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逃往内海
内容
编辑推荐

小古毕业后在上海换了几次工作,几年里一直单身,因参加一次聚会认识了女孩元沁。三个月后和元沁分手,从杨浦搬到了淮海路,又认识了邻居萧怿。当和萧怿同居后,他却渐渐发现自己已置身各种漩涡之中,无力自拔……

想知道更多故事里的情节吗?那就请你打开本书仔细阅读吧!

内容推荐

一个居于上海的青年男子,彷徨,迷惘,却又心思缜密,能把生活看的透彻无余;爱情,友情,生命永恒的主题如幽灵般在他的世界里打转;不舍,抛弃,现代的情感轻若游鸿又坚如磐石……元沁,是他生命的最重的爱情,他却用古老的方式走进,用隐忍的方式离开;与萧怿的爱情,是他们彼此疗伤的方式,但同居的生活却换不来天荒地老的永世携手;袁臻还是小雯,爱情或是一夜情,在主人公的世界里都变成了不可逃脱的宿命,唯一的路就是逃往内海,而海,又在哪里……

目录

逃往内海

试读章节

1

生活在别处,是一句好话。

更好的一句话是,生活在到处。

2

我叫小古,在上海一家杂志社工作,每星期有五天要乘电梯旅行。

我乘电梯上上下下的时候,有时会联想到我没有看过的一本书的名字:《上山·上山·爱》。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个联想有点莫名其妙。

又一个春天来了,但对写字楼里的人来说,春天也不过像是沉沉秋夜里做的一场春梦。我觉得星期六比春天更值得期待。星期六是我自己的春天,我不必与人去争窗外春光的那一点旖旎,我帘幕低垂,人多的地方我不去。

在上海这个城市,谁美也美不过美元,谁英雄也英雄不过英镑。

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些什么,我现在就不介意单身。就像,如果被押赴刑场,我就不会介意路上的霏霏细雨打湿我的面颊。

在我栖身的这家杂志社里,同事们的志向的确很杂,各怀心思,不是很团结。这不,又有一个同事在这个周五辞职了。他把东西清点好之后,还在洗手间的墙壁上写了两行字:

“长了一脸蝴蝶斑,还以为自己美得像蝴蝶。”

“看黄带都看得白带异常啦。”

我们都知道他写的是谁。我们都笑得很开心,脸上都红扑扑的。

春天真的是来了。

3

2005年的10月10日,我叫她元沁。半个月后,她让我叫她小澍。在2006年的新春里,我又叫她元沁了。

我曾经奢望我们能青春永驻,黑头到老。

也就是在这个周五,元沁在MSN上告诉我,她表姐要过生日了,告诉大家别给她送花。她表姐投资开了好几个店,其中就有一家花店。她就是守着一屋子的姹紫嫣红错过自己的花季的。她这几年只懂得两个季节:淡季和旺季。她好不容易谈段恋爱,却发现她的男友也有他深爱的男友。

元沁问我:“你说,怎样才能拥有一屋子花而又不被花所占有呢?”

4

现在上海市区的人口分布,据说有这么一种趋势:内环以内住说外语的,外环以外住说上海话的,内、外环之间住说普通话的。

我是一个说普通话的,却住在淮海路上一个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新式里弄里。

从这儿去康平路、吴兴路散步,去影城看电影,去美罗城、陕南路一带消费,都很方便。一直想到这处黄金地段来住一住,又一直没碰到合适的房源。2006年新年之前,我去交大会一个人,顺路在附近逛了一下,就在一个中介找到了这处房子。萧怿是它的二房东。

几个月前,房管所派施工队把这处近代优秀建筑重新修缮和粉刷过,据说是市政府的“实事工程”。

此处闹中取静,每天早晨有清脆的鸟鸣,窗口飘出的不是钢琴声就是《再生缘》《秋海棠》之类的弹词,一楼的花园四季飘香,阳台又宽又大,房间内的墙壁前一个房客刚粉刷一新,地板也擦得发亮。可以说,一切都让我满意,觉得比住在千篇一律的新公寓里好得多。看房的当天,我就签合同交了定金。

萧怿是个漂亮的女孩,刚见面时对我很热情,等到签合同了,她又有点犹豫,好像对我缺乏信任感,于是我也有点犹豫了,想合同签得是不是仓促了一点。如果我们将来关系处不好呢,如果她的社会关系太复杂呢,我还比较善于忍耐,她如果咄咄逼人呢。  合同还是签了,希望萧怿不是那一类人。我离开的时候,她突然想起似的,给了我一块黑巧克力。我说不要,她的脸就红了,手也在我面前抖着。我只得接过,还觉得她应该不会难相处。

