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味大苹果--访美漫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部游记文集。全书共19篇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是按照访美日程顺序来写的,有描写美国城市和地理景观的,有解读美国文化和教育现象的,有观察美国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有思考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虽然题目拉杂,内容宽泛,但各篇文章的主旨都是围绕话说美国、思考中国这个大题目来写的。试图通过对美国现象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叙述与评说、观察与解读,从而对中华文化复兴和民族精神熔铸作一点反省与思考、呐喊与呼唤。

内容推荐

此书贵在有“骨”:记录尽收眼底的美国文化,思考中华人文精神,试图对伟大复兴中的文化层面的课题以自己的方式和途径作方向性的解析。关于阅读的思考,关于大学的话题,关于博物馆的看法,关于电影的分析,关于领袖观的见识,关于战争的观点……作者鞭辟入里地陈述着自己的思想,激情奔涌地表述着自己的祈愿。

目录

前言

初踏美利坚

曲形航线/入境周折/似曾相识/同胞欢聚

品味“大苹果”

探访“9·11”/遭遇公牛/女神无恙/感受

联合国/“帝国”不悦

光荣的费城

共和摇篮/名师箴言/情有独“钟”

认识华盛顿

新都新貌/华府探秘/北京喜忧

美国书展与国民阅读

英文图书经久不衰/国民阅读令人堪忧/重新

唤起读书热情

走近伟人

功高无言/文圣才略/纪念圣殿/罗斯福公园

/一点期盼

纪念碑前话战争

二战豪情/越战伤痛/朝战反思/敢于亮剑

功德无量博物馆

三馆浏览/六点启示/一点希冀

亦真亦幻看赌城

赌业兴起/赌城之父/赌城奢华/一赌为快/赌兴正浓

雄伟壮丽大峡谷

心境悠悠/神奇绽放/神思遐想/谁是第一

水坝工程与利弊之争

顽石变奇迹/高峡出平湖/大坝利与弊

天使之城洛杉矶

沿途掠影/明珠巡礼/文体名域

电影王国好莱坞

百年“冬青林”/握手“卓别林”/新奇与刺激/叫座又

叫好/“美国文化”的同义语/有待开发的“钻石矿”

娱乐天堂迪斯尼

欢乐时光/天才创意/成功奥秘/学会借鉴

流浪汉与大富豪

旧金山之美

斯坦福魅力与大学话题

校园剪影/名校风采/何谓大学/路在何方

到美国买什么

名牌与特色/“购买力平价”/中国制造

同胞形象与美国人印象

走不出的华人圈/难改的国人陋习/美国人的“傻”

后记

试读章节

认识华盛顿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和灵魂,人们认识一个国家,通常从它的首都开始。华盛顿主要是围绕首都行政功能而设计的,城市布局科学合理,发展空间游刃有余,而北京却承载了太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功能,首都重担加上大城市病把北京压得气喘吁吁,不堪重负,不由得使人对北京的城市现状深感焦虑,对它的未来充满担忧。

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叫“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District of Columbia)。特区总面积6094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市区面积仅17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6万。作为超级大国的首都,华盛顿既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这里发出的每一一条重要信息,都会对世界局势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由于被媒体高度关注,即使没有到过华盛顿的人,也能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白宫、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

新都新貌

5月19日,我们经过长途跋涉,一路观光,到傍晚时分赶到了华盛顿特区,先是在郊区宾馆住下,第二天才得以进入市区,参加书展,游览市容。

从郊区赶往市区,沿途道路宽阔,森林茂密,著名的波托马克河从华盛顿特区蜿蜒流过,河水清澈,风光旖旎。华盛顿市区就位于波托马克河北岸,200多年前,这里原本是一片灌木丛生的处女地,只有一些村合散落其间,是历史机缘让它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当国会在纽约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因首都选址问题引起激烈争吵,南北两方的议员都想把首都设在本方境内。经过反复协商,达成折衷协议:以费城为临时首都,由国会授权政府选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畔作为首都新址,并交由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工程师皮埃尔·朗方主持新首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一张白纸可以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一座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城可以让设计者尽情发挥他的想象力:吸收欧洲城市的建筑特色,体现民主国家的治国理念,展示新兴大国的都市风采,皮埃尔。朗方把美国新首都设计得既庄重大方又清新美丽。他把立法机关一国会选在市区最高的琴金斯山山顶,使它成为全城的中心和焦点;白宫、国会和最高法院形成三角形状;在国会大厦两侧,建有著名的“独立”和“宪法”两条林荫大道;国会大厦和白宫以宾西法尼亚大街相连接,在同一轴线上,以美国各州州名命名的一条条宽阔的大道从这两处建筑放射出去,通向众多的纪念碑、纪念堂、城市广场和重要建筑物。

