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民间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高建群继《最后一个匈奴》之后隆重推出,“大西北三部曲”之二《最后的民间》,购买本书,有机会获得作者原生态国画!中央台的原生态民歌唱响大江南北,大西北原生态小说会让人回味无穷。

  小说主人公张家山在六六镇上开办民事调节所,为周围百姓调解民事纠纷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小到夫妻不合,偷鸡摸狗,招夫养夫,大到“心脏开花”开棺验尸的人命大案,将陕西农村发生的奇人奇事用张家山这个传奇式的人物串在一起,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勾勒出了一幅原生态的人类生存图景,被业内外人事称为原生态小说。

内容推荐

这是著名作家高建群的《大西北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剖《最后一个匈奴》),是一部原生态小说。原生态的故事,原生态的人物,原生态的语言。像大西北的原生态民歌一样,纯朴动人,别有韵味。

目录

修订版前言

原版前言

第一章 心脏开花

第二章 敲银元

第三章 生男生女在于男

第四章 贺红梅告状

第五章 招夫养夫

第六章 杨树倒了

第七章 三轮四轮

第八章 碾盘事件

第九章 好狗照三家

第十章 凶咒

第十一章 舐犊之旅

第十二章 不是结束

试读章节

太平年间,人类猥琐,这六六镇及其方圆的卫星村庄,奇奇怪怪,蹊蹊跷跷,生出许多奇异怪诞的事情。如此闭塞的乡间,如此呆滞单调的环境,能有什么事情发生?所发生的事情,大都是些花案,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日鬼倒棒槌些事情,稀奇古怪些事情。这些事情总让人啼笑皆非。当然,怀着深刻的乡土观念、记着昨日的光荣的六六镇的人们会说,正是这半蛮荒的土地,正是这封闭的环境,正是这些淳朴的山汉们,给他和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立刻会像李自成一样横行天下。亲爱的读者,他们这样说是对的,至少讲故事的人这样认为。

张家山调解所一经开业,四邻八村,旮旮旯旯,各样事情,纷至沓来。其中第一桩,最为尴尬,叫“心脏开花”,说的是一个寡妇的故事。

寡妇门前是非多。六六镇地面,有个田庄。田庄有个田寡妇。说话的当儿,这田寡妇都五十三了。田寡妇膝下,有个独生子,叫田本宽。这天早晨,田本宽提了把镰刀,上山收秋,出得门来,见母亲拿了把扫帚,站在大门口。

田本宽是个粗人,见母亲在门口张望,心中不悦,叫一声:“我的娘,你不见有人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么!你放着逍遥不逍遥,放着自在不自在,整日价提着把扫帚,像个丧门星,站在门口招人眼目,做甚?你尿泡尿照照自个儿,看你是十七了,还是十八了!唉,老了老了,老不安生!”

这话说得有些馋火。田寡妇听了羞红了脸,低声斥责道:“好娃哩,你说起话来,咋仄塄半坡地,没个大小?旁人听见了,会笑话你的!娘再不好,好歹为生你,十月怀胎,疼过一回!”田寡妇说完,不再理会田本宽,双手抱了扫帚,开始在地上划。有灰尘轻轻地飘起来。

田寡妇手中的扫帚,是用高梁穗儿缚的。六六镇靠近蒙地,通常用的扫帚,是用芨芨草扎的,扎好以后,上面再安个把儿,俗称扫把。另一种是细扫帚,是用糜子秆儿缚的,为了有个区别,叫笤帚,婆姨女子们扫炕用的。这田家窑院,早晨,田本宽已经用扫把划过一回,因此现在见了母亲这样,就给了些言语,细细想来,也不为过。

