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房子/老重庆影像志
内容
编辑推荐

《老重庆影像志》包括《老城门》、《老房子》、《老地图》、《老码头》、《老档案》等10卷,以2000多张历史照片图说老重庆的甜蜜与心酸,也涵盖了重庆开埠前后至50年代中期的历史。

领事馆、大使馆、水师兵营、别墅、剧院、银行、洋行……陪都的各个角落,经济政治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各种各样洋楼的身影。正是它们的存在,为陪都增添了摩登、华丽的“海派”都市风情。而吊脚楼、木构房、捆绑房、穿斗房、院落、天井……老民居的特色和魅力和重庆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分不开的。本册侧重于对个体的洋楼、民居的建筑魅力的发掘。

内容推荐

《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共十本。它们从不同的视角,管窥这座城市的昨天,内容涉及市政变迁、政治演变、经济发展、市井生活、文脉流转传承等方面,尤其是对老重庆的个性与嬗变、老重庆的灵性与魂魄,老重庆的根与源,力图以图文并茂的表述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读者作寻根之旅。

透过重庆老房子的门窗,窥探重庆的历史与文脉,阅读城市的性格与风采。如品老酒酽茶,回味绵长。

目录

总序

重庆的历史

重庆的文脉

承载重庆历史与文脉的老房子

石阙与牌坊

寺、观、庙、祠、书院与会馆

重庆老民居

清代老建筑

开埠老照片

抗战老房子

巴渝老民居

尾声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试读章节

承载重庆历史与文脉的老房子

如前所说,重庆的历史和现实五次影响着世界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具有世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城市;重庆的人群是由历史上的六次大移民累积和繁衍而来;探讨形成重庆人的文化心态的诸要素时不能不考虑“大山大水大雾大火炉”的自然要素,不能不考虑历史和移民的要素。所有这些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在历史老人的催生化合之下,便形成了重庆文化的四大特色,也可以说是构成重庆文化的四大板块,即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都市现代文化。

我们选择这些文化的载体中最重要的有形物质载体——重庆老房子一来讨论,来展开漫谈或漫游。之所以选择老房子,一是因为它的普适性、大众性;二是它的神秘性,很多人想了解这些老房子是谁建的、怎么建的、为什么建的及老房子里发生过什么。三是说老房子比说“老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等什么的更随意些,不用那么多学究气,也没有过分严格的标准、定义、内涵和外延什么的。这份自由的心态,肯定符合绝大多数重庆老房子不拘定式、随形就势的建筑理念,符合重庆历史和文脉中“山高皇帝远”的境况。

说重庆的老房子,先从两个山洞说开去。一个是巫山县庙宇镇的巫山猿人洞,一个是奉节县的兴隆洞。两个自然形成的山洞,似乎算不得人工修造的老房子。但作为200万年前巫山人的居所和14万年前奉节人的居所,确实是无比的珍贵。在建筑艺术史专家眼中,它们被列为前建筑活动,属人类早期的“自然掩蔽所”中的“岩洞居”类型。前者的珍贵在于它是亚洲最早的人的“家”。后者的珍贵在于它珍藏了人类最早的艺术品——一对刻意安放的象牙,而象牙的末端有14万年前人32刻画的痕迹。我以为这对精心安放的有刻画符号的象牙,可能还和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有关。说兴隆洞是人类最早的展示厅、宗教堂也许不为过。著名古人类学家黄万波先生在《14万年前的“奉节人”》一书中不无自豪地宣布:“现代东亚人的由来和他们的文化组合面貌,至少在14万年前就已出现。”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自然洞穴,由于它们的居住者和居住者的遗物被发现,使它们成为改写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化布局的地方。这是重庆这片土地的骄傲。

