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诸葛亮成长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诸葛亮成长之谜》是首部揭示诸葛亮青少年时期诸多谜团的历史人物专著,围绕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就思维方式、求职、交友、拜师、读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剖析,通过典型事例挖掘了他成功的根源。它将告诉我们:是谁策划了赤壁之战?诸葛亮是否真能呼风唤雨?为什么诸葛亮要娶黄阿丑?是三顾茅庐还是毛遂自荐?诸葛亮是怎样读书的?为什么诸葛亮会对蜀国那么忠诚?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在多年搜集考证史料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准确的论述,科学的推理,为我们复原了一个少有大志、历经磨难、坚韧不拨、勤学苦读、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青少年诸葛亮的动人形象,解读了诸葛亮为什么喜欢《梁父吟》,为什么经常“抱膝长啸”,为什么“装神弄鬼”,为什么要一个丑媳妇,对他最有帮助的老师是谁,他跟谁学会的“呼风唤雨”,跟谁学的排兵布阵,他是如何交朋友的,他是如何择业的,他的腿上的残疾是怎么造成的……从而为我们找到了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源头,让他从一个神秘崇高的“神”变成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普通的人。

目录

引子 从“三放敌酋”说起

第一章 是谁谋划了赤壁之战?

第二章 小时候受过哪些磨难

第三章 诸葛亮是怎么读书的

第四章 诸葛亮真能呼风唤雨吗?

第五章 为什么娶一个丑媳妇?

第六章 为什么“死磕”老师?

第七章 交朋友的几步棋

第八章 是三顾茅庐还是毛遂自荐

第九章 诸葛亮的自我包装

第十章 抱膝长啸为哪般?

第十一章 蜀国需要诸葛亮的忠诚

试读章节

是谁谋划了赤壁之战?

发生在今湖北蒲圻的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具战略意义的大战,因为这一仗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奠基之战。可以说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就没有后来蜀国的建立,吴国的巩固,就不会有三国这一段历史了。

当时,交战三方投入了上百万的兵力,数以万计的战船,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长江上,展开了殊死的搏斗。那么,是谁能有如此大的手笔,谋划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战呢?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看,应该是诸葛亮精心设计和发起的,是他制定了孙刘联合、共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但是,诸葛亮4岁时听到的一首山东民谣显示,诸葛亮并不是赤壁之战的原创,他只不过是照搬了别人的创意而已。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13年,曹操在扫除了吕布、袁绍、袁术等北方豪强后,统率30万大军杀奔长江而来。

这时候的诸葛亮刚刚28岁,被刘备请出卧龙岗不久。而刘备则是“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被曹操打得败当阳,逃夏口,一路追赶到了长江边,可以说已经走投无路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形容当时形势万分危急的程度时说:“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志》对这一段的描写是,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你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啊,没把握的事他能干吗?他敢自告奋勇前往东吴求救,说明他早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那就是挑动孙权跟曹操俩人拼命,借东吴之力挽救败局。结果孙权与曹操真打起来了,双方在赤壁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当然是曹操败了,可东吴也没捡着便宜,“渔翁得利”的是刘备,趁机抢占荆州等战略要地,一下子建立起了蜀国的根据地,取得了跟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地位。

那么人家东吴兴师动众,损兵折将地打曹操为的什么呢?肯定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啊,还不是也想得到荆州嘛?后人有两句诗说得好,叫“煞费心机骋疆场,一场辛苦为谁忙”。

《三国演义》对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说东吴大都督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起兵准备攻打荆州的南郡时,听说刘备也欲取此城。周瑜非常恼火,就亲自带领兵马来找刘备交涉。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答应让周瑜先取南郡,取不下时,自己再取之。周瑜一听此话,满口应承,十分高兴,放心大胆地攻打南郡去了。

原来,诸葛亮之所以让周瑜先打,是因为他算计到曹操虽然败回许都,但对南郡的防务一定会有所安排,求胜心切的周瑜必然中计,就让他们双方先拼杀一把吧。等他们两败俱伤时,我再趁机取得南郡。因此,当周瑜杀败曹仁后,得意洋洋率军来到南郡城下时,刘备的大将赵子龙已站立南郡城头:“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

随后,诸葛亮又派出关羽、张飞等大将,一鼓作气攻占了夷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气得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中告别了人世。

你说赤壁之战的创意妙不妙?诸葛亮当时作为28岁的年轻人,情况又是那么紧急,怎么就会有这么大的智慧,这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胆量呢?人家可是一叶扁舟,只身一人前往东吴的啊!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英雄未必要看年龄。也许人家诸葛亮就是少年谋国,大器早成。