关于这扫帚的交代,也不算多余的笔墨,待会儿,田寡妇还要用这扫帚去派她的用场。这是后话。

田本宽在山上干到晌午端,回到家里,冰锅冷灶的,全不见田寡妇的踪影。田本宽以为自己早晨的话重了,惹得母亲不高兴了,也就没有在意,从馍笼里摸出两个馒头,又从窑院的空地上,拔下两根生葱,一阵狼吞虎咽。吃罢,又顺过瓢来,喝了一瓢凉水,算是对付着吃了顿饭,把肚皮哄住了。吃罢饭,依旧上山。

黄昏回来,满院寻找,仍不见田寡妇的踪影。田本宽这回才有些着急了。他站在埝畔上,可着嗓子,朝村子吼了一阵。这小小的田庄,巴掌大的一块方,以田本宽的大嗓门,焉有听不见的道理。可是吼归吼,就是不见田寡妇的人影。倒是有几个光头老汉,听到喊声,探了探头,就又缩回去了。没良法,田本宽只得叹息一声,又回到窑里。

正在无计可施之际,田本宽突然听到南窑里有响动。侧耳一听,却是老鼠在叫,“吱吱喳喳”的,像是在演戏。田本宽听了眼前一亮。这时天色已晚,南窑里没有装电灯,田本宽点了一盏油灯,向南窑走去。

陕北的窑洞住家,通常以三孔为一组。田家也是这样。中间一孔,算是正窑,由田寡妇住了;住家以外,兼作厨房。北边一孔,是田本宽住。南边的一孔,按照惯例,放些杂物。光景好的人家,这南窑里,会有一头驴子,一合柱子等等。田家的光景拮据,因此这南窑只是空着,好在当年挖窑时顺势在窑掌留了一面大炕,因此不至于显得过于空落。

推门进去,高举油灯一照,田本宽不由得哎呀一声大叫。只见窑掌的炕上,顺着炕沿,田寡妇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一群老鼠,围着田寡妇,跳跳蹦蹦,想要下嘴,却又不敢,于是扭转屁股,伸出尾巴来,在人身上试探。听到响动,见了光亮,老鼠们“哗”的一声散了。灯影绰绰中,田本宽实指望母亲也能动上一动,可是这指望是落空了,母亲仍直挺挺地停在那里,纹丝不动。

田本宽大着胆子,走上前去,一手掌灯,腾出另一只手,朝田寡妇的嘴上,试探了一下,不见有气,就又将手伸到田寡妇脖颈底下,想将她扶起来。奈何田寡妇全身已经梆硬,像一个直棍子一样,哪里折得回来。

田本宽年轻,没经过世事,见了这阵势,早吓得心惊肉跳,失魂落魄。他掷了油灯,大呐二喊起来。声音惊动了田庄村。

六六镇上,夜半三更,张家山民事调解所的大门,被敲得山响。张家山身沉,醒是醒了,却不开门,脊梁骨依旧贴在炕板上,问是谁。敲门的人乍着哭哭声喊:“张干大救我。”张家山说:“你是谁,你不道出个名姓来,我不开门!”来人说他叫田本宽,田庄的,他妈死了。张家山听了,倒是吃了一惊,赶紧下炕开门,嘴里念叨道:“你是说田寡妇死了?那一天,我从田庄经过,还看见田寡妇提了把扫帚,炝畔上站着,面色红光光的。这婆姨,倒是走得快,怎么说死就悄没声息地死了!也不打个招呼,好相跟上!”

田本宽进窑,接住话茬,说道:“我也是这么说,张干大!事情蹊跷,怕是叫人害死的!”

“人命关天,你该出去报官!”

“我找派出所了。派出所不管,说这叫‘自然死亡’!叫不要声张,挖个坑坑,把我妈埋了算了!”

“话咋能这样说,一满不负责!死的是一个大活人,又不是一只鸡,咋能这么草率!”

“我也说的是,张干大!你看,我跑了四十里山路,跑得一头的米汤,来搬你,就是求你到田庄走一趟的!这事得靠你做主。张干大,你给我个脸儿,咱们上路!”

