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见(佛陀的证悟)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文字简单易懂,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如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众生脱离根本困境的智慧。这本看似简单的书,传达的却是佛法的核心教导——佛教的四法印,并引导你贯穿在个人思维、心态和生活中。作者所涉及的面向,揭示的问题,指出的方向,会给读者种下解决生命中根本问题的种子。

内容推荐

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目录

简体中文版序

胡因梦推荐序 生命的真谛

李连杰推荐序 一场没有戏的好戏

译者序

自序 又是一本介绍佛教的书

 

第一章 造作与无常

 婴儿摇鼓及其它分心物

 追寻真理可能会像个坏事

 佛陀的发现

 「在目前是」

 然而我们仍然忽略它

 不稳定性

 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

 明了的利益

 情人眼里出西施

 无常是好消息

 老沙弥的故事

 

第二章 情绪和痛苦

 个人快乐的定义

 社会化的快乐定义

 无法计数的各种情绪

 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习气:自我的盟友

 与自我作战

 那么爱呢?

 

第三章 一切是空

 抓住空性

 我们有限的逻辑

 昨日之河流:接受部份逻辑

 佛陀不是被虐待狂

 相对真理: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是你的执着困住了你」

 实相:不是寓言,不是魔术,不会致命

 领带与情绪的圈套

 佛陀的教法:佛法作为安慰剂

 明了的利益:续集

 

第四章 涅盘超越概念(涅盘寂静)

 天堂:终极的假期?

 快乐不是目标

 快乐的陷阱

 希望以及本初清净

 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

 什么样的感觉?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好处

 没有分别,没有概念,没有牵绊

 出离心:虚空是尽头

 

结论

 见地是最终的参考点

 四法印的美妙逻辑

 深入了解业报,清净和非暴力

 四法印:无法分割的整体

 出离中的丰富

 茶杯与茶:在文化中的智慧

 修持祥和

 

后记

感谢

出版社附注

试读章节

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

当悉达多提到一切和合的事物,他所指的不只是像DNA、你的狗、艾菲尔铁塔、卵子和精子等具体可认知的现象而已。心、时间、记忆和上帝,也是和合而成。而每一和合的成分,又依赖更多不同层次的和合而成。同样的,当悉达多教导无常时,他也超越了一般“结束”的想法,像是那种认为死亡只发生一次就完了的概念。死亡从生、从创造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过。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拿煮鸡蛋来做例子。如果没有不断的变化,蛋就煮不熟;煮好蛋的这个结果,需要某些基本的因缘。很显然的,你要有一颗蛋、一锅水和一些加热的元素。另外有些非必要的因和缘,像是厨房、灯光、定时器,还有一只把蛋放进锅子的手。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没有像是电力中断或是山羊跑进来打翻锅子之类的干扰。此外,每一个条件,例如母鸡,都需要有另一套具足的因缘条件。需要有另一只母鸡生下蛋才能孵出它,还要有安全的地方,有食物才能让它成长。鸡的食物也要有适合的地方生长,并且要能让它吃进去才行。我们可以将非必要和必要条件一直分析到小于原子的程度,而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各种形态、形状、功能和标识也会不断地增加。

当无数的因缘和合在一起,而且没有障碍与干扰,结果是必然的。许多人误以为这是注定的或是运气所致,但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对条件产生影响力的,至少在起始的时候。然而,到了一个程度以后,即使我们祈求蛋不要煮熟,它还是会熟。

就像蛋一样,所有的现象都是由无数的成分所组成,因此它们是可变的。这些无数的成分几乎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所以会让我们的期待落空。最没有希望的总统候选人可能会赢得选举,并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足。你助选的候选人也许会赢,然后弄得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衰败,让你的生活苦不堪言。你也许认为自由左派的政治是开明的,但它也许就是法西斯和光头党之因。这种不可预料性,遍在于所有的物质、感受、想象、传统、爱情、信任、不信任、怀疑论,甚至上师和弟子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之中。

