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袁世海全传(1916-1949)(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是中国京剧界承前启后的旗帜性人物,他天资深厚,刻苦学习,成就非凡,人称“活曹操”。中国四十岁以上的人更熟知其在“红灯记”中饰演的鸠山形象。由袁世海先生口述,其女公子袁菁执笔的这部长篇传记。其中许多精彩的故事属独家披露,为喜爱国粹艺术的各阶层人士送来福音。

内容推荐

袁世海先生(1916—2002)一九二七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艺。曾拜郝寿臣先生为师,他舞台实践七十六年,紧跟时代、不懈探索、博采众长、自强不息。他以郝派艺术为基础,敢于打破花脸表演程式,他“用一切艺术手段去刻画人物”,把自己定位在“人物派”、“性格派”,把颇讲规范的京剧表演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化境,使他的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一生共演过三百多出剧目,表演人物细致入微;念白独树一帜;继承发展了架子花脸的唱腔板式和方法,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神采各异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纵观二十世纪京剧艺术发展史,袁世海先生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盯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录

童 年(1)

一 家清贫入迷梨园(3)

二 结良友志趣相投(12)

三 初拜师决心学艺(17)

四 胸怀志写契入科(22)

坐 科(27)

五 学老生罩棚练功(29)

六 除夕近封箱算账(35)

七 新起点改学净行(40)

八 勇上阵一波三折(46)

九 《取金陵》猜拳演戏(49)

十 学、看、练功不负人(52)

十一 风霜苦苦中思变(56)

十二 绥津行错得诨名(58)

十三 遇良机初露锋芒(62)

十四 演堂会昼夜连转(64)

十五 斗病魔 自强不息(68)

十六 偷听戏乐极生悲(72)

十七 三兄弟情真意切(75)

十八 蒙指点巧演伊立(80)

十九 度年假初登师门(84)

二十 宗郝派小“小桥红”(91)

二十一 学侯派博采众长(96)

二十二 师患病矛盾四起(97)

二十三 富社兴结业出科(101)

觅 路(111)

二十四 出茅庐顺事接连(113)

二十五 心气高首演成功(119)

二十六 路难行几度失意(121)

二十七 处困境继续发愤(126)

二十八 解危难时逢转机(131)

二十九 闯新路离开“重庆”(135)

三十 返北平处境凄凉(139)

三十一 铁蹄下横遭欺诈(143)

求 师 (一)(153)

三十二 显身手响名天津(155)

三十三 识英才通力合作(157)

三十四 应邀请郝老观戏(165)

三十五 赴盛会恭听赐教(167)

三十六 雕美玉有幸旁听(173)

三十七 “鬼门关”严查受辱(179)

三十八 访卧龙各施所长(181)

三十九 新春乐三战三捷(184)

四十 受教诲语重心长(190)

四十一 大合作五老二小一(193)

求 师 (二)(197)

四十二 一炮红不虞之誉(199)

四十三 游上海洁身自爱(204)

四十四 探慈母 旧居新颜(209)

四十五 结良缘新婚之喜(214)

四十六 “鸡爪宴”拜师有望(221)

四十七 “三结合”精改“回书”(226)

四十八 度蜜月 海滨趣话(229)

四十九 演道济群情激昂(232)

五十 《连环套》久经考验(237)

五十一 赞高老观众情深(242)

五十二 颂郝师一代名净(246)

五十三 偿夙愿喜拜良师(256)

深 造(263)

五十四 忆世芳梅开二度(265)

五十五 话当年弟兄欢聚(274)

五十六 严训教踏上新程(288)

五十七 喜连喜喜后生悲(295)

五十八 “阴阳戏”沪宁受难(300)

五十九 度新春“老牌”献策(309)

六十 贺世芳双喜临门(318)

六十一 战上海幸会大师(322)

登 攀(329)

六十二 迎暑热五科会演(331)

六十三 济南归恩师探病(334)

六十四 颂程派菊傲寒秋(341)

六十五 展雄风盖老出山(345)

六十六 相“对捧”人和事兴(349)

六十七 叹郝师遭灾百日(357)

六十八 竞赛曲青春似火(364)

六十九 山西行“红”、“黑”献艺(369)