张家山要田本宽先回去,自己明个儿一早就去田庄。田本宽说:“你可要当事!”张家山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咋会不当事的?赶明儿,张家山民事调解所,娃娃打狼一齐上,都到田庄去,连红砣砣章子也带上,就地办公,如何?”田本宽心安了些,径自去了。

第二天早晨,太阳冒红,六六镇上,走出一干人马。张家山叼着一根烟袋,神色开朗,前头走着。见人咧嘴一笑,露出一颗铁质的门牙来,煞是有趣。谷子干妈摇摇晃晃地迈着个“解放脚”,形影不离,跟在后边,落在最后的是半大小子李文化,腋下夹着一个公文包,一边走着,~边捧着一本闲书在看,高一脚低一脚的。

路旁,有一个小孩站在那里撒尿,看见张家山一行过来了,小孩想收,收不住,只好转过身,背对大路,装作不知道路上有人,继续撒。

谷子干妈见了,脸上有些挂不住,用手捂了眼睛,擦着路边走。

P4-6

序言

时隔多年,当重新见到张家山时,我仍然对这个人物感到迷惑和诧异。他头上扎着一顶羊肚手巾,双手在背后反剪着,腰有些驼,正一闪一闪地,顺着山路,绕过一个峁子,向我们走来。

陕北人扎羊肚子手巾的扎法,和别的地方的人迥然不同。别的地方的人,是向后扎的,在脑后挽个结。陕北人则是向前扎,那结是挽在额头上的。毛巾的两个边角,像羊角或牛角一样,向左右两边乍起。这种结叫“英雄结”。戏剧人物有时候这样用它。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扎法。相信李自成做赶牲灵的脚户的时候,就是这样扎的。

张家山的前庭饱满,四阁方圆,相对应的,后脑把子很平。陕北人的这种头型和脸形,一半的原因得于遗传,一半的原因得于后天的抚弄。孩子出生后,到满月这一段时间,家长要给他的脑后枕一个用小米缝制的枕头,头的两边再放两个,令头不要乱动。那两条腿,则用绳子捆紧。这样一个月下来,脑把是平的了,额颅则高挺起来,两条腿则一生都是笔直的。陕北人走到人面前,有一种“高贵”的感觉,这与他们月子里的这一番抚弄,不无关系。

张家山的大脸盘子,大约与匈奴人有关。我们知道,匈奴人在陕北这块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踪迹。而他那大鼻梁子,则与党项人有关。陕北高原在一个时期,曾是这些从青海过来的党项人的老巢。而在西夏王朝灭亡后,相信有不少的流民重新回到这里。据我的一位朋友的说法,有三十多个游牧民族从这块地面潮水一样漫过。所以一张陕北人的脸,就是一部陕北高原史,一部仍然鲜活的二十四史。

张家山那大鼻子,在年轻的时候大约生过螨虫。如今连螨虫也不再光顾这一张老脸了,或者换言之,这酒糟鼻子好了,不再红了。但是,那个蒜头上还有一些痕迹,而鼻子以至整个脸面,毛孔很粗,见两口酒以后,发红发亮。

他的嘴很大,正是老百姓说的“男人嘴大吃四方”的那种。那嘴里长着一个大舌头,这大舌头正是为“说白”“道黑”用的。或者用老百姓的话说:“满嘴跑大舌头”。不过小说中“红嘴白牙”这句话没有说准,因为在我们的小说所写的这个年代里,张家山的嘴里,已经没有几颗牙了。

他还长着两只招风大耳。

那张家山的服饰,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他当过村干部,所以这上衣通常会有个口袋,那口袋上还会有一支笔。这笔用不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着,以示和别的拦羊老汉之类,有所区别。陕北人的服饰,还有一些变化,那就是北京知青来了以后。这变化反映在张家山身上,是在脚,那脚上的那双鞋,知青叫它“懒人鞋”。