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岩洞是当时最好的居所了。岩洞可遮风雨,可保火种,可藏食物,可防野兽和敌人的侵扰。-巫山人洞穴里大量的兽骨,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当时共同打猎、共同分享猎物的生存状况。根据专家的研究,巫山人在巫山大庙的猿人洞里前后居住了20万年,直到地质灾害造成洞穴损毁。这是重庆最早的,使用得最久的“老房子”了。而环境考古还告诉我们,不管是200万年前的巫山人还是14万年前的奉节人,他们当时生活在亚热带湿润温暖的季风气候里,有充足的水源森林,以及宽阔、富饶的林间草地。这宜人的居住环境条件,成就并养育了巫山人和奉节人。他们比起那些栖身大树上过树居生活、栖身崖下过崖居生活的人来说,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树居以后发展为巢居,再发展为干栏式建筑,为中国南方普遍的建筑形式。崖居在贫穷的山区则绵延很久。就重庆而言,直到20世纪末,在政府的干预下,将居住岩厢的居民搬进村镇,才算较彻底地消除了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

下面按类别分述重庆老房子。如前所说,由于“老房子”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这里只是把相近似的老房子归归类,粗浅地梳理梳理,以便阅读。由于老城门、老场镇、老街巷等另有分册论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石阙与牌坊

严格说,石阙与牌坊只能算地面构筑物,算不得老房子。但由于它们和老房子的联系紧密,还蕴涵着沉重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个社会符号,值得一提。  重庆石阙是重庆现存的最早的地面建筑。人们常说“宫阙”、“汉家陵阙”,《诗经》所云“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中的“城阙”,是阙最早的建筑功用,即立在城门两侧、宫门两侧、道路两侧的楼阁。汉代重门阀制度、重厚葬,早先具有实际功用的作为门楼子的阙便逐渐礼仪化、抽象化为显于门前或墓前的石阙。重庆石阙正是这样的产物。

已发现的重庆石阙有5处,即江北盘溪无铭阙、忠县无铭阙、忠县丁房阙、忠县乌杨阙、万州武陵阙。由于三峡蓄水的缘故,忠县无铭阙、丁房阙现移至忠县白公祠,乌杨阙和武陵阙作为发掘品移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仅盘溪无铭阙仍在原处。据考证,这五处石阙皆为东汉至蜀汉时期所建。从构造上来看,石阙通常由阙基、阙身、枋子层、阙盖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有些阙在阙身与阙盖之间有腰檐、阙楼。一般在阙身及以上部位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伏羲、女娲、角神、力兽、铺首及仿木结构的斗拱、檐口等。除丁房阙外,皆为墓阙。丁房阙由于建后干扰过甚,风化过甚,以及人们对“汉都尉丁房”铭文的理解不同,存在“丁房墓阙”和“巴王庙庙阙”的疑问。

以乌杨阙为例,来认识一下汉阙。此阙为2001年重庆考古工作者在忠县乌杨镇将军村考古发掘所获,现安置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堂。将军村,传说是蜀汉将军严颜的故乡。当年石阙建于长江岸边,面朝大江,背后为花灯坟墓地,为汉至六朝的家族墓地。由于很久以前的一次地质灾害,该阙轰然倒塌,散落于江边沙滩,渐为流沙所埋。该阙因祸得福,减少了千年左右的风化,显得十分年轻。目前,它不仅是在重庆,就是在全国30多处汉阙中,也是保存得最好的一对汉阙。

该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阙,通高5.4米。母阙至下往上依次为阙基、阙-身、枋子层A、阙楼、枋子层B、阙盖。子阙依次为阙基、阙身、枋子层、阙盖。母阙无铭文,雕刻有朱雀、铺首、尤其是一对长达两米的青龙、白虎分列左右阙身,造型刚劲有力,诚为珍品。阙身以上部分刻有仿木建筑,尤其是宽大的阙盖上刻有檐、瓦、脊、椽、枋等,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重庆老房子结构最好的实物佐证。

