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大师点人生(不可不知的哲学智慧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你达到这一境界后,再来系统学习东西方思想家、哲学家们关于人生的看法,那么,你对人生的领悟也就更明白,活得也就更踏实。我们不能说这些大师们的观点孰对孰错,人生观本来就应该允许多种观点并存。因此,为使读者能尽量客观、公允地了解哲学大师,了解他们各种观点的原貌,编者在书中不作任何结论性的评述,而是由读者自己去作出判断。当然,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内容推荐

当你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来系统学习东西方思想家、哲学家们关于人生的看法,那么,你对人生的领悟也就更明白,活得也就更踏实。本书围绕“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的主题分上下两篇展开论述东西方的人生哲学。上篇按照学派分别论述中国哲学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禅崇尚空灵。下篇按照年代顺序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西方哲学大师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则崇尚人文关怀。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儒家:道德的教化

孔孟之道:“德”为做人、治国之本

 1. 孔子:克己复礼,中庸处世

 2. 孟子:人性本善,以德服人

 3. 自强不息:修身齐家,平治天下

董仲舒:独尊儒术,驯化百姓

 1. 科考选官:四书五经,培养奴才

 2. 三纲五常:只要义务,不要权利

伪善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1. 道德为宗教,百姓为教徒

 2. 天理何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 普遍虚伪: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第二章 道家:自然的生活

老庄道学:远离世俗,守住自己

 1. 清静无为:无欲无求无烦恼

 2. “复归于婴儿”:大成熟若天真

 3. “万般神通皆小术,惟有空空是大道”

 4. 看破生死: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

魏晋雅士:放浪纵欲皆处然

 1. 鄙弃道德,做性情中人

 2.“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

 3. 及时行乐:“眼前的幸福最重要

 4. 田园牧歌:管它贫富与贵贱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

 1. “支配中国人思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

 2. 养生有方:内体凡胎想“成仙”

第三章 法家:邪恶的遏止

人性本恶:人人天生好利、多欲、纵情

 1.“利”字当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利用”

 2.“道德无用”:儒家德治不能去掉私心

立公弃私:必须依靠强大的法律

 1.立法:制定游戏规则

 2.严刑:阻止人们的邪恶

帝王术:君主不可相信任何人

 1.不懂权术,当不了皇帝

 2.赏与罚:君主操纵大臣的“二柄”

 3.愚民政策:老百姓越愚昧越好统治

第四章 墨家:侠客的风范

中国最早的“侠客”

 1.组织严密:“钜子”有绝对权威

 2.游侠风范:赴汤蹈火,杀身成仁

 3.奉行苦行:我不苦行谁苦行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义即是利:人生之义在于“利天下”

 2.奉献爱心: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墨者

第五章 佛教:空的觉悟

持戒修行,普度众生

 1.佛教为什么说“人生即苦”

 2.“因果轮回”:死亡并不是解脱

 3.茫茫欲海,戒为大船

 4.涅槃境界与“西方极乐世界”

禅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六祖慧能的传奇经历

 2.平常心是道

 3.“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4.当头棒喝:“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下篇

第六章 古希腊:理性的启蒙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1.人是万物的尺度

 2.追求知识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柏拉图:人没有了思想,便是行尸走肉

 1.“群众永远生活在习惯和偏见中”

 2.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亚里士多德:“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

 1.幸福就是善行、财富、健康和友谊

 2.保持“中道”:适度的生活最幸福

伊壁鸠鲁:“活着,快乐就好”

 1.快乐人生:“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2.不谈死亡:死亡与我们无关

第七章 中世纪:天国的梦想

基督精神: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1.宗教是苦难人的避难所

 2. 放弃世俗:生活只须关注自己的灵魂

 3.勇于献身:我不上十字架,谁上十字架

 4.生命的诺言:要爱你们的仇敌

奥古斯丁一和托马斯:人必须有信仰

 1.人为什么需要上帝

 2.“在完美的上帝面前,我们罪孽深重”

 3. 活着的意义:追求绝对的真善美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人的信仰是自由的

 1.“上帝创造女人,就是要你和她同居”

 2. “人只要有了信仰,就可以获得拯救”

第八章 文艺复兴:现世的享受

人的发现:人的高贵要超过天使

 1.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彼特拉克:“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3.薄伽丘:“没有来世,幸福就在人间”

人的解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1.放纵自己:“现世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2.不爱上帝:赞美诗只献给心上人

 3.自由生活:“毫无节制的生活最快乐”

人性的困境:寻欢作乐就是幸福吗

 1.矫枉过正:从禁欲走向纵欲

 2.怀疑知识:主宰自然还是回归自然

第九章 近代:自由的真谛

卢梭: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

 1.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平等

 2.主权在民:“我们应该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

 3.“唯有自由,才能够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伏尔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取消特权:特权就是侵犯人权

