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花女(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内容
编辑推荐

《茶花女》是小仲马第一部扬名于文坛的力作,随后他又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把它改编成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一经上演,剧场爆满,万人空巷,立即轰动了整个巴黎。后来,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茶花女》则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外国小说。1897年,第一版中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时,曾轰动一时。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标志着我国话剧的开端。据统计,自1980年《茶花女》新译本问世以来,累计印数已达到百万余册。它开创了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让我们一起翻看这部不朽的经典,寻找茶花女那美丽的倩影,感受她与阿尔芒那段至纯至深的绝美爱恋吧!

内容推荐

小仲马著的《茶花女》是法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位身在风尘中却又本质依旧纯良,为了成全他人而牺牲自我的烟花女子形象,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虚伪、残酷、冷漠的人性的强烈不满,对压抑人性、摧残人心、虚假伪善的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辛辣讽刺,对处于社会底层、遭人唾弃却又无力申辩的可怜女子的深切同情。小说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散发着动人的人性光辉,读罢发人深省,令人潸然泪下。小说采用了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以“我”直接对玛格丽特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着笔,以阿尔芒的自我回忆为中心内容,以玛格丽特临终的日记结尾。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将女主人公的辛酸经历完整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对玛格丽特遭遇的反应,也通过作者“我”表达出来,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小说采用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从玛格丽特的不幸病死,到对她的遗物进行拍卖,再到“我”抢购到一本带题词的书写起,一步步地引出赠书者阿尔芒对情人玛格丽特的感人回忆。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和她灵魂的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尔芒痛彻心扉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目录

爱情与命运的生死对决——走进《茶花女》的艺术世界

中外名家眼中的小仲马和《茶花女》

茶花女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的父亲大仲马,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而我只是一个小人物,没能遗传他优良的基因,没有他那样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我还是想给你们讲一个真实、凄美的爱情故事。你们一定听过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吧: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我讲的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它们那么可歌可泣,但是我相信也一定能打动你们的心灵。

这个故事是男主人公在与我深交之后讲述给我听的,所以我对整个事情的经过非常清楚。我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它讲述给你们听,让你们也能感受到主人公那真挚浪漫而又凄婉的爱情历程。

那是一八四七年三月的某一天,我徜徉在拉菲特大街上,想找个咖啡馆坐下来看看书。突然,一张黄色的广告牌进入我的视线,上面说要举办一次家具和名贵古董的拍卖会,还说有兴趣的人可以前去参观豪华的住宅和精美的家具。我这个人生性就喜欢凑热闹,对这类活动向来是来者不拒,所以决定前去瞧一瞧,兴许还能有意外收获呢!

第二天,我特地起了个大早,梳洗完毕,吃了早点,一路上兴高采烈地哼着小曲,经过车水马龙的街市,来到了昂坦街九号。到了那里,活动还没开始,可是我发现有很多人已经来了。我先找了个歇脚的地方坐下来,环顾一下四周,看看都有哪些人来参加了。我原以为像这样的活动,大多数是男人来参加的,没想到居然来了不少女人。她们穿着华丽的礼服,披着各式各样的披肩,戴着插有羽毛的帽子,打扮得高贵典雅,门口还有豪华的四轮马车在等候,一看就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更令我惊讶的是她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靠在一起,一边小声谈论,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眼前各种精美的摆设,目光中充满着赞赏和惊喜,心想今天可要大饱眼福了!

