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宝
内容
编辑推荐

包罗万象的名家字画、精美的陶瓷器、金银器……这一片片历史的残骸,它们记录了大量的文字信息,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自己也成为了传奇。不管是历史的残简碎片,还是体系完备的煌煌巨制,都是民族的魂魄,中华的瑰宝。本书中介绍的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国家辉煌灿烂的文化。

内容推荐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国宝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从各个领域选取了六十余件有代表性的国宝,进行系统的编排,力求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每件国宝都配有精美的图片,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激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国宝的关注和热爱,从国宝中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的国宝。

目录

青铜篇:国之众器,贵压群雄

 司母戊大方鼎——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最精美的青铜重器

 何尊——最早出现“中国”字样的镇国之宝

 大盂鼎——现存最大的西周青铜器

 大克鼎——西周晚期青铜礼器的代表

 毛公鼎——记载铭文最多的宝鼎

 虢季子白盘——西周三大青铜重器之首

 散氏盘——第一个记载土地纠纷协议的宝器

 莲鹤方壶——青铜时代的绝唱

 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

 曾侯乙编钟——编钟之王

 曾侯乙铜冰鉴——最古老的绿色“冰箱”

 长信宫灯——中华第一灯

 铜奔马——中国古代青铜雕塑之王

玉石篇:巧夺天工,玲垅乾坤

 红山玉龙——中华第一龙

 良渚神人纹玉琮——万琮之王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古蜀文明的遗珍

 妇好墓玉凤——早期玉凤的代表作品

 皇后之玺——最早的皇后玉玺

 金缕玉衣——旷世鲜有的艺术瑰宝

 兽首玛瑙杯——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

 玉大带——玉带中的“贵族”

 渎山大玉海——神州第一瓮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一见证皇帝大婚的国宝

 桐荫仕女图玉雕——“俏色玉”的上乘之作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世界四大石刻之一

绘画篇:妙手丹青,艺术瑰宝

 《游春图》——山水画的开山之作

 《步辇图》——民族友好的影像记录

 《八十七神仙卷》——“百代画圣”的传世珍品

 《五牛图》——我国最早作于纸上的画

 《潇湘图》——开“南派”山水之先

 《韩熙载夜宴图》——古典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清明上河图》——天下第一画

 《墨兰图》——寄寓故国之思的画中君子

 《鹊华秋色图》——开文人画先河的山水力作

 《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

 《福建舆图》——中国古代最大的地图

 《康熙南巡图》——中华第一长卷

书法篇:笔走龙蛇,无上神品

 《平复帖》——天下第一墨宝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鸭头丸帖》——无上神品

 《曹娥诔辞卷》——正楷第一

 《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神策军碑》——柳氏“生平第一妙迹”

 《苦笋帖》——草书之王

 《张好好诗卷》——天才诗人的爱情挽歌

 《新岁展庆帖》——宋代书法第一

 《蜀素帖》——“米颠”的意气之作

古籍篇:中华善本,神州之骄

 居延汉简——世纪中国文明四大发现之一

 敦煌遗书——国图镇馆之宝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淳化阁帖》——中国法书丛帖之祖

 《赵城金藏》——现存最早的汉文大藏经

 《永乐大典》——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三希堂法帖》——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书法丛帖

 《四库全书》——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

金银陶器综合篇:国之精粹,各呈缤纷

 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远古的瓮棺

 嵌绿松石象牙杯——最华丽的象牙杯

 法门寺舍利——佛祖的真骨

 马王堆出土素纱禅衣——绝无仅有的古代织品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天人对话的珍卷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玄宗寿宴上的精彩定格

 玫瑰紫釉尊——钧瓷珍品

 定窑孩儿枕——瓷枕翘楚

 白釉人首鱼龙壶——辽瓷遗珍

 何朝宗塑渡海观音——瓷坛明珠

 项圣思紫砂桃形杯——现存最早的紫砂桃形杯

 朱碧山制支机杯——镪匠大师的传世杰作

 翼善金冠——现存唯一的皇帝金冠

 编织象牙席——失传的技艺

 金瓯永固杯——清宫的祖传宝器

试读章节

司母戊大方鼎——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造型、纹饰和工艺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先被日本侵略者觊觎,后作为送给蒋介石的寿礼运往南京,在战火硝烟中几经辗转,于数千年后又写出了一段传奇往事。

