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从忏悔录到复活)
内容
编辑推荐

真正的文学,一方面贴近苦难深渊,另一方面仰望灿烂星空,是人类生存暗夜中的超越之思,给人带来灵魂的惊艳和颤栗。本书精选三十本深受基督教精神资源影响的一流世界文学名著进行导读和评析,既有内容简介,又有解读门径,既有对作家精神谱系之溯源,又有对作品艺术神韵之赏析,资料性和感悟性并重,一书在手,即可领略人类精神险峰上那无限风光。

作者不因个人偏好而忽略客观史识,不因风景瑰丽而忘记归路,大力引介中国文化传统稀缺元素之同时,又力求对人类生存和个体困境有深入反思。

本书带给你一种信心:阅读就是与大师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人生对话。拿起来,读吧,这里有精神性的惊艳和生存性的颤栗,欣悦使书页变为门槛。

内容推荐

“我们整个的基础破裂了,大地裂为深渊。”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这样写。真正的文学,一方面贴近苦难深渊,另一方面仰望灿烂星空,是人类生存暗夜中的超越之思,给人带来灵魂的惊艳和颤栗。

本书精选30部富有信仰与人生内涵的一流世界文学名著进行导读和评析,既有内容简介,又有解读门径,既有对作家精神谱系之溯源。又有对作品艺术神韵之赏析,资料性和感悟性并重,一书在手,即可领略人类精神险峰上那无限风光。

作者不因个人偏好而忽略客观史识,不因风景瑰丽而忘记归路,大力引介中国文化传统稀缺元素之同时,又力求对人类生存和个体困境有深入反思。

阅读就是与大师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人生对话。灵性阅读,化育真我人生。拿起来,读吧,这里有精神性的惊艳和生存性的颤栗,欣悦使书页变为门槛。

目录

前言/1

处境篇

 1.心魔(《蝇王》)/3

 2.诱惑(《白鲸》)/10

 3.分裂(《化身博士》)/17

 4.失落(《失乐园》)/24

 5.空虚(《传道书》)/32

 6.绝望(《变形记》)/39

 7.荒凉(《荒原》)/47

 8.疾病(《癌症楼》/56

 9.死亡(《伊凡·伊利奇之死》)/64

 10.苦难(《约伯记》)/73

求索篇

 11.追寻(《浮士德》)/83

 12.方向(《你往何处去》/91

 13.欲望(《安娜·卡列尼娜》)/98

 14.务虚(《务虚笔记》/107

 15.证悟(《吉檀迦利》)/118

 16.自省(《复活》)/126

 17.延宕(《哈姆雷特》)/135

 18.牺牲(《双城记》)/143

 19.超越(《神曲》)/152

 20.仰望(《天路历程》)/160

信念篇

 21.理想(《堂吉诃德》)/171

 22.智慧(《先知》)/180

 23.良心(《悲惨世界》)/188

 24.爱情(《雅歌》)/196

 25.诗意(《日瓦戈医生》)/209

 26.忏悔(《忏悔录》)/222

 27.思想(《思想录》)/232

 28.恩典(《路加福音》)/242

 29.自由(《卡拉马佐夫兄弟》)/251

 30.永恒(《海的女儿》)/267

后记/275

试读章节

走了一段时间,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

“男女授受不亲,何况咱们又是出家人……您刚才怎么能背一名女子过河呢?”

“哦……你是说刚才那女子啊……我已经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

老和尚回答。

这个寓言故事暗藏禅宗机锋,机智又巧妙地指出“魔由心生,孽由人造”,人们不也常说“你心里有鬼”这样的话吗?

