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从书之一,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孟子》一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本书《孟子解说》的编著,是以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同时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

内容推荐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孟子》一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本书《孟子解说》的编著,是以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同时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

目录

前言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童上

万童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试读章节

梁惠王上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部分之中的前两三字为名,以下各篇与此相同。

本篇第一部分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后两部分是孟子分别与梁襄王、齐宣王的对话,涉及“义利之辨”、“贤者之乐”、“五十步笑百步”、“杀人以政”、“制民之产”等内容。其中“义利之辨”是孟子“好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两千年来学者讨论最多、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杨泽波教授认为孟子的“义利之辨”包括:治国方略意义的“义利之辨”,人禽之分意义的“义利之辨”,道德目的意义的“义利之辨”三方面的不同含义。《孟子》开篇讲的就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义利之辨”。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赐教以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一个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作灵台,把他的池沼叫作灵沼,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P1-2

序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杨伯峻认为前者更为可信。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孟子三岁丧父,母亲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孟母三迁”、“断机杼”、“杀豚”、“去妻”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孟母三迁”是孟母为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据《列女传》记载: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日:“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断机杼”的故事是孟母亲手剪断自己所织的布来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据《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杀豚”是孟母为取信于自己的儿子出钱买邻人猪肉的故事。据《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日:“东家杀豚何为?”母日:“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日:“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去妻”故事主要讲的是孟母教育孟子夫妇之道。据《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日:“何也?”日:“踞。”母日:“何知之?”孟子日:“我亲见之。”母日:“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列女传》与《韩诗外传》记载的这些故事,多近似于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完全可信的史料看待。但我们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孟母给了孟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孟子治学成才,乃至最终成为一代大儒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孟母在教育孟子成人成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言,她堪称是中国古代第一母亲,以至于人们纷纷提出将孟子的诞辰日定为中国的母亲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的意见,他于2006年11月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将孟子诞辰日定为中国的母亲节。

孟子的学说来自于子思一派,据《史记》载:“孟轲,邹人。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自己也曾经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以下只注篇名)此外,荀子的《非十二子》篇把子思、孟轲列为一派,则孟子学说一定出于子思。孟子极为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诸国国君施行“仁政”和“王道”以“王天下”。但由于当时各诸侯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推崇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此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顺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仁政”思想。希望他们能够“法先王”、“修仁德”,这样就可以“仁者无敌”而“王天下”。孟子周游列国的人生经历与他的言论学说互为表里,构架出《孟子》这部书的特殊体系,下面我们按时间顺序加以梳理。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齐威王在位时期,当时孟子与匡章游,“又从而礼貌之” (《离娄下》)。孟子在齐国显然很不得志,齐王送给他一百镒的兼金(成色好的金子),他都没有接受(《公孙丑下》)。后来宋王偃称王,而且要行仁政,孟子就来到了宋国。在宋国期间,他与万章论宋在齐、楚大国间的存亡之道,劝告戴不胜多举贤士,建议戴盈之速行“什一”税法(《滕文公下》)。在孟子看来,宋王左右贤良少,奸佞多,只有一个贤能的“薛居州”并不能使宋的君主为善,所以孟子接受了宋王馈赠的七十镒金而离去(《公孙丑下》)。孟子在宋的时候,还只是太子的滕义公,在去楚国时,与孟子相见于彭城(《滕文公上》)。不久孟子回到自己的故乡邹国,和邹穆公的问答(《梁惠王下》)大概发生在这一时期。但因故未能得到邹穆公的馈赠,导致孟子绝粮。滕定公死后,.与孟子有两面之缘的滕文公“使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滕文公上》)。后来鲁平公即位,将要任用孟子的学生乐正子执政(《告子下》),孟子便到了鲁国。不幸因为臧仓的破坏,孟子便有了“我之不遇鲁候天也”(《梁惠王下》)的慨叹。滕文公嗣位后,孟子便来到腾国。滕文公“问为围”,又使“毕战问井田”(《滕文公上》)。齐国人准备修建薛地的城邑,滕文很公害怕,再一次请教于孟子(《梁惠王下》)。和许行的新弟子陈相的辩论(《滕文公上》)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滕国毕竟是一个只有五十里方圆的小国,孟子很难有作为,便来到了梁国(魏国)。这时孟子已经有七十岁了,梁惠王即位也已经有五十年了,年龄应该在七十上下,所以梁惠王称呼孟子为“叟”,和梁惠王的问答应该都在这个时候。第二年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孟子与他一见面印象就不好(《梁惠王上》),刚好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梁国来到齐国。“加齐之卿相”(《公孙丑上》),“出吊于滕” (《公孙丑下》),都在这几年间。齐国伐燕取得大胜,诸侯恐惧,于是“将谋救燕”(《梁惠王下》),孟子劝宣王送还俘虏,归还重器,为燕国另立贤君,然后退兵。齐王不听,导致大败,于是便有“吾甚惭于孟子”(《公孙丑下》)之叹。孟子因此辞职,宣王想在国都内给孟子置一所大房子,从而把他留在齐国,孟子没有接受。孟子离开齐国,在昼地停留二三晚。由于孟子年龄已经很大,而自己的主张又不能实现,只得感叹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公孙丑下》)孟子这时已经七十余岁,从此便不再出游,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

