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可能的爱/宗教与世界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唐·库比特是当代杰出的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和后基督教神学家。本书为其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指出了我们如何能过上一种太阳式的生活。他通过分析各种不可能的爱,让我们明白我们生活之特征,从而让锻炼我们,让我们过上快乐的生活。

内容推荐

  法国大思想家雅克·德里达曾经说过:“我们所有的爱都是不可能的。”生活就是这样,它绝不容许我们渴望的那种爱始终得到实现并完全拥有之。

唐·库比特在本书中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中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用通俗优美的文笔论述了我们各种不可能的爱,如爱死者、爱永恒的分离、爱失去的东西,等等,试图借此发展出一种新的宗教思想,这种思想将教人学会放弃渴望绝对之物,学会接受生活本身。生活是甜蜜而忧伤的:获得和失去、喜悦与痛苦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都只是凡人,我们现在必须通过太阳式的生活找到我们“永恒的快乐”。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到目前为止

第二章 不可能的爱(一):爱死者

第三章 不可能的爱(二):“大”爱以及永恒的分离

第四章 不可能的爱(三):爱死去的上帝

第五章 不可能的爱(四):爱失去的东西以及爱不可的东西

第六章 不可能的爱(五):不可能的理想

第七章 生活是一连串侧然事件

第八章 不可能的事物和超自然的事物

第九章 不可能的爱(六):“无目的”之爱

第十章 那就是我的生活故事

第十一章 甜蜜的忧伤

第十二章 西方之后的宗教

第十三章 最初的思想

库比特主要作品目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大约在50年前,我开始深入学习哲学和宗教。那时候,人们依然普遍地提及三个不同领域或者三类实在,即世界、灵魂和上帝,来概括他们的世界观。长期以来,正如基督教神学中所描述的那样,世界曾经是整个被造的可见和不可见的事物秩序,但在现时代,“创造”多少已经被修改并世俗化了,世界成了自然秩序,或如现代科学所理解的宇宙。灵魂曾经是人的自我,一种有限的灵性本质,一种有核心的、有自我意识的、道德上负责的、本性上不朽的灵性本质,且就体现在此世生命中,而现在它已主动让它本身与其他自我、与世界并且尤其与上帝相关联。上帝曾经是哲学家们的神,伦理一神论的神,犹太教徒、基督徒和穆斯林所相信的上帝或真主。

这一基本的世界图景或者表述人类处境的方式,自古以来一直主宰着西方世界。在从柏拉图(Plato)到奥古斯丁(Augustine)这一整个时期中,它就已经形成,并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大。当然,对此也有众多持不同意见者,但是大多数人是认同这一图式的,直至黑格尔(Hegel)时代,这一图式才开始被一种新的并且是相当不同的图式所取代,在这一新图式中只有两个实在:生活和我的生活。

在这一新图式中,生活就是整个历史进化的人类生活世界,就是人类不断合作和交流的世界。我们这一属人的世界首先产生于人类语言之流并在其中得以维系。哲学家欧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曾说过,在康德之前,人类的知识是某种在一个现成的、具有理性秩序的世界里显现和形成的东西;但在康德革命之后,人们开始认为,这个世界是在人类的知识领域内形成的。这样,我们的知识出现在先,这个世界出现在后。康德之后的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日益强调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知识,而且是人类整个历史一文化的发展。自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以降,人们逐渐开始理解,一切事物都产生于逐渐展开的历史进程和人类的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也即语言世界,是我们的环境,并且它是无外在性的。一切事物都内在于这个世界,那种认为每一事物最终都属于超越人类历史世界的永恒领域的旧习惯已经终结。形而上学或者“上帝”已经死了。只存在“生活”世界,并且在生活中有我的生活,我的生活范围,在整个生活世界中有我个人的份额,我必须宣称那是我自己的生活并要为此做点事。根据当今的世界观,我的生活已经取代灵魂,而上帝和世界已经死亡,并且已经被生活所取代。奥古斯丁、加尔文(Calvin)和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都把我的灵魂与上帝的关系视为第一主题和最大主题,但在我们的新处境中,第一主题是承担个人自己生活的责任、发出个人自己的声音并为整个进化的人类生活世界作出个人的一份贡献(尽管是适度的)。今天,全部的存在都是短暂的,一切事物都在无外在性的流动的语言世界中得以维持,并且“生活的意义”问题取决于你,取决于我。它依赖于我们的输入。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成为我们自己,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做我们自己的事。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而过好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点点生活,那么整个生活价值就会大大丰富,并且宗教将完成它的工作。

