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影响和改变孩子一生的学前教育
内容
编辑推荐

如同种地不能错过节令一样,孩子的成长也不能错过关键时期。为了将来少操心,从3-4岁开始,家长应对孩子予以更多的关心。

孩子的不良习惯从4-5岁时开始凸显,并且是慢慢形成的,纠正起来也有个过程。因此家长必须从细节着手,从每日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孩子将来面对的生活,也不可能教给他们更多的知识,但教给孩子良好的行为方法就应该从这时开始,因为教方法比教知识更为重要。

内容推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偏严,奉行棍棒教育,不打不成才,一切都按大人说的去做;另一种是偏松,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其他一切不管,放任自流——山坡上的树好坏自己长去。这两种偏向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尤其是在孩子3~6岁的时候。那么,孩子的学前教育应该怎样抓住3~6岁这一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尤其是父母们尽可能更多地发现、把握和解开孩子在3~6岁期的行为密码。

目录

前言

3~4

 教孩子不乱扔什物

 面对小脾气

 善待“捣蛋鬼”

 让孩子合作

 当孩子害羞时

 由爱挑食到不挑食

 进幼儿园之前

 鼓励做家务

 东张西望看世界

 跟着时间跑

 允许孩子对着干

 好东西要分享

 按时作息

 不断的“小错误”

 吃零食的问题

 勇气从不怕打针开始

 让孩子自己来表达

 让孩子记得住

 孩子尖叫过后

 好奇的孩子了不起

 让孩子不再黏人

 吃点亏不要紧

 小动作中的大礼貌

 教孩子自己学会用筷子

 想像再多一点

 呵护孩子的自尊

 和小朋友好好相处

 早点学会刷牙

 警惕孩子恋物

 不要随便让孩子购物

 哭闹中的性格

 当孩子很敏感时

 给孩子以安全感

 周围的“规矩”

 手指不能吮吸

 改掉打入的坏毛病

 收拾好房间的物品

 让孩子学会玩

 和孩子聊天

 让孩子爱上运动

 认识多彩的世界

4-5岁

 让孩子不说脏话

 家有“小霸王”

 不做电视迷

 克服胆怯

 当孩子“告状”时

 让孩子不磨蹭

 不给孩子赖床的机会

 孩子的时尚表现

 少用物质引诱

 拿来还是不拿来

 吃某些食物要当心

 不去攀比

 让孩子不任性

 从小学会保护自己

 早一点分床睡

 调教孩子的娇气

 洗手的常识

 让孩子爱喝白开水

 让孩子不贪吃

 鼓励孩子去交往

 如何教育爱撒谎的孩子

 孩子哭了以后

 让孩子受点挫折

 从小学会包容

 不要找借口

 孩子爱顶嘴

 孩子不专心好纠正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让孩子感兴趣

 把责任交给孩子

 让孩子去掉嫉妒心

 让孩子更自信

 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从小树立竞争意识

 变做不到为做得到

 让孩子快乐

 做个诚信的孩子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金钱观念的灌输

 让孩子了解简单的性知识

 让孩子远离性侵犯

 倾听的习惯从小养成

 给孩子的美育辅导

 教孩子去掉自卑

 让孩子尊重他人

 让孩子把话说完

 从小懂得感恩

 呵护不要过分

 让孩子去选择

5-6岁

 帮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

 给孩子多点“暗示”

 常和孩子谈谈心

 培养孩子的“平凡”意识

 孩子面对礼物

 爸爸要多陪陪孩子

 不要当面羞辱孩子

 给孩子提供个人空间

 控制孩子的冲动情绪

 重视孩子认真吃好早餐

 对孩子的要求尽量简单

 不要拿别人做比较

 处罚孩子别动粗

 多一些对孩子的表扬

 让孩子学会面对痛苦

 让孩子懂得亲情

 让孩子知道做坏事的后果

 给孩子留个“面子”

 “忽略”也是关爱

 当发生突发事件以后

 在争辩中长大

 学会自己说“不”

 培养孩子的耐性

 让孩子学会思考

 让孩子的生日有意义

试读章节

东张西望看世界

行为表现

芊芊和丫丫是邻居,年龄相差一个月。平时,两个小姑娘总在一起玩耍,天好的时候,院子里的草地上肯定有她们的身影。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她俩的特点也就越来越明显。芊芊眼里可有东西了,她1岁多时就能分辨家里每个人的杯子,注意到别人做事的方式,周围环境的变化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丫丫就不一样了,平时总是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只顾玩自己的。3岁多的时候,有一回她们去公园玩,正好湖里有一些野鸭子在游泳。芊芊目不转睛地看着,丫丫则溜溜达达。回到家里,芊芊不仅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小鸭子游泳的动作,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小鸭子是怎样游泳的。而问起丫丫,她只会“咯咯”地乐,用手随便比划两下,至于讲的,不是天上一句,就是地上一句,谁也听不明白。

