感上也向往安全、爱和自尊,但在人类金字塔式的需求结构中,这些需求只是底层的愿望。他指出:“在没有面包的地方,人类确实只要有面包就可以活下去。但是假如已经有了充足的面包,而且肚子也长期填得饱,那么,人类的欲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其他(高层次的)需求立刻浮现了……当这些需求也得到满足时,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又出现了,以此类推。”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安吉尔很深刻地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当然,面包都没有,不会先考虑甜还是不甜。

需求一旦被满足,它就不再是人类行为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利他主义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这个人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因而发展出健全的人格。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经济学家茅于轼在80岁高龄时得出如下人生结论:“享受人生,是一生一世的快乐总量的极大化。懂得帮助别人快乐,我们就有了一个创造快乐的环境,大家都比较容易实现快乐总量极大化的目标。碰到难于决策的事情,想一想怎么能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答案就有了。”讲得真好,但仍然是在自己不至于温饱不济的情况下说的,活着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第一快乐。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解释了为什么细节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得到重视的物质原因:当生活水平还处于生存层面上的时候,人们只满足于有,无能力要求精。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因而对很多事物的要求标准也较低。

贫穷是我上的第一所大学。我的家乡在鄱阳湖边,叫湖口,我心中把它叫做“糊口”。我16岁之前,很难吃上一顿饱饭。1979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每天早上两趟往返于四公里外的乡政府(当时还叫“公社”)挑化肥,挑回160公斤化肥所挣的是六分四厘钱,冬瓜三分钱一斤,只能买两斤多一点。在这种极其贫穷的情况下,我对面包(准确地说是米饭)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少年时代的我从来没想过每天吃什么菜,有饭吃、能填饱肚子就是我最强烈的愿望了。当时,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一日三餐稀饭居多,而稀饭里也多拌有青菜、红薯、南瓜、萝卜之类。直到高中毕业,我回乡务农;学会了用拖拉机耕地,用柴油机抽水(算是技术工种),在兄弟生产队支援吃派饭时(即安排到农户家作客),农户在青菜里多放了几滴油,加了个水蒸蛋,那已经是皇帝般的日子了。

有一天,由于通宵脱麦,我因疲倦半夜睡着了,而全村的社员夜里收工后都饱饱地吃了一餐油水很足的面条。醒来后,我为此哭了一场。不料,次日多数社员都闹肚子,原来煮面条的老人错把涂刷木头的桐油当炒菜的菜油了。使得16岁的我幸灾乐祸了好一阵。

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谈细节,谈精致,就是一种奢望。人们常说,饥饿是治疗厌食的良药。直到今日,我从未见过上了餐桌而我不吃的食物,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厌食症一类的现代疾病。因此,在回答我女儿“父女两人为什么消费观念差异极大”的问题时,我的答案是“你的父亲比我的父亲强,我的父亲不能保证我有一个温饱的童年,而你的父亲给了你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格局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生活用品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有”,而是力求于“精”。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更为精致的生活标准,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开始对细节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使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

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到2006年,我国仍有低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人口近2100万人;还有近3500万人没有实现稳定脱贫,遇到天灾人祸很容易重新返贫。当然贫困并不一定与做不好细节有必然联系,但在客观上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精细程度的要求。

例如,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还是有不少人饭前不洗手、睡前不洗澡。

有一篇文章说:“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以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很少洗澡理发。”

80后的人看了这篇文章,肯定会觉得一个大数学家,生活这么不讲究,不可思议。但我是理解的,虽然我现在并不这样生活。

客观地讲,不注重细节反过来也会降低生活效率,大大放慢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步伐。中国消费者往往爱图便宜,因此购买的产品有些小问题,也只是一声叹息了之。例如,我们在大排档吃饭,汤里有一只蚊子、菜里有一根头发,也常常是自己挑出来,不再追究。

某日,在甘肃天水的一家酒店落脚,酒店经理问我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我说:“你的酒店不应宣传准五星级的概念,这样拉高了顾客的期望值,事实上你的硬件接近五星,配套设施仅为四星,人员服务水平还不过三星。因此你只说你是三星级酒店就使顾客心理容易平衡,就容易产生高满意度了。”

消费者因为消费水平低,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对厂家和商家的标准和要求。实际上,这样对社会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企业本来就是在消费者对细节的挑剔中成熟起来,是在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发展起来的。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P35-38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从医三十年,曾读过无数本书,然而我觉得《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相信该书将会让国民的总体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湖南株洲武警门诊 黄勇 

后记

按照上本书中所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时代——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我为推进中国的精细化管理事业,实实在在地做了自己微薄的努力。

一方面,组织了一支由刘兴旺、吴宏彪、林惠春、温德诚、徐伟、孟宪华、杜志刚、陶永进、刘锋、江姗、汪文瑶等成员组成的培训和咨询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培训和咨询实践。2004年以来,我们这支团队先后为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太钢集团、西南铝业、大红鹰集团、玛雅房屋、黄岛发电厂、中国工商银行、华泰证券、北京海关、北京铁路局、武汉机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沈阳市政府、大众日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等600多家知名企业、政府机关、大学等提供过培训和咨询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精细化管理的培训和咨询经验。我个人于2004年获得“中国十大优秀管理培训师”称号,200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学会评为“杰出管理专家”,2006年取得国际行业培训师协会授予的“亚洲十大培训师”。  。

应当说明的是,除了上述所列的成员外,我们的团队还包括成君忆、卢瑞华、胡宇辰、孙虹钢、李宏飞、张智慧、朱新跃、张明帅等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他们对我们的精细化管理培训、咨询和图书出版,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更有众多的人在为我们做一些默默无闻的铺垫和服务性工作。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志士参与进来,共同推进中国的精细化管理事业。

