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癌症≠死亡
内容
编辑推荐

《癌症≠死亡》是著名作家、诗人柯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名篇。本书作者以一篇报告文学报道了我国几个晚期癌症病人高文彬、于大元等向死神挑战的故事,称他们为癌症明星,首次喊出了《癌症≠死亡》的响亮口号,为无数癌症患者点燃了生命的火把,从此也成为了他们可信赖的朋友和亲人。

内容推荐

作为一家医学出版社,我们经常会收到读者询问有关医学专著的电话和函件。有趣的是,在有关癌症的部分,不断有人请求代购或询问我们为何不能再版其他出版社早已出过的报告文学《癌症≠死亡》? 我们知道《癌症≠死亡》是著名作家、诗人柯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名篇。癌症自来被视为绝症,因此不论是自己还是亲友患了癌症,周围都是一片愁云惨雾,特别是已到晚期,既无法手术,又不能耐受放疗、化疗的患者,已被迫抛出人类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不说是束手待毙吧,也是胆战心惊,终日忧心忡忡。在那个人人谈癌色变:“十个癌症九个理,一个没死不是癌”的时刻,作家能毫不犹疑地喊出“癌症≠死亡”的响亮声音,自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无疑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给癌症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带来生的希望。可我们是一家医学专业出版社,人文类的图书不在我们出版的范围之内。我们也只能遗憾地对读者据实以告。

目录

癌症≠死亡

面对死神

一场举世无双的演出

“生日”的祝福

咱们有多少海伦?

附录 抗癌明星自述

 正确认识自己得癌,正确认识郭林新气功

  北京直肠癌双肺转移29年患者于大元

 从《癌症≠死亡》到北京抗癌乐园

  北京乳腺癌双侧切除肺转移27年患者孙云彩

 大难不死后的生命之光

  北京子宫绒毛膜癌双肺转移25年患者何开芳

 九死一生的启示

  北京唇癌转颌下淋巴癌17年患者杨增和

 温馨的家庭 抗癌的力量

  北京晚期卵巢癌12年患者林永萍

 我们抗癌的三点主张

  桂林市抗癌俱乐部(抗癌协会)

 一篇不死的宣言

  山东淄博抗癌健身乐园李英伟

试读章节

从此,每周两次,我们风雪无阻地在紫竹院学起功来。两个半月过去,奇怪,我们竟都没有感冒。我的心脏病没有加重,陈大姐没有晕倒,老陈呢?腹部疼痛居然大为减轻了……

能说是气功的功劳吗?老陈同时做着放疗化疗。按照传统的观念,当然还是放疗化疗的效果喽!

但这里,有一个事实不好解释,就是放疗化疗的病人由于白血球大量杀伤,大都食欲减退,恶心难忍,睡眠不佳,很快就体力不支,于是……但老陈呢?仍然每天迈着他军人的阔步:丘、右、左;吸、吸、呼;吸、吸、呼;右、左、右……,活像急行军似的操练。一餐仍然吃两三个馒头一碗饭,仍然把三顿正餐中他老婆辛辛苦苦搞来的鸭子、牛肉、排骨、蹄膀……(连我一看见都直犯恶心的诸如此类)连盆带碗地吃个净光。能说都是毅力和信心的作用吗?毅力可以支持他硬吃,但不能制止恶心,信心可以支持他操练,但不能遏止疼痛,更不能在放疗化疗两个疗程之后使他的白血球从低于4000→5000→6000回升,使他的体温从38℃→37.8℃→37.2℃下降。