行为解密

1.从保护眼睛开始。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到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到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常常把孩子在电视机前一放就是一两个小时,这对孩子的视力是非常不利的。其二,孩子看起电视来,往往是眼睛、耳朵处于紧张状态,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却失去了活动机会。在婴幼儿时期,全身心全方位的活动是以后身心发展的基础,看电视往往剥夺了孩子重要的活动时间。

2.床单裹裹也重要。年轻父母要利用并创造机会,刺激孩子各项器官的发育。视觉方面,可以让孩子多看看美丽的风景,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听力方面,可以让孩子多听动人的音乐,和孩子进行对话等等。其实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发展孩子这些能力的时机。比如,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用不同柔软度的刷子摩擦孩子的身体,增加孩子对触觉刺激的感受性;把孩子包在床单里做大摇船的游戏,会使孩子的平衡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得到培养。所以,即使是家里的一条床单,也不可小觑!

3.观察小动物。孩子最初的观察活动,几乎是从无意识开始的。如果这个时候他能得到肯定的话,就会强化他的观察行为。假设你带孩子到街心花园玩耍,孩子在草地上发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的眼前有:绿绿的草、几朵小花、一小堆土和一群小蚂蚁。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兴奋得扭来扭去,欢快地叫起来啦!你就可以问他:“孩子,你在看小蚂蚁吗?小蚂蚁好可爱啊!”对小蚂蚁的强化,就有可能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蚂蚁上更多的时间,增加注意的深度,观察得更认真、更细致。

4.左左右右与尝尝嗅嗅。引导孩子进行有序地观察。说左左右右,是从方向上讲。拿起一本大开本的图画书,孩子往往一看鲜艳的图片就开心,一眼看过去就着急地想翻过去看第二面有什么更新鲜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细心地指引他注意到:画书上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大的是什么?小的是什么?这个藏在房子后露出一条尾巴的是什么?引导孩子注意到局部和整体。

尝尝嗅嗅指的是观察的多感官化。买菜回来,你不妨拿出一棵小菜给孩子玩耍,让他仔细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其实,孩子天生就知道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新事物,你看孩子有时候就连脚丫子也要放到嘴里尝一尝。

5.找宝藏。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给孩子的观察增加神奇的乐趣!小孩子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每当爸爸妈妈从一块毛毯后面探出头来说“喵!”孩子总是开心地大叫。所以,在引导孩子观察时,给孩子一个意外的惊喜是增强孩子观察力的好方法。让孩子在海洋球池里找宝,让孩子观察色块,发现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轮廓,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少快乐。

6.一起参与。如果和孩子一起来观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爸爸妈妈往往不是孩子的最佳拍档。要知道孩子眼睛移动的速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宽度和广度与大人是不同的。所以,如果爸爸妈妈捷足先登,一下子就把东西看好看准了,然后就开始指导,这不但会影响孩子观察的兴致,同时这也剥夺了孩子观察的权利。如果你要做孩子观察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面对观察对象,让孩子仔细地看一看,从中得到快乐。

父母应注意多提问题,有意识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孩子按家长指示、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或一种游戏。比如,让孩子分辨爸爸衣服和孩子的衣服的差别,孩子要么说“没有不一样”,或指出一个差异就不再注意。此时,家长要不断启发孩子思考,可以说:“我们先看看上衣,再看看裤子,然后再看看袜子、鞋子。”家长提示任务越具体,就越容易引起孩子集中注意力,明确注意的目的。其间,家长可不断给予帮助、赞许,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表扬孩子的成绩。

行为贴士

孩子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触摸到什么就告诉他这是什么,用简短、清晰、准确的语言说出事物的名称。例如;认各种玩具、餐具、家孩子玩耍,让他仔细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其实,孩子天生就知道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新事物,你看孩子有时候就连脚丫子也要放到嘴里尝一尝。

5.找宝藏。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给孩子的观察增加神奇的乐趣!小孩子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每当爸爸妈妈从一块毛毯后面探出头来说“喵!”孩子总是开心地大叫。所以,在引导孩子观察时,给孩子一个意外的惊喜是增强孩子观察力的好方法。让孩子在海洋球池里找宝,让孩子观察色块,发现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轮廓,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少快乐。

6.一起参与。如果和孩子一起来观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爸爸妈妈往往不是孩子的最佳拍档。要知道孩子眼睛移动的速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宽度和广度与大人是不同的。所以,如果爸爸妈妈捷足先登,一下子就把东西看好看准了,然后就开始指导,这不但会影响孩子观察的兴致,同时这也剥夺了孩子观察的权利。如果你要做孩子观察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面对观察对象,让孩子仔细地看一看,从中得到快乐。

父母应注意多提问题,有意识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孩子按家长指示、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或一种游戏。比如,让孩子分辨爸爸衣服和孩子的衣服的差别,孩子要么说“没有不一样”,或指出一个差异就不再注意。此时,家长要不断启发孩子思考,可以说:“我们先看看上衣,再看看裤子,然后再看看袜子、鞋子。”家长提示任务越具体,就越容易引起孩子集中注意力,明确注意的目的。其间,家长可不断给予帮助、赞许,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表扬孩子的成绩。

行为贴士

孩子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触摸到什么就告诉他这是什么,用简短、清晰、准确的语言说出事物的名称。例如;认各种玩具、餐具、家具、小动物等。

只要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周围环境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砖瓦沙石等,都应引导他们观察、描述。这样,他们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想像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越来越强。

P19-22

序言

越来越多的家长惊奇地发现:为什么在一年级新生中,有的孩子入学后适应性很强,表现也好;而有的孩子却从踏入学校第一天起,感觉不习惯、不安分或不适应,甚至出现逃学现象?