获诺贝尔奖的“英国当代文学经典”《蝇王》一书的主旨也可用“心魔”二字来概括。当然,作家戈尔了的灵感,不是来自中国禅宗或印度佛教,而是来自《圣经》。

他给书起名叫“蝇王”,即“苍蝇之王”,此名称来自于希伯来文Baalzebub,意为“蝇神”,在《圣经》中特指非利士人以革伦城所拜之神,在《旧约》时代名声很响,据《列王记》记载,公元前9世纪,以色列王亚哈谢不慎从阳台上跌下得病,就是去求问这位神祗自己会不会好,此事受到先知以利亚严厉的斥责。

小说《蝇王》中,孩子们猎杀野猪后砍下猪头,插在木棒上,猪头上落满了苍蝇,变成了“蝇王”。荒岛上,还有孩子们特別惧怕的“野兽”,其实那是一位飞行员腐烂的尸体,上边也落满了苍蝇,也是“蝇王”。苍蝇聚集处正是藏污纳垢之处。在戈尔丁看来,这样的污垢不只在小岛上存在,不只在人心外存在,也存在于人心深处,根本就是人心的一部分,人心深处的邪恶也会源源不断生出来,就像蜜蜂制造蜂蜜。

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是小说中的西蒙,他类似于《圣经》中的先知,戈尔丁也说“在我的寓言中,他是一位耶稣式的人物”,是他首先说出“大概野兽就是咱们自己”这样的话,结果被孩子们轰下去了。后来,他上山发现了“野兽”不过是一个腐烂的人,于是冲到山下要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不要再恐惧,没想到被发狂的孩子们当成“野兽”给活活打死了。人心中的魔障使人不愿知道真相,人对自己本性如戈尔丁所说的那样是“惊人的无知”。

因此,那个猪头变成的“蝇王”嘲笑西蒙说:

“别梦想野兽会是你们可以捕捉和杀死的东西!”猪头说道。有一阵子,森林和其他模模糊糊地受到欣赏的地方回响起一阵滑稽的笑声。“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过来,过来,过来点!我就是事情没有进展的原因吗?为什么事情会搞成这副样子呢?”

这正是《蝇王》的主旨。“蝇王”其实在人心中,是人本性的一部分,人犯罪堕落不是社会原因,也不是私有制熏染,而是人自身的幽暗本性所致。

英国作家巴伦坦曾在19世纪中叶写出《珊瑚岛》这样的荒岛小说,里边写到拉尔夫、杰克等少年人在轮船失事后漂流到小岛上,如何团结友爱,战胜了海盜,帮助了土人,还发现了宝藏等等。一百年后,戈尔丁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他的前辈巴伦坦对人的本性过于美化,因此在《蝇王》中才反其道而行之,特意安排这群几乎同名的少年人也同样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不过这次叙述的不再是他们如何善良和豪侠,而是写他们如何不用人教就倾向于放荡和邪恶,不再写他们如何团结和友爱,而是写他们如何分裂和残酷。更重要的是,放荡、邪恶、分裂、残酷等,他们似乎天生就会,邪恶这一面的吸引力远远大干善良、豪侠、团结和友爱那一面的吸引力。

为了体现这样的主旨,他安排一帮孩子们在岛上进行一场实验,轰轰烈烈而又悄无声息的人性实验。戈尔丁巧妙设计了拉尔夫和杰克的矛盾、斗争。显然,小说中的金发少年拉尔夫代表了人类文明化自身的努力。他一到荒岛就用海螺为号召集了所有幸存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投票选出首领,告知大家必须侦察地形,还制定了发言规矩,指挥孩子们生火,安排人看守好火堆,好向外界求救,也要大家搭建窝棚,还要大家在固定地方大小便等。而脸上有雀斑的杰克,则代表了人类自身野蛮的冲动。他一到岛上,就闹着要当首领,后来把脸上涂得花花绿绿,对吃肉、打野猪着迷,带着大家去疯狂屠杀野猪,祭拜猪头“蝇王”,还带领大家狂欢,狂欢中他们杀死了西蒙。后来,他干脆带着大队人马离开了拉尔夫,占山为王,谁要是不听他就用残酷的惩罚对待。这一招比拉尔夫苦口婆心的说服有效多了,最后,大多数人被杰克拉了过去。

拉尔夫他们几个孤零零地住在窝棚里。他们在睡觉的时候,听到有树枝折断的声音,拉尔夫在绝望中乞求“野兽”去选小家伙们吃。黑暗中,有人袭击窝棚,他们自相打斗,杰克他们乘乱偷走了猪崽千的眼镜。猪崽子他们拿着象征权威和秩序的海螺去城堡岩那边去要回眼镜。到了城堡岩下,猪崽子大声质问他们是“像你们那样做一帮涂脸的黑鬼好呢?还是像拉尔夫那样做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好呢”?是“照规则、讲一致好呢?还是打猎和乱杀好”?是“法律和得救好呢?还是打猎和破坏好呢”?

