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涅槃(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老工业基地五十年历史的浓缩。它客观、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崛起到步入困境再走向复兴的历史过程,深刻地剖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步入困境的主要症结,用生动事例折射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兴要从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起步这一理念。

从《纪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坚冰渐融、百舸争流的画面,昭示东北复兴的明天。

《纪实》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给人以希望、思考和信心。

内容推荐

从中央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到现在已一年多了。一年的时间不算长,却值得回过头来看一看。看一看一年的时间里东北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看一看东北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振兴路径,这些路径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是对还是错?看一看振兴的每一步是如何走过的,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本书较为全面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目录

引言:走过冬天

上篇 青春的翅膀:共和国长子的英姿

第一章 他们曾经感动了中国

 “两块九”创造“一万二”

 “铁人”的故事

 “孟泰仓库”与中国第一炉钢水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代代相传的“马恒昌小组”

第二章 东北长子撑起共和国工业大厦

 一代伟人们设计的宏伟工业大厦

 大庆的大贡献

 长春“一汽”: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哈尔滨:中国动力之乡

中篇 沉重的翅膀:步履维艰的东北老工业

第三章 从“辉煌东北”到“问题东北”

 东北辉煌不再

 失衡的“主人翁”

 东北问题种种

 “振兴战略”重燃东北希望

第四章 国企明星们的滑落

 秋林公司:百年盛世的衰落

 国企老总难念“管理经”

 “三座大山”让东北负重前行

 改革难掩差距

第五章 “冰棍"和“项目怪圈"现象透视体制弊端

 “冰棍”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

 “项目怪圈”成东北“围城”

 胡祥鼎谈现象的背后

第六章 振兴方略呼之欲出

 一浪高过一浪的改制呼声·

 消除“包袱”:为资本注入清障

 政府转型创造优良投资环境

第七章 不得不关注的腐败问题

 腐败成了东北干部群众心中的“最痛”

 吸取教训高举反腐利剑

下篇 凤凰涅槃:死而后生的悲壮抉择

第八章 中央决策东北

 中央领导频繁走访东北

 温家宝全面阐述东北发展观

第九章 东三省巨头纵论关东“新辽沈战役”拉开帷幕

 黑龙江:转观念确定“路线图”

 辽宁:要做振兴龙头

 吉林:玉米故乡的新型工业梦

第十章 勾画振兴路径

 鼓足勇气破解“冰棍”现象

 杜宇新的国资管理观

 他山之石

 政府的“抓”法

第十一章 改革风云

 国企改制引发的三个矛盾

 合资三年遭“清盘”港资老板叹无奈

 “稳定成本”究竟谁来付

 北方龙头哈尔滨逐渐崛起

第十二章 个案突破带动振兴脚步

 “巨瘤”摘除桦林终“换胎”业绩“爆发”促人变观念

 黑乳转制:打出了一张漂亮的公开竞标牌

 哈啤神话

第十三章 东北坚冰渐融

 静悄悄的变化

 一位国企老厂长的涅槃感言

第十四章 振兴新趋势:区域走向联合

 “东北板块”呼之欲出

 黑浙对话预示“东三省”“长三角”板块融合

 曙光昭示明天

后记

试读章节

“铁人”的故事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如果用时下流行歌曲或时尚民谣来作比喻的话,这些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流行的民谣了。

“铁人”王进喜,不仅是大庆精神的象征,更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工人阶级骨气和志气的象征。“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血性男儿的铮铮誓言曾激励着中华大地上每一个生命。他不幸言中,47岁的王进喜因患胃癌英年早逝,而中国“贫油”的帽子却终于被甩到了太平洋。一代伟人毛泽东为此慷慨豪壮地向全国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他所弘扬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和“三老四严”精神现在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

石油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血液。一个国家没有石油,就像一个人的血管中没有血液一样,无法支撑现代工业的巨大身躯。贫油就是贫血。外国人给中国扣上“贫油”的帽子,无疑是宣布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非但步履维艰,而且寸步难行。但是,从苦难中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却不信邪,他们硬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全国解放后,李四光等地质学家从理论上认定中国有较多的石油资源,但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要进行钻探和开采仍是难而又难。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石油年产量达三亿吨,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不过一百万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禁运方式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政府每年不得不拿出极其有限的外汇从苏联进口油料。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中苏关系已开始紧张。1959年,时任钻井队长的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他看到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大庆油田被发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王进喜从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当时房无一间的马家窑。经过五天五夜的苦干,大庆第一1:3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