我对她们的那种表情很是好奇,于是按捺不住性子,也起身加入她们的行列中。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我此刻站立的地方曾经是一位“交际花”的闺房。房间布置得很华丽,摆设也很高档,还有可以和上等的红木相媲美的玫瑰木家具。诸如中国的瓷器、人物小雕像、丝绸锦缎和蕾丝花边等物件,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些贵妇人的表情不得不让我联想到女人的爱慕虚荣,看到这样的“交际花”过的生活比她们豪华,她们感到惭愧;看到这样的“交际花”在剧院看戏时都有私人包厢,她们心存妒忌;看到这样的“交际花”可以和很多情夫出入上流社会的场所,她们恨之入骨。既然她们对这样的女人表现出不屑一顾,为什么还要来参加这次拍卖会呢?她们也许会找借口说是被广告吸引过来的,此次前来说不定能淘到自己中意又便宜的东西。至于这些东西的主人曾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们无暇过问;又或许她们早就听说过一些有关“交际花”的传奇故事,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参加拍卖会的好奇心。

接着我又来到了一个梳妆间,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洗漱和化妆用品,有金光闪闪的脸盆、香味扑鼻的洗发水、晶莹透明的香皂,还有名贵的胭脂水粉等等。靠墙放着一张大桌子,上面陈列着耀眼夺目的器皿,每一件都是用黄金或白银制成的。我对这个梳妆间并不反感,反而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些物品上都刻着各种不同的人名。难道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赠送给这个女人的吗?谁能想象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居然会拥有这么多价格不菲的东西?这个女人不愧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交际花”!我猜想她的情人也一定不止一个,否则哪个情人能一手包办这么多的奢侈品呀?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这个女人在拥有这些东西的同时,也一定在出卖自己的肉体,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交易吧!她用自己的美貌换来了苦苦追求的物质财富,这虽然令人羡慕不已,可是她内心的苦衷又有谁能理解呢?不过老天爷还算公平,让她在没有变成年老的弃妇之前,带着她那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容貌,死在了这物欲横流的生活中。的确如此,年轻漂亮就是资本,当她们没有了资本时,这就意味着她们的第一次死亡。P1-3

序言

爱情与命运的生死对决——走进《茶花女》的艺术世界

1824年,亚历山大·小仲马在法国巴黎出生。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父亲大仲马与母亲相遇时只是奥尔良秘书处一名普通的文书抄写员,后来在小说和戏剧创作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由于大仲马与拉贝从未履行过结婚手续,小仲马一直被人们视为私生子。后来,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大仲马越来越看不起拉贝,他开始混入巴黎的上流社会,终日与一些贵妇人、女演员纠缠不清,将家庭的责任抛诸脑后。可怜的卡特琳娜·拉贝只好一个人不辞辛苦地劳作,勉强维持母子俩的生计。小仲马一直和母亲在乡下相依为命,直到7岁时才获得父亲的承认。可是拉贝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分,遭到无情的抛弃。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从小受尽了世人的讥讽和嘲笑,母亲的悲剧更让他体验到了人世的残酷和不公。令人欣慰的是,小仲马非常热爱文学创作,也很勤奋,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他开始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

1844年9月,年仅20岁的小仲马进入了巴黎的名利场。一天,他在剧院门口邂逅了当红名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两人一见钟情。后来,他们经常一起喝茶、聊天,有时还牵手出入各大剧院和歌舞厅。阿尔丰西娜出身贫苦,15岁便流落巴黎街头。在巴黎奢靡风气的熏染下,她开始涉足各大跳舞场,靠卖笑陪酒取悦众多阔佬和公子哥,很快便成为巴黎风月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随后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她以肉体和容貌为代价,彻底摆脱了贫贱的往昔,过上了无比奢华的生活。此后,她终日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游戏人生,直至患上肺痨,年仅23岁就离开了人世。阿尔丰西娜虽然珍视小仲马对自己的真挚感情,但又贪恋昔日的奢华生活,仍和旧情人保持联系。1845年8月30日深夜,小仲马一怒之下给她写了一封绝交信:“且让我们一起遗忘,你忘掉一个你应该不会关心的名字,我忘掉一份不可能的幸福。”不久,小仲马就出国旅行去了。1847年,小仲马回到法国,在得知玛丽的死讯后悲痛不已。曾在巴黎风月场呼风唤雨的社交明星,到了病重时,竟没有一个情人陪在身边,死后也只有两个人为她送葬。在她生前的寓所内,遗物的拍卖如火如茶地进行着,现场热闹非凡。她在遗嘱中,把剩余的财产留给了从未见过面的外甥女,同时也附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条件: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1847年,小仲马回到法国,此时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的外甥女将她临终前写的一封信交给小仲马。小仲马看完后,泪如雨下,痛不欲生。他怀着满腔的悔恨和思念,闭门谢客,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写出了这曲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茶花女》。

