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著名记者经典报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编的撰目的,是要为新闻从业者和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提供范文和参考性读物。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记载的大多是一个世纪以来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的重大事件。它们既是故事,更是启示。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了解我们从不知道的内幕和真相。

内容推荐

本书中的大多数报道都是在中国大陆首次年和发表。内容大多是对一个世纪或一个时代产生了深刻影响的重大事件真相的揭示。

我们能够从这些报道中感受到一种至深至伟的力量,那是通过发现和揭示真相而引爆的真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威胁、恐吓、危险甚至是子弹可以抗拒的。

目录

震撼世界的十天(节选)

诺曼底登陆纪实

长崎投弹记

达豪死亡集中营

美莱村屠杀案

C1的覆灭——揭发南非种族隔离政权暗杀队

洛克比空难真相

“铁娘子”的秘密战争

加沙封锁

沙利多胺丑闻

被遗弃的民族:卢旺达大屠杀真相

布什如何登上总统宝座

凉战——对伊拉克经济制裁如何成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准是印尼百万人大屠杀的共犯

战争给伊拉克平民带来什么

“深喉”与水门事件调查

试读章节

震撼世界的十天(节选)

作者简介

约翰·里德(1887—1920),美国著名记者、诗人、政论家,美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887年10月22日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城的一个富有家庭。191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在《美国杂志》编辑部工作。1913年应聘社会主义者办的刊物《群众》编辑部工作。1912年至1914年受《群众》杂志和《大都会》杂志委派,报道了新泽西州帕特森丝绸工人大罢工、墨西哥农民暴动和科罗拉多州拉德洛矿工罢工,先后写了《帕特森之战》与《科罗拉多之战》等报道,并出版了《暴动墨西哥》一书,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大都会》杂志的记者,先后赴法、德、意、土耳其、巴尔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战地采访。1917年,与路易丝·布赖恩特结婚。同年8月,受《群众》杂志、《七艺》杂志和《纽约号角报》的委托,夫妻两人一起去俄国采访,亲历了十月革命并作了大量报道。在俄期间,他访问过许多工厂、农村、学校、街道,与不同阶层、不同政治信仰的人广泛交谈,收集了几百种反映各种政治观点的报纸,所有官方发表的法令、命令,苏维埃政府所公布的帝俄政府与其他国家所订立的秘密条约等大量的文献资料。1918年2月他再度采访俄国时,美国政府拒绝发给他签证。4月,当里德终于抵达纽约码头时,联邦特工人员没收了他在滞留挪威期问写作的手稿和其他文件,直至秋末才物归原主。之后,里德集中精力进行十月革命亲历记的写作,每天工作16至18个小时,他怀着强烈的同情心,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报道这场革命。1919年3月,一部新闻史上伟大的著作诞生了,这就是《震撼世界的十天》。此书轰动一时,一个月后便印刷了四次,头三个月内销量就近万册。这本书在世界各国也成为畅销书。列宁于1920年1月20日为这本书的美国版再版亲自写了序言。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还于1923年亲自把它译成俄文。1919年,里德主编左翼刊物《纽约共产主义者》,同年9月,参加创建美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先后担任左派社会主义杂志《革命世纪》《共产党人》《劳动之声报》编辑,并经常为《解放者》杂志写稿。1919年10月,以美国共产主义工人党代表的身份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20年10月19日因患斑疹伤寒,病逝于莫斯科,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事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出现了资产阶级I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在彼得堡的工人罢工和军队的哗变浪潮中退位,让权给杜马支持的临时政府。这时,流亡瑞士的列宁想方设法于4月16日回到了彼得堡,并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11月2日,临时政府企图先发制人,防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派士官生占领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并试图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密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要求在当天晚上逮捕临时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装。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举行武装起义。这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以及工人赤卫队已经统一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托洛茨基担任起义部队的总指挥。11月7日凌晨,列宁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11月6日夜到7日晨,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水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7日上午9点,占领通往冬宫——临时政府所在地的要道。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乘坐美国大使馆的汽车逃走。11月7日下午,两万名赤卫队员和士兵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勒令临时政府在6点20分前无条件投降,但临时政府指望前线调回援军,负隅顽抗。9点45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空炮射击发出了开始向冬宫总攻的信号。接着,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向冬宫发起总攻,经过短兵相接,到8日凌晨两点,冬宫被全部攻占,临时政府的16名部长全部被逮捕。

与此同时,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政府建议结束战争,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劳动农民耕种。会议庄严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选举成立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由内务、农业、劳动、陆海军、工商业、教育、财政、外交、司法、粮食、邮电、民族事务和铁路13个人民委员邵组成。

11月7日至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成立。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作为全国国民经济管理机关。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理论的一次伟大实践,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传播。之后,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革命日益高涨。

报道原文

列宁序言

我以极大的兴趣和不懈的注意力读完了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我衷心地将这本著作推荐给各国工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发行千百万册,译成各种文字。因为它就那些对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事件,作了真实的、异常生动的描述。这些问题现在正在进行广泛的讨论。但是一个人在决定接受或拒绝这些思想以前,必须了解他所下的决定的全部意义。约翰·里德的这本书无疑有助于阐明这些问题。而这,正是世界工人运动的基本问题。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写于1919年底