而在癌症班里,像老陈这样的,用气功帮助他们支撑度过放疗、化疗关卡的还大有人在。

不能迷信,可以怀疑,但却不能不引起每一个尊重事实的人们的注意。

在我的朋友小韩的帮助下,我开始阅读起有关的大量材料及报刊来。

据北京市肺部肿瘤研究所蔡廉甫等三位同志的文章报道:气功确实能增强肺癌病人的体质,帮助病人恢复体力来耐受放疗和化疗的消耗………(见1980年7月2日《体育报》)。

而1980年10月15日的《解放军报》发表的沙衍孙同志的文章,更是具体地介绍了海政某部高文彬同志运用气功治癌的经过:高文彬同志1976年8月在医院开胸手术后,发现右肺门淋巴结广泛转移。已是晚期,无法手术,只能缝合。之后进行放疗与化疗,他又无法耐受,整天头晕眼花,全身不适,白血球迅速下降……医生断言只能存活半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练气功,坚持两三年,就上班了。人们都说,这真是个奇迹……

1981年7月《成都日报》刊载一个患了乳腺癌切除两年后转移成肺癌的病人万倪雯,怎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郭林治癌气功班的病人,从此,在服药的同时,开始练气功。如今,不但病灶完全消失,而且自己也成了“新气功疗法”的辅导教师。

1981年3月22日的《长江日报》又报道:一个患骨癌的病人在开始郭林新气功疗法后如何迅速好转

……

……

……

材料原来这样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新体育》、《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澳门日报》、《科学与未来》……真是摘不胜摘。

我开始急切地盼望早日出院,盼望能够亲自走访的时刻,不知不觉地,我练功比以前用功了。

在一个朔风凛冽但却阳光明亮的早晨,我们在紫竹院小山后,排成一列让辅导员查功。辅导员于大元不时用夸张的动作模仿学员们不正确的姿势。一会说:“唉,你不要抖嘛,腿这样一抖一抖,不像做气功,倒像在跳《花儿与少年》”。他边说边哼着《花儿与少年》的曲调跳了起来;“咪索咪来,咪来都西拉,拉西拉索眯索拉——山上有一朵红牡丹,山下有一个美少年——”

一阵友好的哄笑还没有停止,他又指着另一个学员嚷了起来:“你的脖子咋个那么扭哩?那不成了新疆舞了!哎,哎,这样,这样。自然摆动,自然摆动嘛!哎,对了,对了。不然你回去非脖子疼不可……”  他突然停止了模仿那个学员的动作,指着我嚷了起来:“你,你,快,快——”,我以为我的动作哪里又不对了,马上转身向他,他却带头鼓起掌来说:“你回头,快回头看嘛,你想采访的人来了!”他又转过头来对着大家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癌症明星来了!”我一下子明白了过来,急忙转过身去,只见一个中等身量,健壮结实的人向我们走来。是的,这就是那个被判处了“死刑”却不甘心死亡的高文彬。各种报纸上为他写了多少文章,电视台也曾专门介绍过他。老学员想必都和他熟,他们兴高采烈地和他打着招呼,一下子围了上去。

我四顾寻找老陈,老陈却早已挤入人群的中心。他紧紧握住高文彬同志的手,笑着在叙述什么,高文彬也笑着在侧耳细听。

“你比电视上还精神。”老陈说。

“谁到了镜头前都会紧张,不信你试试。”高文彬诙谐地说。

“我?我可没这一天了。”老陈苦笑了一下,突然压低了声音,“我的腹部疼得厉害呢!”

他眼巴巴地望着高文彬,周围立即鸦雀无声。

高文彬却笑笑说:“不要紧的,我刚来的时候,几乎路都走不了呢!每次行功顶多走个十来步,就得坐下来歇一阵……”

“就是嘛,”老陈的爱人高兴地说,“你比人家高部长那会儿不强多了?!”

“我每天练三次功,加起来差不多有两个小时呢。”

“好样儿的!所以我说你大有希望嘛!”高文彬笑嘻嘻地拍着他的手。

“啥希望,”于大元冷冷地插上来,大家不由一怔。

于大元却接下去说:“要是他不增加时间,不校正姿势的话。”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明白了他是正话反说,大家也都笑了起来。

“你现在真上全班了?”老陈问。

“真上全班的又何止我一个人。”

“可原来,不是说你活不过半年吗?”

