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纪大讲堂(历史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讲坛,权威学者,民众话题,框架严密,百家争鸣!

这里是自由的、思想的论坛;这里是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这里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园地;这里没有任何偏见,强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是大中华文化圈的学者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平台。

让经典学术走进民众视野,我们不愿给学术披上盛装,因此极力避免与那些总是乐于用曲高和寡诠释学术的人遭遇。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把在暗室尘封的理论搬入广场,放置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学术应该是透明的,像阳光一样,照亮大多数人的生活。

内容推荐

本书为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之一——世纪大讲堂之历史卷。纵观古今,关注历史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从曾国藩到慈禧,从夏商断代到抗美援朝,从利玛窦到北京申奥。书中请到朱维铮、冯天瑜、李伯谦、张信刚等名家讲述中国历史,使读者更为深刻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神韵。

目录

刘长乐 为意外的成功作序

——写在《世纪大讲堂》结集出书之日

李学勤 探索中国古代文明

李伯谦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严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索

袁伟时 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

牛 军 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

阮 仪 三古城保护

戴 逸 盛世沉沦——论康雍乾盛世

张信刚 从利玛窦到北京申奥

陈平原 中国大学百年

吴 思 潜规则——在历史中拆解人间对局

韩 伟 千年古墓之谜(上)

千年古墓之谜(下)

王澧华 晚清人物系列之曾国藩

翁飞晚 清人物系列之李鸿章

杨东梁 晚清人物系列之左宗棠

冯天瑜 晚清人物系列之张之洞

王道成 晚清人物系列之慈禧

朱维铮 从“戊戌”到“五四”

雷 颐 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

杨奎松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余世存 中国近代史的非常道

王家范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吴兆路 清宫戏中的历史人物

试读章节

在宇宙的起源之后,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地球的起源问题。地球是宇宙里面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或者说我们再放大一点,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以至于银河系的整个起源问题。这个问题就不像宇宙的起源问题那样了,而是一个天文学的问题,或者说包括地学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在第二个起源问题之后,另一个很重要的起源问题是生命的起源问题。大家知道,迄今为止尽管很多的人在猜测,在宇宙之中很多的地方都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可是始终还没有能得到科学的证实。今天来看,这个生命还只是被证明是在地球上起源的,那么生命是在地球上在怎么样的时间、通过怎么样的条件和机制起源的?生命的起源问题也是重大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大家也理解。

在这个之后,当然还有一个重大的起源问题,就是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是整个生物界,特别是动物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人类和其他的生物、其他的动物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类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人类怎么样脱离了整个的生物界,脱离了整个动物界而成为人?这个人类的起源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问题。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对此也是非常关心的。这个问题现在还在讨论,因为大家知道根据近些年的DNA方面的研究,我们关于人类起源问题有很多新的看法,比如大家知道的所谓夏娃理论这一类的问题,今天就不可能再详细说了。

可是我想很多人会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在上面讲的4个起源问题之后,还有一个起源的问题,就是文明的起源问题。因为人类之所以为人,脱离了整个的动物界,还是经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必须是人类进入了文明的时期,才真正脱离了与其他动物共同的一个境界,而进入了人类所特有的社会里面来。所以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也就是文明的起源问题,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人类文明的起源问题,不但是近代的学者,包括古代的学者,也都是非常关心的。关于文明起源的问题,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后,曾经在国际上有一个讨论的热潮;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著作,我想在座的有的老师和同学可能接触过。

如果我们认识到关于古代文明的起源,也就是人类怎么从野蛮进入文明的,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课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它是关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起源问题研究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在整个人类里面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这不只是今天,我们说我何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就是在古代的世界里面,中国人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在我们今天的疆土的范围之内,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民族繁衍生息,他们在世界上起着很大的作用,我想这一点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可是一直到现在为止,在世界上流行的各种关于文明起源的学说和理论,多数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考虑得比较少。原因也不奇怪,因为这些学说过去主要是由一些西方学者来构筑的,他们的研究一开始主要是从欧洲的历史出发,当然后来他们发现了像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以至于古代美洲的一些古代的文明,他们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考察,进行了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有关的学科;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他们提出了关于古代人类的文明是怎么产生的,是通过怎么样的途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和学说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可是这些学说里面,一般说起来很少考虑到甚至于完全没有考虑到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这个原因我想大家也能够理解,因为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研究,所谓今天我们说的国际的汉学的研究,其发展还是比较晚的。可以说一直到19世纪的晚期,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这样的问题,外国人研究总是有一定的隔膜。当然到了20世纪以后,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的考古发现,也有很多有关的材料,可以提供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它发展方面的研究的材料。可是这些材料,绝大多数是用中文发表的。大家知道,中文在世界上虽然在使用的人数上是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可是在外国人里面,真正能够使用中文的,特别是利用中国的考古的、历史的这方面的论著与成果的,毕竟是极少数。恐怕主要的还是一些少数的汉学家才能够使用。因此在研究人类的文明起源的一些理论和学说中,关于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特别薄弱。中国人在世界上占这么大的一个比例,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又在整个的世界上,特别是在亚洲的范围里面,有着这么样重大的、深刻的影响;没有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的起源和它的发展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在当前就很有必要来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来补充刚才我们谈到的这种空白和缺陷。这不仅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的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于研究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所以我想,这方面的科学价值,它的意义,是大家容易理解的。