11月8日,星期四。黎明的曙光照亮了这座正在经历着最狂暴的混乱和紧张的城市,整个民族都在呼啸阵阵的风暴中崛起。从表面上看,一切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整个日常的生活尽管纷乱嘈杂却依然如故地进行着,它就是在战争时期也是这样机械、单调地周而复始。世上没有别的东西能像社会机体的活力那样使人感到惊讶了——面临着最为严重的灾难,这活力是怎样地顽强不息啊!人们照旧要吃饭、穿衣、娱乐。

军事革命委员会一摆脱了羁绊便像旋风一样行动起来,抛出了一连串像火花一样的命令。号召和法令……它下令把科尔尼洛夫押送彼得格勒;它宣布释放被临时政府监禁的农民土地委员会委员;废除军队中的死刑;命令政府中的公务员要坚守职责,谁敢拒绝,即严厉惩罚;它严禁一切抢劫、骚乱和投机倒把行为,违者要处以死刑……

而另一方则在到处张贴宣言,散发传单,利用报纸大喊大叫,进行诅咒谩骂,预言灾难即将发生。好一场宣言、传单和报纸的暴风骤雨啊!这是因为一切其他形式的武器都掌握在苏维埃的手中了,于是他们便采用印刷品的形式打起了一场宣传战。

斯莫尔尼宫紧张得不可开交,黑洞洞的走廊里人们跑着,到处是带着枪的工人队伍,夹着鼓鼓的皮包的领导者们在争论着,解释着或正下达着命令,他们都急急忙忙地走着,后面跟着他们的朋友和助手。人们简直到了忘我的程度,成了只要工作不要睡眠的人间奇才——他们不刮胡须不洗脸,眼睛火红火红的,他们意气风发地开足马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全速地前进。他们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这么多啊!要接管政府,要保卫城市,要保证卫戍部队的忠诚,要同杜马和救国委员会作斗争,要抵抗德国人……

(苏维埃)代表大会应该在当天中午1点钟召开,会场上早已挤满了人群,但是直到傍晚7点还没有主席团的影子……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正在各自的房间里开会……

序言

新闻是什么?这是业界认为不言自明,而学界一直争执不休的问题。编辑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参与这场无休止的探讨。但编者认为,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报道都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书中的大多数报道都是在中国大陆首次披露和发表。其内容大多是对一个世纪或一个时代产生了深刻影响的重大事件真相的揭示。对于经历了上一个世纪的人来说,我们对其中的多数事件都仿佛知道,但却又未知其详,更不用说其背后发生的故事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与其说是若干报道的辑录,还不如说是一段历史的勾沉。书中的很多故事仿佛离我们已经很远,但当其真相发掘出来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又似乎一下变得离我们很近。这些来自当年新闻现场的报道,为我们留下了历史最珍贵的第一手见证和记录。它使我们掩卷之时,会概叹岁月风雨留下的斑驳痕迹,让我们的思绪在尘封的历史中飞舞,思索21世纪的人类能够从上一个世纪的经历中学到些什么。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又绝非仅仅是历史。当我们读到其中一篇篇仿佛还在燃烧的报道时,似乎还能看到字里行间的金戈铁马,斗转星移、密室阴谋以及血泪交进;听到那些在枪林弹雨或恐怖威胁下冒死采访的记者们怦怦跳动的心。新闻在这里不再只是政要视察、外交往来、市场行情和街谈巷议,更不只是股票涨跌,娱乐体育;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是需要一代又一代全世界最优秀的社会精英们以生命来承负的职责、义务和使命。因此,对于每一位记者或打算从事媒体这一行的人来说,本书辑录的不是报道,而是一篇篇发人深思的启示录。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今天的记者应当怎样去从事自己的职业,怎样去采访、写作、报道和工作,怎样去面对危险、压力、阴谋和威胁,又应当怎样去坚守和捍卫自己的责任、义务、良知、荣誉。

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他不计自身的成败荣辱,而是为信任他的人民服务。”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或追溯历史,我们是在聆听真相,我们是要从这些报道中感受一种至深至伟的力量,那是通过发现和揭示真相而引爆的真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威胁、恐吓、危险甚至是子弹可以抗拒的。这些报道不是炒作媚俗,哗众取宠,不是商业法则下的收视率或售报量,也不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一类的麈尾空谈。它们好似黄钟大吕,给世人以振聋发聩般的警示;犹如矗立于船头风雨不动的嘹望哨,永远坚定地指着大海彼岸的方向。

本书的编撰目的,是要为新闻从业者和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提供范文和参考性读物。因为笔者在长期从事新闻教学过程中,深感手头缺乏好的范文,尤其是出自国外优秀新闻记者笔下的优秀新闻作品。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记载的大多是一个世纪以来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的重大事件。它们既是故事,更是启示。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了解我们从不知道的内幕和真相。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我的老朋友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李卫国的全力支持。没有他的支持和地主收租逼债式:的工作方式,以我目前手头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本书还不知要拖到何时。我借此机会感谢他对我多年的帮助和友谊。另外,我的几位研究生参与了本书资料收集和前期工作。他们是:马静雅、周玉蓉、易知之、朱静、付雯雯。他们都是未来的记者和媒体工作者。在向他们表示感谢之余,也希望将来他们能像本书中的那些前辈一样生活和奋斗,忠诚于自己选择的新闻事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著名记者经典报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6253
开本 16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5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9
18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