说得多好,但已经没人听得进去。

结果,杰克的忠实手下罗杰把全身重量压在杠杆上,一块巨大的岩石从山顶滚落下来,拉尔夫只顾自己躲起来,猪崽子没了眼镜什么都看不见,于是——

巨石在猪崽子的下巴到膝盖之间这一大片面积上擦过;海螺被砸成无数白色的碎片,不复存在了。猪崽子一言未发,连咕哝一声都来不及,就从岩石侧面翻落下去。巨石又弹跳了两次,最后消失在森林之中。猪崽子往下掉了四十英尺,仰面摔倒在海中那块红色的方礁石上。脑壳崩裂,脑浆直流,头部变成了红色。猪崽子的手臂和腿部微微抽搐,就像刚被宰杀的猪的腿一样。随后,大海又开始起落,发出了缓慢而长长的叹息,白色的海浪翻腾着冲上礁石,又夹上了缕缕粉红色的血丝;而随着海浪再退落下去,猪崽子的尸体也被卷走了。

后来,他们对拉尔夫也赶尽杀绝,放火烧林,整座树林整个小岛都被他们点着了。拉尔夫逃出树林,遇到一艘巡洋舰军官才侥幸获救,最后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这已不是一场孩子玩的游戏,而是成人世界的寓言。人类不是一次又一次经历到黑暗战胜光明、邪恶战胜善良的斗争吗?戈尔丁最后安排大人们介入救了这群孩子,可是,谁又来救出黑暗中自相残杀的大人呢?也难怪戈尔丁称自己是“悲观主义者”,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实在难以乐观起来,戈尔丁的目光中有着悲天悯人的忧伤。

《蝇王》中猪崽子的眼镜给岛上带来了火,这火蔓延开来却几乎要烧毁整个荒岛。而原罪正是人心中的魔影,人人都无法避免。《圣经》提及人堕落后,原罪成为人性中挥之不去的黑暗,无论人类的文明如伺进步和发展,也绝不可能完全消除得了世界的黑暗,因这黑暗不仅仅在外界,更在人心里头,甚至,这种黑暗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扩大和蔓延,人类的无知也随之增长。这是《圣经》的观念,戈尔丁受此影响很深。

戈尔丁的思路也暗合了美国神学家尼布尔对人类罪性的划分。尼布尔认为“人生一有焦虑,就会产生骄傲和情欲。人若寻求将其偶然[生生存抬升到无限意义之域,那他就会陷入骄傲;人若寻求通过沉溺于‘易变之善’及自失于某种自然的生机之中,来逃避其自由的无限可能性及自我决断的危险与责任,那他就会陷入情欲”。如果说杰克很明显是情欲之罪的代表,那拉尔夫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某种骄傲。拉尔夫看似是一个小面角色,但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固然想在岛上建立某种秩序,但他自身也渴望攫取更大权力以显示自己的荣耀,他完全不尊重猪崽子的自尊心,猪崽子明明告诉他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绰号,但他一转眼就公开说了出去;一遇危险,马上想牺牲自己手下的小家伙们给“野兽”吃。这是尼布尔所说的“权力的傲慢”。所以,戈尔丁放弃了巴伦坦塑造近乎完美的少年英雄的意图,而是着力写出个人心中普遍性的邪恶。连稍具正面角色的猪崽子,孩子们用他的眼镜给岛上带来了火,但他自己太过于轻信科技和文明的力量,这正是尼布尔说的“知识的傲慢”。小说中的先知角色两蒙,从他悲慘的遭遇来说,类似于一个发挥启蒙功能的先知,但他也有自以为精神优越从而看不起小孩子们的一面,他的精神的优越性也和他的神经质混合在一起,或可近似于尼布尔所说的“精神的傲慢”。骄傲和情欲吞噬了所有人。

总之,个个都自我中心和自以为义,有时候明明知道应该做什么,却偏偏放任自流。而更可怕的是,人们对自身心灵中的魔影表现出惊人的无知,被“进步”、“发展”这些大词型瞎了心眼!