“是呵,我头一年回去复查,医生说:‘咦,——不简单!’第二年去,医生说:‘哎——真是奇迹。”可现在,已是第六年了。

“是医生告诉你——只能活半年的吗?”老陈的爱人急切地问。

“医生哪能告诉我,是告诉的家属。对我,医生连长的是癌都不肯说。”他突然不好意思地笑了,“是我觉着不对劲,开完刀,‘隋况挺好’。那医生写病历时干嘛老用手遮着?我偷偷看了病历,才知道开胸之后,肺癌已广泛转移,不能手术,就缝合了……”

“你就马上练气功了?”陈大姐问。

“哪里,我那时哪信这个。是做放疗化疗,不到一个疗程却完全不能耐受之后……”

“可我能耐受,好像还可以耐受下去。”老陈说。

“那是气功增强了你的体质,加大了你健康细胞的吞噬力。干吧,伙计!癌就是这么个玩意儿,反正你不吃掉它,它就要吃掉你。”

“听见没有?老癌们!”于大元又插上来说,“加劲干,老陈,二日也当个癌症明星。”P11-P14

序言

作为一家医学出版社,我们经常会收到读者询问有关医学专著的电话和函件。有趣的是,在有关癌症的部分,不断有人请求代购或询问我们为何不能再版其他出版社早已出过的报告文学《癌症≠死亡》?!

我们知道《癌症≠死亡》是著名作家、诗人柯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名篇。癌症自来被视为绝症,因此不论是自己还是亲友患了癌症,周围都是一片愁云惨雾,特别是已到晚期,既无法手术,又不能耐受放疗、化疗的患者,已被迫抛出人类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不说是束手待毙吧,也是胆战心惊,终日忧心忡忡。在那个人人谈癌色变:“十个癌症九个埋,一个没死不是癌”的时刻,作家能毫不犹疑地喊出“癌症≠死亡”的响亮声音,自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无疑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给癌症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带来生的希望。可我们是一家医学专业出版社,人文类的图书不在我们出版的范围之内。我们也只能遗憾地对读者据实以告。

但是,我们既然是一家以出版医学著作为主的大学出版社,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医学发展的动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日渐显露出其对于疾病认识的局限,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康复的影响,医学模式自是也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复合模式转化。为了反映这一发展状况,我们四处寻找相关的作品。恰在此时,又有人向我们推荐了柯岩同志的新著《CA俱乐部》。我们读后深感惊异。在这本书中作者除了一如既往地用细腻的笔触,动人的人物形象,诗意盎然地向读者展示了那群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坚忍不拔、誓死不渝地与死神角力的勇士,越发鲜明、深刻地印证了《癌症≠死亡》里所有激情的预言之外,还深刻地表明:这些自发组织起来,通过顽强拼搏把一个绝对的弱势群体,打造成一个逼人仰视的英雄群体的作为,实践的正是当今医学界提出的最新医学理念!他们也许还不能做学术性的理论阐述,但是,纵览他们的所作所为:公开提出“以健康的精神为统帅,以心理治疗为先导,首选西医、结合中医,坚持抗癌体育锻炼,讲究饮食疗法,注意生活调理和摆正个人和家庭及社会的关系……”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形形色色的抗癌组织,交流经验、相互关爱、进行群体抗癌、选举抗癌明星,以求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医疗质量,而且继续服务社会和造福社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让我们折服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通过精巧的结构、曲折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展现抗癌明星们可歌可泣的血泪人生,歌颂了中华民族重情、重义、重奉献的传统美德,引导读者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氛围里潸然泪下时,很自然地进行许多社会和人文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影响他们感情倾向,程度不同地净化各自的灵魂。