现在人们还能记得王进喜带领工人用受伤的身体搅拌泥浆防止井喷的情景。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在第二1:3油井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入泥浆池。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井喷被制服了,保住了油井和钻机,王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从此“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传遍了中华大地。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他从出身于石油世家、时任驻华联络处主任但后来却成为美国总统的布什的口中知道中国有个叫王进喜的铁人时,这位美国总统很感兴趣地表示想见一见王进喜。可惜那时王进喜已经病逝,永远地离开了他战斗过的大油田。毛泽东主席对尼克松说:我们中国有个铁人叫王进喜,他说过,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们中国人说话是有分量的。

据资料记载,王进喜刚到大庆时,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朔风呼啸,滴水成冰,吃的是包米面炒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没有公路,更没有吊车、拖拉机,设备在火车上卸不下来。他豪迈地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带领全队三十多个人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将六十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为了抢时间他决定用脸盆端水。有人说这是瞎胡闹,没见过哪个国家用盆端水打井。他却说,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他们硬是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让机器开了钻。他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台上睡一觉,零下三十多度的冰雪世界里,这群工人中没有一个叫苦的。他率领的1205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

会战关键时候,很多钻机因为没有钻头而停钻。当时还没有闰产钻头,靠进口来不及,王进喜便组织青年突击队从废料堆里找到许多旧钻头,架起大锅煮去油污和泥沙,擦去锈,修修配配,拼装成可用的钻头,用了半年打了五口井,既给国家节省了开支,又不耽误生产。他的经验在全油田得到了推广。

王进喜在技术上也肯于钻研。他曾带领伙伴用40年代的老钻机,克服技术上的网难,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创造了用旧设备打直井的先例。他与工友们发明了钻机整体搬家、钻头改进、快速钻井等多项技术革新,对改进钻井工艺技术作出突出了贡献,被油田党委授予“工人工程师”的称号。

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他却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1958年,他领导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五千米的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荣获“卫星井队”红旗,被命名为“钢铁井队”。1964年。王进喜出席了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5年他任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领导钻井队创年进尺十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石油工人,从苦难的旧社会解放出来,在新社会里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据大庆油田一位负责人说,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在1953年到1959年七年间,共完成钻井进尺71000米。等于旧中国1907年到1949年四十二年钻井进尺的总和。

“铁人精神”是什么?工人们总结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为钱,不为名,一心为国家,一切为革命。工人们还说:在王铁人心中,国家就是他的命,你就是把他的骨头砸碎了,也找不出半个“我”字。

1961年王进喜当了大队长,1965年又当了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但无论职位多高,他却仍然以普通工人自居。他家人口比较多,他的身体也不好,党委决定每月给他补助些钱。他却说什么也不要,实在推托不掉的,在病危期间交了党费。他的胃不好,上级为了照顾他,给他送来一些猪肝和苹果,他马上就把它们分给了工人病号。当了大队长之后,管理员要给他换一把新办公椅,他说有个板凳坐就不错了。给他发的新劳保鞋,他说什么也不要,硬是自己打草鞋穿。

他当领导之后很少坐办公室,试验打直井的时候亲自扶刹把。钻头卡住了,他亲自去提钻,怕的是万一架子倒了,把工人砸伤。他在现场累了困了,就把老羊皮袄脱下来和工人们挤一挤睡。

王进喜等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规章制度。如“三老四严”(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和“回访”制度等,这些经验还在全国工业系统推广。从1960年6月1日大庆运出第一批原油,到三年之后大庆油田会战结束,中国结束了用“洋油”的时代,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这一段历史成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块丰碑,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的奋斗精神永远激励和感动着中国人民。

P9-14

序言

从中央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到现在已一年多了。一年的时间不算长,却值得回过头来看一看。看一看一年的时间里东北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看一看东北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振兴路径,这些路径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是对还是错?看一看振兴的每一步是如何走过的,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涅槃——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纪实》一书,较为全面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一年来的东北变化很大吗?从经济总量、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看,东北还谈不上富足,尤其和南方发达省份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以全面振兴作为标杆的话。我们只能说这一年不过是个开始,所以说变化不是很大。但我们又说变化是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和我们东北自身作纵向比较的话,东北的经济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大幅度增长,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几个突破。比如说地方工业全面赢利,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过去搞了那么多年国企改革,可改来改去却又绕回了企业亏损的怪圈里去:而这次是历史性的突破。这一年来,东北的最大变化是振兴政策实实在在地把黑土地变成了一片投资的热土,吸引了国内和世界投资者的目光,世界五百强目前正纷纷抢滩东北。这种变化并不说明东北现阶段已具备了多大的实力,而是更多地显示出未来高速发展的潜力。