当然,除了人心灵中的魔影,《圣经》还提到了魔鬼或“撒旦”等灵界事物的存在,这和戈尔丁把灵界秘密都归结于人心孽障不完全一样。

不过,人类确实太像讳疾忌医的蔡桓公,绝不愿被人指出得了病。这或许就是《蝇王》手稿曾被21家出版社拒绝过的原因。P5-8

序言

跟书打交道这么多年,我最大的体会是读书要读经典。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是耽误了同时渎一本好书。“开卷有益”固然不错,但那是在有了扎实的精神底子之后。何况人生苦短,更不应该出租自己的头脑成为平庸思潮的跑马场,跑来跑去一辈子,弄得心灵反没了安顿,岂不可悲?

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盼着已经读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作品。经典难读,那些最伟大的典籍拒绝人随意进出,它们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方式显明自身的深邃和高贵。

然而,经典无一例外都具备一种品质:质朴。只要你肯谦卑,肯花上时间一读再读,就发现它们不噱头,不炫耀,对人生有真知灼见,确实见证了人生的种种奥秘,错过它们就错过了人生那最瑰丽的风景、最庄严的境界和最微妙的慧识。一旦读进去了,它们就如清泉活水注入你心田,汩汩流淌一生。

只需要,只需要轻轻划开一道口子,一道小小的缝隙,那精神清流就会渗进来、流进来、冲进来。

本书的写作动因就是想推荐人生中最值得精读的文学原典,并提供“一道口子,一道小小的缝隙”,让经典的清泉滋润日常生活。早就有动笔的冲动,但怕解读不好反和一本又一本所谓“名著导读”一样糟蹋了名著,直到2004年遇见彭兄,他一再提及可以有这样一本书,甚至一套书,连书名都想好了,才使我下定决心承担下来。没想到,为写再读,经典自身的魅力竟消除了写的负担,又给了我那么多语言性的“惊艳”和精神的“颤栗”,我不得不稍微按捺一下,才避免过分唠叨。我内心充满了分享的冲动和喜悦。经典=语言(惊艳)×精神(颤栗)。

这是和经典的缘分,也是和文学的缘分。

这才是本书写作的最深动机。

巴尔扎克有不朽的作品,也有速朽的作品,果戈理有成功的作品,比有失败的作品,但文学总是美好的。我无法想象没有文学的人生,正如帕斯卡尔可以设想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甚至没有头,却无法想象他可以没有思想。

还记得小时候读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我根本不知道那本前边撕去几页的连环画叫什么名字,但里边的神秘和忧郁却深深打动了一个11岁孩子的心,他忘了本是到邻居家玩一会儿,然后马上要回家吃饭的。那一刻他明白了文学是可以移动的树林和无法洗干净的手。他走进了那神秘的黑夜,忘了吃饭,也忘了时间。在这个除了课本几乎没什么藏书的l山村,谁也说不清这本奇怪的画册是怎么来的。

15年后,我选择了一个工作,能时时有机会在台上与人分享一本父一本文学名著。那种我能设想的最美好人生是书香弥漫的人生,那种我能设想的最心动时刻是遭遇好书的时刻。因此,除了名著,物品爱买的书是解读名著的书。

随意组合文字,是种诱惑。但文学是在与这种诱惑的搏斗中产生的。文学让语言成为路。像儿时黄昏,母亲喚着乳名喊孩子回家吃饭,一个个孩子沿着晚霞笼罩下的乡村士路,赤足回家。那炊烟下锅灶上的饭菜香是真的,那回家的路是真的。

文学和生活一样真实广阔。每一本打开的书页,和每一片落叶同样真实,甚至书页本身都散发着木香。在千百次感动过后,生活还跟原来一样,融雪在明亮阳光下滴落下来,鸽群在澄澈天空飞过。但又全不一样了。

谁说圣洁不可以成为一种美丽,生活的庄严不可以成为一种实际?谁说那最黑最黑的海底就一定没有那条最黑最黑的鱼?

