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永烈自述人生/当代名家
内容
编辑推荐

不管光彩还是肮脏,都是历史。在我看来,不论是历史的功臣还是罪人,只要是历史的当事人,只要亲见、亲闻、亲历历史,部值得采访。

“当代名家”《叶永烈自述人生》包括人生屐痕、日坐书城、创作手记、文坛侧影这四个部分。

内容推荐

在市场经济大潮露前,我的写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往日,我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我几乎没有考虑书的销路。如今,我在确定一个选题时,要仔细考虑市场效果,考虑渎者的需要。我努力写作“双效益”的书,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书。

目录

人生屐痕

 细心

 德国马克与我父亲的故事

 英国医生为我缝好断了的舌头

 “少将”照片吓走国民党特务

 父亲给我文学的熏陶

 母亲的“七、八、九”

 《申江战焰图》的来历

 西子湖畔寻家珍

 蜘蛛的启示

 启蒙情深

 金鱼情缘

 在九山湖畔的日子

 十七岁中了“状元”

 怀念北大三位老校长

 在光谱仪旁度过的日子

 《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

 北大图书馆的灯光

 秉性也能移

 我为毛泽东拍“内片”

 从“冬眠”中苏醒

 “考”上专业作家

日坐书城

 人在书房

 电子在我家中

 清静的长假

 口述历史一一与历史对话

 档案是我的创作之翼

 书海常客

 淘书买书-读书

 电脑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的特殊展品

 电脑依赖症

 博客——一个人办的杂志

 我的纪实摄影

 数码相机——我的最爱

创作手记

 作家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

 追溯“四人帮”的兴亡

 采访陈伯达的曲折过程

 在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

 茫茫罗布泊追踪彭加木

 为梁实秋编情书选

 我写《傅雷画传》

 重逸科幻

 当“考生”的感觉真好

 在发射“神舟五号”的时候

文坛侧影

 头上一片蓝天

 幽默的艾青

 秦牧喜欢科学家的诗词

 上海代表团成为焦点

 陈村成了“新闻人物”

 我成了北大的“稀有元素”

 在传记研讨会上发言

 快人快语张抗抗

 我从旧金山归来“单刀赴会”

 中央首长与三干代表合影

 北大文学馆卢沟桥

试读章节

除了外出采访之外,我差不多每天有十小时是在书房里度过。正因为这样,我在购置新房时,并不注重眼下流行的所谓“大厅小卧”,而是注重“大书房”。在我看来,厅小点、卧室小点,都可以,而书房_一定要大,二十平方米。装修书房时,设计图是我自己画的。我把书房的两面大墙,全都设计成下面做柜子,中间是书架,上面则是一大排巨大的顶柜——那顶柜像一条巨龙在书房上方绕了一圈!所有的柜子一律白色,配上鲜红的把手。我设计了二十二个柜,九个大抽斗,五个上下五排的大书架,为的是便于分类保存大量的资料。装修工说,装修了那么多房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古怪”的装修,猜测我们家是开“公司”的!

管好手稿是书房的头等大事。上海作家协会冯沛龄先生打来电话,希望我捐赠部分手稿,以参加“上海百家手稿展”。为此,我检查了一下书房里堆放手稿的两个大顶柜,除了最近十多年改用电脑写作之后没有手稿外,我早期书稿的手稿差不多本本都在,内中包括我在1959年所写的平生第一本书的原稿,保存着当时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写给我的第一封回信,保存着这本书在1960年出版时的样书。我也保存着二十岁所写《十万个为什么》部分手稿以及二十一岁时所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手稿。这两本书的手稿引起很多朋友的兴趣。

按照过去的惯例,书出版之后,出版社是不退还手稿的。我为什么会保存了那么多书的手稿呢?说来有趣,我最初竟然是从中学时代读过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得到“启示”:保尔把书稿邮寄给出版社时,不幸书稿丢失,不得不花费九牛二虎之力重新写作。这个故事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于是,我在写作时,习惯于夹一张复写纸,以留下“拷贝”。除了避免邮寄丢失之外,还考虑到编辑会对书稿进行删改,我希望能够保留一份完整的原作。我每完成一部新著,都把复写的手稿装订成册。日积月累,我的手稿可以从地面堆到天花板。

作家们以写作为业,十有八九喜欢写信。保管好书信,也是很重要的。1951年,十一岁的我发表第一首诗。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不仅至今保存着那天的报纸,而且保存着编辑当时写给我的信,以及写着“叶永烈小朋友收”的信封。尽管信末只盖了一个长方形的公章,没有留名,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还是凭借那封信的笔迹,找到了我的启蒙恩师——当年《浙南日报》的编辑、老作家杨奔。

我也保存着我的恩师高士其写给我的几十封信以及韩素音女士的诸多中文、英文信件,还有诸如谢冰心称我为“永烈小友”的信,柯灵先生多封来信,华罗庚、苏步青、陈中伟等多位院士的亲笔信。我还保存着陈望道先生1962年写给我的亲笔信。当时,我是北京大学五年级学生,从北京写信到上海,向陈望道先生请教有关他1935年主编《太白》半月刊的一些问题。他在1962年12月9日亲笔复函,回答了我的问题。后来,这封信被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望道文集》第一卷。

不久前,一家出版社要编辑出版《北大情书选》,向我约稿。我找出写给妻子的几十封信。妻把信输入电脑,顺利地完成了约稿,现已出版。这些信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出我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脚印,倒是别具一格。

作家三天两头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保存作品的剪报,也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我从十一岁发表第一篇作品起,就注意保存作品剪报,剪贴成册,并把作品目录登记在案。我的作品目录分为两种,一种是文章目录,写明发表日期、文章题目、报刊名称,迄今我已经发表近五千篇文章,全部登记在册;另一种是出书目录,写明出版年月、书名、出版社、字数、印数。上海师大中文系一位教授花费了一个暑假,整理出我的作品目录,达二十多万字。

另外,我还建立关于我的报道目录以及评论文章目录。光是报道就达上千篇,倘若不及时整理,就很容易遗漏。重庆一位教授研究我的作品,我送给他一张自制的光盘,内中收入关于我的评论及报道近百万字。

书在我的书房里占据最多的空间。不过,我的藏书太多,能够进入书房的大都是常用参考书。我还在别的房间里建立诸多“殖民地”,以容纳那数以万计的藏书。在我的书房里,还用两个书架安放我自己的诸多著作。此外,每出一种书,除了赠送文友之外,无论如何我要保存十册样书。我还保存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可供研究者探索作者对于作品的修改过程。在我的书房里,众多的样书占据了很多个柜子。

书房里保存着我多年的日记,按年份顺序编号,一本本保存。我写作二百万字的“人生三部曲”——第一部《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上、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二部《是是非非“灰姑娘”》(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及即将完成的第三部《出没风波里》,得益于我的一本本日记。P090-09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永烈自述人生/当代名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永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8545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5
15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