不过张家山在年轻的时候,穿过一件叫“百衲衣”的上衣。那衣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棉袄。但是这棉袄,是像纳鞋底一样用倒勾针的纳法密密匝匝地纳过一遍的。这种衣服实受,一件要穿人老几辈。用它背柴,不怕挂了,耕地累了随便往地上一个连身躺,也不怕脏。时代不同了,这衣服不要说穿,现在连见过它的人,恐怕都不多了。

在修订这部易名日《最后的民间》的小说时,张家山这个人物,始终活灵活现地在我的面前站着,哈哈一面大笑,那笑声响彻了我这小小的写作间。

在这个地球偏僻的一隅,生活着一群有些奇特的人们。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自命不凡以至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去创造传说。他们是斯巴达克与唐·吉诃德性格的奇妙结合。他们是生活在这块高原的最后的骑士,尽管胯下的坐骑已经在两千年前走失。他们把“死亡”叫做“上山”,把出生叫做“落草”,把生存过程本身叫做“受苦”。

我今年五十多岁了,而在陕北,则生活了三十多年。我见识过许多的张家山这样的集滑稽与崇高于一身的人物。他们是高原的产物,是环境的产物,就像土地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的庄稼一样。

那一年在延河注入黄河的那个地方,我遇到过一位拦羊老汉。那老汉在放羊途中,用一生时间写出一本“名人名言”,然后把这一堆纸背了,交给县长,让县长找个地方出版。我们能想见,在这闭塞的环境中,在这缺少沟通和提高的背景下,这一堆纸也许只是一堆废纸。所以,当自命不凡的拦羊老汉,将这一堆纸背给县长后,县长说:“只有名人说出的话才叫名言,你老人家一个拦羊老汉,说出的话这不叫‘名人名言’。”老汉争辨说:“是先有名言,然后再成了名人的!”县长则反驳说:“是先成了名人,他说出的话才叫名言的!”双方争执不下,这时我来了。于是县长便把这堆纸推给我。县长走了以后,这拦羊老汉望着县长的背景,把他最精彩的一段名言放在这时来说:“我本来还想告诉你点什么的。现在,我不告诉你了,让你永远糊涂下去吧!”

拦羊老汉灰塌塌地走了。他将老去,在那群山环抱中,在他的羊旁边。他的一个梦想破灭了,支撑他的精神的那个东西消失了。他现在变成了一个世界上最穷的人,最卑微的人。而在此之前,当他背着他的《名人名言》,走进县长办公室时,他不是这样子的,那时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类似这样的人物,在陕北高原那些大些的村庄,那些集镇,那些县城,你随时都可以遇到,他们是高原的一部分,是高原土生土长的植物。

那一年在榆林,我遇见一位长相和张家山十分相似的高身材老汉。他是一位治沙英雄,刚从联合国领奖回来。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这块地面的治沙,为地球处于同等环境下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他见人哈哈一面大笑。他给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全国人民都在因为我骄傲,但是,我很清醒,我自己不能骄傲!”

这话,也许只有那些最高超的语言艺术家,才能把话说得这么圆,这么活泛。那话里饱含着无尽的自负和张扬,甚至狂傲。但是他是这样说的,以一种最谦虚的口吻说出来的。你的脑子得拐三个弯,才能将这句话传达出的精神实质抓住。

这就是我的张家山的口吻和行为做派呀!

类似这样的具有夸饰色彩的人物,可以说遍布高原。

记得作家路遥生前给我说过一件事。

路遥从西安城回到家里,天已经黑透了。这时,有一顶灯笼从对面山上,摇晃着下了山,过了川,然后上了他家垴畔。这是一位农民,他来打问一件事情。啥事情哩!老汉说:“听说美国换了个新总统。叫布什(老)!”路遥说他当时深深地悲哀。他说你耕了一天的地,晚饭都没顾上吃,就为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翻山越岭地来打问吗?!它与你有什么相干!

