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被命运催赶的夜晚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极为优美、能给生活带来极大美的享受的文章,可以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本书精选了梁凤莲近年来新鲜独特的散文作品,内容既有作者对生命热爱而又敬畏的艺术表达,对事业挚爱的自然流露,对生活独到理解后的深情显示,对爱情、亲情、友情和家庭一往情深的倾诉,也有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真情感受。

内容推荐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本书为当代著名作家梁凤莲的散文集,内容包括玻璃之城、奇缘、负离子的呼吸、枫丹露白、数典欧罗巴和大地的感动六个部分。

目录

从梁博士到阿莲

黄桂元

湖泊般的文,河流样的人

冉隆中

玻璃之城

玻璃之诚

从苍茫归来

路过天堂

夏季的万锦(MARKHAM)

被命运催赶的夜晚

仰面朝天——另一种诉说与延伸

想像一只树熊或袋鼠

始见桂河

奇缘

奇缘(四章)

隐喜

借问沈园

并不遥远的距离:从这里到那里

白水飘带

海上花

负离子的呼吸

负离子的呼吸

记住东北的方法

京华寻录(五章)

水沐风华

茗缘

清气

枫丹露白

枫丹露白:加国的神经(1-19节)

数典欧罗巴

上篇:指认远方

下篇:青藤垂下古老的门洞

大地的感动

山水,延伸的旅程

云之南,再次遥想

有风有雨返徽州

春天的旋律

为了远方(代后记)

有所交待(续补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收集雨点,收集晶莹的温热的雨点,我不再年轻,可我依然渴望下雨,成熟的质感是什么做的呢?一场雨的刻度,痛快淋漓的渲泄,激浊扬清的洗礼,晦暗与晴朗交替的磨砺?一生的奉献?一次的回归?

因为风,云纵情撒野起来,在天空中幻变着各种图像,寂寞的长空于是有了声色光影。一朵云从远处作马状奔跑过来,一路带动着烟霭流霰,云收住脚步,环顾银驰蜡像的周遭,隐隐中生出些失落,目光触到脚下的土地。土地一如既往静穆无语地仰视着,承负着云种种的喜怒哀乐。还有,见证着云的爱情,以及爱之深浅的悲欢离合。云在挥洒的间隙,对着大地,有时免不了思疑。

长空是云的舞台,幻变赋形,粉墨登场,云在纷扬的雾状中常常忘记了自己是谁,家在何方?云的爱情是雨,对着云的困惑,雨总是专横地说:你就是我。云茫然地看着这一切,他出现的时候,雨消失了,雨在的时候,他只能躺在雨筑就的玻璃房子里。他们能一起去到一个地方,永远厮守吗?春天耗去了缠绵,夏天耗去了炽热与冲动,秋冬来临的时候,土地转换着颜色,云变得落寞怅惘起来。一种心情抵消着一辈子的长度。

云在长空悬浮不语,游荡着,时间很长。云化作雨,雨变为水,水成了露珠,成了情人眼里的秋波,这就是一生一世吗?雨飞升为云,云驾着吉祥,在露珠的头顶祝福,那露珠盈盈而立,溢彩流光,这就是相知相遇吗?还能到哪里去呢?还能有怎样的结局呢?

白云苍狗,云长出了胡子,雨的裙裾也不飘逸,时间很老了,地老天荒,还会有奇迹出现吗?等待被反复磨擦卷起了粗糙的毛边,诺言如天边的云雨,一朵云飘来又飘走了,一阵雨,蔓妙而悠扬地穿织着,倾情演绎,却是阴差阳错。

云对雨说:我们在一起吧,把飘忽与不可捉摸忘掉,找一个可以厮守一起的家,找一个归宿。把我们安置下来,在一个可以生长梦想的地方。我们一起相约,一起赶赴,成为一种滋润,一种永恒的记忆。我们俩在一起,那个奇妙的、转世轮回的地方就在脚下,就是宽厚无边的土地。奉献是生命的循环,是激情的再生。

于是,一次舒展而眼花缭乱的云聚,然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雨的洗礼,祭奠了天国,祝福了自己。日色天光被云遮挡了,云敛目凝神,雨眉飞色舞,天地间有隐隐的雷声,有闪电给这隆重的见证打上印记,在闪电呼啸而过的顷刻,云和雨仿佛看见土地缓缓地抬起深情的眼睛,让怀里的植物一起舞动起来,欢呼相迎。