这一新的世界图景正在展现出来,并且在海德格尔(Heidegger)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思想中变得越来越明晰。然后,在最近三十年的哲学中,它变得更加清晰,如伽达默尔(Gadamer)、哈贝马斯(Haber-mas)、德里达(Derrida)、罗蒂(Rorty)和瓦蒂莫(Vattimo)等人所阐明的那样。但自从我开始学习自二战以来在日常语言中已经确立的哲学方法后,对我来说,它才变得完全清晰。现在,我坦白地说,如果我们放弃用世界、灵魂和上帝这样的词,而代之以用生活和我的生活这样的词来谈论问题,我们会做得最好。生活没有外在性;它就是存在的一切,它是在连续的人类符号交换的历史之流或者“语言”的历史之流中得以维系的。那不是大写的真理(或者教条的真理),而是小写的真理(或者实用的真理),并且就其本身而论,这就是对我们来说存在的全部。它只是“弱的”真理,并且这就足够了。所以我们应该不停地努力: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发现,普通人与主要哲学家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得出了这一看法。

上述说法的完整意义只有在现在才变得十分明显。我们正在谈论的是“激进的人文主义”(radical humanism),它认为,人类的生活世界确实是首先出现的并且是无外在性的,这样,人确实是“万物的尺度”。但是,由于我们只在我们的语言中并通过我们的语言进入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不能为自己宣称任何特权:相反,我们每一个人也只是普遍之流的一部分。在语言之外没有核心的自我。所以,“空的激进的人文主义”一词中的“空”,是在大乘佛教意义上使用的。人的自我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质,而只是戏剧中的角色,是普遍的万物之舞中一连串的步伐。像其他事物一样,我们始终在倾泻,在流逝;像其他事物一样,我们都是由词构成的。

根据流行的谚语,“所见即所得”。我们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所有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就无外在性地是存在的一切,我们不能有很好的理由假定过去有某个时候或者将来有某个时候人的处境比我们现在要好得多或者会好得多。不,此时此刻的一切对我们来说就是存在的一切,并且,这一新观点的胜利,是与各种形式的有关过去已经消失的黄金时代的信念,以及未来某个时候在尘世或者天堂会重新获得的黄金时代的信念之终结相一致的。1989—1991年,东欧许多国家政府的突然崩溃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当时我们突然失去了最后的大末世论,或许是最后的宏大叙事。从现在起,我们将放弃这宏大叙事的政治学,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故事,表明人类在很久以前是如何陷入束缚,现在又是如何慢慢走向他们的未来以及最后的解放的。取而代之,我们满足于适度的民主类型的政治学,这种政治学能够向我们提供的,不过是一种适度的和渐进的调整和改革的无目的的过程。相应的,在宗教上我们也悄然离开了旧式宏大的组织化宗教,及其大规模的神圣宇宙论和关于堕落与救赎的宏大叙事,取而代之,我们学会设计出一种适度的、可以赖以生活的个人“灵性”。我们不再以旧的方式即在共同的记忆与共同的希望之间悬而未决的情况下生活:我们只是生活在当下,并且就灵性一词流行的新的意义而言,它就是一种个人宗教的生活方式。对像我这样一些从西方基督教背景中出来的人而言,新时代合适的灵性将是“太阳式的”个人生活与人道主义的社会伦理学之结合。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灵性已经体现在像布莱克(Blake)、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尼采(但这并不是说尼采曾经是某种人道主义者)等人的思想中。正是宗教的生活方式取代了“内在生活”和“拯救一个人的灵魂”的旧的灵性,并且,新的灵性认可我们全然的短暂性,它从根本上来说是向外的。我们依靠自我表达、倾泻和消逝而生活,并且我(也许你不知道)是一支只有大约一英寸长的或明或暗的残烛。当我们烧尽了,我们就完了;但同时,我们应该努力秀出精彩。因为要达到生活目标,没有比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更好机会了,所以最好现在猛烈地燃烧。

P1-6

序言

唐·库比特是当代杰出的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和后基督教神学家。至今已经出版四十多部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信仰之海》、《告别上帝》、《最后的哲学》、《太阳伦理学》、《改革基督教》、《空与光明》、《后现代神秘主义》、《上帝之后》、《存在的宗教》、《快乐之路》、《生活,生活》、《无物神圣?》、《人生大问题》、《不可能的爱》等。