七十 有心人君秋如愿(372)

七十一 妻病逝离情萦怀(375)

七十二 万民欢 日本降服(379)

七十三 再说媒观剧相亲一?(383)

七十四 谢媒宴畅叙家常(389)

七十五 明心迹雪地萌情(393)

齐 驱(405)

七十六 紧赶场双龙结亲(407)

七十七 遭诬陷“扶风”停演(414)

七十八 盛兰兄才华横溢(418)

七十九 母与女夜半情深(420)

八十 《玉堂春》新意盎然(425)

八十一 心换心诚心初鉴(428)

八十二 悼世芳长歌当哭(433)

奋 进(437)

八十三 同献艺繁花似锦(439)

八十四 与大师喜演《别姬》(442)

八十五 演张飞 回味无穷(446)

八十六 巧周旋塞北脱身(452)

八十七 “霸王号”空中险情(455)

八十八 出冤狱万春复演(458)

八十九 对“火”字力改《野》剧(462)

九十 “金霸王”贫病辞世(470)

九十一 勤求教《野》剧响名(474)

受 辱(479)

九十二 受勒索祸不单行(481)

九十三 冤入狱奔走求援(489)

九十四 “花和尚”哄笑“公堂”(494)

九十五 夜巡城静待天明(498)

试读章节

北京和平门外新华街路西称前孙公园。早年,曾是清朝大收藏家孙承泽的花园,称孙公园。时代变迁,公园沦为旧巷,分成前孙公园、后孙公园。我们居住这里时,早已没有了花园的迹象。

我的家住在靠西口路南二十四号。一九一六年,阴历正月初九,我就出生在这个小杂院里。父亲原来给钱粮胡同一户姓钱的做官人家赶轿车。虽说家里清贫,但还算混得过去。

父亲初到钱家时,钱家的官事儿正蒸蒸日上,不久,就将轿车换为社会上盛行的马车。后来,钱家逐渐破落,月月付不清工钱,就将马车折给了父亲。

父亲高兴极了,他满心以为有了自己的马车,一家人的生活可算有了准着落;手脚再勤快些,早出,晚归,多卖些力气,生活会有所好转的。谁料到,父亲由于多年来到处奔波已经积劳成疾,马车拉回家不到几个月就患了病。那时,我们姊弟还小,没人能去赶车挣钱,为了生活,他只得强撑病身出外赶车。冬寒夏暑、饥饿劳碌,终于迫使父亲在一个风雪之夜病重不起。生活来源断绝。吃饭难,看病更难。一九一八年,母亲过三十二岁生日那天(旧历十月十一日),准备给父亲做些面条吃,父亲没等吃上,就大口大口吐血,故去了。

父亲去世时,我大姐十三岁,二姐十一岁,三姐七岁,哥哥五岁,我还 不满两周岁。一家六El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人肩上。父亲留下的唯一财产——那辆较新的马车,给我大伯使用,以此每月得到他的部分接济。但生活仍难维持,母亲、大姐,后来加上二姐,只得给裁缝铺缭贴边,给鞋铺纳鞋底。缭一件短褂贴边挣两大枚铜子,缭一件大褂贴边挣三大枚,纳一双鞋底是三大枚加一小枚。她们终日起早贪黑,一家人往往还是吃了上顿少下顿,东求西借,苦度光阴。

几年后,大伯为了节省开支,让我们腾出三间南房(这小院是大伯家的财产),搬到那两间刚够十米的东房,屋小炕窄,六口人睡不下,哥哥只好睡在一个旧条案上。记得那时,我对哥哥的“高高在上”的“炕”是非常羡慕的。

年久失修的东房向北倾斜得厉害,当年父亲用来支撑北山墙的杉篙几乎要被压断。遇到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母亲只好用一个带锔子的洗衣绿瓦盆接漏雨。雨夜,还要不断起来将盆里滴满的雨水倒出。天晴了,就得糊顶棚,什么纸都用,顶棚上被糊得五颜六色。我幼年时躺在炕上,非常爱看这花花绿绿的顶棚。再大点时想法就不一样了,心中总想等我长大挣了钱,一定把屋顶修好,不再让它漏雨,顶棚要糊得雪白雪白的。

