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被捆绑的人/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宏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散文诗》主编。在《人民文学》《大家》《山花》《清明》《北京文学》等国内主要刊物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隐秘的岁月》和散文、诗集《刃的叙说》《身体周围的光》《岸边与案边》《窗间人独立》《黑夜中的美人》等10部个人作品集,并主编多部文学作品集。

《被捆绑的人》收集青年作家赵宏兴的中短篇小说10篇。

内容推荐

《被捆绑的人》收集青年作家赵宏兴的中短篇小说10篇,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底层人物的奋斗史、成长史和隐蔽的情感世界,这些内容经过作家的叙述之后,获得了新的想象空间和精神势能。小说语言流畅,节奏明快。

目录

在人间

我走了

被捆绑的人

自由撰稿人

找人

欲望初绽的夏天

大平的私生活

夭折

春子的两重世界

少年在路上

女浴室

编后

试读章节

大舅那年十六岁,但劳动已使他有了结实的身材和高高的个头了。大舅也想去挑米,但米不是什么人都能挑到的。大舅的姨妈在街上住,大舅通过她,找到了粮站,粮站的工作人员,看了看大舅,就同意了。

那是一个晴天,大舅一早就起来了,他从屋里的架子上,抽出去年放在上面的桑木扁担,用抹布擦去灰尘。扁担露出一层黄的包浆来,这是大舅的汗水浸润出来的。大舅用手按按,扁担在结实中露出柔软的弹性,在庄稼人眼里,这就是最好的扁担。大舅找来两根绳子绕在扁担头,就出门去了。

大舅走到半路上,外婆从后面追了上来,外婆穿着宽大的粗布衣服,头上挽着一个发髻,胳膊挎着一个篮子,她在弯曲的田埂上,一边跑着,一边喊着大舅的名字。大舅停了下来,外婆追上来,从篮子里拿出几块用小麦面煎的饼子递给大舅说,儿呀,你不带点干粮上路,要是饿了怎么办啊?你早晨还没有吃,怎能就走了?

大舅这才知道,自己还没有吃早饭。

大舅接过外婆手里的饼子,还有着浓浓的热气。大舅说,妈,你从哪弄的面?外婆说,从大户家借的。大户是村子里的一个剃头匠,家里带了几十个小徒弟,每天有几十把刀子出门,到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里去剃头挣钱,在村里是一个富裕的人家。

大舅说,你怎么借到的啊?

外婆说,我对他说了,说你是去粮站挑米,回来就有米还了。

大舅要分一半给外婆,大舅说,我只要这几块就行了,你吃几块吧。

外婆不同意,外婆说,儿呀,你这是出体力,你可挑下来?你吃了吧。外婆望着眼前的大舅,他虽然长成一个大个子了,但外婆心里清楚,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大舅啃着饼子继续上路了,他的身子里鼓满了力量,他觉得自己的肩膀一定能挑起家里艰难的生活。

外婆挎着篮子往回走,走了两步,又舍不得地回头望。大舅的身影在宽阔的田野上显得十分地单薄,大舅开始下河坎了,他的身影慢慢地矮下去,终于消失了,过了一会又一点点地从对岸慢慢高出来。外婆看得眼睛有点发酸了,她揉了一下眼睛,踽踽地走回了村子。

大舅到粮站报到后,站长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有一个挑粮的人,在半路上死了,让他去把粮食挑回来,人不要管。

大舅一听就头皮发麻,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死人,就磨蹭着不想去。

站长是一个大肚子的男人,说话声音低沉,充满威严。他说,你不愿意就回家吧,我这里愿意去的人还很多哩。

大舅只得去了。  大舅一口气走了十几里路,到了地方。那里还有一个粮站的工作人员,他看了大舅的介绍信,让大舅去挑粮。大舅看到那个挑粮的是一个瘦弱的中年男人,面孔惨白地躺在田埂上,歪斜着身子,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养家糊口的人,但他终于体力不支,倒在了挑粮的路上。

大舅把中年男人的扁担退下来,换上自己的扁担,弯下腰,把扁担放在肩上,一起身,两只沉沉的袋子就起来了。大舅挑起来就走,他越走越快,生怕后面的男人起来了,追要他的担子。

几天后,大舅带着几斤大米回来了。大舅把装米的布袋子往桌上一放,一家人就围了过来。我的母亲,那时还是一个小姑娘,她调皮地把鼻子贴着米袋子使劲地嗅,她嗅到了大米散发出的清香,是那么地醉人。外公戴着瓜皮帽走过来,他不动声色地用粗大的手指在米袋子上攥了攥,米在袋子里发出轻微的声响,外公的脸忽然就堆满了笑,然后,坐到板凳上。外婆过来赶紧把米袋子拿起,转身到里屋藏了起来。

此刻的大舅倚在门框上,门框是陈年的老木头,经过岁月的打磨,已露出里面毛绒绒的纤维来,阳光照到他的脸上,他的眼睛明亮着,黑色的眸子里隐藏着自豪的神情,他第一次愉快地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是一个大英雄。

村子里都在大食堂吃饭,不准私自在家做饭,白天要是谁家的烟囱冒烟,就会有人找上门,不但米要被没收,人还要挨批斗。P2-3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被捆绑的人/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宏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6648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4010920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9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