那场雨下呀下的,下了很久,所有的焦渴都给滋润着,所有的冷硬都给渗透了,舒爽的清朗在空气中弥漫着,生命的气息、生长的气息在滋润中恢复着弹性。土地在一阵接一阵的抖动中狂喜着,他接纳了云和雨,他给了他们廓大的家,让他们相拥着,在土地的深处,再也不用分离。

云和雨的精灵躺在土地的怀里,一个梦在酝酿着,晶亮晶亮的,晃动着七彩的萤光,钻进了夜来香的花茎里,在夜来香馥郁的呼吸中,探出头来。

那场雨浇透了港岛,地上一摊摊的积水,留传着云与雨的情爱,讲述着他们与土地的故事。我擎着伞,倾听着雨点敲击的音乐,在半空中回旋,如雨点在溢彩流光的马路上跳舞。一阵风,送来一股浓郁深切的花香,排开空气径直而来,不由分说牵走了我的视线。住地附近的花园街,花店门檐下的夜来香,球状的花蕾在雨点的敲打下绽放了,喇叭状地伸出五指的花瓣,远看如一圈温热的岚烟,近看是一张星星状的小脸,和雨滴偎依着,晶莹透亮,灯光下,恍有梦在流淌。

那场雨依依地送我回家,让新界的山野变作摇动的绿旗,让珠江的流淌幻为抖动的绸缎。我走过婆娑的榕树下,在叶片枝权上荡着秋千的雨滴,争相钻进我的脖子与头发里,那里也会生长出梦想,牵引我回望天空吗?打开家门的那一瞬,花香舞动着纤弱的手越过客厅向我扑来,缘分的交错与相遇?哗,是阳台上的夜来香开了,星云状的花瓣跳动着雨滴,这醇厚透切的馥郁,这晶莹无暇的盛放。

我在想,今晚我该会有一个梦的,在玻璃一样的梦里,重温。P12-14

序言

文坛缺乏这样的证据:一位文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梁凤莲很可能是个例外。梁凤莲的雅号曾经是“梁博士”,记得读“鲁院”高研班那段日子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都这样称呼她,不无些许的调侃和戏谑,也算是文人墨客之交的一种趣味方式。梁凤莲最初略显不安,次数一多,也就嘻嘻哈哈地听之任之了。平心而论,把文学读到了博士的份儿上,至少在我等勉强混到大学文凭之辈的眼里就非比寻常,很有些看云里雾里的感觉。于是设想,一旦梁博士哪天来了兴致,一脸高深莫测地坐而论道,肯定够我们晕头转向找不着北的。

偏偏梁博士最感兴趣、也最得心应手的事情是写作。而散文又是她写作中的一个兴奋点。她的写作不乏人文学者气象,诸如见识、学理、文化底蕴以及忧患意识等等随处可见,同时兼具传神的小说叙事技法,但这些显然还不能完全构成梁博士的散文世界。梁博士是活在自己潜心营造的十足感性的氛围里,看上去碧空丽日,山光湖色,内心却阴晴多变,极度敏感,就连行文的语速也每每如急管繁弦,使人心缩气紧。她的文字绵密葱茏,跳荡灵动,若无数条蜿蜒小溪汇成一江湍流,她也就成了一波又一波情绪的发源地和策动者。迷茫的景象,流淌的意绪,错综的焦虑,连同无可名状的高蹈和孤寂扭结在一起,纠缠着你的阅读过程。这时候你会发现,她永远不会躲在那套博士行头里故作高深,或讳莫如深。本质上,她不适合成为象牙塔里的贵族角色,也学不会执掌权杖的批评家派头,她只是对文学怀有一份与生俱来、毫无道理可讲的痴爱,或者说,她仿佛是专为写作而投胎的。于是不觉之问,大家已经习惯地把梁博士改叫阿莲了。阿莲是一个颇具南粤地域色彩的很跳脱的名字,质朴、感性、灵秀、热情,哪一样都不缺,叫上去亲切上口,就像是呼唤邻家的阿妹、阿嫂。以至于后来大家呼来唤去,倒显得她的大名“梁凤莲”竟有几分生分了。

