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聚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受控核聚变研究为主题,反映当代科研人员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长篇小说。它以几个家庭和几对男女青年的人生命运为线索,分三部并用36年的跨度,来表现我国科学技术界的精英人士,研制“中国核聚变装置”的坎坷历程。

作者在书中刻画了无比敬业并为此献身的老一代科学家潘玉祥,不顾家庭与个人情感而执著追求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康峻山,几经迷茫终于归队的女工程师谢若媛,和坚强柔韧始终不渝的夫妻搭档潘雅书与李心田等一系列艺术形象。题材重大、情节生动,人物真实、个性鲜明,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卷,一曲时代的凯歌……

内容推荐

稳定运行的核聚堆产生能量的方式,和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相同,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太阳”,核聚变能因其反应燃料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可以说取之不尽,可控核聚变是人类未来获取清洁、安全能源的理想方式。我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实验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现被列为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同时,中国也参加了由欧盟、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日本共同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该计划是仅次于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大型国际合作行动。这部长篇小说,以我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学家们在艰难条件下开创核聚变事业的卓绝历程为原型,着力讴歌曾几何时色彩神秘的“三线工程”的辉煌悲壮。作品以受控核聚变研究为“近景”,辅之以文革中后期国家百业待举的时代“远景”,由几个家庭和几对男女青年的人生命运线索,分三部用三十六年的跨度,来表现我国科学技术界的精英人士研制中国核聚变装置的坎坷历程。作者在书中刻画了敬业献身的老一代科学家潘玉祥,不顾家庭与个人情感而执着追求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康峻山,几经迷茫终于归队的女工程师谢若媛,坚强柔韧始终不渝的夫妻搭档潘雅书与李心田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题材独特,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

热核聚变事业,与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一样,是中国科技人员创造奇迹,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家力量、民族形象和历史地位的重要事件之一,但从事这一伟大事业的人们的牺牲几乎不为人知,就是他们所从事事业的重要的实用价值——寻求石油(全球只能再用40年)煤炭(全球只能再用200年)及其它替代能源(太阳、生物、风、水电等可装机容量均非常有限)以外的聚变能——也并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此书在对科技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描绘,对热核聚变的科普表达方面,用功深厚到位,通俗易懂。在中国读者熟睹的名流、商战、官场、校园、军营及市井农村题材之外别开生面,描绘出一个单纯、自爱、执着于科技事业的新群落,是近年来较少见的长篇小说。

目录

序 

作者前言 

第一部 1970年春至1973年秋

第二部 1983年春至1986年秋

第三部 1996年春至1999年秋

尾 声 2006年秋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一部

(1970年春至1973年秋)

1

是上天的指引,还是命运的驱使?

谢若媛就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日子里,走进了这座深藏在大山中的702所。那一天,金黄色的油菜花开满了整个山坡,她突然觉得,有一双眼睛正从高处凝视着自己,深邃的目光穿透了她的心……

虽然她穿着一身人人都挺羡慕的绿军装,又刚从部队那火热的大熔炉里复员,分到这座人人都挺羡慕的科研保密单位,谢若媛的心情仍是不佳。她在春风里挺直了身子,打量着这个据说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它的荒凉和偏僻丝毫也不能满足她的好奇心。但整个江州市却在传说,说这里的知识分子多如牛毛,个个都是北大清华的高才生,而他们正在研究的什么“人造能源”,据说“比一千个太阳还要亮”!她不明白,那些摆满了仪器和设备的研究室在哪里?那些窗明几亮的女工宿舍又在哪里?还有那些本该是气派不凡的办公大楼呢?难道它们竞藏身在农舍的背后,小山包的沟壑里?

同行的另一个复员女兵林艳也有看法要发表,她撅起那张薄薄的小嘴,刻薄地说:“哎,我看这个研究所不怎么样嘛!荒山野外的,怎么老爸偏要把我弄到这儿来?就跟上山下乡似的……今后要是对这儿不满,我可跟他没完!”