那是来自神秘境界的消息,文学生于世界变成境界的剎那。于是:人,人着;生,生着。生活之壳破碎,心魂之翼张开,生活就意味着生活的可能性,人亦是。  帕斯捷尔纳克说:“书是一块立体的滚烫的热气腾腾的良心……精神世界没有书便不会延续,就会绝种。猴子就不曾有过书。”又说:“不久以前,人们以为书中的场面是编造出来的.这是误解。书何须那些场面?人们忘记了,我们惟一能够支配的事是使发自内心的生命之音不要走调。”

好书就是那些使发自内心的生命之音不走调的书。在一个处处走调的世界上,我们能认出那些好书吗?有时候,习惯于谎言的人们把真理也当成了谎言。

没有別的办法,只有质朴.那些伟大的名著是质朴的,它们自身强烈的精神特征表现为一种惊人的质朴,介绍它们的时候也需要这种品质。

文学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这里介绍的30本文学经典都和信仰、人生有关。但它们不因为和信仰、人生有关就不是经典。或者反过来说更对,经典难道可以和信仰、人生无关吗?经典是最多的精神含量和最自然的表达方式相乘,美是真理显露的动姿。那些不为了发表而为了探索心灵的书让我敬佩。

那些不只提供答案而且提供迷惘的书让我亲近。

看到那些以心灵的经历参与了历史进程的著作静静排放在书架上,就由衷激动而欢欣,沉潜而宁静,你知道面对的是无数种人生的可能,是无数颗滚烫的心。

身处斗室,让真理之光充盈,陪伴,粉碎了自我又成全了自我。

我愿意借着写成一本好书的努力来表达对好书、对文学的敬意。

还记得早年求学岁月吗?

很多次,坐在列车硬座车厢里,和邻座说够了话,而前边还有漫漫K夜要熬。有人在打瞌睡,咣当咣当的列车行进声中,你却难以睡着。这时,你总会拿出一本书,读着读着,一夜很快就过去了。甚至连座位都没有的时候都有,你站在列车拥挤的过道里看一本讲述人类苦难和温情的书,在昏黄的灯光下,竟不知不觉站着读了一夜。

人生不是可以在书中消磨一生的旅途。然而,在人类共通的苦难中,是书使你学会把自身的磨难放在一个合适位置,然后更有勇气承载它。

总有一方璀璨的精神星空,值得你去仰望。

这不是逃避,而是生活本身。

在可以陪伴你度过漫漫长夜的书中,但愿也有这一本。

这就够了。

以书会友,也以书为友。

以书为友,也以书会友。

后记

今年冬天多雾,节令已过大寒,还没下一场雪。近来潮润的口子很多,有时清晨到,山上散步,会看到松树和竹子上湿漉漉的,很少有霜,多的是露,冬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在这个季节,这趟精神之旅到了终点。旅程经过30个站点,都是以前到过的。这符合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中“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找正在读……’的书”主要求。

与其说站点,不如说是人类30座精神峰峦。这种精神登攀可不像散步登山那么轻松,尽管比散步更有趣,风景也更美丽。

此书写作顺序一般是这样:隔段时间细读一部作品,重温以前自己整理出的摘要,补充以前没有写全的内容索引,重温自己的四十几册读书笔记,也找出所有相关藏书翻阅,藏书不够,就到敬文馆或随园去借,有时还请人到紫金图书馆去借(比如《魔戒》。然后再去查阅这部作品的评论。查阅中的精彩评论常附在每篇文末,不尽代表本人观点。

我尽力避免那种离开文本自顾自搞一套理论或自说白话的诱惑,勉励自己“贴”着作品读,“顺”着作家写,“靠”着生活思,又争取文字流畅些、质朴些,力求“我注六经”,而非“六经注我”。

读写过程是与大师对话过程。有时,坐车或散步在外不忘与那些伟大而深邃的心灵交谈几句,好几回在外边,灵感来了,就赶紧写在信封上,或赶快回家到书桌前打开电脑敲进去。写时,又要提醒自己尽量把別人的评论先忘记,一心一意去写出新鲜领悟,对作家能有“同情性理解”,才参考其他评论,然后再补充进去。