《茶花女》讲述了巴黎名噪一时的风月场女王玛格丽特和一个名叫阿尔芒的青年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美丽善良的农村少女玛格丽特为了谋生,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不幸沦落风尘。很快,玛格丽特凭着倾城之色和智慧的头脑,立刻成为贵族阔佬们竞相追逐的交际花,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她喜爱茶花,每次外出必带茶花,因此被人们称为“茶花女”。聪明的玛格丽特深知妓女这一角色所承载的社会含义和道德意味,更是看透了情人们的虚情假意,于是她索性紧闭心门,戴上“轻浮”的面具,疯狂地玩转男人堆。青年阿尔芒的出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玛格丽特早已疲惫不堪的内心世界,她决意告别巴黎风月场,和他一起过简朴的家庭生活。但是,阿尔芒的父亲极力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忍痛放弃了心爱之人,不辞而别。不明真相的阿尔芒一时隋绪失控,以为玛格丽特贪慕虚荣,死性不改,不禁对她由爱生恨,千方百计地羞辱她。玛格丽特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渐渐心力交瘁,终于在爱人的误解和疾病的折磨下,饮恨黄泉。阿尔芒悲痛万分,悔恨不已,借着为爱人迁坟的机会,看了她最后一眼,并在她的墓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小说是法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位身在风尘中却又本质依旧纯良,为了成全他人而牺牲自我的烟花女子形象,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虚伪、残酷、冷漠的人性的强烈不满,对压抑人性、摧残人心、虚假伪善的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辛辣讽刺,对处于社会底层、遭人唾弃却又无力申辩的可怜女子的深切同情。小说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散发着动人的人性光辉,读罢发人深省,令人潸然泪下。小说采用了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以“我”直接对玛格丽特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着笔,以阿尔芒的自我回忆为中心内容,以玛格丽特临终的日记结尾。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将女主人公的辛酸经历完整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对玛格丽特遭遇的反应,也通过作者“我”表达出来,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小说采用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从玛格丽特的不幸病死,到对她的遗物进行拍卖,再到“我”抢购到一本带题词的书写起,一步步地引出赠书者阿尔芒对情人玛格丽特的感人回忆。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和她灵魂的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尔芒痛彻心扉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茶花女》是小仲马第一部扬名于文坛的力作,随后他又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把它改编成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一经上演,剧场爆满,万人空巷,立即轰动了整个巴黎。后来,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茶花女》则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外国小说。1897年,第一版中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时,曾轰动一时。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标志着我国话剧的开端。据统计,自1980年《茶花女》新译本问世以来,累计印数已达到百万余册。它开创了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让我们一起翻看这部不朽的经典,寻找茶花女那美丽的倩影,感受她与阿尔芒那段至纯至深的绝美爱恋吧!

书评(媒体评论)

《茶花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大部分篇幅让茶花女的情人阿尔芒复述她的遭遇,最后又以她本人的日记更深地展示她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

——袁行霈

《茶花女》影响确是不小,作为一种流行,却是一百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叶兆言

自有古文以来,从不曾有这样长篇的叙事写情的文章。《茶花女》的成绩,遂替古文开辟一个新殖民地。

——胡适

因为爱,勇敢跨越门第礼教;因为误解,终生陷入悔恨遗憾,一个令人为之叹息的爱情故事,一首首撩拨心弦的动人乐曲,造就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歌剧名作。

——[意]威尔第

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日]松居松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花女(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小仲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203557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7025248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7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