林艳有个声名显赫的父亲,支左模范林浩天,江州军分区的副司令员,所以林艳在几百里外的部队医院也是趾高气扬。而谢若媛的父亲只是军分区的普通干部,也就一个副团职。这时她说:“你要不满,干吗来这儿?还记得那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叫《沸腾的生活》吧?里面就有这句话:跟朴实的人在一起,可以纯洁灵魂!”

林艳冷笑道:“这里没有朴实的人,这里都是些臭老九!知识分子可难相处了!一个个都跟你打肚皮官司,你能斗得过他们?”

谢若媛摇了摇头没吭声,对林艳的刻薄不以为然。而林艳关心的,显然还有另一方面。只听她又在大声嚷嚷:“哎,难道这儿的男人都死光了?看见我们两个姑娘第一次进所,居然没人出来帮我们扛行李?”

很快就有人跑出来帮她扛行李了。谢若嫒后来才知道,这个清秀而殷勤的年轻人叫潘承业,是该所著名物理学家潘玉祥的儿子。但那一双凝视自己的眼睛呢?那目光又是谁的?那么锋利又那么不屑,竟让谢若媛浑身都不自在起来。

她们跟在潘承业身后,很容易就找到了人事科,那是一座三层的干打垒楼房,藏身在一片高坡的树林里。她们沿着静悄悄的楼道上去,不时发现墙面上留有“文攻武卫”的痕迹:几条没能抹去的标语,几片发黑的血手印,还有一些“打倒”、“火烧,,的只言片语。难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那把火,也烧进了这个类似于真空的研究所里?

办公室里还有两个年轻的男人,一个有二十七八岁,身材瘦小,其貌不扬,脸上挂着谦和的微笑。另一个看上去块头很大,但他坐在旁边的破藤椅上,手里的报纸遮住了整个面庞,两位姑娘始终没能见到他的脸。

“好吧,我们来认识一下。”那个名叫李心田的副科长说,拿着手上的两张照片反复打量她们,“你们俩谁叫谢若媛?谁又是林艳?”

刚放下行李的潘承业已经搞清楚这一点了,他正想上前说分明,林艳却自来熟地抢过李副科长的照片看了看,而且立刻就笑倒在桌前,“哎呀,这是谁给我们选的照片?谢若媛,你快来看!咱们俩呀,是一个下巴长了点,另一个呢,下巴又短了点!”

当天上午,这句经典评价就传遍了整个702所。都说新来了两个复员的女孩子,而且还长得挺漂亮,只是“一号人物的下巴短了点,二号人物的下巴长了点!”在男多女少又地处偏僻的研究所里,这类消息可以经久不息,传上半个月。当天下午,就有不少单身男青年跑了很远的路,从“羊拉屎”一般散布在各个山头的研究室和工号里,特地聚集到女工住的平房前来瞧个究竟——那一排门前栽满了桃树的12号工房,还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呢!

屋里,放下行李后忙个不停,一直帮着两位姑娘收拾行李、铺床挂蚊帐的潘承业介绍说:“你们俩来得真是时候,运气可真好呀!这女工宿舍刚从一个小山沟里搬出来,瞧,多亮堂,多干净啊!还是砖瓦结构……我们呢,比你们早来两年,就住了两年的干打垒,夏天热,冬天冷,而且喝不上自来水,真让人受不了!”

谢若媛觉得这个青年很可爱,就问他:“你叫什么?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潘承业又自豪又伤心地说:“我叫潘承业,是上海交大学电机的……可惜呀,我们这一届,只上了不到一年的大学,就遇上‘文化大革命’了,折腾了大半年,又下部队去拉练,好不容易才分到这个研究所,以为是对口了吧?又碰上军管会进驻,科研项目全都停了,天天政治学习,真是没劲透了!”

谢若媛还想问他些什么,林艳却毫不客气地呵斥道:“好了,你哕哩哕嗦还有完没完?收拾好了就赶紧走吧!告诉你,帮我们提行李收拾屋子的这些事儿,可别说出去呀!否则我饶不了你!”

谢若媛正在诧异她为何这般口气说话,潘承业却赔着笑连忙说:“好好好,我马上就走……小林你放心吧,我什么都不会说出去的!”

望着这个俊秀的青年走出门,谢若媛奇怪地问林艳:“是何时,需光接了梁鸿案?”

