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权力深喉
内容
编辑推荐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克林顿、萨达姆……这些国际政坛上的首脑人物,处在权力游戏的“风暴眼”,他们如何奋斗、如何挣扎、如何守住权杖、如何黯然收场?古今中外的君主和领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伟大、有的平庸,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些领导者登上权力颠峰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曾是新华社资深记者,他笔下的精彩故事和深刻剖析,是对讳莫如深的政坛往事的解密。

内容推荐

“深喉”是上世纪70年代初轰动世界的第一部作为改变美国人性观念的情色电影名字,随后又在尼克松“水门事件”中被广为引用而成为一个不朽的名词。

“深喉”一般是指事件背后所发出的更深层次的声音。《权力“深喉”》意在从“强权”、“民主”、“人格”这三个关键词侵入,解读领导者运作权力或者驾驭权力的“秘笈”。

“新权威”曾作为主流政治思想风行世界政坛。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和普京,从前苏联的解体到俄罗斯的复兴,世界上哪个国家、哪段历史、哪个元首,能如此充满“戏剧”般的变幻莫测、跌宕起伏,“民主”与“解体”、“新思维”与“新沙皇”、“集权”与“极权”,如碎片般掠过他们的思想和实践。

民主是“人人即主人”的悖论,现实中很难准确掌控。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炮制“天鹅绒革命”和实施“先发制人”战略,不断向外输出民主,实现其称霸意图,结果却导致越来越多的“民主赤字”,尤以乌克兰等中亚国家“天鹅绒”般的“颜色革命”和伊拉克战后艰难的政治重建最为典型。

领袖们都有非凡的特质和魅力,但并非完人,也会犯错误。只是由于他们的人格浮游在权力与人性之间,影响无处不在、困扰至深,有的因人格缺陷而浮沉政坛、有的因私欲膨胀而惨遭唾弃、甚至有的因滥用权力而不得善终,其中以克林顿、萨达姆和藤森最具代表性。

本书的叙述方式横跨新闻前沿素材和政治分析理论,突出新闻现场感和理论纵深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且引人入胜,让读者既可轻松阅读、又能掩卷遐思。

目录

第一部分 强权的碎片

戈尔巴乔夫:变革者无畏

 “哪个林子都有一个小灌木丛”

 “这个国家很像是烧得滚开而盖子又扣得紧紧的锅”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族际危机

国际危机

 “多一点光亮”

改革社会主义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经济体制:“完全的市场经济” 

改革政治体制:“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世界战略格局:“国际关系新思维” 

 “我好像总是撞在没有门窗的墙上” 

从加速发展战略到根本改革政治体制:传统模式不能承受之“重”

戈尔巴乔夫不能承受之“痛”:妥协的梦魇

从赫鲁晓夫“综合征”到苏共的政治“绝唱”:俄罗斯主权宣言 

戈尔巴乔夫的无奈选择:全民公决和新奥加廖沃进程

红星的陨落:“8·19”事件

 “政治应当是洁净无私的”

“理想主义”政治家的权力“困局”与现实“困境” 

改革的理想冲动及其限度

失败的是苏联所代表的模式j

叶利钦:权术者无常

 将意志握在拳中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最关心的是争夺权力的斗争” 

叶利钦:“我已看清了他的力量和软弱” 

战而胜之:“天生的政治家在整盘棋开始时就锁定了最终目标”

 从民主旗手到专制君主

一个没有思想的政治家:“民主拯救者” 

把意志注入权术:从纷繁复杂的政治风云中拎出要害并解决它

超级总统制:“新权威主义”帝国 

“惯有的激情、抗争的意志使我不再犹豫”:再度竞选总统

换总理像换衬衫一样:“新沙皇”鲍里斯

 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专制的历史烙印

“民主”的想象止于“极权”:一种实用的统治谋略

“我想请求你们原谅”:一切能显明的就是光

普京:善弈者无极

 普京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最需要的位置上的

“你还不知道他已掌握你了,可你对他却一无所知”:克格勃生涯 

圣彼得堡的“灰衣主教”

普京:最强硬也最稳定、最可靠也最忠诚的接班人和继承入

 “照看好俄罗斯”

衰弱的经济遗产

可怕的政治遗产

僵硬的外交遗产

改造和更新政权机器

坚决清剿车臣非法武装

果断反省过去筹划未来

“强国富民”赢得民众

告别“虚幻大国”地位

 “政治的艺术就在于必要与可能之间找到黄金中点” 

建设中央集权的俄罗斯

金钱与权力的对决:“决不允许任何人要挟国家” 

