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寂时看曾经的喧繁(往日与今日的时文)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记者的视野与心路历程!

当今国际上流行“CROSSOVER”(跨界)之风,作者的笔耕生涯,于传统之中正透视着这一时尚。

《商家“触电”:是死还是活》、《“扩张冲动”与内涵的力量》、《世界级城市呼唤世界级企业》、《将“死棋”下活,唯有走联合之路》……本书是资深记者、编辑徐茂昌的作品综合集。

内容推荐

本书是资深记者、编辑徐茂昌的作品综合集,内中具体收录了:《老三届:错位的人生周期》、《钢铁巨子从炉边走来》、《企业界有个“巴顿将军”》、《商家“触电”:是死还是活》、《“扩张冲动”与内涵的力量》、《世界级城市呼唤世界级企业》、《将“死棋”下活,唯有走联合之路》等文章。

目录

曾经——序《沉寂时看曾经的喧繁》

 卷前语

 人生写意

 江畔人生

 潮韵

 寻找自己的世界

 悲剧在笑声中开演

 海祭

 简淡的真谛

 老三届:错位的人生周期

 路的叠影

 谛听潮音

 雄关

 东岸的画卷

 诗心

 传统,在现代潮流中的裂变

 人物纪实——

 吴雁泽:唱出“中国流派”

 心与祖国长相随

 生活之树的一片绿叶

 恒星

 “白天鹅”恋歌

 悲旦情缘

 苦涩的甜女

 当她二十岁的时候

 诗心一点寒梅血

 钢铁巨子从炉边走来

 闯海“老艄公”

 生命三角洲

 企业界有个“巴顿将军”

 一个成功奋斗者之死

 唐诚:在没人穿鞋的地方卖鞋

海边观潮

 其实太阳不是神

 五千年风流在大饭店

 商家“触电”:是死还是活

 呼唤名牌企业

 走出这个“怪圈”

 面对必要的丧失

 “扩张冲动”与内涵的力量

 他们没时间论战

 “新大亨”从幕后登向台前

 股份制:上海之音的第一乐章

 “无店铺销售”在上海

 “盖洛普”旋风

 中国广告:挺进“无广告空间”

 世纪轮回

 他渴爱用思想说话

 附录:转变产品经济环境形成的语言定势倡导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新颖文风

 一片富有魅力的土地

 世界级城市呼唤世界级企业

 造船业:呼唤“联合舰队”

 “工作母机”的思考

 “工作母机”怎么啦?

 将“死棋”下活,唯有走联合之路

 重振.旗鼓从这里开始

 得天楼:新版“满意不满意”

谛听车声

 瓦格纳在上海

 瓦格纳从上海出发

 瓦格纳:锁定上海

 底特律:一个驱散寒意的冬天

 凯迪拉克与大国的崛起

 福特,你终于像福特了

 福特:从欧洲到中国

 解读庞克博士语录

 皮埃希给上海带来什么

 延续光荣与梦想

 冰与火的激情演绎

 汉诺威——渥尔特的商用车之旅

 车,如果没有轮子

 世纪之交,巴黎预演“创新战”

 车展浮想:从东京看上海

 是谁,推动现代汽车驶向中国

 在汽车领域,完全自由竞争是不存在的

 轿车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与世界对话

 东风印象

 东风又起京城

 海外寻踪:给“拿来主义”新的诠释

 “超越”号,行走于全球起跑线上

 百年飞箭,今日在上海开弓

 丁磊的“出征宣言”

 仪征,一片工业风景的召唤

 小车,在大棋局中生辉

 黑马奔腾江淮大地

 依维柯的觉醒

 赛欧乔迁

 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壑

 打造中国的“氢动一号”

 轰动背后,是一张细密的网

 “社会机器”如何融合于社会

 走近车轮上的台湾

 “房老板”为汽车“加油”

 华西村的“轿车启示录”

 年前,上海就有《汽车周刊》

杂录

 谁为你解开心灵的死结

 他与“爱德华大夫”