P5-7

序言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受控核聚变研究为主题,反映当代科研人员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长篇小说。它以几个家庭和几对男女青年的人生命运为线索,分三部并用36年的跨度,来表现我国科学技术界的精英人士,研制“中国核聚变装置”的坎坷历程。充分表现了这些为发展我国经济而甘当“铺路石”的无名英雄们,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几十年如一日地付出辛勤劳动,在备尝了艰难、挫折与失败的痛苦之后,终于迎来了巨大成功的喜悦。正如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也是在我国受控核聚变的研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杰出人物钱三强所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它却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许多人并不知道,世界上的自然能源正在加速消耗。据科学家保守估计,地球上的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将在百年之内消耗殆尽。所以近年来,尤其是在20世纪,人类一直在为寻求新能源而努力奋斗。受氢弹爆炸后产生聚变反应的启发,人们认识到受控核聚变可释放出巨大能量,也从此看到了永久性解决地球能源的最大希望。受控核聚变的主要燃料氘,在海水中有巨大蕴藏量。它一旦实现,不仅将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能源,还将用于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军用动力。因此,受控核聚变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主攻课题之一,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如此伟大的变革面前,先进国家十分警醒,投入了许多经济实力,其中关、英、苏、德、日均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这项科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也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从解放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到“文革”时期的极度混乱,再到百业并举的经济改革新高潮,很少有人知道在“大三线”,在西部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座核物理研究院。它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我国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主流力量,是怎么聚集壮大起来的?他们在此探索过程中克服了多么巨大的困难?至今又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研成就?这更是鲜为人知……

作者早年身为一个省科委的工作人员,曾于20年前参加了“中国环流器一号”的运行仪式,并参观了建在某市郊外的这所科研单位,与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当时就被他们的献身精神感动不已。20年来,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始终在作者脑海里浮现和激荡。不久前的一次偶然经历,作者又亲眼目睹了“中国环流器二号”的运行,听说了那些感人肺腑的幕后故事。作者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决定把这个题材创作升华成艺术作品,以此献给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献给那些为祖国繁荣昌盛、为人类跨越飞跃、为子孙后代造福千秋的“聚变人”。

国外曾出版过原子能秘史丛书《比一千个太阳还亮》,详细介绍了这项被称为“人造太阳”的伟大研究。该书也影响了整整一代“聚变人”并且拥有了一批专业读者,但因知识性太强,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作者在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并与有关部门的科研人员举行了多次座谈,吸取了不少宝贵的创作素材后,又考虑到这个题材对读者来说还是比较生疏,便决定以受控核聚变研究为背景,以几个家庭和几对男女青年的人生命运为主线,来展现我国“聚变人”几度聚散离合、风云变幻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书中刻画了无比敬业并为此献身的老一代科学家潘玉祥,不顾家庭与个人情感而执著追求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康峻山,几经迷茫终于归队的女工程师谢若媛,和坚强柔韧始终不渝的夫妻搭档潘雅书与李心田等一系列艺术形象。题材重大、情节生动,人物真实、个性鲜明,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卷,一曲时代的凯歌……

本书已被中国作协列入2006年的“重点扶持作品”。

后记

作者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西南物理研究院前任院长邢洪业、该研究院现任副院长刘永、该研究院前任宣传部长刘小革和现任宣传部长柯奇等人的大力协助。尤其是核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被称为中国托卡马克第一人的核聚变老专家邢洪业,在作者对他的多次采访中,提供了大量翔实而丰富的资料和素材,为作者塑造本书主人公康峻山这一形象提供了可靠的人物依据。作者对他以及上述科研人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此外,作者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还参考了临江所著的报告文学《太阳神》,李启明所著的报告文学《通向太阳之路——中国环流器一号诞生记》。另有核工业神剑文学艺术学会和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秘密历程》、《核科学家的足迹》,以及西南物理研究院的院刊《聚变报》上的某些文章,都给了作者一些启发,也给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一些真实的细节,作者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希望本书写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也希望以上帮助过作者的科研人士和文学人士,能够喜欢这本书!

作 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聚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莫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0736
开本 32开
页数 5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