可见,华盛顿主要是围绕首都行政功能而设计的,城市布局科学合理,发展空间游刃有余。除十几个联邦政府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外,华盛顿还拥有数以千百计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众多的名人纪念堂和纪念碑等,这些地方环境幽雅,草木葱郁,遍布市区的大小公园、绿地达300多处,人均绿地40平方米。特别是不到10平方公里的中央行政区就像一一座人公园,园内座座建筑精美,处处景色秀丽。

华府探秘

在华盛顿中央行政区内,以华盛顿纪念碑为中心,东面是国会大厦,西面是林肯纪念堂,一字排开成横向中轴线;南面是杰斐逊纪念堂,北面是白宫,成纵向中轴线。这种布局,既体现了美国首都的雄伟壮丽,也避免了高楼林立、商埠云集的嘈杂拥挤。初到华盛顿的游客,主要是在中央行政区和周边景点参观游览。

从前,游客可以自由地进入白宫和国会大厦等处参观,自9·11恐怖事件后,美国对所有重要建筑和场所部采取了严格的警戒措施,何况白宫、国会这样的首脑重地。5月21日下午,当我们把车子停好,穿过草地和树林,来到白宫(The white House)附近参观时,只见白宫南草坪外面的通道和北面的宾州大街白宫正门都已被隔离带和水泥墩堵死,而且警察荷枪实弹,戒备森严,游客哪个还敢靠近,只能站在路障外面远远地观望,小心地拍照。

白宫是一座三层楼高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远远望去,在蓝天白云和绿树草丛的映衬下,显得极为典雅,非常漂亮。以今天的眼光看,白宫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的总统府,建筑的体量并不大,但它的主人却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物。据说白宫共有132间房屋,除美国总统和他的家人外,还有为总统服务的431名白宫工作人员。

参观国会大厦(Capitol Hill)比白宫略好一些,游客可以到大厦下面近距离游览拍照,但不能走上台阶和到大厦里面参观。国会大厦建在市中心最高处,因此被称为“国会山”。和白宫一样,国会大厦是华盛顿也是美国国家的象征,经常在电视媒体上露面。这座乳白色的建筑有一个圆顶主楼和相互联结的东、西两翼大楼,美国国会100名参议员和435名众议员都在这座大楼里办公。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还是近处观察,国会大厦犹如一座白色象牙雕刻,玲珑剔透,精美凝重,堪称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

除了白宫和国会山,对游客最有吸引力的地方还有五角大楼(Dept.of Defence)。位于波托马克河彼岸的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部和陆、海、空三军军部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所在地,这是一座巨大的五边形建筑物,总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由5幢22米高的楼房连接而成,可供2.3万人办公。作为一个掌握着世界最强大军队的军事机构,美国国防部不但在华盛顿拥有最大的建筑,而且在海外还拥有庞大的军事基地。据媒体报道,五角大楼在全世界有近千个军事基地,所占土地面积达220多万公顷,是世界最大的地主之一。在9·11事件中,五角大楼一侧遭到飞机撞毁,修复后的痕迹依稀可见。美国书展期问,我们乘车从郊区住处来往华盛顿市区,每次路过都能看到五角大楼,却无缘走近参观。

华盛顿还有很多名胜古迹,这里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华盛顿唐人街的中国城牌楼。这是一座两柱七楼檐一字形的牌楼,宽23米,高14.33米,被誉为美国各大城市唐人街中等级最好、跨度最大、也是最高的中式牌楼。为了不影响交通,改四柱为两柱,三层排列七楼檐式样,用7000多块黄色琉璃瓦和木石建造,重达128吨,完全是明清建筑风格,有人说它是脱胎于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那座“涵虚、静远”牌楼。该牌楼采用“金龙和玺”彩绘,画有金龙270条,耗金1000两,牌楼正中是中国大书画家吴作人手书的“中国城”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座牌楼是1984年华盛顿市长访华与北京市缔结为姊妹城时决定共同兴建的,1986年完工并举行落成仪式。透过这座牌楼,让人看到的既有中华文明的内涵和魅力,也有华盛顿的包容和张力。