萧怿的手白皙润泽,但不如元沁的手修长。第一次握住元沁的手时,我不得不承认,光一只手,就可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所谓文明,就是制造等级和差别,没有差别就没有文明。

还没搬进来的那几天,跟萧怿在MSN上聊了几次。文字中的她,比初次见面时洒脱多了,好像还有点不拘小节。不拘小节的女孩容易缺少女人味儿,但我觉得她有吸引我的东西。

她吸引我的东西是什么,我想了想,没想出个所以然。这样也好。

搬家是在元宵节那天。“大众物流”的车到了楼下,萧怿出来帮我照看东西。其实也不必照看,值钱的东西我都放在随身的背包里,车上的行李都是些破烂。从车厢里拿出行李时,我还有点不好意思,好像穿着裤衩提着旧报纸找收废品的,一不小心闯进了美美百货。

我和司机出出进进几趟,萧怿有点木讷地在车厢旁站着,目光一触碰到我就挪开了,又不像文字中的萧怿了。

忙完了,司机开车走了。萧怿和我一起上楼,她走在我前面,我觉得她的背影很好看。比起人的正面,我往往更喜欢看侧面和背影。她穿着紧身牛仔裤,腿形也是我喜欢的那种,既丰腴又修长。

乔迁新居头几天的新鲜感过后,生活又回归平淡了。据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我看不出今天的夕阳和昨天的落日有什么区别。下班回来,或者到了周末,能和我说上话的,除了萧怿就是楼下的周阿婆。

由于木楼梯一点都不木,踏上去会非常敏感地咯吱作响,回来晚了,我总怕会吵着周阿婆。萧怿交代过,周阿婆身体不好,睡不安稳,让我晚上进出动静不要太大,在房里拖椅子也轻一点。

周阿婆的儿子在海南,虽然心地善良但记忆力不是太好,娶了媳妇忘了娘,已经有三年没回来看她了。据说她儿子总是给她汇钱,但也只是据说。别人买两块五的番茄,她傍晚去买一块五的。阿婆是孤独的,养了两只猫和十几只白鼠,也算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周阿婆的确过得自得其乐。据说她以前很坎坷,但她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起过去,见到我总是微笑。以前我住在杨浦,有几个阿婆总喜欢向我诉苦,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这些家长里短的是是非非,我又哪里搞得清楚呢,我都有点躲着她们了。我也希望我有女人缘,但如果我的老女人缘太好,心里只怕也会有点疙疙瘩瘩的吧。

萧怿比我大两岁,在一家外贸公司做市场经理。我没主动问她年龄,是她自己告诉我的。她从跟单一步步做到经理的位置,从繁琐的业务中训练出了出色的记忆能力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业务上的两百多个电话号码她能倒背如流,她甚至还能区分各个超市牛奶等日常消费品价格的细微差别。她收集香水,却又像张爱玲一样喜欢闻油漆味和汽油味。她自称老饕,但不吃茶叶蛋、贝类、任何动物的内脏和脑袋。总体上讲,她待人热情。别人晒在弄堂里的东西,碰到下雨了她会帮着收起来。去超市,常会帮周阿婆带点东西。

不过,有几次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发现萧怿喜欢斜着眼睛看人,看除我之外的人。我不知道那意味着傲慢还是意味着色情。

等我们再熟络一点之后,我会提醒她,这是个不良习惯。P1-P4

后记

今年5月,我从香港回上海后,签了这本书的出版合同。这本书仍是断断续续写的,其间的感觉,有时像冰一般冷,有时像冰糖一般甜。写作的过程,也是渐渐向现实低头的过程,知道以前我对自己作了过高的估计。

突然看到某人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写作的人,懂得生活往往比任何人都晚。

我不希望,写作对于我的意义仅是让时间流逝得慢一点。

写作,常是自我辩解。我不喜辩解,最多仅是告白。告白的内容,往往有关恐惧。有人对人恐惧,有人对动物恐惧,有人对月下的一块树影也要恐惧。

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事情总是远看比近看可怕。凑得太近,什么都看不到,就像什么事都没有了。

我知道我在走向成熟,但成熟是不是一定伴随坚定,我却是仍无信心。

即便我的写作得到的只是误会,若这误会够大,我也会感到忻幸。

我没想到的可能很多。就像我没想到会在香港吃到近几年最辣的辣椒,我也可能没想到会因这本书认识这几年最好的读者。

2007年6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逃往内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以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3764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8
17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