孟子周游列国,以“仁政”的主张游说各国君主,却始终得不到重用,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主张与当时的政治潮流背道而驰。诚如司马迁所言:“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各国君主因孟子“仁政”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最终都没有采用。  关于《孟子》的作者问题,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孟子与弟子合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第二种说法认为《孟子》是孟轲自己所著,如作《孟子章句》的赵岐就认为:“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第三种说法认为《孟子》一书是弟子追述孟子事迹的著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晁公武等。三说虽无定论,但综合来讲著者的范围超不出孟子与其弟子这个圈子,这样看来《孟子》一书记载孟子的言行应无疑问。

《孟子》成书之后,最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孟子一派的儒生也惨遭横祸,但《孟子》书却没受到什么损害,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赵岐说:“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孟子题辞》)到了西汉,《孟子》的地位稍有提高。汉文帝时曾一度把《孟子》立于学官,设置博士,称为传记博士。传记是经书的附庸,在古籍中的地位列于经、子之间。可见《孟子》在西汉初年的地位较之秦代有所提高。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只立五经博士而废置传记博士,《孟子》于是乎又从传记退回到诸子地位,终两汉之世也没有什么变化。由于《孟子》在汉代基本上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所以研治《孟子》的人数不多,不像经书那样热门。两汉研治《孟子》的著作见于著录的有扬雄《孟子注》、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刘熙《孟子注》和赵岐《孟子章句》凡六家。至今,除赵岐《孟子章句》外,其余几种皆已散佚,只有在清代的辑佚书中能窥见一些残缺的片段。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歧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故而删弃。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歧所说的内篇。

从北宋开始,《孟子》一书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孟子》被尊奉为经书之后,注疏者更是日益众多。在数以千计的《孟子》研究著作中,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加以注释,称为“四书”。自宋到明、清,“四书”成为士子必读之书,其中《孟子章句集注》内容简明精确,是南宋到明清时最有影响的注释本。清代焦循作《孟子正义》,注释详细,引证丰富,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孟子》这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分析,可以把孟子学说的要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性论是孟子思想学说的精华,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

1.社会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性善”与“四端”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内容是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思想中的“仁”存在缺乏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共同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了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道德价值根源”来自于人的“自觉心”,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在《孟子》这部书中,讲得最多的就是义利之辨的问题。孟子回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没有必要谈利益,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此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可以培养出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滕文公下》),再以“心志统气”(《公孙丑上》),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离娄上》)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同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它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二)孟子具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政治思想体系

1.民本思想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道.人民便应谨守岗位,事奉君主。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滕文公上》),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为民之父母”(《梁惠王上》),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2.法先王思想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这里的先王主要指的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孟子不厌其烦地反复陈述古代圣王的王道政治,以及他们称王天下的光辉历史事迹,希望当时的君主能够以三代圣王为榜样。

3.“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能推行仁政。他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4.德治观念

孔子的“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所以孟子主张“有德者执政”。孟子还提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非常强调君主以身垂范的作用。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而不屑于做管仲这样的人物(《公孙丑七》)。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滕文公上》)。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不去为非作歹。

孟子政治思想的典型特点是与社会伦理紧密结合,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主张,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三)教育主张

孟子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塑造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滕文公上》)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的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的。也就是说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还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到善性。在修身方法上,孟子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强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在这一点上,他为我们提供了鲜明的例子,认为齐国的街巷之间是学习齐国语言的最佳环境(《滕文公下》)。

(四)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启发宋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强调人的天性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就能实现“君子必自反也”(《离娄下》)。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继承了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2.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就是关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代统治者对于正统的重视与提倡。儒家的道统与帝王们的正统互为表里.成为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政治文化最具影响力的要素。

3.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其政治行为应以人心向背为标准。这是我国古代最有创见意义的一套政治理论,后代的许多统治者无论情愿与否,都不得不以此粉饰自己的政权。此外,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目的就是要达到社会均平的效果。

本书的编著,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同时还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林晓燕、陈雷、赵少峰、骆扬提供了大量资料,靳诺、胡喜云、刘瑞龙、姜世东对书稿作了校正工作,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炳良//赵海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1568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5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49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