《不可能的爱》是《人生大问题》一书的姐妹篇。该书将由美国Polebridge出版社于2008年初出版。中文版则稍早于英文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感谢库比特的慷慨,免费授权给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对读者来说,同时阅读这两本小书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人生大问题》中,库比特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已进入后现代社会,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崩溃,哲学实在论业已倒塌,相应的,神学实在论、道德实在论也都一并倒塌了。在此背景下,人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面临新的挑战,传统哲学中出现的所谓“人生大问题”又开始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在那本书中,库比特从后现代立场重新反思了西方传统上出现的各种人生大问题。他企图通过提供新的理解来解决当代人所遇到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库比特要我们坦然地面对我们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宗教。生活是唯一的,是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地与生活作斗争、相妥协,生活也是我们最好的教练。他要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偶然性、短暂性和有限性。他要我们过一种表现主义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他所说的太阳式的生活。

库比特是不是把太阳式的生活视为最好的生活?是的。他在多部著作中采取多种方法让我们明白过太阳式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而《不可能的爱》一书则是对太阳式的生活最好的注解。

库比特说,我们有很多种爱都是不可能的。这些不可能的爱包括爱死者、爱大爱及永恒的分离、爱死去的上帝、爱失去的东西及爱不可能的东西、爱不可能的理想、爱无目的之爱等。很多的爱,我们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却还是爱他(它)们。我们通过追求这些不可能的爱尝到生活的种种滋味,这种滋味又苦又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感觉似乎越来越好。

库比特认为,爱这种不可能的爱具有非实在论的性质,是一种生活的锻炼。我们爱不可能者,这只能是以非实在论的方式进行的爱。我们的生活是偶然的、短暂的和有限的,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一切,而这些不可能的爱却是让我们以非实在论的、表现主义的也就是太阳式的方式生活。换言之,通过这些不可能的爱,让我们可以体验到太阳式的生活之可能。

库比特认为,他的这本书是沿着德里达开启的道路前进的,具有相当的原创性。他对人类普遍面对的不可能的爱加以梳理,并进行了后现代的、非实在论的解释,其中得出的很多结论非常富有启发性。

库比特在《人生大问题》中,指出了我们在当今时代重新面临人生大问题,并对传统的各种大问题作了系统梳理,然后提供后现代的解释;在这本《不可能的爱》中,则指出了我们如何可能过上一种太阳式的生活。他通过分析各种不可能的爱,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生活之特征,从而锻炼我们,让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在这个后形而上学时代、后基督教时代能够快乐地生活。

王志成

2007年8月18日于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基地

后记

今年年初在英国访问期间,当代宗教哲学家、基督教思想家、剑桥大学伊曼努尔学院前院长唐·库比特(Don Cupitt,1934— )告诉我,他已经完成了一部新书,并且这本书体现了他最近的创造性思想。他还告诉我,这本书的思想和德里达的思想有不少关联。

不久,我就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的初稿以及库比特的校对稿。我告诉他,这本书很有意思,对于我们理解我们的爱,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现代哲学,以及对于我们快乐地生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们决定翻译这本书。

由于这本书还没有出版英文版,库比特告诉我,他专门为此书保留了中文版翻译版权,并无偿地转让给我。我可以在中国任何一家愿意出版的出版社出版。所以,我要特别感谢库比特的慷慨。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国内已经翻译出版了他的六本书:《上帝之后》(王志成、思竹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空与光明》(王志成、何从高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生活,生活》(王志成、朱彩虹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郑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快乐之路》 (王志成、朱彩虹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和《人生大问题》(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2007年),《不可能的爱》则是第七本。读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本或者几本来看,我相信,对任何一个读他的书的人都会有启发。

本书由我以及我的博士生王蓉共同翻译,作者致中国读者、序言、第一至第三章、第十至第十三章由王志成翻译,第四至第九章由王蓉翻译,在翻译中我们彼此作了相互校对,并就其中很多翻译难点进行讨论,还有一些难点则是直接由库比特帮助解决的。

感谢库比特为这部很特别的著作撰写的“作者致中国读者”。我们希望,通过翻译和研究库比特的著作,可以促进中国宗教学之发展,可以为中国学术界预备一些后现代宗教哲学之文本。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首席编辑汪厕先生是我见过的最具专业能力和认真负责的编辑,他认为库比特的这部著作非常具有创造性,他以极大的耐心对整本书进行了严格的校对,改正了译文中的一些误译和句式表达,因此我相信,这是一部相当优秀的译著。

感谢何光沪教授、高师宁研究员对本书的关注,将其收入《宗教与世界丛书》。

王志成

2007年1月16日于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基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可能的爱/宗教与世界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唐·库比特
译者 王志成//王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75179
开本 32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2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