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偏见/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是中国首套原创人性分析丛书,配文原创插画,度身定作,意境玄妙,不仅是后现代心理学解读的大胆探索,而且融合了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元素,使“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立体而多元,读来颇有气势,是一套好看、新鲜,有趣的书。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必备参考读物。

本书为其中一册,借助心理学的理论,通过事例,来分析偏见的形成。

内容推荐

人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动物,又是一种固执的、不容易改变原有观念的高等动物。从出生开始,我们被父母、他人、家庭、社会、历史所塑造,成年之后,我们虽然接受了更多更客观的信息,但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却相对固定了,偏见也就在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固定看法中诞生了。这些固定的看法让我们更快地适应了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人、给我们自己带来了更多痛苦。

偏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古到今、从此至彼,偏见莫不存在。偏见的核心是用一成不变、以偏概全的标准对人、事、物进行评价后产生的一种态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作用下,偏见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使偏见的彻底消除变得困难重重。

这本小书的内容包括偏见的典型实例(第一章)、历史溯源(第二章)、生活百态(第三章)、理论研究(第四章)以及减少偏见的负面影响(第五章)这几个方面。本书中把偏见更多地界定在消极偏见的基础上,因此你可以看到偏见给个体、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咆也会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偏见的各种表现,更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偏见现象。

接下来,这本小书通过事例、结合理论来分析偏见的形成。在这本小书的最后,我们将一起面对偏见,在消极偏见的狂风中嗅得淡淡花香。而这些内容的目的,都是要还“偏见”一个真实而没有偏见的真相。

目录

本书使用说明

第一章 偏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一 同性恋、艾滋病的英勇斗士张北川:

知觉恒常性和道德偏见

二 高校出现急嫁族:

知觉的主观选择性和认知偏见

三 2007年生育扎堆现象:

生肖偏好和乐观偏见

四 对痊愈的非典患者的歧视:

知觉的群体情绪强化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五 黑人球星辛普森杀妻案:

种族歧视和人性的弱点

第二章 偏见,无知自私和盲目否定写就的历史

一 溯源:“偏见”的由来

二 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迁:

女性地位的陨落

女性的短暂荣耀

女性地位的陨落

象形字中的“女”

三 约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5世纪:

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女人=牲口

女人=智力低下

女人=邪恶

女人=灾难

四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9世纪:

中国的封建社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夜郎自大和南人北人

被奴役的女性

一夫多妻多妾制

红颜,祸兮福兮

佛教中的五漏之体

歧视女性是男权制社会的需要

五 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印度《摩奴法典》

女人“不净观”

印度的种姓制度

六 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

西方社会基督教文化中的偏见

女性是罪恶之源

犹太人种族厄运的起源

七 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中世纪的黑暗

“伪”禁欲主义中的性偏见和女性的控诉

女人是否有灵魂

十字军东征

八 公元15世纪至2l世纪

尼采和叔本华

欧洲旅人的非洲日记

白澳政策

卢刚事件

为什么鹰派总是占上风

第三章 偏见,与差异同行

一 性别:男尊女卑的历史沉淀

影视圈的潜规则

温柔的陷阱

婚姻中的“斜坡理论”

“灰姑娘情结”

被偏见渗透的童心

二 种族:群体利益驱使下的借口

白人vs非白人

在利益的驱使下

失掉了视力,丢掉了偏见

做个快乐的地球人

三 疾病偏见:愚昧无知和情绪夸大的祭品

歧视给社会带来什么

在歧视下苟且偷生

愤怒仇恨和偏见

讳疾忌医

四 职业:刻板印象的阴影

“女秘书”和“小蜜”