四岁上,我开始代替哥哥姊姊的“工作”,去十间房(前孙公园的西口也叫十间房,是一条街两个名字)的裁缝铺取送妈妈做的活计。我很懂得拿到的几大枚工钱来之不易,唯恐弄丢,用送衣服的包布将钱紧紧地裹好,系在腰间,从不敢在路上贪玩,一直回到家才把它解下来,将钱如数交给母亲。当我看到母亲欣慰和信任的目光时,顿时觉得自己似乎替妈妈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们的生活虽然贫困,但我那勤劳善良的母亲却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她将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前房檐下种上倭瓜、丝瓜等,碧绿的枝蔓顺架爬到房上,院子里一片郁郁葱葱,配上红、紫、黄色的野茉莉、牵牛花、葵花,真是好看。夏季晚间在院里乘凉,不时闻到阵阵幽香,使我这贫穷的家总是充满了生机。不过我最满意的还是不用花钱就能吃些用新鲜丝瓜炒的菜和做的汤,以及瓜馅的饺子。尤其是当我喊饿时,母亲就会说:“锅里有蒸熟的老倭瓜,去拿着吃吧!”我咬一口那黄澄澄的老倭瓜,嚼起来又甜又面,真好吃。那香味儿,到现在,我都忘不了。

西屋的李大妈经常夸我母亲能干,说我们几个孩子既听话,又懂事,还安慰我母亲说:“熬着吧!孩子们长大了准有出息,你也准能享上福。”

的确,像屋前这些生气蓬勃的花草一样,我们一家老少和睦亲爱,母亲把希望全寄托在我们几个孩子的身上,孩子们也领会了母亲的意思,全家老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

清末年间有个风俗,很看重大象,认为它是吉祥的象征。平时,官家将大象送到京郊宛平县(即卢沟桥)喂养,逢大典之日,大象被披红戴花赶进城来,牵到天安门东、西华表前站立,以寓万象更新、王朝吉祥之意。  我的爷爷就在卢沟桥喂养大象。他有五个儿子、一个小女儿。人口多,收入少,日子混不下去。我的二伯父、三伯父出外谋生,死在异乡。六姑嫁给北京城外一个清室后裔,开始几年生活还可以,后来就渐渐不支了。大伯父带着老五(即我的父亲)到北京城赶轿车。初来时,父亲只能跟车,逐渐也学会了赶轿车,加上他手脚勤快,干活麻利,很受人欢迎,后  来才被介绍到钱粮胡同钱家赶轿车。

爷爷去世后,奶奶见两个儿子(大伯父和我父亲)在北京站住了脚,就带了我的四伯父来京投奔。大伯父托人求沙河门外(现建国门外)一个小关帝庙的老庙主收留四伯父当徒弟,从此四伯父剃度出家,我们称他和尚四大爷。老庙主死后,他继承这座小庙的财产,当了庙主。

和尚四大爷由于多年修身养性的缘故,有点胆小怕事,但为人忠厚老实。他在庙内外的空地上种些粮食和菜,有时还拿些萝卜、菠菜、玉米面等到我家看望母亲和我们。他对我们姊弟很疼爱,尤其喜欢我,我也非常喜欢这位和尚四大爷。这倒不光因为他能使我们吃上新鲜的蔬菜和玉米面,最主要的是,和尚四大爷是位戏迷。他每次来,都要带我去看戏。我一见他来了,先是连蹦带跳地将他迎进来,然后亲热地偎依在他身边,听他和母亲谈话。过会儿,就开始磨烦他早些带我出去。这个规律被姐姐们抓住了,只要和尚四大爷一来,姐姐就说:“快把‘活儿’送去,回来再买一大枚醋,一大枚胡椒面,饶点香菜、韭菜。我给你换上干净褂子,好跟和尚四大爷看戏去。”我当然是百依百顺,速去速回。

和尚四大爷带我看戏,最常去的地方是天桥。对我来说,初时,逛天桥可比看戏的魔力大。北京的天桥是在时窄时宽、方圆不算大的胡同里,可在我这个五六岁小孩的眼里,可大啦!可热闹啦!那里卖吃的、卖穿的、玩杂耍的、说书的、唱戏的、吹糖人的,无所不有。一拐进天桥所属的地带,各种叫卖声、鼓声、锣声,嘈杂一片。推车的、摆摊的、搭棚的、围圈的、打地摊的、挎篮的,比比皆是。