华盛顿作为城市是美丽的,作为首都是大气的,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美利坚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大国风采。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和灵魂,人们认识一个国家,通常从它的首都开始。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无论古老还是年轻,伟大国家的文明首先积淀在首都的土地上,因此,首都是一个国家的缩影,是一个同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录者。”

华盛顿的确是美国的一个缩影,美国定都220多年来,从开国元勋到当今风云人物,都在华盛顿留下了鲜明的痕迹。作为大国首都,华盛顿不仅以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而且还以它漂亮的城市、经典的建筑、气派的文化以及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如画的郊野……每年吸引着约2000万来自全世界的人前去访问。  北京喜忧

华盛顿与北京,两者都是世界瞩目的大国首都,都是无愧于首都称号的城市。由于历史和国情不同,二者不能简单地类比,但从地理位置和首都地位上看,华盛顿与北京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座城市在地球上的纬度相近,都处于大陆东岸,靠近海洋,美丽恢宏。若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城市规模特别是首都功能米看,两座城市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对此曾有过一番评论,他说,华盛顿的空间布局更符合景观美学的建筑设计风格,北京的城市布局更能体现东方文化的特色。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华盛顿的空间布局,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性强等方面,确实能给今天的城市规划者以许多启示。

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和布局主要取决于城市功能定位。美国是一个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年轻国家,它的工业、金融和文化、教育等功能分别由纽约、洛杉矶等多个大都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分担,华盛顿只担当美国政治中心的角色。而北京作为拥有800多年历史、近1600万人口的大国首都,承载厂太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科研、医疗、军事、交通等功能,如此庞杂的首都功能加上大城市病把北京压得气喘吁吁、不堪重负。

2006年,北京市高考出了一篇名为《北京的符号》的作文题目,没想到此事竞引起了社会反响,一时间关于北京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有人戏谑北京“房价永远都是涨的,马路永远都是堵的,公交地铁永远都是挤的”,“首都正在变成‘首堵…。话虽然有些牢骚,但也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市面临的突出问题。

应当说,不论是以国内城市来比较,还是拿世界首都城市来衡量,北京都是天骄雄风、雍容气派、不可替代的,但由于北京功能不断叠加,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过度膨胀,导致住房、交通、环境、特别是水源问题日趋严峻,加上沙尘暴袭击、酸雨降临等自然灾害,不由得使人对北京的城市现状深感焦虑,对它的未来充满担忧。

P26-34

序言

当今美国的强大、美国对世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一战崛起到二战称雄,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它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实力和在文化、传媒等方面的影响力,是目前任何国家都不能匹敌的。因此,美国总统的一言一行,美国政府的一举一动,美国经济、科技领域的某种动向,美国社会、文化的某种潮流都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应当说,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对美国的强大实力和创造活力是羡慕的,甚至是仿效的,或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着美国经济、科技的引领和美国文化的影响。但是,也正因为强大,因为没人有相应的实力与之抗衡,美国往往就以老大自居,以民主自由正义的化身自我标榜,经常对他国进行价值评判、经济制裁、军事打击、政权颠覆,到处充当世界警察,动辄教训那些“不听话”的国家,结果引起了很多国家的不满和愤怒以及对其霸权行为的抗争。国际社会对美国的这种感受可以说是爱恨交加:既羡慕它的强大和活力,又反感它的霸道和无理。

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其历史条件、自然禀赋、体制文化、民族素质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或者说,美国的崛起和强大,是源于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抓住了机遇,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建立起了顺应时代潮流并符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体系,并在其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这些制度和体系,使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可见,美国的大国崛起之路,美国的经济社会制度,必然有许多值得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的地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学习人家的长处,改造自己的社会,如此才能推动自己国家的文明与进步、繁荣与强盛。

但是,在这种学习借鉴和自我革新的历史进程中,各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大国、强国不应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强加给小国、弱国,不管别的国家在你看来多么封闭落后、令你讨厌,那是人家内部的事。对于某些大国、强国自以为是、霸道无理、以强凌弱的坏毛病,弱小国家必须联合起来坚决予以抵制和抗争,否则,惯坏了的“孩子”会把世界搞得一团糟。