实际上,这个战略创意在诸葛亮的脑海里,已经存在了24年了。他4岁去泰山郡梁父县(今山东莱芜一带)路上,就从一首叫《梁父吟》的民谣中听到了。

公元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九月初一,诸葛亮诞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地区)。据史料记载,不久前曾出现了日蚀这样的奇异天象,因而父亲诸葛圭给他取名为“亮”,后来又取字“孔明”,希望他能给处于动乱年代的诸葛家,带来往昔的光明和安定。

三年后,太平道数十万信徒头裹黄巾,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在教主张角的率领下揭竿而起了。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军阀割据,征战频仍,尸横遍野,白骨委地,盗贼蜂起,弱肉强食,百姓流离,苦难深重。

诸葛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上曾出过大将军葛婴,西汉司隶校尉(京城卫戍司令)诸葛丰。汉文帝曾封葛婴世代为诸城侯,封地就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但是,诸葛家到了诸葛圭这一代,官运也就仅限于一个郡丞(相当于现在地市一级政府的秘书长)。

在诸葛亮4岁的时候,诸葛圭当上了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地区)丞。诸葛亮随父亲从老家阳都县启程,前往300多里外的泰山郡任职。他们进入泰山郡的第一站就是梁父县。县里的官员一看是郡丞从此路过,那可是不敢怠慢啊,郡丞是只比太守小一级的官,负责着全郡的行政管理,每个月的俸禄是六百石粮。

为了欢迎新上任的郡丞及其小公子,县衙给他们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还叫人唱起了当地流传的民间歌谣《梁父吟》,讲的是曾经发生在梁父县的,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景公手下有三个以勇猛过人著称的勇士,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个人自以为功高盖世,不屑与身为齐国宰相的晏子来往。晏子由此感到,如果将来他们联手反对自己,那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能造成对国家的危害。于是,晏子假借景公之名,请来这三位,跟他们讲:主公说了,奖励你们两个大蟠桃。

三个人一看,这两个大蟠桃,个大不说,那是一个水灵,眼看着就让人直咽口水。可怎么就给两个呢?我们仨人怎么分啊?晏子说:这俩个蟠桃是奖励你们当中功劳最大的两位的。你们要“计功食之”。也就是说,谁认为自己功劳大,蟠桃就属于谁。公孙接说:“我不用多说,我曾经空手打死一只下山的猛虎,还捎带着搏杀了一只野猪。”田开疆讲:“我一马当先曾经击退敌国的大队人马。”二人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各自拿走了一个蟠桃。

古冶子一看,干嘛?你们也不听听我说什么啦?这要仅仅因为吃个大桃子,我也不说什么了,可这是在比谁的功劳大,我能不开口吗?于是他说道:“前些日子,主君渡河时,遇到一只大水兽。主君乘坐的马车翻到了河里,是我捕杀了大水兽。当时,我还不会游泳,但却跳进大河之中,逆水百步,再顺流九里,救出了主君。我这么拼死拼活,难道还不配吃一个桃子吗?”

公孙接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觉得自己抢先拿蟠桃还真不应当。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这样呢?古冶子越说越激动,不依不饶。说得这二位感到无地自容,羞愧难当。二人还回桃子,一时想不开,拔剑自刎,一命呜呼。

面对这一情景,拿回桃子的古冶子也傻眼了,怎么说不活就不活了?他感到非常懊悔,觉得自己太不像话了,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朋友呢?让朋友蒙受羞辱,你还有脸独自活在这个世界上吗?这哥们,也真是条汉子,为了对得起朋友,也拔出宝剑,自杀而死。

齐景公虽然斩祸根于未然,但亦惋惜三位勇士,命厚葬于梁父县梁父山。

在“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勇士,从而消除了对齐国潜在的威胁。那么在赤壁之战中呢?诸葛亮利用东吴打败了曹操,不仅摆脱了刘备大厦将倾的险境,而且从孙权、曹操手里夺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比晏子干得漂亮多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两件事情虽然相差几百年,但是所用计谋的创意何其相似,就跟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一样。  二

《梁父吟》虽然只不过是泰山郡梁父县的民间歌谣,却在诸葛亮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伴随着诸葛亮度过了漫长的青春岁月,在诸葛亮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里,人们也许要产生疑问,诸葛亮4岁能记住事吗?就算他再天资聪慧,再博闻强记,都过去24年了,也该忘了吧?可是告诉你,诸葛亮不仅没忘,后来在卧龙岗耕田种地时,还把这首《梁父吟》从新改写了一遍,并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收录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里:

步出齐门外,遥望荡阴里。

里中为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当然,也有传说这首歌谣并不是诸葛亮所写,而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对此曾发表过看法。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诸葛草庐作楹联道:“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他在回答人们认为诸葛亮诗歌文采不足的问题时又说:“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可见他认为这首《梁父吟》是诸葛亮所作。并说诸葛武侯如果真像陶渊明那样生活的话,留下的诗词歌赋肯定要超过陶公。

从这首《梁父吟》的内容上分析,郭老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因为这首《梁父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谋士之歌,诸葛亮作为一个立志安邦治国的热血青年,写下这样的诗歌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诸葛亮写之前,以此为内容的《梁父吟》肯定已经有若干首了,因为如此生动感人的故事,当地的民间歌谣不可能不吟唱,只不过没有诸葛亮写得好,或者说没有诸葛亮的牌子硬,最后没有流传于世而已。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赤壁之战为什么与《梁父吟》如出一辙了,因为二者的创意是完全一致的,原理都是借力打力,原创都是春秋时期的齐晏子。 P11-16

序言

从“三放敌酋”说起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诸葛亮是天才吗?当然不是。不过,诸葛亮的遗传基因不错,有天赋,也就是智商比较高。他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后天的努力。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智商测试方法,对诸葛亮进行测试,估计他那样的智商,大部分人同样具备。就是与诸葛亮同一个时代的人,这样的智商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诸葛亮能取得那么卓越的成就呢?如果也像他那样读书学习和刻苦努力,你能不能也达到他那样的地位,取得那样的成就呢?完全可能。但你要想克隆成诸葛亮就不大可能了,因为你所处的年代不大一样了,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生不逢时”。

现在是和平安定的年代,冷兵器时代的厮杀战法,在今天不大好使。即便你学会了诸葛亮的排兵布阵的本事,也肯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么,我们今天可以向诸葛亮学习什么呢?

诸葛亮与众不同的,或者说是过人之处,不在于他是不是天才,也不在于他的智商有多高,关键在于他的思维方法,在于他考虑问题的角度、深度和高度,那是非常人所能达到的。假如把他这两下子学到手,恐怕不说是所向披靡,也可以驰骋天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他指挥打仗神机妙算,变化多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综观他的军事生涯,却有过三回“马失前蹄”放跑敌方首脑人物的记录。

他放跑的都是谁啊?头一个是曹操,第二个是陆逊,最后是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要搁我们有些人来看,诸葛亮怎么这么臭啊?俗话说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这几个人要是被诸葛亮抓获,那天下肯定就是蜀国的了,三国的历史就被诸葛亮改写了。前几年人家美国打伊拉克,一开始玩的不就是“斩首行动”吗?

话说曹操赤壁兵败,溃退华容道,中了蜀军的埋伏。曹操已经绝望,准备束手就擒,但是,来擒拿他的是原来的老部下关羽,结果竟然绝处逢生了。这件事情,不少人以为是关羽的过失。其实,是诸葛亮借关云长的手,玩了个“捉放曹“。当时,刘备曾问起这件事情的缘由,诸葛亮也没有讲自己的心里话,而是以“天不灭曹”、“曹贼命不该绝,索性送关羽一个人情。”三言两语就给掩饰过去了。

诸葛亮干嘛要放曹操呢?诸葛亮是从“三足鼎立”这个大局来考虑的。如果曹操被杀,或是被俘虏,那么魏国势必大乱,这样孙权和刘备就可以乘势攻打到许都,甚至可以取得比长江之役还要大的胜利。可是谁能拿到这个胜利果实呢?是刘备还是孙权呢?刘备的兵马本来就少得可怜,区区数千人马,根本吃不动那么大一桌美餐,如果要攻打许昌,少不了损兵折将。即使损伤几千人马,对刘备来说也是损伤惨重。最终能够尝到胜利果实,获得最大利益的必将是孙权。

刘备在这次角斗中,只能是替孙权作嫁衣裳。从刘备这个角度来讲,灭了曹操就是为东吴做贡献。只要魏国内部一乱,孙权就没有了强大的对手,也可以说是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要收拾谁就可以收拾谁,包括潜在的对手刘备。

诸葛亮这样分析起来,得出什么结论呢?杀了曹操不就等于自杀吗?这是最大的赔本的买卖,从哪方面说也是划不来,不上算,索性就放曹操一马吧!曹操只要一回到许昌,魏国就不会乱,东吴就不能掉以轻心。可是有一条,虽然我有意放曹操,却绝不能让曹操晓得我的真实用意。于是,诸葛亮就想到了与曹操有些瓜葛的关羽。