用长条凳围成圆圈场地,里面站着身穿褡裢、膀阔腰圆的大力士,这是摔跤场。他们卖一会儿中药“大力丸”,摔一会儿跤。不过,他们卖“大力丸”的时间特长,往往等不上看摔跤,我就被和尚四大爷拉走了。如果围观的人很多,那准是“摔跤大王”沈三在表演,我最爱看他摔跤,会极力地拉和尚四大爷钻到最前面。当沈三将对手摔倒,人们连连喝彩时,托铜盘的人开始收钱了。每逢这时,我都要将和尚四大爷刚刚给我的一大枚铜子,郑重地放在铜盘里,我看到铜盘里回回都只是一些零散的、不多的铜钱。然后,我拉着和尚四大爷的僧袍,随着一哄而散的人群,退出摔跤场,继续前行。“诸位!别忙走!好的在后头!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人场!……”

收钱人的喊声,逐渐被喧闹声吞没了。

P3-5

序言

姚雪垠

三年以前,在全国政协开会时,袁世海同志将他发表在《文化史料》上的最初一部分回忆录送给我看,题目是《我的舞台生活》。我平日喜读传记文学作品,带有文学笔调的回忆录也属于传记文学。世海同志的回忆引起我的很大兴趣,一气读完,一读完就忍不住找他谈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总的意思是希望他赶快写完。政协的会议闭幕以后,我就向中国青年出版社推荐这部稿子。现在世海同志的回忆录就要与读者见面了。我以很大的兴趣读完清样,认为这部书在近几年所出版的各种回忆录中是一部有特色的、很值得一读的作品,而且文笔生动,富于幽默感。这部书令我拿起来就不愿放下,我相信它也会使广大读者深深地感到兴趣,得到益处。

袁世海同志是目前我国老一代卓有成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盛名。在六十年的艺术活动中,世海同志经过了曲折艰苦的历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表演艺术经验,这后一种经验对目前的中青年演员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据我看,他的许多走向成功道路的艺术经验和体会,不仅对中青年演员有用,就是对其他门类的艺术工作者,例如像我这样从事文学创作的,也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我最欣赏他自幼便醉心于唱戏,利用各种机会学艺,如饥似渴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将整个生命献给京剧表演艺术,不断追求,不断攀登,这种对艺术事业的执著精神,锲而不舍精神,刻苦精神,至老不衰。我以为这些可以说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出的最主要和最宝贵的经验。他写的虽然是他个人六十年走过的道路,实际也是一切成功者的道路。道理有共同性,所以对读者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在回忆录中,袁世海同志也写到了一些他的前辈和许多与他同代的京剧著名演员,写出各个京剧著名演员的艺术成就、不同贡献、对艺术的严肃态度和做人风格,读之令人敬佩。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值得重视。我国有许多曾经在艺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表演艺术家,有的是艺术大师,在生前没有留下亲自写的回忆录,使我们深为惋惜。这一缺陷,已死者无法补救,只能依靠生者通过写回忆作品为他们介绍。我读过果素英、赵荣琛等同志所写的两三篇回忆程砚秋的文章,认为写得很好。通过这些有具体内容的回忆文章,使一代京剧表演大师的艺术成就和做人风貌活现纸上。世海同志在回忆录中写到他的不少前辈和同代人,读来也往往能够使我如睹其面,如闻其声。同辈们如何互相帮助,而长辈对晚辈如何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这种风气到今日仍值得提倡。另外,解放已经三十五年了,几十年前的学戏生活,科班制度,各种习俗,包括封建性的陈规陋矩,以及旧时代的社会情状,今天的中青年人多不清楚。书中很注意写生活,在这方面提供了不少生动具体的资料,颇为珍贵。我希望回忆录出版之后,不仅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也希望有很多老一代著名演员、导演以及地方剧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都趁着精力尚健的时候写出不同形式的回忆录,留下历史,教育后学,丰富我们的精神财富。

1984年8月1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袁世海全传(1916-1949)(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72296
开本 16开
页数 50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2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