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戈壁的苍凉天地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爱恨纠缠,善恶较量生死冲突,传达出的情感和思想丰富而又深刻。
《苜蓿花开时》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系列之一,收录董立勃的小说作品包括:广场、杀瓜、马刀和萧、老步枪、某日、苜蓿花开时、兄弟、见义勇为、阿春、与白菜相关的某些事、玻璃杯、窗子、以前和以后、怀念一把刀子。
图书 | 苜蓿花开时/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荒原戈壁的苍凉天地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爱恨纠缠,善恶较量生死冲突,传达出的情感和思想丰富而又深刻。 《苜蓿花开时》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系列之一,收录董立勃的小说作品包括:广场、杀瓜、马刀和萧、老步枪、某日、苜蓿花开时、兄弟、见义勇为、阿春、与白菜相关的某些事、玻璃杯、窗子、以前和以后、怀念一把刀子。 内容推荐 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学之路,就以短篇小说开道。至今已发表各类题材短篇小说近百篇。这本董立勃的《苜蓿花开时》所编选的作品,主要是近十年来创作的。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追求和艺术风格。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发表在国内重要的文学期刊上,并多次被选刊转载和入选年度精选本。其中《广场》成了新时期现代派作品经典篇目,《老步枪》被改编成了电影,《杀瓜》登上2012年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荒原戈壁的苍凉天地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爱恨纠缠,善恶较量,生死冲突,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中得到了多重样式的表现,传达出的情感和思想丰富而又深刻。充满中国西部小说独有的魅力。 目录 广场 杀瓜 马刀和箫 老步枪 某日 苜蓿花开时 兄弟 见义勇为 阿春 与白菜相关的某些事 玻璃杯 窗子 以前和以后 怀念一把刀子 编后 试读章节 广场 关于那一天的另一件事,各位大约从报纸的文字里电视的画面上以及广播的声响中,都详略不同的知道了,并多少会留下印象的。因为这样的事不是常有的,也就是说,某一日,你正在大街上逛荡或者在广场的花园里散步,迎着你突然走来一个人,是你极崇拜或者说是敬重的一位大人物,并且很和蔼可亲地与你唠起家常。当然不一会人群就像浪潮一样涌来。会把你从这大人物身边挤开,但你已经获得的幸福感受会使你不去计较,你会时常对别人说起这偶然的相遇。你会刻骨铭心永远也不会记忘记。你肯定会到处给别人讲这件事,而且还会得到大家的羡慕。因为你的这几分钟的经历,是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一辈子也不能得到的。他们只能在事后大大后悔一番,恨自己那一天的那一个时刻,怎么不上街到广场花园去呢。是的,在面对报纸电视和广播时,他们这样想了。这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爱戴之情。不可缺少的民心。说到这,可以简单把那一天的另一件事概括为:与市民一同在广场散步。这是报纸的一条富有新意的标题。另一件事叙述到此,因为各位都已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了。 之所以提到另一件事,只不过为使这件事的叙述更清楚些,更容易进入一件简单故事的深处,在里面逗留片刻目的是让你多知道一点,而又绝不会伤害到身心健康。如果你没有什么紧要事急着干,不妨读读以下几乎没有一点诗情画意的文字。我敢保证这是一件你不知道的事。尽管它是和你知道的那件事是同时发生的,并且相距不超过500米。这件事至今仍作为秘密封存在有关机关的档案里,并被极少数的一些人藏在心里,打算到死也不会告诉别人。因为他们全是组织铁一般纪律的执行者。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一个男人(他身上没有工作证和其他身份证明),无疑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年代的。当那一天的太阳离开地平线,把我们也拉进温暖明亮的时辰的同时,他也寻到了进入市中心的街道。 尽管他也踏在砖砌的漂亮的人行道上,呼吸着混有玫瑰花香的气流,甚至有时会被上班人群的潮水淹没(他总是赶忙挤出人群贴着楼的墙壁走)。但人们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了,他并不是这座城市的居民,这里的任何一册户口簿上都不会写着他的名字。 区别是明显的。他酱紫色的皮肤,不是荒漠的骄阳和风暴不能吹晒成。又粗又硬的头发和胡子,像一根根黑色的刺,乱七八糟地带着怒气耸立着,他宽厚显得笨重的身躯,无不透露着未加驯化的野气。最能表明他的身份的是他的装束。不错,眼下是时兴穿皮子衣服,但那是经过加工变得亮和柔软的高档衣装,可他穿的皮衣像是刚从牛羊身上剥下来后,就套在身上了(几个上学的小姑娘,远远看见他,忙拐了个弯,从另一条路往学校走去)。 不是城里的人可以肯定。是从遥远偏僻的荒原来也能让人信。不妨由此推论,他可能是赶了一群马或一群羊,送到畜产加工公司的屠宰场,或许马儿要送到新竣工的“娱乐世界”去,听说其中有一项赛马节目。从他那遮风挡雨并且能躲避曝晒的装束看,这推论不无道理。当然也不能否认,他什么事也没有,只是在荒原呆得不耐烦了,想到大城市来开开眼界,这么着他就走到公路上,拦了一辆班车就走进了一座他就早就听说过的城市。(关于他进城要干什么的另一个判断,是在这件事发生以后得出的。这个判断从根本上改变了他行为的性质,他的明显的特征被认为是假象,他是带有一个震惊世界的阴谋在这一日这一个地方出现的。别以为这是荒诞的故弄玄虚,难道生活不总是让我们常常因为意料之外而目瞪口呆吗。) 请继续往下读—— 尽管他显得与众不同。不过我们的素有教养的居民,并没有对他无礼地注视,只是淡淡地一瞥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因而他没有感到什么不自在。他的嘴巴半张着,把自以为新奇的事物往眼帘里收。一直走到人个繁华的十字路口(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正处在命运的转折关头)。他本来是想穿过马路走到前边那个很像毡房的建筑前,因为它的圆顶像是镀了金一样放射着灿烂光华。但大小车辆像小河一样不间断地流,他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跨过去。于是他走的路与刚才走的路成了九十度夹角。这个转折,是一个和他命运相关的转折。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走了多远(他没有想),蓦地,他的视野开阔了,楼房一下子变远,眼前出现了一片烂漫的花草(大约他想起了夏季的牧场)。望了一会,他才看见花草问站了许多人,并且人都在朝一个地方移动,那个地方已聚了黑压压一片人,他一点儿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过,他感到了身边的行人也在改换脚步,朝那个地方涌去,他们脸上惊喜的表情让他明白那边的事一定不平常。至少他去看看不是多余的。 P1-3 序言 鲁院何以成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代序) 白描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买,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风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已未月戊寅日子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苜蓿花开时/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董立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80667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首版时间 | 2014-08-01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 |
CIP核字 | 2014008472 |
中图分类号 | I247.7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甘肃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