一年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振兴路径的选择。振兴伊始,什么最重要?也就是说以什么样的方式走振兴之路最重要?东北这么多年,国家不可谓不关注,不可谓不投入,中央想尽办法重振东北雄风,但效果总是不好,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个问题。好好研究一下东北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继续搞“输血式”的改革,还是先进行“造血机制”的手术?是继续以国家老大自居,伸手等吃等喝要政策。还是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这些观念的碰撞在振兴东北之初是随处可见的。经过探索和反思,人们达成了共识:要改就从体制、机制上改,彻底地改,正所谓脱胎换骨,刮骨疗毒。作这样的选择,显然需要勇气,需要有面对可能产生各种问题的心理准备,需要有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这一年的实践。大大坚定了改革者的信心,现在需要我们不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东北的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国企改革上,这一年的实践也恰恰体现在一个个国企改制这些难啃的骨头上。虽然都是国企,却有各自复杂的情况,因此国企改制便面临不尽相同的情况。有的顺利,有的矛盾重重;有的被外资收购,有的是国有股权转让;有的是公开拍卖。还有的是国企之间的并购重组。因而形成的经验和教训也十分丰富,这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经验的阶段,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了借鉴。

作为一名长年在基层工作的新华社记者,我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了较为深入扎实的调研。在多次往返东北三省,采访许多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工人后,我提出了“冰棍”现象、“项目怪圈”现象。试图剖析东北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如东北干部群众中曾普遍存在的不敢改,怕改了别人说国有资产流失;不愿改,领导怕丢位置,职工怕丢铁饭碗;不能改,人员、债务和企业办社会包袱太重难以剥离的“三不”心态。

这本书回顾了一些过去的故事,这些故事曾感动过我,希望也能感动读者:同时搜集了许多材料和数字,尽量做到翔实、权威。期望对一年的东北振兴作个很好的总结,相信对今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会有很大益处。

后记

做了十几年的记者,第一次有要写一本书的冲动,就是这本《涅槃——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纪实》。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曾经和正在创造辉煌的英雄人民。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出生在被誉为中国石油城的大庆,父辈们就是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石油工人。小时候,我家住的是“干打垒”(用泥坯做的房子),雨淋多了屋后的泥墙会倾斜,父亲就只好用两根很粗的木头顶在房后以防不测。干打垒房子旁是一个油坑,冬天烧火做饭时,就挖一锹油到灶膛里,火烧得很旺。有这么一个油坑也很危险。一次。父亲取油不小心滑了进去,身子没了一半。母亲硬是把父亲拽上来,算是捡回一条命。家里平常日子很苦,母亲时常在运菜的路上捡一些白菜帮回来炖着吃,做一大锅包米糖子粥有时要吃上一两天。这也是当时许多工人家庭的生活境况。

父母工作都很忙。正赶上“石油大会战”,他们往往早上五六点钟就上班了,晚上要八九点钟才回来。由于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我没上幼儿园,整天脖子上挂着家里的钥匙到处跑,有时跑到玉米地里烧包米,有时跑到荒地里废弃的水泥管里摔泥人。每次回家路过幼儿园,都要用手扒着大门上的铁栏杆往里瞅一会儿。有时赶上小朋友出来做游戏,看到他们穿着整洁的衣服骑着小木马,就羡慕。当时还知道小朋友上幼儿园。家里要给带上饼干、苹果等好吃的东西,一想到这些,自己就馋得不行。

中午回到家,就和上学回来的哥哥热点头天晚上做的大糙子粥吃。晚上看着表针“滴滴答答”一分一秒地走过,心里盼着。爸妈快回来吧。困得实在不行,就钻进被窝里等,一直听到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心里欢喜的不得了,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了。爸妈回来后头一件事就是烧炕,我能慢慢感到一丝丝暖意从身底升腾起来,来不及和爸妈说上一句话,已进入梦乡。第二天可能仍然这么度过。这也可能是许多工人子女的童年生活。

之后的几年,东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我的家里就是几乎每隔三四年就搬一次家。先是从“干打垒”搬到砖瓦房,然后又从砖房搬到楼房(那时全国的楼房都很少),接着又从一个楼房搬到更新的楼房。由于父亲是会战时期的老工人,又是八级工,所以分房都排在车间的第一位。单位分的鱼、肉、菜、棉服、皮鞋、手套等生活用品不断,每次家里做鱼、肉时,爸爸就会自豪地说:“像咱们这种工人家庭的生活,在社会上也属于中等以上了。”我当时在大庆石化总厂的小学、中学上学,在社会上被称为“总厂子弟”,会有一种优越感。