阿莲与广州是一种难以剥离的亲缘关系,此前出版的《情语广州》可以作证。不过我读这部《被命运催赶的夜晚》的过程中,却对此有过瞬间的恍惚和疑惑。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粤得风气之先,热辣辣一直位居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前沿,广州更称得上一座小资味浓、中产者众的现代时尚都市,便想象生于斯长于斯的阿莲自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都市风”的时尚代言人也很顺理成章。广州不是曾一度流行千姿百态的小女子都市散文吗?事实却相反,人们不仅从阿莲的装扮和言行看不到更多的流行时尚元素,而且她给人的感觉竞可以用朴素形容,她对文学写作的那种浑然忘我、义无反顾的献身状态,更非“勤奋”啦、“刻苦”啦、“用功”啦可以泛泛指代的,在当下中国已堪称稀少,几近“落伍”。原来她的广州不仅是一个地域存在,更构成了她的“文化表达的巨大的心理背景”,这是由于她“内心最隐秘的一角,盛满了任何学说和文章都无法涵盖的街巷经验和市井甘苦”。不竭的欲望、丰沛的才情和过人的精力,已把阿莲锻造成了一架高效的“写作机器”,只要有规定的单位时间,她就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不同体裁的作品。比如,阿莲在2005年春“鲁院”学习的短短两个月,读书、听课、聚餐、外出考察、熬夜写作、如期连载、按时出书等等一样都没耽误,而且还抽空儿在鲁院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一举夺魁,其节奏和效率令人叹为观止。她的纤弱身子储藏着怎样深不可测的能量?她是在透支今天还是在预支明天?她会不会在从事一种极限写作?对于许多亲眼目睹者,一直是个小小的谜。

此后不断传来阿莲“在路上”的消息,也不断读到她如同变戏法般“抛”出的一部部作品,有小说、有学术,更多的是散文。阿莲既是行走者,也是书写者,广州是她行走与书写的圆心和支点,却看不清其未来的疆域和边界。她为沈从文的离乡不归而惆怅,也曾为萧红的漂泊无依与客死他乡而唏嘘,她不会这样,因为她有“拴系”自己的“根脉”。我曾试图给阿莲奇佳的写作状态找到一个理由,后来放弃了。我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大概阿莲很愿意把稿费用于旅费,再把旅费化为稿费,而乐此不疲。如此这般,她的生活很可能只剩了两项内容:写作与旅游。至于日子过的是清汤挂水,还是鸡飞狗跳,就没那么重要了。其实不然,她丰富的生活情趣在《情语广州》中已有记载,还有朋友进一步证实,阿莲不仅善烹调,精茶道,喜音乐,懂品位,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还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主妇和母亲。知道这样的真相,人们只能为之兴叹,这实在属于特例范围,对一般人根本不具有普遍性。

……

我们曾见到太多从不关乎灵魂的“形而下”散文,那些文字不肯投入什么,不愿追问什么,而是最大限度地忙于“码字”,机械化地批量复制轻飘琐碎的生活流程。灵魂缺席,理想陨落,精神失去重量,已成为现代物欲社会的一个悲哀。人们对这样的悲哀熟视无睹,阿莲却向读者展示出了另一片血色景象,深入进去勘察,我们不难发现闪烁其间的灵光异彩,并触摸到那里面的脉跳、体温和血热,“当华美的叶片一一落尽,生命的脉络才一一呈现。凭谁,竞也逃不出时间的拷问,竟然也摆脱不了岁月的雕刻。活着应该是对生命赐予的最大的爱吧,而爱么,从来就是一种隐痛,是欢愉却伤悼着的隐痛,潜伏在人生的深井里……最大的悲哀就是无奈,是无从选择,是无论怎样选择都是错的,也可能都是对的,我只能任由麦穗把我纠缠扭结在一起的对错割开,一道道口子般地割开。……虽说,我最终也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下躺倒,无论是表达回忆还是敬意,然后,在无法抗衡时间的同时,我毕竟尽可能地拓展了空间,如是,我有意义的时间也得以延伸。”(《仰面朝天——另一种诉说和延伸》)这意味着,精神的自救常常也是一种救世,也因此才会有“被命运催赶的夜晚”。

“生命给了我什么样的经历,我只能做它的代言,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借口,也是最好的理由。”阿莲对自己的写作可能缺乏使命意识,却有着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者的怀疑和痛苦。对一个普遍重实利而轻理想的时代而言,阿莲的这种怀疑和痛苦有些不合时宜,甚至微不足道,但既然信奉“生命是用来消耗的”,她就不会无悔,她就不可能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宿命。这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漫漫旅途,且路人稀少,有风有雪,却为阿莲的写作跋涉提供了阔大空间。从这个意义上,阿莲真该为自己是一位作家而不仅仅是文学博士而庆幸。