这就是陕北人的天性。天性使然,由不得自个儿。

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村庄。类似张家山这样的理想家、幻想家、梦想家,已经越来越没有容身的地方了。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功利,更加实际,更加富有和更加贫困。它正在无情地碾碎那些六六镇这样的古老村庄,它嘲笑张家山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让这样的村庄和这样的人绝迹。

所以这是最后的民间。

说完张干大,让我们顺便再说说谷子干妈这个人物。

谷子干妈这样的女人,在陕北高原上,也可以说是比比皆是,遍布高原。

她们是被陕北民歌那热烈的情绪和大胆的歌词所熏陶出来的人物,是高原的女儿。她们年轻的时候,漂亮、美丽,成为这一带的人梢子,成为那些光棍汉们的性幻想对象,成为陕北民歌新脚本的角色。唉,大自然嫌这山野太空旷和死寂了,嫌这生活太贫瘠、单调和苦涩了,于是常常打发这些花朵一样的女儿家,来点缀这北方的荒野。

当她们老了的时候,她们仍有另一种风韵。

就像我们的谷子干妈一样,细皮嫩肉,头发梳得油光,鬓边有时会别着一朵花。她们像猫一样卧在男人为她们遮蔽的这一片天空中,舒服地活着。她们崇尚英雄,她们明白自己来到这世界上,就是为陪伴英雄而来的。但是千万不要小觑了她们的力量,好男人是好女人培养出来的。没有谷子干妈,就没有张家山。张家山在这部小说中,他的所有那些英雄壮举,只是为了给一个人看的,他不能叫这个女人失望。他要叫这个女人在人前逞能说:“瞧,我窑里的男人多么优秀!”

干大干妈这个称谓,是陕北人对那些有了一把年纪的人的尊称。所以我们在叫张家山张干大的同时,也叫谷子为谷子干妈。

不过谷子这个称谓,却不是她的本名,而是乡人的一句侃语。那“谷子”是说,年轻时,她家男人下南路或走西口的时候,嫌自己婆姨过于招摇,于是抓一把谷子塞进那东西里,将那东西填住。谁知男人回来时一看,那谷子还在,只是已经被捣成米了。这话是说,男人不在家期间,不知道那地方被多少人捣过。

这是一句笑谈。单调的高原有时候需要有些颜色的佐料,这样才能鼓励人们一代一代有滋有味地活下去,所以才有那生命一代一代争先恐后地出生和无限留恋地死亡。

关于谷子干妈这个掌故,作者只是姑妄说之,相信读者也会姑妄听之。

一主二仆,这第三个人物叫李文化。

这是一个简单的年轻人,简单得一碗凉水能看到碗底。较之张家山的雄浑,较之谷子干妈的沉稳,他则更像一个没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在这个世界上乱蹿。

他底气不足的原因是世界如此之大,但是他找不着自已的位置。因此他永远处在心理矛盾中,处于诚惶诚恐中。诚然,他在学习,腑下央着一个黑皮笔记本,记那些格言和民谚。但是,智慧有时候并不是从书本上学的,碑载文化有时候会把人培养成白痴。民间智慧有时候是真正的大智慧。

因此上,当张家山和谷子干妈赶着毛驴,摇摇晃晃地重回他们那更深的山里之后,很难设想,六六镇这片天空,孱弱的、不谙事理的李文化能将它支撑起。

但是难说,人要开窍,有时候是那一瞬间的事情。

天睁一眼,有时候瓷瓷登登的一个人,突然心窍开了,于是一下子明白了事理,成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

李文化会这样吗?也许会,也许不会,我们不得而知。那是他小子的命。

我怀着一种近乎于虔诚的心情,将这部原名叫《六六镇》,观名叫《最后的民间》的书修订完毕,然后将它交给读者。它也有它的命,让它去经历吧!

人生苦短,我明白自己的来日不会很多,而精力,也大不如前了,因此我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将它修订好。这是对社会负责,亦是对自己负责。

《最后的民间》是我的《大西北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则是《最后一个匈奴》。而三部曲的第三部,名日《最后一次远行》,我下来将写作和修订它。

高建群

2006.11.3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民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建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1703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