石牌坊是明清之际标示富贵、功名、节孝的构筑物,多设于城镇入口处要道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沿袭了汉阙的功用。与石阙同时代或比之更早的,应该是砖木结构的门阙、宫阙、墓阙,但在时间的摧残下,我们只见到石阙。同样的,与石牌坊并行的或更早的,应该有木牌坊或砖木牌坊,但我们今天只能见到石牌坊了。

明清时代,重庆的石牌坊应该是很多的。其中一部分仍散落在区县郊野,如璧山朝元寺牌坊和云阳、渝北的牌坊。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坪的“七牌坊”。古代重庆只有一座通远门为陆路开放的城门,开关通往成都的官道。从通远门出城,经佛图关、石桥铺、白市驿、璧山至成都。因而老重庆的石牌坊,多建立在这一线上_。大坪七牌坊正好在佛图关至石桥铺之间。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至清末,这里先后建了德政坊、节孝坊、人瑞坊等九座牌坊。抗战时期,日机轰炸重庆,炸毁其中两坊,此地遂得名七牌坊街。文化大革命中,牌坊全被拆毁。野蛮的日本飞机炸,无知的中国小儿拆,这一石制的牌坊群终未能逃出厄运。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要保住重庆的老房子、老建筑是多么不易!

P18-22

序言

看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慢慢长大

尽管重庆直辖才十年,但它却很古老;尽管重庆正以惊世的速度在长高、长壮,但它曾经十分古朴而低矮;尽管重庆一天天在变得靓艳,但它灰蒙蒙而沉甸甸的底色仍存留在记忆之中。当楼房的样式和市民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类似的时候,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城市品质就变得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和宝贵。

历史与现实就是这样复杂,这样磕磕碰碰。重庆的文化人一方面惊讶于这座城市成长的速度,一方面惊讶于在此速度拉动下消逝了的那些值得保留的东西。这种惊讶同样是复杂和美好的,因为他们不因惊讶而停住手脚,停止思考与行动。眼前这套《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就是他们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共十本,分别是《老城门》、《老房子》、《老街巷》、《老码头》、《老地图》、《老广告》、《老档案》、《老行当》、《老风尚》和《老钱票》。它们从不同的视角,管窥这座城市的昨天,内容涉及市政变迁、政治演变、经济发展、市井生活、文脉流转传承等等方面,尤其是对老重庆的个性与嬗变、老重庆的灵性与魂魄、老重庆的根与源,力图以图文并茂的表述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读者作寻根之旅。本丛书的作者与编者,都是从事文物、图书、档案、出版、历史和文化研究等方面工作多年的优秀人选,既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又有专门知识方面的学术积累,并尽可能在文字处理上通俗、生动、准确。丛书使用的两千多张历史照片,许多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足见其珍贵和罕见。

重庆是一座具有世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城市,对于这一点,笔者在主编该丛书及撰写《老房子》的过程中坚信不移。这不是直辖后的文化自大,而是遵循“实史求是”的原则准确对待重庆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依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建设重庆新文化的需要。可惜的是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文化家底不够厚,其实是我们现时的努力离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令人高兴的是直辖之初,笔者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的文化建设远期目标,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规划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重庆影像志》丛书的出版,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可敬之事。

后记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把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放在本书的结束部分,原因很简单。它既是重庆老房子的结语,又是重庆新房子的开篇。说它是重庆老房子的结语,一是它建于20世纪50年代,时间上够早的了。二是它集故宫角楼、天安门、天坛等多种皇家建筑语言为一体,代表了那个时代仿古建筑的最高水平。说它是重庆新房子的开篇,因为它毕竟是新中国的建筑,它是一个城市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欣欣向荣的象征。20世纪快结束时,将三峡大建设、西部大开发和重庆直辖三大机遇集于一身的重庆,建成了人民广场,并于本世纪初在其轴线上建成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人民广场成了市民的文化广场,而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则以古老、厚重而富丽的语言,与时尚、现代、华贵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对话,世界在它们的对话中品读出时代的进步与文明的生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房子/老重庆影像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川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5796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8
19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