1992年,我参加工作以后。每次回家听到父母和一些亲朋好友谈起大庆时,渐渐地感觉不到那种自豪与荣耀了,抱怨、不满、牢骚等情绪更多地弥漫在这个曾创造共和国石油工业无数辉煌的城市当中。父母退休时工资不算低,可现在只能算低收人人群。每至年终岁尾,一些下岗职工凄凉的生活境遇或突变常成为大庆迅速传播的百姓话题。工人的情绪不稳定,甚至还出现了工人上访这类事,这在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城市和人民中是难以想像的。东北究竟怎么了?这个曾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工业基地,真的会在这么短短的几十年后就衰败下去吗?

2002年末,我和新华社的同事就走上了东北振兴的调研之路。虽然我是东北人,作过摄影记者、农村记者,但这次调研是我第一次从理性的角度、以探索的目光较为深入地研究这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采访中的一幕幕让我从内心里受到一种震撼。在现代社会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花园广场中间,低矮的露红砖的五层居民楼十有八九是国企职工的。哈尔滨“三大动力”一位退休职工曾指着自己已经住了几十年的老楼房说,这还是当年苏联援建时盖的呢,是哈尔滨市的首批楼房,自己因为是劳模才分到了一套。走进有“东方鲁尔”之称的辽宁铁西区,滑过眼帘的到处是斑驳脱落的墙体,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残垣断壁”,还有不冒烟的大烟囱,厂房玻璃窗几乎没有一块是完整的。工厂静悄悄的,偶尔能看到一两个穿着工作服的人在街上闲逛。看到我们的采访车他们会盯上好一阵子,直到看着车子远去。在牡丹江桦林集团的工人宿舍楼旁,三五成群的工人和家属大白天不是打麻将就是玩扑克,其中许多人不过三十几岁;街上跑着三轮车,一打听,蹬车的几乎全是下岗工人。他们对我说,有的下岗职工在外打工,可一年到头了,钱却要不回来,死的心都有……我实在无法相信,这就是那个曾让人热血沸腾的东北吗?这些人就是那些令人充满豪迈之情的东北产业工人吗?这实在让人感到痛心。东北汉子顶天立地的气概、不服输的精神都哪去了?就是带着这样的情感,我完成了十余篇供领导参阅的内参和数十篇公开报道。这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同时,我也是怀着这样的情感完成了此书的写作。

此书力求采用一种纪实的手法,记录本人在东北振兴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对东北衰败原因和这一年来的艰难转变,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阐述。我在写作过程中主要以国企为主线和突破点,集中对体制、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所以,书中对东北的展示可能不够全面,但观点是独家的。如文中提到的“冰棍现象”、“项目怪圈”在东北以至全国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对东北振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些观点也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意见,我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在这次东北振兴过程中,我注意到东北的高层也正在更多地从体制、机制上着手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这是难能可贵的。这需要魄力和胆识,尤其需要一种对东北由来已久的深厚情感。

实践证明,东北的振兴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所谓涅槃,就要有“死,,的过程,而“死”又是何其艰难。书中着重探讨了改革涉及到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改革的步履维艰,意在坚定人们改革的决心,提醒人们作好长期发展的准备。而一年来的实践同样也表明,虽然经历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东北的经济显得越来越有活力是不争的事实。希望本书对东北今后的振兴起到促进作用。

由于平时工作较忙,只能利用晚上的一点时间写作,每天在电脑前敲上几千字,虽然很累,但内心深处会时时有激情的涌动。由于北方文艺出版社从社长到编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陈永昌、宋冬林、冯贵盛三位专家的厚爱。终于促成了该书的出版。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希望东北加快振兴步伐,真正融人到全国以至世界的经济浪潮中,创造一个从低谷走向繁荣的新的“东北现象”。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老工业基地五十年历史的浓缩。客观、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崛起到步入困境再走向复兴的历史过程。

深刻地剖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步入困境的主要症结,用生动事例折射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兴要从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起步这一理念。

从《纪实》中我们看到了东北坚冰渐融、百舸争流的画面,昭示东北复兴的明天。

《纪实》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给人以希望、思考和信心。

辽宁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冯贵盛

作者以新华社记者特有的敏锐视觉扫描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盛和衰败,对发生在这块黑土地上的人和事进行了全方位地立体透视和入木三分地剖析,振聋发聩。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宋冬林

广志同志的新作,大跨度地回顾和展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典型案例剖析了国企改革、政府转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陈永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涅槃(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广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17744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1.1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