2006年11月

(作者系《文学自由谈》副主编、一级作家)

后记

远方,在想象中向我神奇地颔首微笑。也许,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存在一样,都在顽强地依循和执行着自己的因果更替,关不因为强大的外力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永恒的宿命面前,远方只是一种偶然,和我运命中千万个其他的偶然一样,在我并不察觉的时候,而成为我经历中的一种必然。

弗吉尼亚·伍尔芙说过:“有时我想天堂就是持续不断的,毫无倦意的阅读。”我把这句话转换和延伸一下,就成了:有时天堂也可能就是毫无倦意地上路,童心未泯地发现。如果说私人阅读,便是书本知识结合“自我”的精神体验,阅读一旦和人的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就增加了许多厚重感,而行走,也可以是一种游离和超脱的体验,走在路上,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去感受生存的沉静美好,以及宁静渺远,千山万水与你同在,和你独语,那棵树,那片湖,陪着你一起沉思默想,生命中充满了需要修正的段落,而这样的抚慰与充实竟是深远的,也是持久的。也许,只有不停地向前走,才能与生命中的真相相逢,才能与生命中的真爱相遇。

朝向远方,另一个纬度再度打开,想象的空间,诗情画意的空间,可供飞扬驰骋的空间,生命的光泽像太阳一般闪烁着,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温情使心境云蒸霞蔚。蛰伏在书桌的时候,常常回想起在野外头顶蓝天的情形,澄明、旷远、辽阔,那个居停城市的繁嚣与纷扰似乎远在身后,一切原来是可以有距离的,远赴、行走原来是有另一种境界与状态的,它唤醒着内心深处的体验与回应,它和心灵里的不同世界相遇,它是一次再次的发现和体验。在这种距离里,以宁静的回望,在一种超越与无限的空间里与内心对话,与大自然对话,内心的温情与感动竟是源源不断的,对于书写的收获,也许就是源于这样的一种感念,祈求中的和谐完美与直达内心的虔敬与垂顾。

世俗并不消灭肉体,但世俗扼杀精神。大部分人都像被风吹落、随风飘舞、掉于地上的树叶一样,除非我们做一个与星星相似的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该发光的时候就发光,行走在自己的轨道上。大自然的背后,就是人生的问题,人生的背后,其实就是文学的问题。生存的挤压,常常使我只能选择往文字里逃避,内心的梦想,其柔韧与痴绝,如同宗教般的心结,越绕越长越缠越紧。文字的力量可以改变我的生存状态,改变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其实是一种身不由己的选择,又焉知不是一种幸遇的宿命。

由于思虑太多,性情的封闭也少有交流的可能,亦由于抑郁的负重,便愈发向往着空廓无垠的天地,可以将个人的情绪放牧于远方,拥抱坦荡、博大、自由的灵动,所以就渴望着寄情山水,有时,那不仅仅是一个行动,一次再次的出发,而是一种在暗夜里悸动与澎湃的心愿和激情。我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袒露在天地间的无言与无语里,接纳、善待、感恩、珍惜,或者仅仅是一种无声的注视。

于是,就有了持续着的梦想与向往,可能的话,就走得更远一些。谁能说,在我的生存状态里,这样不停的阅读、不停的行走、不停的向往中,没有我个人生命不可或缺的本能与必然。即使我被遗落在热闹与流行之外的深谷里,即使我微渺和无足轻重,但只要心和泥土和自然贴近着,则已经领受了上苍最好的恩赐。也许我弄不好生存的游戏规则,但是我至少可以读懂山水。读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读天地的山川湖泊。所以,每到一个地方,就如同多读了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人的离去与消失是必然的,生命的可能性也有一个定数,而活着的方式,思考与仰望的方式却有着另一种可能,比如,“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比如,“在虚伪与荒唐包围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抵抗虚无更重要的事”。天地之大爱与存在的信仰仍应是生存的源泉。