远古王朝的历史信物

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珍贵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因此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为方形深腹,上有一对立耳,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不相同。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之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口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鼎因此而得名。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铸品。关于大鼎腹内的三个铭文“司母戊”。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司”就是祭祀的意思,“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这是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的一个专用鼎。

司母戊鼎是我国殷商时代青铜器的代表,光谱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鼎的成分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分基本相同,其合金成分分别为: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与《周礼·考工记》中“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相符。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考古工作者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人们担心大鼎被日寇掠夺。便把大鼎重新埋人地下。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补铸完整)。司母戊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国民党政府曾计划将此鼎运往中国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难于搬运而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鼎于1959年人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其外形被博物馆定为馆徽标志,并成为镇馆之宝。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

发现之旅

2005年9月19日,阔别故乡59年的“青铜之冠”、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回到寨乡安阳“省亲”。在展览的帷幕拉开之前,一扇尘封了十多年的记忆之门首先向世人敞开,讲述了司母戊鼎的发现之旅。

武官村是一个小村庄,在安阳市郊区。因为在这里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几座王公大墓,这个小村庄早就远近闻名了。当年发现大鼎的吴培文老人就住在武官村一个朴素的小院里。据老人回忆,自从安阳小屯一带发现大量甲骨文以后,前民国政府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发掘。1937年后,由于日寇的人侵,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抗日战争时期,村民生活艰难,饿得没了办法,突然想到脚下是块宝地,于是结伙儿到地里去挖“宝”,再把挖出来的东西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出没的古董商。

1939年3月初的一天,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已过世)漫无目的地在野地里“探宝”。吴希增接了两根杆,打到约13米深的地下,杆子碰到了水脉。再往下,他觉得探杆好像碰到了硬东西,拔出来一看,探杆卷了,探杆头上还带出来些铜锈。这一发现让吴希增激动不已。他赶快找到吴培文,两人商量后,决定找几个人,夜里偷偷去挖。当天晚上,他们找来了十七八个大小伙子,按吴希增白天所做的标记,他们挖出了一个大土坑,透过微弱的灯光,隐约看到坑底躺着一个巨大的青铜炉。众人七手八脚地向四周破土,当青铜炉的“面纱”终于被揭开,天光开始放亮,一群人隐蔽好现场,约定次日晚上接着干。

第二天晚上,他们又奋战了一夜,大鼎只上移了一小段。尽管大家小心谨慎。但消息还是让武官村所属的第十区区公所知道了。区公所的头头闻风赶来,表面说大家乡里乡亲的,还是派一个排来保护的好,实际上这一个排的人都要“分红”。于是,在大坑周围,每50米远就设一个岗。

到第三天夜里,他们又换上新绳子,用了三匹牲口,忙活了一夜,大鼎终于得见天日,他们秘密把鼎运回村里,埋藏在吴培文家院子里的一个粪堆下面,上面用柴草盖好。十几天后,因为有人走漏了消息,挖出宝贝的事被驻守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知道了,他说要来看鼎。想转移已经来不及了,村民都为大鼎捏了一把汗。

一天夜里,黑田荣坐着小汽车来了,他也算有些见识,一眼就看出是宝物。等他走后,村民们忐忑不安,不知道黑田荣接下来有什么诡计。过了几天,日本宪兵队、铁道警备队,还有皇协军共100多人又来了。吴培文一见这阵势,撒腿就跑。可能是黑田荣说错了地方,这群强盗把吴培文家翻了个底儿朝天,没有找到“大炉”,只好走人。

没过几天,当时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古董商肖寅卿闻风而来。他拿出放大镜,从鼎耳一直仔细地看到鼎足。大家沉不住气了,催促他说个数儿。肖寅卿奸诈地一笑,出价20万光洋。

当晚,他们按肖寅卿的要求,想把大鼎分解了,开始用锯条锯,折腾了一夜,连大鼎的一根腿都没有锯下来。有人就拎来大铁锤,垫上被子往鼎上砸,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只鼎耳被砸了下来!由于害怕再把日本鬼子招来,大家七手八脚地扒掉西屋马棚地上的牲口粪,挖了一个深坑,把“大炉”重新埋入地下。

不久,上次没得手的日本人再次来到武官村,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吴培文家院子前后通街,他躲过一处岗哨,直奔村外,躲进了挖沙的大坑里。

说来也巧,下午3点左右,刮来一阵狂风,天昏地暗,刮得人睁不开眼睛。这次日本人又无功而返。吴培文回村一看,他们把西院马棚误以为西屋马棚,又翻了一个底儿朝天。挂在墙上的照片也被全部拿走了,看来自己已经成了捉拿对象。他找了几个人,连夜把“大炉”转移到自家放草料的东屋埋好,只身逃命去了。