这一段日子实在是重温了那一次次精神初恋,陷入了热恋中!有时候半夜难眠,才上床又爬起来穿好衣服坐下来写,有时候凌晨三点醒来睡不着,干脆坐在电脑前开始敲击。就在这一次次的“折腾”中,此书渐渐成形,我的女儿齐唱也快出生了。和这一精神工程相比,那一生命工程当然更为伟大。但这两种喜悦都是创造的喜悦,一直伴随着我。

当然,导读无法代替阅读。但好的导读可以引起阅读冲动。但愿这是好的导读。不曾进去,就羞于出来说。不断阅读中,摸索着去找墙上的门。那一扇扇门没有把手,得用全部精力,把身体扑上去,贴上去。可能会猛地把自己闪进去,会吃惊里边的景色,跟所有设想和介绍其实都不完全一样。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艾略特的诗歌可以很巧妙地传达这种感觉:

沿着我们不曾走过的那条通道

通向我们不曾打开的那扇门

进入玫瑰园中

帕斯卡尔也说:“当我们阅读一篇很自然的文章时,我们感到又惊又喜,因为我们期待着阅读一位作家吋却发现了一个人。”阅读真正进入的是作家心魂深处,那是人类最瑰丽的生存境界。境界不是对世界的反映,而是精神圣火,是人为之生死的精神家园。作品之伟大不在词藻,而在精神资源。美无非是灵性的感性显现,真理流露的动姿。大美无言,归于质朴。最好的那类作品,语言和精神无法分割的,那是精神性的语言,也是语言性的精神。

精神袒露着,成为语言风景。

关于文学与信仰的关系,我不想多说。艾略特说文学的伟大决不可能只在文学本身,但最终评价文学还是要用文学标准。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看似全然不顾文学本身,但又处处透露出文学光芒。大师们的精神资源唤人进入,他们的写作本身又成为艺术之为艺术的最精彩展示。经典有自己的族谱,是为经典家族。

不懂进入,可叹。

不知赏识,可怜。

那最高耸立的融雪总能找到最为流畅的河道。

我小心翼翼注意这两方面的平衡,也保持阅读体验和抽象省恩的张力,因此尽量精选原典文字,让它们成为墙上的一道道缝隙,使外边的人可以窥视里边的风景。这些文字摘录,有些是从我的读书笔记中搬运的,它们曾是我据以窥视风景的缝隙,更多还是遍览全书多遍后,斟酌录用,都值得一读再读。

最后,要交待的是这里选的30部作品,尽量不因是个人心目中的经典就减少它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整个的基础破裂了,大地裂为深渊。”帕斯卡尔在《思想录》这样写。伟大的文学,一方面贴近苦难深渊,另一方面仰望灿烂星空,是人类生存暗夜中的超越之思,与消遣、娱乐并无实质关联,却给人带来灵魂的惊艳和颤栗。本书沿着这条线索选作品,观人生。这些作品中的人生图景或许有些阴暗,但背景却无比明朗。我力求不因个人偏好而忽略客观史识,不因风景瑰丽而忘记归路,大力引介中国文化传统稀缺元素之同时,又盼望对人类生存和个体困境有所反思。阅读就是与大师对话,从而学会与自我对话。灵性阅读,化育真我人生。

个体生存人思的结果,会带来教科书“八股”模式之打破,连在行文方面我也注意不受其传染,决意当好一名导游,而非任意乱说。所谓入思,当然不是“入”某一精神资源之“思”成为宣传,而是要这30部深受基督教精神资源影响的巨著“入”生存之“思”,这是不必讳言的缘分。

拿起来,读吧,这里有精神性的惊艳和生存性的颤栗,奧地利诗人特拉克尔所谓——

痛苦使门槛变成了石头

然而,欣悦也使石头,使书页变成了门槛。

那还犹豫什么?

推门而入吧!

写完这篇文字后的清晨,上山散步,竟发现到处一派“白露为霜”的景色。因为有了这些变换而瑰丽的风景,漫步其中的人生也不一样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从忏悔录到复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宏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6944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