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北宋时期转运使一职的产生、职司、功能等方面所作的较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宋代转运使上承唐代的巡院,下启元代以降的省级建置,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区划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对自南宋迄今所流传的有关转运使的错误或片面认识作了有力可靠的驳正,下编的《北宋转运使年表》则以细密严谨的搜罗和考证为相关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系统资料。
图书 | 北宋转运使考述/文史哲研究丛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北宋时期转运使一职的产生、职司、功能等方面所作的较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宋代转运使上承唐代的巡院,下启元代以降的省级建置,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区划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对自南宋迄今所流传的有关转运使的错误或片面认识作了有力可靠的驳正,下编的《北宋转运使年表》则以细密严谨的搜罗和考证为相关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系统资料。 目录 前言 上 编 第一章 关于北宋转运使制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北宋转运使:唐宋史研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亮点 二、与转运使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历史 三、关于北宋政治制度及转运使研究的几点思考 四、本书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的几个研究步骤 第二章 北宋以前的转运使 一、唐代转运使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水陆运使与转运使 三、“安史之乱”后的唐代漕运改革 四、盐铁转运使与巡院制度 五、五代时期的转运使 第三章 北宋初期的随军转运使 一、有关随军转运使的两种误读 二、宋初随军转运使人物考 三、关于随军转运使的职责 四、随军转运使与转运使的关系 五、北宋随军转运使的军事使命 第四章 太祖太宗朝转运使制度设置考 一、诸家对于《玉海》所引文献的理解 二、辨《玉海》卷一八二“沈伦任京西转运使”之误 三、几条有关淮南转运使文献记载的史料意义 四、北宋初四种不同形式的转运使 五、北宋初期的主要政治任务 六、宋太祖“断其臂指之势”的步骤 七、进与退:节镇之罢与转运使之设置 八、结论 第五章 北宋转运使司之设置及治所考 一、漕司与帅司 二、淳化十道之置 三、关于转运使路治所的考辨 第六章 关于北宋转运使的职司 一、转运使的日常巡历 二、转运使与安抚使 第七章 转运使的监察之职 一、监察考课之命 (一)转运使监察考课的基本使命 (二)通过监察遏制地方势力的膨胀 (三)通过监察化解下层社会的矛盾 (四)通过监察来实行对执法的监管 二、对于转运使的监察与问责之制 (一)对转运使的监察与考课 (二)与转运使监察考课之任相关的问责制度 下 编 北宋转运使年表 凡例 京东路 京西路 河北路 河东路 陕西路 两浙路 淮南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福建路 成都府路(含西川路) 梓州路 利州路 夔州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北宋转运使考述/文史哲研究丛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戴扬本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484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10 |
出版时间 | 2007-10-01 |
首版时间 | 2007-10-01 |
印刷时间 | 2007-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1.42 |
丛书名 | |
印张 | 2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1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