男护士、养猪倌和女修脚师

五 生活:强化和内化的温床

财富和人品

一次为贼,终生为贼

以貌取人,失之于人

一树梨花压海棠

左撇子和右利手

乌鸦与喜鹊

迷信和偏见

年龄歧视

道德和性偏见

后妈和婆媳关系

大学校园里的“种族”歧视

口语随行

水果遭遇性别歧视

六 文化:传播和持续的媒介

影视

广告

文学作品

第四章 偏见,人性的弱点

一 竞争:利益的冲突

二 替罪羊现象: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三 人格因素

权威型人格症候群:反犹太情绪的诞生

基本归因错误:选择性投射

过度类化:刻板模式

思维定势:刻板模式的延伸

四 社会化:从服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

社会学习:从群体中获益的捷径

社会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媒体的作用

自我辩解、权利和地位的需要

刘易斯“贫困文化”的形成:偏见得以持续的交互作用

五 获取个人利益:偏见产生的根源

第五章 偏见,狂风中嗅得花香

一 偏见,和你分开不容易

二 外部大环境的改变

三 人性的完善

四 狂风中嗅得花香

刻板印象防失窃

积极的自我暗示

看破广告的夸张

做好第一印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歧视下苟且偷生

提起麻风病,大多数人不禁毛骨悚然,惟恐避之不及。麻风是一种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虽然不一定致患者于死亡,但是它引起的肉体上的痛苦和折磨确实让人难以忍受。麻风病患者们成了一群几乎被人遗忘的特殊群体,他们或者四肢不全、或者面目畸形、行动迟缓。然而,他们却说:“这些痛算什么,人们鄙夷的目光才是我们最大的痛!”

在现实社会中,所有麻风病人都被视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欧洲对麻风病患者的隔离方式极其残酷:将麻风病人流放到大海中没有人烟的荒岛上,不提供任何医疗手段。更多的国家则利用麻风病医院对患者进行关押,在那里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幽禁。

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时,英国规定麻风病人只能穿一件特制的衣服一袭黑色的斗篷,前胸和帽子上贴有会掀动的白色补丁,这样,不但远远就会被人看见,而且走近时,补丁发出哗哗的声响,也会引起旁人的警戒。这种与众不同的穿着,强化了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

如今,虽然社会进步了,但在面对这种疾病时,人们却依然像躲避瘟神般躲避着麻风病患者。

63岁的老王在他刚满1 8岁的时候,就不幸被传染上了麻风病,经过10年的治疗,他的病终于得到了控制,在医院领导的撮合下,还幸运地与一女性病友结为连理。在两个人完全治愈之后,高高兴兴地回到老家,但是他们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是邻里鄙夷的目光和冷漠的表情,没人愿意跟他们说话,人们就像避瘟神一样地躲闪着他们。老王和他的妻子痛苦地感觉到他们已经被这里的人彻底地抛弃了。无奈中,两人只好又回到医院安家。

然而,夫妻的恩爱还是使得这个特殊的家庭充满温馨,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为了女儿的安全,两人强忍着对女儿的思念,还是把女儿寄放在亲戚家里。

在老王心里,对女儿的愧疚之情是一个永远愈合不了的伤疤。他说,女儿从来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享受到真正的父母之爱,而比其他人经历多的则是同伴的嘲笑和戏弄。

2002年7月底,老伴去世了,女儿便成了他惟一的精神支柱。但一个月后,女儿也离开他到外地去了。女儿临走时告诉父亲:“这里的人都瞧不起我们,我再也无法忍受了!”老王伤心地流着泪说:“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女儿。”身体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的作用彻底治好,但是因为偏见和歧视带来的心理创伤却无法完全抹平……

麻风病虽没有威胁到人类的生命,但是却带来了难以忍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病菌使病人变得丑陋,当人们在对这种病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再加上恐怖的视觉冲击,对麻风病人负面的猜测以及偏见态度就出现了。况且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观念里,一个人患麻风病是由于他犯有罪孽,引起了上帝的愤怒而对他进行的惩罚。麻风病同艾滋病一样,又与道德联系到一起,这也就给这种歧视行为找到了一个更加体面的理由。

愤怒仇恨和偏见

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时,人们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与基督教徒比起来,犹太人的得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小得多。对疾病的恐惧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得人们对犹太人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他们认定是犹太人与魔鬼沆瀣一气,合谋制造了这场导致千百万基督徒死亡的灾难。于是迫害犹太人的运动开始了:

在迫害运动中,有的犹太人被活活烧死;有的被迫害致死;一个居住在瑞士的犹太人在严刑逼供下认了罪,结果他所在的社团所有7岁以上的犹太人均被判有罪,立即处以死刑;苏黎世的犹太社团遭到驱逐,永远不能回去居住……这场驱逐犹太人的运动持续了3年之久,共发生了350次反犹大屠杀,60个犹太人的大社团、1 50个小社团被焚为平地,数万犹太人死亡,更多的不计其数的犹太人遭驱逐、财产被完全没收。

事实上,犹太人很早就关注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他们发现直接接触病人的衣物、用具与疾病传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古代,犹太人就编纂了一系列有关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法规,强调必须隔离、烫洗、焚烧病人用过的衣物,擦洗、烟熏他们生活过的住房以消毒;还严格要求接触过人或动物尸体、甚至他们的脓液或腐烂机体的人,都得彻底清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愤怒会引起自发性、不自觉的偏见。这也体现出心理学上人的情绪对认知影响的夸大性。犹太人感染鼠疫的几率小是因为犹太人留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帮了犹太人的忙。在那场瘟疫中死亡率低的犹太人之所以受到迫害,是因为人们对犹太人的生命相对安全的一种愤怒和仇恨。

不管是艾滋病、麻风病还是鼠疫,在当时或者在现在,都是一种很难克制的疾病,同时又是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疾病,人们对于这些疾病的成因、传播途径、危害性等都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缺乏充足的信息和事实依据,在极端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在担心自己被感染的恐惧中,这种极端的情绪无限夸大了本来就不理性的认知,对患病者的负面评价变得更加深刻,偏见和歧视行为就越来越极端。这跟与对非典的歧视一样,也反映出了人们意识的缺陷和价值观的缺陷。

P93-96

序言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严重损害人类尊严的事件:

第一次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了太阳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世代居住的地球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人类的自尊心第一次受到了严重损害,为了宣泄强烈的愤怒情绪,人们将日心学说的热情传播者布鲁诺残忍地烧死在火刑柱上;第二次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了人类与猴子居然是同一祖先,人类的自尊心再次受到严重损害,衣冠楚楚的人类难以接受毛脸红臀的猴子是自己祖先的事实;第三次要追溯到殖民时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自诩为理性动物的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行为是受潜意识主宰的,第三次触及了人类自尊的底线。在21世纪的今天,一群年轻的心理学者怀揣着对心理科学的无限热忱,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编著了《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有可能第四次触摸人类自尊心的敏感神经,“从众”、“偏见”、“偷窥”、“攻击”、“抑郁”、“失衡”无一不是人性中最常见,却难以接纳的真实。

我们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探索心灵世界的奥秘。

弗洛伊德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强烈的禁忌之所以被严格设定,正是因为那是人性中最深层次的冲动。人类的“最高秘密”——最不愿意与人分享的事情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这就是在我们生活的时空中,无时无刻、无地无处不在的社会心理规律,其影响力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无孔不入,无形莫测,却又不容置疑。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自愿还是被迫,承认还是否认,有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时不时地在震撼和涤荡着人性幽谷里潜藏的真我。

21世纪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9·11恐怖袭击、非典肆虐横行、北大学子卖肉、著名艺人自杀、针孔摄像偷拍、国际赌场包围;时代在飞速进步,社会在深刻变化,高新技术的普遍使用,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使我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受到冲击和震撼。

在感受震撼之余,我们试图用心理学的独特视角,以《流言》、《暗示》、《从众》、《偏见》、《偷窥》、《博彩》、《攻击》、《抑郁》、《失衡》为题。来洞察和解析社会热点心理现象背后的人性共有的禁忌。我们编写丛书的目的不是要揭露人性的阴暗和丑陋,而是希望告诉人们,我们对自身弱点的恐惧和排斥,是因为我们放大了对自己问题的独特感。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照镜子技术,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照镜子来完成自我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别人的反馈更好地认识自己,别人是我们的镜子。别人通过我们的反馈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是别人的镜子。我们在这里提供几面折射人性的镜子,帮助人们更理性地认识自己,从而让大家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在自我探索中达到自我觉悟,进而如释重负。