解散卡西亚诺夫政府:与“叶利钦时代”彻底割裂 

“新俄罗斯思想” 

“均衡政治格局中的强势”:集权的主构架

“柔道式”的外交空间:抗衡、平衡、均衡

伟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军事 

 “我是彼得大帝”:给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普京主义”:以民主形式实现集权 

“普京路线”:强人、强势、强国 

“普京情结”:以精神领袖蔓延魅力 

历史与未来的“交锋” 

 统治≠强权:治道的解析

从统治到治理:“矩阵力学” 

戈尔巴乔夫:“理论力学”

叶利钦:“技术力学” 

普京:“结构力学” 

 “可控民主”:在必要与可能间的“新权威”浮标

从自由民主到可控民主:“用铁箍把木桶箍在一起” 

“可控民主”:普京版“新权威”的诠释与实证

从可控民主到主权民主:“我们将自主决定在民主道路上前进的方位和速度” 

第二部分 民主的碎片

乌克兰:天鹅绒革命

 “向东走,向西走”

我们都以民主的方式对决

“东”“西”两种走向 

“通过法律手段和政治对话来化解危机” 

我们必须团结乌克兰,而不是分裂乌克兰

 栗树开出玫瑰:“天鹅绒”般的“橙色革命”

地缘政治夹缝中的缓冲地带:乌克兰的战略地位

乌克兰的艰难选择

乌克兰大选的背后

美国与欧盟联手步步紧逼

俄罗斯从强硬转向退守的无奈妥协

尤先科大选翻盘的民主“解构” 

 “挥着翅膀的民主”

族群的割裂或者弥合:民主边缘化

乌克兰“橙色政权”的内部分裂:作为政治盟友或者劲敌更加“脆弱”和更易转换

乌克兰“民主危机”的宪政反应:作为制度的制衡或者秩序更加“脆弱”和更易冲突

权力的较量或者妥协:民主无止境

伊拉克:萤火虫在飞

 裹着血腥和动荡的“民主”:乱象丛生

曾经富饶繁荣的伊拉克  。

萨达姆:“错位枭雄”使伊拉克满目疮痍

乱象丛生:大选前暴力浪潮汹涌 

乱象丛生:新的伊拉克战争

乱象丛生:反美武装对峙和教派政党争斗交错

伊拉克大选前乱象丛生的政治指向 

“我们梦想有一个和平独立的伊拉克”

 伊拉克战后重建第一次大选:—个未知但又必须开始的民主棋局

伊拉克战后政治重建的民主“路线图” 

“民主”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博弈乱局的“棋子”

谁主宰伊拉克“民主”棋局

伊拉克“民主”棋局触动众多国家的敏感神经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伊拉克战后主权、宗教、政党的非均衡政治重建:“民主”沼泽地

伊拉克政治重建的“乱局”:无战线的“战争” 

美国“输出民主”的“颓局”:输不起的战争

内争外扰和解难求:何时才能看见伊拉克“民主隧道”的亮光

悖论与博弈的“棋局” 

 后冷战时代的“民主版本”:民主的悖论或者宿命

“颜色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美国导演“颜色革命”的手段

从“超越遏制”到“先发制人”

“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

 “民主赤字”:统治的开始,也是统治的结束

民主:作为统治的价值或者工具

民主之“衣”与威权之“线”:一种可行、过渡的实践

第三部分 人格的碎片

克林顿:完美的假定

 总统的魅力:变革创造美国新神话

 男人的魅力:健康、俊朗表象后面的道德缺失

过度早熟的童年:对女人的理解

被压抑的性:原始男性人格的压抑

缺乏良好父亲榜样的生活:童心未泯和人性化的总统

 “拉链门事件”后遗症

 “我知道历史总是被一遍一遍地重写”

萨达姆:错位的枭雄

 “伊拉克人除非不站立,要站就站在世界顶峰”:民族英雄

“敢于下河的人就能够安全地游到彼岸” 

“我们不能走别人的老路,我们必须走一条崭新的道路……” 

“自治并非权宜之计”

“只要是为了阿拉伯事业,我们伊拉克人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我挑战,所以我存在”:暴政枭雄

“那时,他让人感到温暖,然而,现在他整个人都变了” 

“如果有人胆敢反对萨达姆,他的每一位亲人都会遭殃” ,

“棋漏一着,玩虎成鼠”

“中东栋梁”与“中东恶魔”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世纪审判

伊拉克、阿拉伯国家、国际社会:“爱恨是非”萨达姆

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古代哈里发:“王国亡国”萨达姆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政治符号”萨达姆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灰烬之上