也许伍尔芙的天堂,不再仅仅局限于阅读,也许还应该是所有激情的归宿,有时会用它来指称一个具体的地方,比如旅行的目的地。这样的垂顾,就像爱情的降临,也许无法用具体的生活方式来阐释,不过是梦幻的灵光乍现,然而,它足以把那一时节的生命全部地包裹起来,用另一种方式来呼吸,用另一种方式来回应,由此,生命的长度就得到了延伸,生存的内涵就得到了丰富。

所谓行万里路,最终只是为了走回自己,可以促膝相对,可以赤裸坦陈,行旅的过程也就是蜕变的过程,甚至是悟化的过程,我甚至不必担心在世俗的时间中老去,我只需要在自然的年轮里长成,敏感的我在旅途中越发敏感了。爱默生说过,风景属于看风景的人,常常困顿于对自己身份寻找与确认的我,心无挂碍就可以天然地属于自然,这实在是生存予我意外的馈赠,于是,走过的度过的,都是生命中、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不知道有没有生死轮回,不知道有没有下辈子,而出发然后到达远方,走出我的固守和封闭,几近就是用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事情。

西班牙诗人洛而伽的这句诗常常让我动容:“它哭泣,是为了/远方的东西”,“只有你才是真的”,只有远方才是真的吗?如同我鲁院的同学,他们都在远方。我不能不想起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理论高研班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如此高密度地接触写作的同行,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高密度地收获来自同行的善待与关注。相较于过往的自闭和躲闪,我把这视作是一种从天而降的缘分,缘起而来,缘尽而散,不灭的唯有那份真诚。我断没有想到,鲁院给了我无法忘怀的记忆,更给了我最伤神的回望。

桂元学兄的留言写道:“我的视野,将永远为你的作品保留一份空间。”一直在忽略与误读中被漠视着,这种深切的声援与肯定已尽在不言中了。冉师兄所言,在鲁院我们的聚会越来越意味深长。张鹰善良关注的视线里,那种温热多少让我恢复更多的自信和力量。这样的礼遇对我来说几近稀罕,写作多年才恍觉有缘的同道中人,一齐前行的温馨与感动。

我在为人处事时的简单,我却寄望于在书写时的复杂和幽深。假如没有鲁院,就没有这本书得到的支持与期许,就没有额外地得到这么多鼓励和鞭策的话,而他们都是来自远方的啊。所以,为着远方,为了远方,所有的梦想与守望,就成了我的未尽之言,亦成了我的未尽之行了。

2006年岁末冬雨之际

书评(媒体评论)

她的文字是沉潜的、澄明的、宁静的,有向内的穿透力,传递着思辩色彩和温暖气息,如湖泊般静美,而纸上的静美湖泊泛起的柔光,又反射着她内心的澄明淡定,和她对自己认定的文学理想和信念的恒久持守的某种姿态。

河流样从不停息奔走的阿莲,为我们绘就并守护着一汪永不枯竭的明澈大湖,湖的深处,不仅可以照见峰峦起伏、四季流云,也可以滤清我们每个人遮敲于内心的杂质和浮躁。

一个为文学理想而绝不放弃的坚持者,一个从不停歇的勇敢的跋涉者,一个敢于向自己发起挑战的坚强者,从她的书里,走到了我跟前。

——冉隆中

她的写作不乏人文学者气象,渚如见识、学理、文化底错以及忧患意识等等随处可见,同时兼具传神的小说叙事技法。

她的文字绵密葱茏,跳荡灵动,若无数条蜿蜒小溪汇成一江湍流,她也就成了一波又一波情绪的发源地和策动者。迷茫的景象,流淌的意绪,错综的焦虑,连同无可名状的高蹈和孤寂扭结住一起,纠缠着你的阅读过程。

她的诠释富于思辩深度而不是女性视角,她提供的是一种诗性的个人叙事而不是泡沫般的宏大话语,此刻,她以“圣徒”的姿态,正在把自己和形形色色的书写者区别开来。

我们曾见到太多从不关乎灵魂的“形而下”散文,那些文字不肯投入什么,不愿追问什么,而是最大限度地忙于“码字”,机械化地批量复制轻飘琐碎的生活流程。灵魂缺席,理想陨落,精神失去重量,已成为现代物欲社会的一个悲哀。人们对这样的悲哀熟视无睹,阿莲却向读者展示出了另一片血色景象,深入进去勘察,我们不难发现闪烁其问的灵光异彩,并触摸到那里面的脉跳、体温和血热。

——黄桂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被命运催赶的夜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凤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0679
开本 32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2
14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