 走进“苦恼人”的乐园

 融人生命共荣圈的热点:水族馆

 “魔鬼三角区”之谜

 蟹乡见闻录

 浓缩的哲理

 浓缩的哲理

 似曾相识的“邻居”

 我们不也常常“错过”

 一首现代“绝句”

 写一写宏观世界

 评点作家竹林少年时代习作

试读章节

宁谧的夜晚,在灯下读一部厚厚的巨著。书页的隙缝里,忽然回响起一片江声的浩荡——

“……水声更宏大了;它统驭万物,时而抚慰着他们的睡眠,……时而狂嗥怒吼,……然后,它的咆哮静下来了;那才是无限温柔的细语,银铃的低鸣,清朗的钟声,儿童的欢笑,曼妙的清歌,回旋缭绕的音乐。伟大的母性之声……”

书是心灵之钥,总是能开启思索者的纷想、遐思。此刻在静默夜读的荧光下,我想起了另一片潮声——不,分明听到了,“轰轰”地,像一支宏壮的乐曲在苍茫的天穹问飞驰,这大江之潮辽远旷邈的启鸣。潮声不止,催开了记忆的堤防,于是流逝的岁月如矗然竖起的屏幕,重映着那久已熟悉而如真如幻的奇景:奔腾啸湍的江流,绿云瑷蘧的大岸,似风帆奋进地跃然于江上的岛屿……字幕间,隐约地跳出了两个摧人胆肝的字眼:故乡……

这是一触即发的感情。因为潮声、,是我从小听惯的。当我带着一副听觉灵敏的耳朵,降临这茫茫尘寰的时候,大潮之声就伴随着我的第一声“哇哇”啼哭而溶进了我这弱小的生命。这是我精神的乳汁、心灵的知音,是在一棵平凡的生命之树上空,缭绕不息、给予力量和慰藉的“母性之声”。在我的生命之途,无论是在彷徨的时候,萎落的时候,还是戚然地感叹命运的多舛,而如萧叶在秋风中任飘随零的时候,每每被这片大湖的镗嗒之声所感召、所启悟。于是生命的足迹在这泥泞的路上留下了歪歪斜斜而又延续的印痕。无时不激荡着我生命之弦的潮声,如何能使我忘怀?我,不能忘怀,除非当我的生命断弦的时候。

可是,故乡,毕竟久违。因为我早已揖别她而久居于人流云涌的都市。生活的潮水“哗哗”地流淌不止,只有当独坐于幽静的灯下,一个人解开心灵的枷锁,告别尘嚣,心猿意马的时候,从回忆的历程中才又重见了故乡。

故乡是岛,四周是汪洋阔水,江波浩渺。我童年岁月时的家,在由上一辈营造构筑于江岸外临江傍岸的一块高地上,推门便见江潮的纷涌。回忆故乡,常常已难于记起许多纷纭的人事,却总是魂牵梦萦似地,记挂着这块高地。我曾经为它的存在而感到荣耀,因为岸外的沙滩,沿线几十里都早由丛密的江苇、栖腾的水鸟和细似蜘蛛、密如蚁群的螃蟹苗所盘扎,而唯有我们的脚下还留着一块人的领地,有几缕炊烟和人间的笑语袅袅飘绕。它是我童年时的“伊甸园”,所以更像一个春天的或夏日的童话一般,以永久的魅力烙印在我的心坎。虽然,朝日初升,这还是穷人初尝欢乐而尚未摆脱贫困的岁月,我的家,仅仅是两间茅屋而已,可是在记忆中,还有比这更加欢乐的时辰吗?屋的南间,老祖母摇动纺车,响起“嗡嗡”的缠绵不绝的音乐之声,于是伏在门槛上的我,便心醉神迷地沉浸在一支江畔交响曲悠扬的旋律里。这里有花婆鸡“咯咯”的低吟,有小山羊“咩咩”的呼唤,有隔壁姚家阿婆舂米、磨粉,从石臼、推磨上跳动的“蓬蓬蓬”、“嘎嘎嘎”的古朴的节律;当这一切都融汇在宅外浑厚、雄壮的大江潮声里,那错杂、跌宕的乐声是何等地激越心怀!心灵的满足,也因为已经伴同着物质的初步丰裕。我们这些孩子,当饱尝着大人们辛勤劳动的果实,嚼着甜芦粟、啃着烘山芋的时候,便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匮缺了。所以,可以无忧无虑、尽情地玩耍:到柳树下捕捉黄雀,去水沟边采菱、捉鱼,在春天的田野上发疯一般地狂奔欢跑。夏日炎炎,就奔向滔滔的大江,赤裸着身子,去搅腾一江欢乐无忧的潮水。那时,在陆地上还在摇摇晃晃走路的我,却跃跃地想当水上行者,独驾着圆圆的木盆,被大孩子们推拥着恍如推波踏浪地漂流到江中。虽然,在潮浪的颠荡里,我被吓得“哇哇”地哭喊不住,而那阵惊心动魄当进入以后的回忆,却酿成了无尽的笑声……