 2.热爱自由:“人性的最大天赋叫做自由”

亚当·斯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1.“道德就是满足人们对快乐的普遍追求”

 2.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第十章 现代:人文的关怀

叔本华:“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

 1.“痛苦是永恒的,快乐是短暂的”

 2.艺术审美:暂时的解脱之途

 3.“绝食而死”:人生的最高境界

尼采:“生命就是强者征服弱者”

 1.上帝死了:“基督教是一种奴隶道德”

 2.权力意志:做好人易,做“坏人”难

 3.“超人”哲学:“群众是羊群,超人是牧羊人”

弗洛伊德:都是“性欲”惹的祸

 1.泛性论:“支配人的行为的是性本能”

 2.活着真累:快乐与良心的对立

 3.“我们生活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

第十一章 当代:生存还是死亡

卡缪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无家可归的人

 1.卡缪:“对于现代人,一句话足矣:通奸和读报”

 2.陀斯妥耶夫斯基:“我连做人都感到吃力”

克尔凯戈尔:“唯有死亡,才是人的最高存在”

 1.“人生就是恐惧、厌烦、忧郁、绝望”

 2.“公众是虚伪的,个人是软弱的”

海德格尔:“世界,只对于你的存在才有意义”

 1.“社会的压力,迫使我们变得庸俗”

 2.“在死亡面前,人的一切努力都显得徒劳”

萨特:人活着要做自己

 1.“人对人是狼”,“他人就是地狱”

 2.选择是困难的,但你必须选择

试读章节

第二章 道家:自然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面对乱世,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另一部分人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也就是后来的“道家”。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回归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人生从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老庄道学:远离世俗,守住自己

一般认为,老子本姓李,名耳(聃),楚国苦县人。曾当过管理书籍的小官,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之类。根据《庄子》的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聃”。结果老子把孔子教育了一顿,孔子反而猛拍老子的马屁,称老子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还很激动地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大概也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说。《史记》中记载,老子活了二百多岁后,“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究竟老子后来如何,至今仍是个谜。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即今日之商丘人。与孟子同时,但略小,两人从未谋面。早年曾作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尽管家贫,乃至借米充饥,却不愿过问世事,据《史记》记载:楚威王派人带千金重礼欲聘他做卿相。他说: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不仅对金钱、权力、地位不感兴趣,甚至对儿女情长、夫妻恩义都漠然处置,超越世人。《庄子》中记载,当庄周的老婆死时,人们前往吊唁,眼前的情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庄子在其妻的尸体旁边,不仅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毫无悲切之情。其潇洒飘逸,已然超脱于人世间。

1.清静无为:无欲无求无烦恼

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讲从自然之道来领悟人生真谛。儒家从“天行健”领悟人生应该“自强不息”,道家推崇的不是天而是地。老子就讲“人法地”。地性喜静,无为白化。《易经》坤卦六二爻辞日:“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是地的形状,地的品格则是无为无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是由此悟道。他讲的“人法地”,即法地之无为而治,守静贵柔。又日“道法自然”,言道常无为,顺自然以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清静无为,却又是无所不为)”。清静无为正是道家的核心主张。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有为”不同的另一种“为”。按道家的思想,“有为”即是强为,是自寻烦恼。道家认为,我们总是要干与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相违背的事情。殊不知人的本性与天道是相通的,违背天道终归也就是违背我们的本性。  

因此,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我们从道出发,做事应遵循道。道又法自然,无为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即是化有形为无形,化有为为无为,此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常人所谓“大道无形”、“大法无法”便是此义。比如老子说:“我无为而民白化(教育),我好静而民自正(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即是说治国的最好手段是顺其自然,不露痕迹。

要“无为”,首先要做到“无欲”。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老子却告诉我们,欲望是罪魁祸首,“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并分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为什么要“无欲”呢?因为人有欲求,就会不自由,就会有烦恼,就会患得患失,即使你的欲望全部满足,拥有的还会丧失,如“金玉满堂”也是“莫之能守”,拥有的越多,失去的越多。反之,如果人无所欲求,根本不想得到什么,就自然不会失去什么。

“无为”不仅是“无欲”,还要“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按老子的思想,不争,指的是不争名、不争利、不争权等等,举凡人们你争我夺不亦乐地争来争去的所谓“身外之物”,皆在不争之列。“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与身相比,天下都不值得去争。这一点,老子与杨朱是共同的。杨朱就是以天下去换他腿上的一根毛都不干的人。其轻蔑名利财货如此。

不争,是天下莫能与之发的前提条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字面意思就是,你若对“身外之物”抱不争的态度,那么,那些争得满头大汗的人都争你不过。当然,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说那些名、利、权、爱等“身外之物”,“不争”会自动送到你手里来。而是说这些并非生命的根本价值,不值得去争,顺其自然即可。