以上主要是从国际地位和国家关系的角度,谈论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美国的认识和看法。然而,美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美国社会、美国人民、美国国土、美国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对此,各种媒介都有大量的报道和描述,这些信息使我们即便不亲身游历也会对美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媒体的报道,别人的讲述毕竟是他人的了解与判断,不是你所感知的美国。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了解真实的美国还是要亲自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得出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去美国看看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2006年5月,有幸参加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组织的代表团赴美访问,主要参访在华盛顿举办的“2006美国图书博览会”。在美国共逗留12天,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内陆,除参加华盛顿书展外,还顺便造访了纽约、费城、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和旧金山等城市,虽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应当说印象深刻,感触良多。

从美国回来后,有同事和朋友问我,到美国感觉怎么样?这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回答。是说美国经济发达程度呢?还是说美国地理景观呢?是说美国社会和文化现象呢?还是说中国与美国比较怎样呢?既然难以用几句话来回答,那就用游记形式来记述此次访美行程和感受,并对所接触到的美国现象作些理性思考,同时联系国内有关问题作些粗浅探讨,以期对尚未去过美国的朋友有所裨益,使已经到过美国的朋友有所共鸣。

后记

去年访美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实现了多年的夙愿,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出国时,本没有写书的打算。回国后,翻阅访美日记,浏览录像照片,一路行程回放脑海,诸多思绪激荡胸怀,心有所思,情有所动,于是便动起笔来。开始,只写了《阅读: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涵养》和《壮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两篇,分别在《河北日报》和《旅游纵览》杂志上发表,受到了朋友们的鼓励。接下来便一鼓作气,把整个访美行程过滤筛选,把点滴心得归纳成篇,最终形成这本书稿。

为了叙事方便和阅读连贯,19篇文章基本是按照访美日程顺序来写的,有描写美国城市和地理景观的,有解读美国文化和教育现象的,有观察美国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有思考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虽然题目拉杂,内容宽泛,但各篇文章的主旨都是围绕话说英国、思考中国这个大题目来写的。试图通过对美国现象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叙述与评说、观察与解读,从而对中华文化复兴和民族精神熔铸作一点反省与思考、呐喊与呼唤。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目前国内外关于美国的著述如汗牛充栋,阁下只在美国呆了十多天,怎么能写出好看的东西来呢?的确,访美时间短暂,接触面有限,不可能充分体验美国的方方面面、深刻思考有关问题。但我以为,能否写出好的游记作品,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在一个地方逗留时间的长短,而主要在于作者本人知识的厚度、见识的深度、情感的浓度和文字的美度。作者绝不敢夸口自己的文章具备了这叫个“度”,而是想说,为了写好这部书稿,自己是下了一番功犬、费了一番心血的。从去年6月初开始,我利用大部分周末和节假日,翻阅了几十万字的有关书籍和文章资料,先是用四个月写就初稿,然后又沉淀了半年时间,征求意见、补充提炼、反复修改才打磨成现在的模样。好在游记文章不同于学术专著或研究报告,作者可以信马由缰、纵横骋怀,不管生动与否、识见高低,总还是作者的一点志趣、一种追求吧。

在这部书稿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和我一同访美并结下友情的各位同行杜淑华、伍国京、刘正培、赵恒峰、石丽、满向伟和孙录印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帮助,特别是商务印书馆的刘正培老兄对文稿作了细心的文字修改,校正了多处谬误。

我的几位同事和朋友杜力华、潘海波、王殿忠、戎慧勇、张胜利等真诚相助,他们有的认真阅渎了每篇文稿,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有的帮我查阅、整理资料,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胡振民同志在百忙中阅读了书稿,并亲自给我写信,从体裁写作、思想观点到具体表述,都给予了悉心指点,令我获益良多。

还有我的妻子悉心照料我的生活、支持我的写作,正在大学读书的儿子也帮我查找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和数据。

河北教育出版社综合读物编辑室郝建国主任、徐占博编辑精心编校和设计,付出了很多辛苦。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图片大部分为作者所摄,部分由一同赴美的各位同行所提供,少量选白网络媒体,因无法确认作者,故不能署名。

本书虽是我的创作,但也凝结着他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在此,让我对上述各位领导、同事、朋友和家人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杜金卿

2007年5月31日于石家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味大苹果--访美漫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金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64926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5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