记忆的屏幕上,笑声出现了“定格”。笑声,还有那片高地,那问茅屋,我童年的乐园,这一切原是不该消逝的。我企望翩然重返的岁月能够留驻,让我如恍然潜入梦中似地再一次接受童年圣水的洗濯。于是,夜读的灯下,任潮的浪沫、笑的流漩飞腾着。

灯,忽然灭了。偏偏在这个时候。整幢房子里,那只超负荷的电表常常“短路”,今晚亦然。夜影骤降,顿时满屋陷落于夜的沉沉灰幔之中,虽然扫兴,我仍不甘罢休地想拽住回忆的彩翼,让心灵继续翔飞。可是,总是在夜色浓浓的黑暗里,眼前只是黑的视象,似乎心的晶体上也蒙掩了夜的尘埃。于是,不禁怅怅地想起,也是在儿时、在这片临江的高地上,常常当星月隐没、村宅昏睡的黑夜,会惊恐地听到訇然传来粗浊、狂暴的声音。江潮,原也有无情、森肃的时候。哄我入眠的母亲,也总是在这当儿指着潮声喧腾的方向,悄声地吓唬说:“钻进被窝里去,‘阿呜’来了,‘阿呜’要吃人的!”“阿呜”是什么?在一个稚童的心幕上所蹿跳奔逐的,便是猛虎、恶狼,不知名的怪兽,还有那黑夜里狂嗥的潮声。儿时心灵蒙受的这片阴影,此刻在无光的灯下,便随同夜的黑影一起狂乱地飞舞。于是,思绪便牵着一根无情的绳索,继续地追踪着那片潮的轰鸣。

无法摆脱的记忆,是在不多几年以前。是一个清朗的秋日,重返故乡的我登临江岸,怀着一片渴望与惆怅交错的心情,去拜谒这块昔日的“圣地”。什么也没有了。岁月与大江合谋冲走了这里的一切:无论是宁谧的村宅,温暖的茅屋,还是那袅袅升动的炊烟和喧荡的笑声。昔日的“伊甸园”,以一片苍凉而又光秃秃的荒滩面目迎接着当年的主人,间或,那荒滩的泥沙、碎砾间还残留着退却的潮水未及带走的几截芦根,几丛稀疏灰软的水草,也在江风里打着寒颤,使我更沉重地感受到故地的萧瑟和衰败。哦,久违的潮声也正远远地传来,是嘲笑、漠视,正朝向我满怀的痴心和伤感之情。我能够明白。

灯还未亮,夜更深沉了。满室的阴霾已不会消散,正如同心灵蒙受的阴影、重登故地的凄清和嗔怒无法被驱散一样。于是,收拢游思,走进了多愁的梦乡。斗室,满地撒落着回忆的碎片。

一夜多梦。尽是潮水,潮浪,潮声。随同大岸溃决、遍地呼号,我也被狂涌的潮峰打入浪底,游魂似的,在一个冥冥的世界无绪地飘晃,似将长别于可爱的人间。忽然,被谁托出了江面,让我重睹这水天一色的净界,满目的清风、柔浪和煦阳。哦,大江正把我拥人她软软的怀抱,厮磨着鬓角,喃喃地与我低语;哦哦,如有无限的柔情,也有我难于参透的深深的奥义……

我虽然努力去领悟,依旧茫然。大江,你究竟要诉说些什么?

