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理学纲要》是吕思勉先生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课程时手编讲义的基础上,又结合了著名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而成。全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理学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理学及其重要流派、观点等的读本。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编辑整理自《理学纲要》,共计十五篇。

内容推荐

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著名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本书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极佳读本。

目录

绪论

理学之源

理学源流派别

濂溪之学

康节之学

横渠之学

明道伊川之学

晦庵之学

象山之学

浙学

宋儒术数之学

阳明之学

王门诸子

有明诸儒

总论

附 订戴

试读章节

有明诸儒

明代理学,当以阳明为中心。前乎阳明者,如白沙,则阳明之先河;与阳明并时者,如甘泉,则与阳明相出入;后乎阳明者,如蕺山,如见罗,则与阳明小异其趣者也。故阳明之学,是非然否且弗论,其为明代理学之中心,则好之者、恶之者,皆不能有异辞也。

白沙之学,主静中养出端倪。其初求之简册,累年无所得。朝以静坐得之。然后见此心之体,广大高明,不离日用。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无内外、大小、精粗,以贯之,其言曰:“人争个觉。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尽。”又曰:“终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处不到,无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齐穿纽,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色色任他本来,何用脚劳手攘?”

白沙之学,吃紧工夫,全在涵养。以虚为本,以静为门户,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或訾其近禅。或谓有明之学,至白沙而后精,至阳明而后大云。或问龙溪:“白沙与阳明同异?”龙溪曰:“白沙缘世人精神撒泼,向外驰求,欲返其性情而无从入,只得假静中段行持,窥见本来面目,以为安身立命根基,所谓权法也。若致知宗旨,不论语默动静,从人情事变,彻底练习,以归于元。譬之真金为铜铅所杂,不遇烈火烹熬,则不可得而精。师门有三种教法: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动,愈凝寂;始为彻悟。”龙溪教人,向偏于事上磨炼。此说亦不离此旨。然白沙与姚江之大小,则于此可见矣。

与阳明同时并称者,厥惟甘泉。(湛若水,字元照,号甘泉,广东增城人)甘泉为白沙弟子。阳明尝溺于二氏,与甘泉交,乃意圣学。阳明主致良知,而甘泉标“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两家各立门户。湛氏门人,不如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其后名湛氏之学者亦多,湛氏亦有明大师也。

甘泉之说,有与阳明极相似者。其说天理曰:“天理二字,人人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人皆可以为尧舜,初学与圣人同此心,同此个天理。虽欲强无之不得。见孺子入井,见饿殍,过宗庙,到墟墓,见君子,不知不觉,萌动出来,遏他又遏不得。有时志不立,习心蔽障,忽不见了,盖心不存故也。心若存时,自然见前。”此犹阳明之言良知也。又曰:“心存得中正时,便见天理。”又曰:“心中无事,天理自见。”亦以天理为在心。又曰:“后世儒者,认行字别了。皆以施为班布者为行。殊不知行在念之间耳。自念之存,以至于事为之施布,皆行也。且事为施布,岂非念为之乎?所谓存心,即行也。”此亦阳明知行合之说也。所异者,阳明以为心即理,甘泉则虽谓理在吾心,终不免体认于外以足之耳。

甘泉之说曰:“格,至也。物,天理也,即道。格即造诣之义。格物,即造道也。知行并进,学、问、恩、辨、行,所以造道也。故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此纯似程子“穷理亦多端”之说。然甘泉又不甘居于务外,乃曰:“以随处体认为求之于外者,非也。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又曰:“尧舜允执厥中,非独以事言,乃心事合。允执之者,吻合于心,与心为,非执之于外也。若能于事物上察见天理,平时涵养,由中正出,却由仁义行之学。平时无存养工夫,事到面前,才寻讨道理,即是行仁义;即是义外;即是义袭而取之者也。”既曰天理为人人所固有,初学与圣人无异,又待事物上察见,未免自相矛盾。若曰心与事应而后天理见,则心岂有不感时邪?甘泉盖恐人堕入见成良知路,故欲加之以学、问、思、辨、行之功。(或问:“先生尝言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便是良知,亦便是天理。依着自己是非之心,存养扩充将去,便是致良知;亦便是随处体认天理也。然而外人多言先生不欲学者言良知,岂虑其体察未到,将误认于理欲之间,遂以为真知也邪?”曰:“如此看得好。良知二字,自孟子发之,岂不欲学者言之?但学者往往徒以为言。皆说心知是非皆良知;知得是便行到底,知得非便去到底;如是是致。恐师心自用。还须学、问、思、辨、行,乃为善致”)而不知言精察于吾心之理,以为规矩准绳,而施之于事为,与体认于事物之上,以求吾心天理之著见,然后持之以为应事之具,其简直迂曲,则大有别矣。若谓离事物无从精吾心之理,则又有说。甘泉之言曰:“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所谓心,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所谓心,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阳明谓“随处体认天理,是求之于外”)梨洲评之曰:“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若以天地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万物,以为广大,则先生仍为成说所拘也。天理无处而心其处。心无处而寂然未发者其处。体认者,亦惟体认之于寂而已。今日随处体认,毋乃体认于感?其言终有病也。”

P230-233

序言

本书计十五篇,乃民国十五年(1926)予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时所手编之讲义也。今略加修改,以成是书。

理学行世几千年,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然其书率多零碎乏条理,又质而不文,读者倦焉。虽有学案之作,人犹病其繁重,卒不能得其要领也。是书举理学家重要学说,及其与前此学术思想之关联、后此社会风俗之影响,一一挈其大要,卷帙虽少,纲领略具,读此一编,于理学之为如何学问,可以知其大概矣。理学之源流发于宋,至阳明而大成,故名之日《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原书名为《理学纲要》)。

自宋迄今,以理学名家者无虑千人;然其确有见地、不与众同者,不过十余家耳。兹编即以是为主。(其大同小异者即附其人之后,如慈湖附象山后是也。)其无甚特见者,总为一篇,叙其名氏传授,以见斯学之源流派别而已。诸贤事迹,限于篇幅,未及详叙;如欲尚论其世,固有史传及诸家学案在也。

理学与古代哲学及佛学皆有关系,近人类能言之,然所见者似皆非真也。兹故别为一篇论之,虽似旁文,实为斯学来历,了此则理学中重要之说,皆迎刃而解矣,不可不细读也。

数术非中国哲学正宗,然亦自成一派,且与社会思想关系颇深,世多目为索隐行怪,甚或斥为迷信,非也。数术家之所言,虽未必确,以为迷信,则实不然。真知数术家之所言,乃知迷信之流自附于数术者,悉非其实耳。兹总为一篇叙之。邵子虽以数术名,实于哲理发明为多,数术非所重也,故别为篇。

理学特色在于躬行实践,非如寻常所谓哲学者,但厌好奇之心,驰玄远之想而已。诸家之说,各有不同,非好为异也。补偏救弊,立言固各以其时;殊途同归,辙迹原无须强合。又有前人见其浅、后人见其深者,此则思想演进,次第当然;当知其易地皆然,不必存入主出奴之见也。兹编于诸家相承相矫,及其同时分争合一之故,并详析言之,以见学术演进之迹。至于各人受用,则或因其性之所近,或矫其习之所偏,有难范以一律者,非兹编之所能言也。

民国十七年(1928)三月二十三日

武进吕思勉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思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60708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6302103
中图分类号 B244.0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