有这样思考问题深度的,在当年能有几个人?刘备肯定猜不透。诸葛亮又不能如实告诉他,一旦和他交了实底,他还不告诉与他有手足之情的结义兄弟关羽?那关羽放不放曹操就不好说了。诸葛亮独到的思维方式就体现在这里,只好“欺君”,或者说糊弄“主公”。诸葛亮估计刘备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干脆就云山雾罩地讲什么“天不灭曹”。但是说到底,还是为了刘备的利益,从根本上他是问心无愧的。

第二回,是刘备作了蜀国皇帝后,觉得自己了不得了,没有诸葛亮照样可以打胜仗,于是不顾众多臣子们的反对,御驾亲征,攻打东吴。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打得一塌糊涂,在湖北夷陵被人家火烧连营七百里,落荒而逃。

就这一点来说,陆逊无疑是蜀国上下最大的仇敌。要说陆逊打败一位蜀国皇帝可谓“牛”了,可他忘了,刘备不过是只有驭人之术,而无带兵能力。蜀国皇帝打了败仗,并不等于蜀国就败了。蜀国还有能人,只不过不愿意与东吴为敌,不和吴国一般见识罢了。五虎上将之一的赵子龙,就公开反对皇帝御驾亲征,反对与东吴撕破脸,让皇帝很不高兴。

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一看劝不住刘备,加上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又是东吴的重臣,只好为了避嫌一躲了之。但是,当他看了刘备的扎营图本,推断出刘备此役必败。怎么办?得告诉陆逊这小子:蜀国皇帝不会打仗,并不等于蜀国就没人会打仗了。于是,诸葛亮在长江夔关附近的鱼腹浦摆下了石头阵。但是,从战略上考虑,还要继续维持与东吴的合作伙伴关系,蜀国不能两面受敌。

让胜利冲昏头脑的陆逊,真的就按照诸葛亮的推算进入了石头阵。据《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这个石头阵在今四川奉节县,瞿塘峡入口处的长江河原上,分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虎翼、折冲、连衡、握机八阵,布如棋盘,坚如铜墙,迷雾密聚,变化无端,可比10万精兵。正当陆逊在石头阵中走投无路,哀叹“吾命休矣”时,诸葛亮安排自己的老丈人黄承彦,把陆逊救出了迷魂阵。

这一手,可谓一箭三雕。第一,让刘备感到是诸葛亮救了他一驾,挡住了东吴兵马的追杀。第二,不让刘备明白,是诸葛亮放了陆逊。如果刘备知道是诸葛亮暗地里放了陆逊,还不和他翻脸?那怎么办呢?诸葛亮选择了自己的老丈人,让他把陆逊救出了石头阵。第三,让陆逊早点退兵,别得理不饶人。

黄承彦特意告诉陆逊,说诸葛亮吩咐过他:“日后有东吴大将迷入此阵,别领他出来。”放陆逊完全是他黄承彦自作主张,是因为“老夫平时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这话谁能相信?肯定是为诸葛亮开脱责任。陆逊不由得感叹道:“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下令班师。诸葛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八阵图”,陆逊凭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胜利之勇,乘胜追击,攻打白帝城,那刘备会不会被俘也是很难说的。但是陆逊是聪明人,他知道是诸葛亮放了自己一马,如果不给诸葛亮面子,万一诸葛亮煽动魏国攻打东吴,东吴就将处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刚取得的那点胜利也就会化为乌有了。

第三回是放了司马懿父子三人。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是这样描述的:说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诓进了上方谷。蜀军从山上用火把烧断了谷口,又射下火箭,点燃了预先埋伏好的地雷和干柴,一时火势冲天。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认为必死无疑了。却不想,天降暴雨,浇灭了烈火不说,还让地雷火药失去了效用。司马懿趁势杀出了谷口。事后诸葛亮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助吾。”

怎么这场雨来得就这么巧呢?按理说,诸葛亮对天气是研究到家了的。我们都知道他每天夜观天象,掐着手指头一算,就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无论是草船借箭也好,还是巧借东风也罢,都预测得非常准确。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偏偏老天爷和他过不去呢?有人说这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是,诸葛亮这回肯定又是故技重演。从三国鼎立的稳定大局着想,他同样不想致司马懿父子于死地,只不过这一次是借了老天爷的手罢了。

诸葛亮为什么三次放走敌酋,让已经是煮熟的鸭子飞了呢?他的想法怎么总是与大家相反呢?其实,奥妙就在“相反”两字上。诸葛亮的思维方法是什么?就是逆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大家都知道“空城计”吧?说的是诸葛亮首出祁山,马谡丢失街亭后,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县而来。身边仅有五千老弱残兵的诸葛亮,下令收起旌旗,打开四门。司马懿见城门外百姓扫地、洒水,城楼上诸葛亮在抚琴取乐,他断定城内必有埋伏,遂下令火速退军。他觉得诸葛亮一生谨慎,是不可能冒这个险的。不想诸葛亮来了个满拧,想不上当都不行啊!