梦中醒来,只有晨光倾泻的瀑布,在窗前和昨夜端坐的桌旁流逸。我瞥见了桌上的书,那本巨著,与紧傍的一本未及打开的小书。是的,是这本小书,在昨晚的夜霭里未及闪烁异彩,却与晨光同播着清辉,正洒向我苦苦索解而愁闷的心扉。

它是小小的窗口。它虽然显得狭仄,却展现着大江浩渺万里的一生。当我启动书页,顿时让一种重新发现的愉悦沁透了全身。大江,关于它浩繁的身世——无论是血脉渊源的谱系,历经沧桑变迁的年轮,都早已载入教科书而成为凛然的铁律。可是,分明伴随着书页翻启的“簌簌”响动,我惊骇地听到了旧日信念大厦的摧折之声。是的,错了,即使是享有权威声望的教科书。所谓源头在巴颜喀拉山南麓的常识,曾经带着先天的谬误而使几代人接受混沌的熏陶,终于在这个清朗的早晨,由一片晓光和流霞揭开重重的迷障,而让我上溯五百公里的水程始见真正的江源——唐古拉山,那巍巍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和那里沿山遍长、气象森罗的冰塔林。更有一种石破天惊的声音—二因为它已添进被千年典籍所遗漏的一章。这一章可以庄严地证明,大江,应当享有北方黄河同样的光荣。它也是我们民族的摇篮,在旷邈的远古时代曾经以她伟大的母性,宽阔温厚的胸怀,轻抚紧抱过我们的第一代祖先,以其甘美醇酽的乳汁哺育过中国古老文明的雏婴。被世代沿袭的传统解释——一团以狭隘、偏颇所凝积的云层,终究抵挡不住新世纪之风的浩荡强劲而倏然流散,始见我们头顶上被敞开的一片朗朗真实的天空。我激动,是决无疑问的,然而也不由地骤生愧对大江的歉意,因为,夸下海口,自诩是大江嫡传后裔的我,原来并不真正地认识她——大江,这条兼有母性的柔情和父性刚烈豪强的河流。

序言

“曾经”,是21世纪人所悟到的真谛,或者说应该。

对我来说,却是必须。读茂昌先生的《沉寂时看曾经的喧繁》,悟到的是在当下的喧繁之时,看昔日曾经的沉寂。生命从来都是静悄悄而来,如果没有曾经的相遇,便只有永远的沉寂。

遥想25年前的今天,沉寂的我向茂昌先生寄出自己初写的“时文”之时,茂昌先生已在主持《解放日报》的市郊版,很资深的了。没有彼时的相遇相知,可说没有我今日经历着的喧繁;然而,竟然是茂昌先生邀我写序,大概只有在这一层意义上,我才有资格在他的“往日与今日的时文”集之前,写上一些感想。

因为我见证了这些“时文”是如何在曾经的世事的喧繁中一篇篇凝聚成文。凝聚在报章中的时文真正“文”了“时”——使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时日,凝结成你哏前的白纸黑字。

文字和文章能结晶或辉煌或坎坷或惬意或惆怅的时间流程,将曾经的喧繁定格于沉寂的辞语,这不但是人类文化的魅力甚至魔力,更具有一种生命的观照:一个生命个体在自己所从事和献身的知识工作和新闻事业中,感悟时世的宏伟变化和微妙细节,用心用神用才用双足走动和人生的投入,做着这样一种将“时”转化为“文”的工作,于是,“昨日与今日的时文”绝对别具一番意蕴。阅读这些慢慢离当下而去的过去的时文,定会在因为昔日的新闻而变得“过时”的文章中,体悟出这样一种与时俱行的个体生命,同与时俱行的集体生命之问的深切呼应和互动。