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无常的。拿怀疑论来当例子。有一位加拿大人,他曾经是个典型的怀疑论者。他很爱参加佛学课程,因为可以和老师辩论。他其实熟稔佛理,所以提出的论点都很有力。他特别喜欢找机会引述佛经,教导人要分析佛所说的话,而不是照单全收。才过了几年,现在的他却是一位知名通灵人的虔诚弟子。这位极端怀疑论者,现在会坐在他歌唱的上师面前,泪水决堤般流下,全身全心奉献给完全无法以逻辑解释的东西。信仰、怀疑论同所有和合的现象一样,都是无常的。

不管你对自己的宗教或对自己不信仰宗教感到自豪,信仰在你的生活中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不信也需要信仰:对自己基于多变情绪的逻辑和理性完全盲目的信仰。所以,不再相信过去所深信的事物一点也不足为奇。信仰的非逻辑本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它更是最和合及相互依存的现象。信仰可以单纯地由一个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的恰好的注视所引发。你的信仰也可能只靠表象的和谐。比如说你讨厌女性,正好遇上一个宣扬仇恨女性的人,你就会觉得那个人强而有力,同意他的看法,并且对他有信心。有时甚至像是共同喜好鲲鱼这种小事,都会提升你的虔诚心。或是某人或某个团体能减少你对未知的恐惧,也有相同的作用。另外,你所成长的家庭、国家、社会,也都是所谓信仰这个和合物的成分。

许多佛教国家,如不丹、韩国、日本、泰国等国的人们会盲目地遵循佛教的教义;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信息不足,或是有太多令人分心的事,这些国家的许多年轻人开始对佛教感到幻灭,使得信仰的现象无法持续,最后他们跑去追随另一种信仰,或是追随自己的理念。

P23-26

序言

许多人问我这本书是给什么样的读者看的。作为悉达多的追随者,能为他的教法和他所留给我们的一切提供服务,一直都是我强烈的愿望。我所有的上师们都曾说过,将悉达多的话语与想要了解的人分享,是最好的服务。因此,纵然已经有极多的佛教典籍和教法存在,我想再写一本也许不是坏主意,因为它可能会利益一些我跟他们有缘的人。因此,我心中没有特定的读者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缘,因此这本书可能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

不久之前,我和一位住在北京的友人陈冠中先生闲聊,谈起佛教在中国的情形。他的看法令我既惊讶又困惑。我一直以为佛教曾深植于中国,因此起了这个话头,但他却告诉我事实上基督教才是现在在中国发展最快的宗教。他的解释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基督教代表现代化与民主,而把佛教和帝制、封建甚至迷信联想在一起。我对于大家选择基督教没那么困惑,但他所说的理由却令我不解,也更加强了我动笔讨论佛教的意愿。我的感觉是,虽然中国有极大的成长和改变,但一般人对佛教基本教法的接触还是非常有限;即使有一些,也大部分都是混杂而不纯正的。佛教被视为古老、过时、非民主的事实,就是它受到误解的最佳明证。虽然所有的宗教都各有优点,但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佛教比基督教更平等,更现代。佛陀曾说,“你是自己的主宰。”还有什么比这更平等的呢?佛陀以这句话肯定了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权。而大乘教义认为每个人都本具佛性,不是更平等的观点吗?事实上,佛教基本上是非神论的——佛教徒并不相信有个全能之神独裁地控制着一切。佛教徒也尊崇僧众的概念,和佛法、佛陀本身一样重要。

不过也许我的想法太天真了。因为佛教起源于亚洲,由东方的大师和信徒们所弘扬,因此我想象中国会骄傲地拥抱这些教法,一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源于中东,而由西方世界所弘扬一般。