村里人知道日本鬼子不会罢休,于是想了个“调包”记,把以前挖掘的一只没有人要的破罐子,用麻袋裹起来放到床底下,搪塞了他们。从此以后,吴培文有家不能归。在外地辗转生活了两年,又跑到徐州、蚌埠、淮南、南京等地流浪打工。抗战结束后,吴培文才回到故乡,当初参与挖鼎的几个人又开始合计怎样把鼎卖出去。1946年6月,当时安阳县政府的一位陈参议得知大鼎的下落,他威逼吴培文等人把鼎上交政府。

当时出版的《民生报》载文说,7月11日夜,陈派人“至该村掘至终夜。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就是司母戊大方鼎。当时的古物保存委员会设在安阳市老城县东街4号的萧朝庙内,一时间男女老少争相参观,盛况空前。当时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长官王仲廉听到传闻,时值蒋介石六十大寿,王仲廉正在发愁送什么礼物好,得知此事,正中下怀,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司母戊鼎又连夜被运到了南京,存放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

南京解放时,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国民政府试图将它运走,但因为太重,搬运不便,只好放弃。后被解放军发现,移至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入藏历史博物馆,保存至今。P4-8

序言

国宝,顾名思义,就是国之瑰宝。它们是那么精致,经过细心地打磨:它们是那么珍贵,有着令人惊叹的价值。国宝是镌刻着岁月的书页,是历史和文化的轨迹。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物,才能称为国宝呢?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1年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被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三级,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一般来说,一级文物中的精品就可以称为国宝。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能接触到国宝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很多人提到国宝首先想到的只有大熊猫,而年轻人则对那些又老又旧的古董不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忽略和误解了国宝,冷落了那些祖先用心血和智慧凝聚成的历史遗珍,怠慢了那些足以在全世界面前无比骄傲的馈赠。它们虽然古老、陈旧,但它们并不是冷冰冰的,一旦解了它们,你就会感到,它们是鲜活而生动的,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可以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留存下来的文物也浩如烟海,国宝是文物中的精华,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珍贵的记忆。和那些抽象的文献资料相比,国宝所反映的历史更直观,更富有吸引力。我们能从这些国宝身上看到更为生动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人情世态。几乎每件国宝背后都有离奇的身世,曲折的经历,它们可能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或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它们的拥有者或制造者或许是一位影响历史的人物,也曾演绎过悲欢离合的往事;它们的出现也许填补了某项空白,也许改写了某个记录,具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所以,这些国宝不只是古物,它们有更深厚的内涵,向人们传达出多方面的信息,它们就是立体的、浓缩的、形象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感悟。

中华民族古老且睿智,我们从不缺少值得我们自豪的东西,关键是我们是否给了它们足够的关注。在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物大加追捧、争相收藏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对国宝毫无所知、漠不关心。试想,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国宝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心中会掀起怎样的波澜呢?了解国宝、关注国宝、热爱国宝,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尤其是青少年。热爱国宝就是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应该像热爱自己的母亲那样,去热爱我们的国宝。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国宝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从各个领域选取了六十余件有代表性的国宝,进行系统的编排,力求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每件国宝都配有精美的图片,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激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国宝的关注和热爱,从国宝中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的国宝。

希望这本书能为你打开一扇门,带你走进绚丽的国宝世界,让你从此与国宝成为“莫逆”,在任何时候,都把它放在心里,永远地珍视。

作者

于北京

2006年9月9日

后记

终于,《国宝》这本书如期和读者见面了。她的胜利出版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

本书的出版凝聚着众人的智慧,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要报》、《院报》编辑部编辑曹苏红老师,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并对参与本书编写的成员:张志军、贺子锦、石云、孔丽云、王振伟、杨广华、闫王、张志广、李忠良、赵静、李绍玲、李光亮、司中广、王章文、李宁、张艾莉、杜延起、马同建、张萍、刘芳、刘俊义、翟龙顺、张志勇、彭丽华、许冬茹表示感谢!

每一本好书,总是凝结着众人的智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收入了的部分文字和图片,经过多方努力仍未与作者联系到,谨此歉意!如有任何质疑、建议或此方面的问题交流,请与我们联系:gaolaoshi96@sohu.com,必要时我们会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费或赠予样书,非常感谢!

作者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金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4487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49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0
17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