为此,在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化的同时,我们出版了本社建社以来的第一部文学著作:长篇小说《CA俱乐部》。图书出版以后,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不但各类媒体纷纷报道,还荣获了全国妇联、文化部、广电部等七个国家部委联合颁发的“人口文化奖”长篇小说首奖。各地癌症患者更是欢欣鼓舞,用他们力所能及的各种方式:写信、送匾、自发开会庆贺,甚至数百个晚期癌症患者联合签名向作者和我们表达他们的感激……可与此同时,他们仍然希望我们再版《癌症≠死亡》。他们觉得《CA俱乐部》比20多年前的《癌症≠死亡》更动人、更深刻、视野更开阔、信息量更大,确实更能激起他们追求生命价值,追求生活质量的勇气。但是,我国现有癌症病人1000多万,对于那些晚期癌症患者,特别是我国每年新增的150多万、全世界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大难初临、惊魂未定的新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来说,报告文学里的真人真事,是更触手可及、伸手可攀,也更具有可比性和实践性。在他们刚刚迈步、踏上这条与死神抗争的荆棘之路时,先读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癌症≠死亡》,再看丰富多彩的《CA俱乐部》,两相引证,或许能更进一步提高生存和生命的质量。

他们从实际出发、充满人性关爱的建议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相信他们从实践而来的真知灼见,相信柯岩老师的《癌症≠死亡》也会像对那些老抗癌勇士一样,成为这些新患者的精神武器,他们的生命之灯,在他们奋勇前行时,激发他们与死神抗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于是本社决定再次出版20多年前的这本老书。

为了尊重历史,尊重作者的原创精神,这次再版,对原文我们没有进行任何改动。为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连贯性,除了加选了几篇作者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个英雄群体的其他短文之外,还专门选发了在广大抗癌勇士之中,几位不同类型抗癌明星的自述作为附录。如果此书的出版,不但能对广大癌友和其他病友有益;而且对正常人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疾病、面对死亡有所启迪;同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也能通过了解这些癌症患者的生存状态、心理、愿望和追求,从而密切医患关系,并对他们在探索和实践的这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引起关注,从而对肿瘤及其他疾患治疗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那既是本社出版此书的初衷,更是最大的幸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总编室

书评(媒体评论)

柯岩老师第一个用报告文学向社会宣告:癌症≠死亡!照亮了我们癌症患者的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鼓起勇气与癌魔拼博。

——桂林市癌症康复协会

这篇报告文学发表以来,为广大癌症和重症患者指出了一条崭新的癌症治疗与康复道路,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生命之火,挽救了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让我们不但学会了坚强,而且拥有了爱心,拥有了为生命拼搏的快乐。

——济南市抗癌协会抗癌俱乐部

《癌症≠死亡》像一束火炬,点燃了癌症病人心中希望的灯,照亮了癌友前行的道路,鼓舞着无数癌症患者前赴后继地去拼搏、去争取自己的生命,二十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癌症病友的欢迎和喜爱,这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山东淄博抗癌健乐园

《癌症≠死亡》给了我知识、力量、勇气、希望!我要将此带给更多的人。

——郭林气功网站

每次读到柯岩老师的报告文学《癌症≠死亡》时,就有一种想流泪的感动。也许因为自己曾经走过那样的艰辛岁月,而更能读懂柯岩老师文中每一个鲜活的人物。他们就在我身旁,在每一个清晨里迎着第一缕穿透树林的阳光,在一队队步伐坚定的、伴着“吸吸呼”悦耳音符中舞动的人们。他们以超强的平常之心,平静地向命运宣告着“永不放弃”的信念,以顽强的意志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云南省癌症康复协会

一位作家,二十多年来一直关注着癌症患者这个弱势群体,与癌症病友们一起感动,一起流泪,她也被癌症病友深深地景仰着、爱戴着,他们之间更拥有了比亲人还亲的感觉。

——深圳市“爱康之家”癌症康复俱乐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癌症≠死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柯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728898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7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