另一方面,领军推出《精细化管理》系列图书,把我们对精细化管理的培训、咨询和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出来,从2005年6月以来,先后出版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Ⅱ——执行力升级计划》、《精细化管理Ⅲ——操作方法与策略》、《精细化管理Ⅳ——把小公司做强》、《精细化管理V——赢在品牌》、《政府精细化管理》等书,这些著作反映了我们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研究水平。看了这些书的读者会发现,与我国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比,我们的精细化管理研究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细节决定成败Ⅱ》,试图对细节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为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应当说,这本著作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操作部分,所以在“如何做好细节”这一部分,我没有按照细节理论要求的系统来展开论述。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持续求精进”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就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看来,要一下子做好细节也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愿意把这种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当做铺路石,呈现给大家,使大家能借以前进,并把大家对管理的期望带向远方。

汪中求

2007年4月8日于广东梅县

目录

第一章 小细节,大话题/1

一、观念的革命——细节成为流行元素/2

二、老议题,新热点——细节不是新发现/10

三、见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细节的预测功能/14

四、帝国亡于铁钉——细节的放大效应/18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22

第二章 为什么做不好细节/31

一、责任感的普遍缺位/32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35

三、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39

四、国民素质和职业化训练程度不高/46

五、重大轻小、重概括轻数据的传统文化的影响/50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56

第三章 如何做好细节/65

一、简单不等于容易——企业细节管理的实践/67

二、管理是严肃的爱——规则胜于一切/84

三、布置不等于完成——承上启下重在中层/100

四、知道不如做到——细节习惯的训练 /112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123

第四章 政府管理在细节/13l

一、调研重细节决策靠数据/134

二、建立和谐社会政府管理疏导优先/141

三、时代需要宽容精神让社会的空气湿润一些/147

四、落实要到位关键看结果/155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160

第五章 关于细节的“细节" /165

一、“战略决定成败” /166

二、“大丈夫不拘小节” /168

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173

四、细节与效率/177

五、细节与创新/179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183

附录/189

一、给秘书的20条提示/190

二、给女儿待人接物的36条建议/193

三、危机公关的7个关键细节/197

后记/205

序言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豪言壮语,曾让我们充满信心地对待所面临的一切困难,但就管理问题而言,我要说:“天下无易事,需要细心人。”

世人在行事中,大抵受两种情形之累:一种是畏而难之,故不敢做;一种是轻而易之,故不屑做。所以,渴望成功者多,而结缘成功者少。所有伟大的战略家最先承认的一个事实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任何了不起的英雄最后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一己之身是渺小而可怜的”。其实,难与易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故老子说“难易相成”,并强调要“图难于其易”。但在当今心浮气躁的时代,我更要强调“天下无易事”,这样更符合老子所说的“难之,故终无难”的思想。因为人们把小事看得太容易了,看作细枝末节,所以就轻而视之,不屑于做,或者做也是浅尝辄止,不愿意把事情做细、做透,结果难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孤立的事物,不见内在的联系。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了我们只能够在肤浅的层面及粗糙的水平上,不断地重复,而不是通过细致而韧性的努力,不断地提高。我强调重视细节的用意,就在于此。

《细节决定成败》出版后,其受关注和欢迎的程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难道,古今中外早已知道的“细节”,真的让今天的中国人那么着迷吗?我想细节背后一定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对细节进行了更为深人的研究,对什么是细节、细节何以决定成败以及如何做好细节等问题作了探讨,力图揭示细节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我对细节问题的最新认识和研究成果。

我想,关注和重视细节的人们,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细节真的不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只要用心,我们就会看到细节,看到细节背后事物的内在联系,就能够做好细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细有限度,而用心无止境。

事情是否做细是有标准的,而标准不是随意定的,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能力来确定,故做细是有限度的,要把细节纳人整个管理系统中来思考它的度。而用心则不可止于细节,要看到细节背后的东西,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实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中国古人在“见小日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明者,察于未象,视于无形”的要求。

遵循细节的规律,我认为做好细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

以系统作保证:

以标准谋细化;

以数字达精确;

以专业臻卓越:

以持续求精进。

但本书并未按这个系统来展开,只是根据我本人的实践经验,谈了做好细节的一些方法。要侧重于实际操作性,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从感触而发为行动,从行动而有心得,积心得而为主见,从主见更有行动……如是辗转增上,循环累进而不已。”而按照该理论的系统操作部分,我将在《精细化管理》系列图书中陆续向大家介绍。

从《细节决定成败》开始,我就致力于推进中国精细化管理事业,一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培训讲座及顾问咨询,一方面在咨询、实践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并陆续推出《精细化管理》系列图书。我希望能够借此实实在在地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管理者能够不屑地对我说:“汪中求,你别再哕唆了!我们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已远远超过你所期望的程度了!”

汪中求  2007年4月1日

内容推荐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细节决定成败Ⅱ》,试图对细节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为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应当说,这本著作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操作部分,所以在“如何做好细节”这一部分,我没有按照细节理论要求的系统来展开论述。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持续求精进”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就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看来,要一下子做好细节也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编辑推荐

把细节进行到底,推动中国社会进入精细化时代。

这本《细节决定成败Ⅱ》在第一本书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细节、细节的实质、细节的功用、我们为什么做不好细节以及如何做好细节”等理论和实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了一些培养员工细节意识的训练方法。以及实用的细节管理工具和方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节决定成败(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中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8933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4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0
17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