一个文化人的个体生命也就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过程中传递到了人世的永恒:在读到这些文字的无穷尽的读者眼前,一个时代依稀呈现;我们似乎微不足道的生命个体,就这样相濡以“文”,而同气相求。所以,文章天下事,这句太宏阔的话,对于以天下为文章的广大新闻界同志来说,真是恰如其分。而人类文化的秘密竟然也在其中,小小字符何以载得下天下的大事,那全因为有那么一个小小的文化人,在为天地立心,在为生民立命——新闻工作者在有时被人看作例行公事似的记述中,不但为后人留下了岁月的踪迹,更在于以自己的文心和文笔,为这些世俗凡事嵌入了灵魂和生气。众志成城,言志者诗,那些好的时文正是时间的诗、生活的诗、创业者创新者创造者的诗;成功者、奋斗者的人生业绩经由“记”者的文心加以雕龙,而转化为时代的诗篇。我与茂昌先生相知相遇的二十五年恰恰也是改革开放的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今日的人们因为相距太近,或许还没有非常特别的感受,但是,我坚决相信,一百年之后,咱们的子孙再来返顾这短短的二十五年时,定会灵光闪现:中国历史上的这二十五年,是千年等一回的峰回路转的历史瞬间,是一个个生命个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面对和浸沉于这样一个幸运时世,文化人突现了自己个体身份和角色的悖然:你我见证了无数人们的成功,为幸运的人们先富起来而高兴,但为了见证成功人士的成功,文化人必须恪守自己的岗位,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日普通的媒体工作者和教师,绝大多数与奢华和财富无缘,然而,他们始终满腔热情地报导“财富人生”和“Boss”的业绩和生活,为民营企业呐喊,为海归创业开道!于是,当这些新闻工作者和教师在退休临近的时候,最最欣慰的,莫过于“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句老生常谈;最充实的,莫过于这样一本凝聚自己心力和辛劳的昔日时文的汇编。这时,汇编在一起的已不是发表过的旧文,汇编在一起的是为照亮别人而燃过的自己的全部的能量和光彩。这样的文集,非同小可;读这样的文集,真的要取一种无限宏大的情境读解。茂昌先生的书是其中一本,我还读到过多种由新闻界同仁编辑的个人文集,一直有这样·种顿悟和惊奇。他们随“文”而逝去的青春岁月,却又在结聚成文的一本书中得以长驻,其人生之乐莫大于“文”!小小文人之气,浩然于天地间,我们每个微不足道的个人都要知道这是怎样一种使命和分量,位置和光荣!我们不看轻自己,更不看轻与我们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的文化人。“曾经的喧繁”定格于“今日的沉寂”,这“沉寂”便是那“喧繁”的升华和恒定,无声之胜有声。而一个“看”字,分明在诉说一个文化主体在历经世事和付出青春才华之后交集的百感。读者君,且让我们在沉寂与喧繁的交替和对比中,细细体味;屏息静气,倾听你我同样的心灵正在自道着的娓娓。

我敢大胆地说,茂昌先生,以及与其一样辛勤工作的新闻人,用自己的文章为时代和社会所做的以“文”凝“时”的工作,曾经深深推动着他们所记述过的亿万人们的事业。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的跨度很大的文章,其实正是这种与“时”共“文”的历程,许多工作和生活还未全囊括其中,但我们已经可以分明感觉到时代的律动和作者的律动。尤其关于汽车工业的那些篇章,更让我们感觉到生命成长从胎儿到成年的炽热和深沉的涌动:作为《解放日报》的资深记者、《解放日报·汽车周刊》主编,茂昌先生是最早报道和关注我国这一青春产业的报人,他的这些文章是在真正意义上,记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这段新生路程;随着历史从昨日到今日,再到明日,其写作意义和阅读况味还会源源不断释放出来。

那时,也许那时的人们会觉得,沉寂在这本书中的文字,在那时,仍在引发着新的喧繁。

“曾经”就这样永远地流进“未来”。

2007—5—1

于世博会中国馆方案完成之时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寂时看曾经的喧繁(往日与今日的时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茂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6707
开本 16开
页数 4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3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