因此,人之所以争你不过,就在于什么东西都不能改变你那宏大、遥远的追求。你不会因小成小得而湮没了自己,也不因小小的挫折而改变志向。因为,只有“无执”才能“无失”。

《庄子·达生》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说射手打赌,第一局赢瓦,射手心中无利欲干扰,连发连中。第二局赢银扣,心中有了些许利益作祟,射手面露紧张,连射不中。第三局赢金条,弓弦还未拉,射手就晕倒了。

又讲有人为周宣王训练一只斗鸡,练了10天,宣王便打听情况,教练回答说:不行,一副雄赳赳气昂昂到处寻衅的神气。又练了10天,宣王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虽然不主动寻衅挑战了,但还是免不得有应战之心。再过10天,第三次再打听,教练说:虽然不应战了,可从眼藏凶光中见出其仍胸怀斗志。到40天练完,教练说:这下好了,有鸡来寻衅挑战,没见有什么反应,好像一只木鸡。其立在斗鸡台上,心中无敌,敌人不敢上前挑战,都临战脱逃了。

虽然,这都是十分极端的例子,但透过这些寓言故事,我们仍能感受到庄子心中所要追求的境界。射手所以得不到其所争的利,是因为利欲熏心,不能自控;斗鸡所以天下无敌,是因为它不以天下为敌。名利这样的负累,在庄子看来都是可以放弃的。

以“无欲”、“不争”进入“无为”,人生方获得自由,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烦恼。

P30-34

序言

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的寓言故事,那只青蛙以为世界就只有水井那么大,于是,我们这些水井以外的人就嘲笑那只青蛙。其实,我们在嘲笑青蛙的同时,恰恰也和那只青蛙一样,以为世界就红尘那么大,于是在红尘中追名逐利,勾心斗角。殊不知,对于无限、真实的“井”外世界来讲,红尘也不过是一口井而已。

我们好比是“七仙女”下凡,从“井”外世界来到红尘,体验生活,体验爱情,体验欢乐与痛苦。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井”外的那个世界,只有那里才是我们的故乡。

当你达到这一境界后,再来系统学习东西方思想家、哲学家们关于人生的看法,那么,你对人生的领悟也就更明白,活得也就更踏实。本书围绕“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的主题分上下两篇展开论述东西方的人生哲学。

上篇按照学派分别论述中国哲学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禅崇尚空灵。

在中国人的眼里,人虽然也是动物,但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差别,即人有道德心,而动物没有。他们把人的动物本能看作是恶的,需要去掉,也就是禁欲。禁欲越彻底,人就离动物性越远,道德境界就越高。因此,道德就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惟一标准,或者说,人是为道德而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便是最好的说明。

据此,中国人把人性分成善与恶两个方面,诸子百家就人活着是为了惩恶还是扬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活着就要不断去掉私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强大的法治;儒家提出人性本善,因此人活着就要不断地修身,防止邪恶进入我们的灵魂,把成圣成贤作为人生最高目标。

其实,不管是惩恶还是扬善,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道德心的培养。在这一点上,道家、墨家和佛教也是如此。

下篇按照年代顺序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西方哲学大师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则崇尚人文关怀。

在远古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讲,活着,也就仅仅是为了满足肉体存在的需要。

到了古希腊奴隶制时代,人类自我意识觉醒,人的理性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人生观被称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希腊人追求思想自由,苏格拉底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宗教信仰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活着就是为了上帝,为了来世能进天堂,他们放弃了人的欲望、感情、意志乃至理性,因为这些与灵魂相比,不仅微不足道。而且是妨碍灵魂升天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复活,人从天上被拉回到了地上,人们不再相信有来世和天堂。对他们来讲,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现实的幸福,追求肉欲和情欲的满足。于是,从禁欲转向了纵欲。

到了近代,理性主义日趋成熟,民主和科学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理念。于是,自由成了人们新的生活目标,并且被看作是基本的“人权”,要求用法律的形式给以保障。

到了现代,由于理性主义的泛滥,由于作为理性主义产物的科技带来了种种负效应,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人们对人的理性、知识开始怀疑、否定。于是,在西方出现了种种非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即人活着不是为了理性,而是其他方面。如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强调人为意志而活,弗洛伊德强调人为本能而活,存在主义强调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存在),新的宗教运动又开始了对人类灵魂的关注……

我们不能说这些大师们的观点孰对孰错,人生观本来就应该允许多种观点并存。因此,为使读者能尽量客观、公允地了解哲学大师,了解他们各种观点的原貌,我们在书中不作任何结论性的评述,而是由读者自己去作出判断。当然,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大师点人生(不可不知的哲学智慧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永军//远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87687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