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扒村窑系统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它以田野考古的形式,用大量的考古陶瓷标本,集中展示了其丰富的品种和造型、工艺和形式、绘画内容和分类、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以及和其它磁州窑类型窑口相互关系和影响,特别是对以后南方青花瓷影响的深远意义做了阐述。综合运用了考古学、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知识,是古陶瓷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文博考古工作者、美术和文化工作者参考学习研究古代民间艺术的珍贵读物。
图书 | 瓷上水墨(中国扒村窑艺术)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扒村窑系统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它以田野考古的形式,用大量的考古陶瓷标本,集中展示了其丰富的品种和造型、工艺和形式、绘画内容和分类、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以及和其它磁州窑类型窑口相互关系和影响,特别是对以后南方青花瓷影响的深远意义做了阐述。综合运用了考古学、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知识,是古陶瓷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文博考古工作者、美术和文化工作者参考学习研究古代民间艺术的珍贵读物。 内容推荐 扒村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起源于唐,兴盛于宋金元时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的浅井乡,是北方磁州窑类型的典型窑口。扒村窑以白地黑花瓷上绘画装饰为主,兼烧黑瓷、白瓷、钧瓷、三彩、红绿彩、绞胎及搅釉绘画等瓷器,装饰技法多样,集北方民窑系之大成,20世纪60年代已蜚声海内外,早巳闻名于世。该书是扒村窑系统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它以田野考古的形式,用大量的古陶瓷标本,集中展示了其丰富的品种和造型、工艺和形式、绘画内容和分类、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以及和其它磁州窑类型窑口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特别是对以后南方青花瓷影响的深远意义做了阐述。综合运用了考古学、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知识,探究了陶瓷文化所反映的中原地区经济、人文、地理、风俗、民间工艺、书法、绘画、文学等的变迁和发展,是古陶瓷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文博考古工作者、美术和文化工作者参考学习研究古代民间艺术的珍贵读物。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留住陶瓷文化的记忆 窑吾乡 扒村窑概况 泥火匠意 扒村窑的品种和造型艺术 瓷上水墨 扒村窑的装饰工艺和形式 民俗图像 扒村窑绘画装饰的内容和分类 清白贻芬 扒村窑装饰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广散记 扒村窑和磁州窑类型主要窑口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遗珍咏叹 扒村窑瓷器经典标本赏析 瓷海拾贝 扒村窑瓷器标本收集整理的意义和展示 后记 书斋和田野之间的奔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瓷上水墨(中国扒村窑艺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少颖//徐华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48276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76.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40 |
宽 | 17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