1982年我首度造访中国,其后又有数次机会前往。每次我都注意到两件事:巨大的经济成长,以及愈来愈多人对心灵性和精神面的渴望。许多混杂了健身和民间信仰的新式宗教兴起,支持了我的观察。最近一次的中国之旅,当我了解到有多少藏人在内地教法之后,我开始感觉到急迫性。因为在西藏虽然还是有许多优秀的喇嘛,但是也有很多冒牌货。除非你能遇见具足佛教正见而且慈悲的具格藏传佛教上师,他们真正关心众生的证悟,而不只是想号召大群弟子以便获取供养;否则的话,相当容易受到误导。

从我身为藏人的一点体验,我注意到一些藏人倾向于教导西藏法——西藏文化、西藏习俗等——多于佛法。我认为传达佛陀确实说过的话语,譬如: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现象既非无因,也非源于创造者,而是来自因缘;行之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等等,将这些教导给世人是非常重要的。举止穿着像个藏传佛教修行者,反而是比较不重要的。

另外,令人忧心的是,在这个物质主义的世界中,精神层面也物质化了。世世代代以来,无数的佛教大师们,以大菩萨的发心和事业,化现各种形式,从苦行僧到国王,不一而足。然而,乔达摩佛陀在街上赤足托钵的简单身影,似乎愈来愈不受重视了。现今,许多西藏喇嘛和他们的信徒们,比较热衷于建造金顶大庙。我怕再过个五十年,中国佛教徒会以为大寺庙、大佛像、大僧团就是佛教的全部了。

从内地和西藏的友人口中,我听说各式各样的郎中从四面八方涌现。而这些人大都前往了内地,因为大家渴求心灵与精神面的事物。这种渴求,更加强了必须把事情弄对的急迫性。

中国是个高速成长的国家。然而,在物质进步的刺激中,很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迷失而忘记了心灵的一面。也许对实用主义的中国人,要说服他们心灵方面的努力会有利益是不容易的。在经济如此蓬勃发展的当下,人们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心灵层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使从非常实用性的角度来看,以心灵为目标的物质主义,比起纯粹为物质的物质主义,更具有长远的利益。

最让我不解的是,我们花了这么多努力,却只去获得只能享用于此生的物质回报。如果唯一的价值只是让自己、眷属和朋友有钱有势的话,那么抢劫、诈欺、贩毒等各种可怕的事情,如果不是怕被逮捕,还有什么做不出来?设若连这也不怕了,那么我们何必还需要伦常、道德、善行、慈悲,甚至对国家的忠诚?因此,如果所有人想的只是这单一、相对短促的一生,结果可能是社会瓦解。难怪我们在报道中读到,在中国许多人贩卖赝品,不只是衣服,还包括药品、婴儿食品等不良甚至危险的货品。这都是只想到眼前、短视的后果。我们不必考虑来生,人类只要考虑到下一代的福祉,就会对整个世界带来极大的利益。即使来生不存在,业报也不存在,你就如植物般地活着,我敢毫不迟疑地说,即使你的目标只是满意和谐的此生,佛陀的智慧还是可以帮助你,或至少对你无害。

有一回我在缅甸的一个购物中心,看到一位比丘对着一小群人,正在给一个简短的开示。我的翻译者不太会说英文,但从我所了解的,这位比丘是在教导类似不要杀生或盗窃的基本善行。在这个世纪当中,追求物质的强大力量,已经让这种出家众的身影变得稀少了。能维系实际支持并供养出家众的传统,会带来世界的和谐。珍视这种系统,本身就是和谐的行为。

最后,我想说的是,除了几个不太长的朝代,几世纪以来,极度实用主义的中国人采用了儒家,而非佛家或道家,以至于道家几乎了无踪迹了。这是很令人伤心的事,因为即使是《道德经》的只字片语,都是无价的。我对儒与道所知有限,但是我的猜测是,儒家所提供的是常识,因此实际的中国人喜好儒家;而道与佛提供的却是超越常识的智慧。它不能带来即刻的获利,但是如果中国人能看到拥抱智慧的长远利益,我有信心中国人会再度拥抱佛教。毕竟,这是一个与文殊师利及观世音两位大菩萨有深厚渊源的民族啊!

宗萨蒋扬钦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见(佛陀的证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姚仁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2453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