这是今天我要谈的第一个方面。

我要谈的第二点是,我们来研究中国古代的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应该采取怎么样的一种方法,即用怎么样的一种途径来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历史记载,或者说中国的史书是特别多的。从整个世界上说起来,中国的传世文献恐怕是最丰富的。在中国的历史文献里面,关于中国古代的文明起源也有很多的记载,比如我们过去传统说法,正史,这个说法不一定合适,关于“正史”,也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第一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这部书,开始就是本纪,本纪的第一个就是“五帝本纪”,“五帝本纪”的开头就讲的是黄帝,就是轩辕黄帝,炎黄二帝。这个关于黄帝的叙述,实际上就是谈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的问题。大家如果有兴趣,到陕西去看黄帝陵,黄帝陵上面有个匾,上面写着“人文初祖”,人文就是文明,人文初祖,就表示说,那时候是中国文明开始形成的时期,所以黄帝的时代,就是中国文明开始兴起、形成的一个开始阶段。按照传统的理解,黄帝时代,离现在差不多有四千六七百年,接近5000年的样子,所以我们说黄帝时候中华文明已经初步形成了,黄帝是人文初祖,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所以,我们说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我们讲到我们是炎黄子孙,其实是一个意思。当然这只是古书里的传说记载,它没有得到现代的科学研究的证实,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去证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长的文明历史。究竟应该怎么研究呢?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最主要依靠的学科当然就是考古学。关于中国的考古学,我在历次讲课里面都菪经提到过,一定要破除一个传统的想法。因为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一种传统想法,认为在中国考古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因为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有这么丰富的地下地上的古代文物,对这些方面,中国古代的学者们又进行过很多的研究,岂不是中国的考古学就很早吗?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今天我们说的考古学,不等于我们历史上讲的对于古物的各种研究。如果用现代词来说,可以叫做古代的金石学,或者叫古器物学,也都是可以的。可是那些研究并不等于今天的考古学,现在的考古学是有自己的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现在的考古学,从世界上来说,一般我们都认为它的起源是在19世纪的初期,起源于丹麦。丹麦当时的一些博物馆的学者,他们研究考古的方法,曾经提出一种叫“三时代法”,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所谓“三时代法”,就是把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分成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这个“三时代法”的产生,是在进化论的思想和地学方面的一些研究的基础之上,受到这些方面的启发而产生的。有了这样的一个观念,才有现代的考古学,所以它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产生的标志。至于它在我们中国的产生,现代的考古学那是比较晚的。我们中国在清代的晚期西学才大量地介绍到中国来,随着西学的介绍,现代的考古学的观念也逐渐进人中国,主要的传播恐怕也只是在1900年前后。换句话说就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间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情形。最早介绍关于考古学观念的,其中之一就是曾经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梁启超先生。梁启超先生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他就写过专门的论文,介绍了包括刚才我们说的“三时代法”在内的一些考古学的基本观念。可是这个还不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始。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始,是要在中国人自己能够主持考古的田野发掘之后,才能够正式地作为一个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呢?从19世纪末一直到20世纪的初年,当时在中国也进行过一些考古的调查和发掘,而这些调查和发掘主要是由外国人进行的,他们出于不同动机,有的是作学术的研究,有的可能还有其他的目的,不管怎么样吧,他们是做过一些考古性质的调查和发掘的,可是这些调查和发掘不是中国人做的。虽然他们所调查研究的是中国的对象,可是他们不是中国的考古学家。我们中国人的考古学,是要我们中国人自己来主持这样的发掘和调查。而这个开始,那是1926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的李济先生主持的一次发掘。1926年李济先生在清华研究院担任讲师,他主持了在山西的夏县西阴村考古发掘。西阴村是一个仰韶到龙山的遗址,对它的发掘,是由中国人主持的第一次考古发掘,然后他把发掘的遗物运回清华来,和当时还在世的王国维先生一起进行’T-N论。这个应该作为现代中国考古学建立的最初的标志。为什么我们要讲这样的历史呢?这就是要向大家说明,在很长的时期以来,中国的考古学是慢慢发展的,慢慢进步的。可是到了20世纪的后半叶,就是我们建国以后,中国考古学迅速地铺展和扩充起来。进步是非常迅速的,特别是在近二三十年,中国的考古学有着重大的发现,而且有许多的发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震惊了世界。那么这些发现就为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早期的发展这个目的准备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很重要的一个依托就是考古学的成就和考古学的发现。而这样的发现,现在还是在日新月异,在每个月、每一年,都在不断地增加,不断进步。这一点使我们感觉到很欣幸。虽然是这么说,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还不能局限于考古学。因为过去有些学者也曾经有这样的一种看法,觉得我们有了现代的考古学,再加上我们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献,我们只要把历史学和考古学结合得很好,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的研究,应该说就已经足够了。可是现在我们来看,应该说这样做恐怕还是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代的科学研究不管在中国或者在国际上,已经证明,古代文明所涉及的学科,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说关于天文学的研究,关于环境的研究,关于生物发展的研究;甚至于_些具体的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和考古和历史没有关系的学科,比如说生命科学的一些个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比如关于核物理以及利用核物理和核化学的一些手段进行的测定年代的研究等等这些方面。甚至于一些数学的研究,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古代文明的探求和进一步的深入,这些方面是过去我们不能想象到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考古学实际上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有许多的学科都在这里交叉起来,因此,我们探索像中国古代文明这样一个大的范围课题,我们就要把多学科结合起来。不但是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而且还要包括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一些方面,把这些方面充分地有组织地结合起来,才能开展我们的系统研究。这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开始,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逐渐意识到,而且逐渐地鼓吹和提倡。