诸葛亮这种逆向式的思维方法,也是导致长达1700多年来,人们对他有着诸多争议之所在。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做事是谦虚谨慎,循规蹈矩,实际上却是随机应变,创新求异。他在兵法里明确地讲:必胜之术,在于应机。创新也好,求异也好,为的都是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掌握先机,稳操胜券。

诸葛亮创新求异也体现在装备的制造上。陈寿《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性格是“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连弩”是可以一次连射10支箭的弓箭,“木牛”和“流马”是两种木制的运输机械,皆为诸葛亮所发明创造。可见诸葛亮是很有创造精神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衡量标准,也算得上是个创新型人才了。

当然,诸葛亮的逆向思维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沿着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圈扣一圈地螺旋式深入的。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且做到滴水不漏,天衣无缝。

诸葛亮“三放敌酋”原因,就在于他彻底看清了天下大势,看清了历史的规律。他认为,对蜀国最有利的是三国鼎立,互相牵制,无论吴国或者是魏国哪一国独大,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都无力与之对抗。他完全可以杀了曹操,杀了司马懿父子,但是最后得势的将是东吴。他也完全可以杀了陆逊,但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现在,有人说诸葛亮是“智圣”,也有人说是他是伪智慧;有人说诸葛亮是成功的,也有人说他必败无疑。诸葛亮真的是个失败者吗?其实,智商再高的人,才能再卓越的人,如果没有命运的青睐,没有给你机遇,没有给你适合的环境,你也不能成功。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诸葛亮所处的历史时期就恰好只能是“分”的时期,这是诸葛亮所改变不了的历史规律。不管什么人,什么事情,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六字真言”。哪六个字?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缺的就是这个“天时”。

一个人很难左右外部环境。有的时候,疯子也可能成功。不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而是赶上“那一拨”了。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天时。

诸葛亮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什么世道?是个连年战火的时代,是争权夺势的岁月。恰恰是这个时代,给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可以显示他才华的舞台,所谓乱世出英雄。那个历史时期,需要能带兵打仗的英雄,需要左右战争胜负的出类拔萃者,这就给准备当统帅的人提供了外部条件。时代,给了你一个机会,抓住了这个机会,那么你就可能成功了。

是最终得便宜的是魏国。这两种情况无论出现那一种,在诸葛亮看来对蜀国都是灭顶之灾。所以,诸葛亮在胜的时候想到的是更为可怕的败,每次就来一把别人无法理解的“网开一面”。而他自己所谓地利,就是你周围要有一个好的氛围。没有一个相应的氛围,再伟大的天才也将一事无成。

假如你是一个极有音乐天赋的人,可你生活在没有音乐氛围的空间,没有摸过钢琴,就不可能成为钢琴家。

有着篮球天赋的人,一直没有见过篮球场,不知道篮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能去打NBA?姚明如果不是从小接触篮球,接受这方面的专业训练,也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当然,如果姚明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赶上抗美援朝,你篮球打得再好,也肯定去不了美国。

所谓人和,就是得有人支持你,帮助你,得有人捧场。少一点拆台的,捣乱的,犯坏的,就会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就会更快地走向辉煌,走向成功。

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外部环境的问题,一个人能够左右的还是自己的选择,也就是发挥内因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比如:从什么角度考虑你学习的方向,从哪一方面考虑专业的选择,选择的这个专业能够给你带来什么,你能够在这个领域达到什么高度,什么水平。

虽然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毕竟有近有远。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面临多种选择,你怎么决定?为什么这么决定?如果你的思维方法正确,那就找到了捷径,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关注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他的思维方法是怎么成形的缘由。

诸葛亮的思维方法是怎么形成的呢?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是从哪里来的?是生而知之吗?答曰:非也。肯定是学而知之了。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怎么形成的?是先天爹妈给的吗?当然不是,而是与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阅历有关联,是后天接受教育和辛勤实践的结果。

那么,诸葛亮都接受了哪些教育,他的成长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诸葛亮成长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春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9466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