问题的关键出在入学之前,这就是孩子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关键不在幼儿园,而是在于家庭。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

孩子在3~6岁的时候,无论是漫不经心如水自流,还是精心设计如切如磋,都暗含着一个人一生的诸多秘密。

那么,孩子的学前教育应该怎样抓住3~6岁这一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尤其是父母们尽可能更多地发现、把握和解开孩子在3~6岁期的行为密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偏严,奉行棍棒教育,不打不成才,一切都按大人说的去做;另一种是偏松,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其他一切不管,放任自流——山坡上的树好坏自己长去。这两种偏向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尤其是在孩子3~6岁的时候。

有一个真实的让人深思的故事:迈克尔·杰克逊可以说是全球乐坛最耀眼的巨星,可是他却并不快乐。他的种种怪异行为,让他备受争议,以致他认为自己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当杰克逊长到3岁后,他最喜欢迪斯尼、绒娃娃。有一次,他和朋友外出,看到一个小男孩在人行道上玩耍。杰克逊对同伴说:“你去把那小孩的玩具偷来,然后我们开车就跑。”他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会像猴子一样爬树或开着卡丁车自娱自乐。曾任杰克逊舞蹈指导的帕特森说过:“他对人群有一种畏惧感。”

他的一些古怪行为和他童年的经历有关。杰克逊家中子女较多,父母没有文化,管教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这让杰克逊的童年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归宿感和爱,给他日后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杰克逊的成长经历说明:孩子幼年行为的端正与否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但孩子的行为表现,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独特的个性透露出孩子的行为密码。

让我们先了解孩子3~6岁的4个关键阶段:

3~4岁:孩子的行为举止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成年后容易患神经症、分裂症。

这阶段,孩子希望父母和他熟悉的人给他亲切爱语,使孩子具有许多安全意识,如恐惧感,特别是这时的行为语言表现更需要细心关照。若没有一个很好的养护人、监护人,孩子容易产生分离恐慌,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4岁6个月:这个阶段里,孩子的行为举止若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成人后容易产生人格障碍。

训练自律行为,但不能操之过急,如,过早地要求他自己大小便,如果他的能力达不到,就会挫伤他的自信心。

5岁:这一年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如果不细心体察和关注,成年后容易发生忧郁、焦虑、恐惧等神经症。

孩子2岁以后,会走路了,会讲话了,但从4岁开始,孩子的自主意识强了,喜欢说“不”、“我就要”等;5岁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这表明,孩子已经开始进入了人生的心理反抗期高潮。

这时孩子走路,会走得更远些。其实这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如果父母没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阻止或惩罚孩子,就会导致孩子的“发展危机”,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压抑,如,做事畏首畏尾,凡事看大人眼色,甚至执拗性强,逆向而行等。  若没有大人爱的注视,没有安全感,即使孩子想走远也不会大胆走得很远。

孩子在这阶段自我意识虽已逐步形成,但认知能力却没有形成。如果父母吵架,他潜意识中会去主动承担责任,认为是自己造成的;如果父母工作忙,没有更多地照顾他,或过多地批评他,他会认为是不爱自己,并且认为责任在自己,而产生被抛弃的恐惧感,内心产生不安全感。

6岁:这是孩子6岁前最为关键的时期,其行为举止会透露出孩子更多的思维和心灵信号,如多数孩子这时会出现恋父(女孩)恋母(男孩)情结。约6岁时,这种情结达到高峰。如果父母关系平衡和谐,而且孩子与父母的依附关系建立得很好,这种“异性亲近欲”会逐渐降低。

这阶段需要引导男孩子格外地亲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亲,把父亲当做男性的典型代表,从他那里学习男性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举止神态,将来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承认的男人;同样,女孩也需要亲近女性化的母亲,以便学会如何做女人。

现在的家庭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但很多父母外出务工,离开孩子,会让其得不到足够的爱;而且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总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孩子,这种“错爱”,也会让孩子备受其害。

只要我们了解和把握孩子成长中的行为科学规律,即行为密码,并能够让孩子在爱的抚慰下,逐步接受和养成正确的思维定式和健康的行为方式,使其茁壮成长。

作者

2010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影响和改变孩子一生的学前教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诗金//钱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7608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