在本套丛书的编写方案中,设想首先从有轰动效应的热点事件率先唤起读者的共鸣,仿佛是音乐会的开幕序曲;接着将节奏放到舒缓,对心理现象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犹如曲径通幽;紧接着五彩斑斓,呈现出心理现象在各种生活领域的诸多变身,好似一桌满汉全席的盛宴;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借助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科学事实揭示和印证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原理;最后,从应用的角度,帮助读者观察评估自己,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借鉴。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心中一直蛰伏着一个梦想——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心理学的魅力。每当看到朋友们谈到心理学,脸上神采飞扬,眼神熠熠生辉的时候,想编写关于透视人性丛书的冲动就会从心底涌起。非常高兴有机会能与宗月琴、徐浙宁、张磊、鲍立铣、梁良、李淑臻、王小晔、陈林、李君春诸位俊才合作,他们是一群才华出众的心理学博士和硕士,也是我的挚友;他们既有专业的心理学功底,又有隽永的文笔,更有敏锐的时代触角。我们一起尝试用《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分享心理学的魅力,在心理学的象牙塔和社会热点现象之间构建一条彩虹。

好事多磨,这套丛书在出版过程中几经曲折,辗转反复,如今终于与心理学爱好者见面。我体味其间,感触良多,正如智者所云:凡事都有两个方面,英文中也有“A coin has two sides”的名言,这套丛书由于经历时间的磨砺,几经修改,反复酝酿,因此也更多地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更多地沉淀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越发凸显出丛书追求和倡导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

现在其中的《从众》、《偏见》、《偷窥》、《攻击》、《抑郁》、《失衡》率先要与读者见面了,我们非常高兴。值此之际,尤其要感谢东方出版中心和策划编辑张晶,正因为他们的慧眼独具,才避免了《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的明珠暗投。

章震宇

于海上问天阁

2007年5月11日午夜

后记

人们常说好事多磨。

这本小书成稿于2004年冬,后因出版社的变迁而蛰伏至今。经过了一定的内容调整后,今天终于能与读者见面,作为编者,心中不免依然有愉悦之情,也不免有担忧之虑:

偏见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他人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当成了社会的常态现象,对常态现象的分析与非常态现象的分析相比较,后者更容易作全面分析,更容易被接受,而前者则容易遭受更多诟病。所以,这本小书会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呢?

归于这本小书的主题——偏见,就有了些许的的坦然:对同一事物我们或多或少都要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本着求同存异的观念,还是在读者的协助下,一起还偏见一个更加清晰的真相吧!

李淑臻

2007年4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自古以来人类在好奇心的趋动下不断进行着探索。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电子无一不是研究的对象。人类的眼光已经远到130亿光年,最小已经解析到夸克。但当人把目光投向自身却依然困惑。“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从公元前开始就引领着人类一步步寻找出关于自己的真相。人类的复杂性成就了人类不同的学科: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基因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爱智慧的人类使用了迄今为止可以使用的一切手段来认识自己,表达自己。

《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黎瑞刚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在我看来,哲学往往从复杂的具体看到简单的抽象,比如从天体运动、万物生息看到”运动是绝对的,静皮是相对的“,而科学往往从简单的具体看到复杂的抽象,比如从“苹果落地”看到“万有引力”,从“洗澡”看到“浮力定律”。那么,心理学是什么呢?心理学曾经是哲学,所以能从复杂中看到简单,心理学现在是科学,所以能从简单中看到复杂。但不管是从复杂到简单,还是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学所做的就是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人类心理现象,甚至是解构人类惯常的心理图画。“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都是存在久远而还将继续存在的人类心理现象,从古至今,万象丛生,耍说清不容易,要出新更不简单。而这套丛书的作者们,虽然都是年轻的心理学界人士,却秉承了心理学的专业素养,既能从繁杂的现象中发现人性最原初的本色,又能跳出惯常的认知定势赋予这些心理现象独特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套丛书不仅是后现代心理学解读的大胆探索,而且融合了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元素,使“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立体而多元,读来颇有气势——这是一套好看、新鲜,有趣的书。

——张结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心理学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偏见/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淑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7124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