P4-9

序言

为意外的成功作序

——写在《世纪大讲堂》结集出书之日

凤凰卫视公司董事局主席 刘长乐

当我们决定创办《世纪大讲堂》节目时,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我们找不到任何范本。也就是说,把学术直接搬上电视荧屏,尚无任何的成功先例。我们只是觉得,让现实世界了解学术思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们多是尊崇实践大于尊崇理论,而理论指导生活发生的频率实在太少。我们重视的理论,多是对刚刚发生过的实践的仓促总结。而每一位走进过大学校门的人都知道,学院派理论绝不仅于此,它是丰富的,多元的,五彩斑斓的,引人入胜的,甚至它们之间也有着类似戏剧性的激烈冲突。假如我们把它搬上电视,至少是一部分读书人,可以离开书册之累,躺在舒适的床上,透过现代化电子传媒,了解深邃的理论世界。

于是,凤凰卫视同仁经过一番准备,于2001年元月推出《世纪大讲堂》栏目。

起初,我们只是觉得,把学术搬上电视,不管有没有人看,都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但是我们成功了,这使许多同行——包括许多凤凰卫视同仁——大吃一惊。

我们的实际观众群,也大大突破了原先预想的范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海内外学子和那些具有一定知识积淀,而又时刻关注着国家命运的观众。其间,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坐在自己家的沙发上,每个星期六都可以免费享受一次大学教育;正在大学工作或学习的人,可以不经过图书馆的烦琐手续,轻而易举地得知其他教授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动向和观点;而已经走出大学校门的人,可以旧梦重温,不出家门,便听到久违的恩师或新锐学者对国家和改革的诤言。

由于国际一流大师经常出现在节目中,比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世纪大讲堂》显得大气满城。名校名师风采相继得到公平展示,《世纪大讲堂》也就变得内容磅礴,框架严密,百家争鸣。加上主持人游刃有余的穿插,化淤节于瞬间,使得如此严肃的节目中有了会心的笑和毫不拘谨的交流。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使《世纪大讲堂》出人意料地在一个极不起眼儿的非黄金时间,迅速蹿升为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之一。到此为止,这个得到观众厚爱的节目,已经播出将近六年时间。所以,我们继续推出这部实录书籍,以慰关心我们、鼓励我们、给我们以好的建议的广大电视观众。在这篇简短的序言的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凤凰卫视同仁,说一声“谢谢”。有了大家的关爱,才有了这个电视学术节目出奇制胜的成功。

2007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纪大讲堂(历史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凤凰卫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1418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2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427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2
出版地 辽宁
227
15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