藤森:欲望的囚徒

 “我是一台推土机”:藤森现象

藤森式“草根权术”:新一代领导人的竞选底线

藤森式“休克疗法”:新一代领导人的经济奇迹

藤森式“自我政变”:新一代领导人的政治威权

 “藤森如果见好就收,也许会在秘鲁历史上留下比较完美的一页”

神秘录像带终结“藤森王朝”

王权背后的权力:“政治原子弹”制造者

“藤森王朝”的“爱人引爆”

 “权力孤独”:最强者也不能永远做主人

权力与人性的“求证” 

 政治人格:浮游在权力与人性之间

 在历史坐标系中的领袖们

在金权的刀锋上起舞:田中角荣、竹下登

在极权的刀锋上起舞:赫鲁晓夫

在民权的刀锋上起舞:巴列维

在法权的刀锋上起舞:米洛舍维奇等

 跟领袖们握手:“纯粹的政治家应当同虔诚的人一样”

试读章节

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

无畏是强权之“气”。

理想是政治家心灵中永恒的天道,但这个天道,是作为抽象的原理而不是作为具体的行为准则来展现的。在理想主义的冲动折磨精神的时候,政治家必须以现实主义的意志清醒地妥协。

戈尔巴乔夫按绝对理想来行事,他致力于改革的决心、勇气都是没有疑问的,关键在于他没有领悟到改革的限度,没有以现实主义者的态度,想方设法控制住改革中的诸多变数。

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不会解体?一个曾经有过无限荣光、主宰过半个地球的大帝国,顷刻之间化为历史,难免会引来人们无限的感伤、嗟叹和猜测,人们又不能不把疑问聚集在帝国的领导者身上,特别是最高掌权者在其中的作用。

无疑,低估领导人物对国家、世界与历史的影响是错误的。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可能加速历史中本就存在的那些活动因素,从而看起来,像是他们“创造了历史”。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俄罗斯和苏联历史中本身就已存在的机缘,也可能会因这样那样的催化剂,导演出类似的过程与结果的。

“哪个林子都有一个小灌木丛”

从列宁算起,戈尔巴乔夫应是第7位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1978年11月26日是个星期天,时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正在莫斯科一友人家中参加生日宴会,佳肴美酒,觥筹交错,不知不觉已到了傍晚,这时才听说勃列日涅夫的“宠臣”契尔年科手下的人找他找了一整天。契尔年科开门见山地对他说:“勃列日涅夫明天打算在全会上建议选你当中央书记。”

为什么单单选中戈尔巴乔夫了呢?照契尔年科的说法是:“勃列日涅夫的出发点是你站在他的一边,对他忠心耿耿。”原来,主管农业的中央书记库拉科夫猝然去世后,勃列日涅夫即开始物色接替者。他希望新人进入领导圈后不致打破内部原有的力量平衡,因此特别害怕把人选错,留下后患。当然,年龄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勃列日涅夫时期“老人当政”的现象相当严重,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接近70岁。或者说,库拉科夫的接替者一定得是个年轻的。

1978年,戈尔巴乔夫才47岁。

实际上,是安德罗波夫的赏识,为戈尔巴乔夫的“上升”搭就了阶梯。1969年4月,安德罗波夫来到全苏最好的肾病患者疗养院所在地热列兹诺沃茨克市,他与戈尔巴乔夫在此初次相识。热列兹诺沃茨克与遐迩闻名的其他高加索矿泉水疗养院均位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内,戈尔巴乔夫时任边疆区党委第二书记,所以就有机会与来自中央的大人物接触和交往。两人曾数次结伴同游,在幽静的林间小路上散步,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交谈。

据安德罗波夫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安德罗波夫对戈尔巴乔夫颇有好感,推崇备至。他说,现今党和国务活动家中,未必找得出才华出众、可以解决国家难题的领导人,不过一大批深知我们的生活必须有所改变的年轻共产党人正在成长起来,边远地区已经涌现出这样一位领导人,他能够担当对我国最主要的部门——长期落后的农业进行改革的重任。安德罗波夫对戈尔巴乔夫赞不绝口:“这个人天生有才,是个不可多得的组织家,对农业了如指掌,曾长期在基层干农活,后来才调上来做党的工作。一个坚定、彻底、勇敢的共产党人。总之,正是目前所需要的人,一个来自田间地头的党的组织家。”

1978年7月,分管农业的中央书记、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库拉科夫去世。正值收割大忙季节,急需补选一名中央书记来接替库拉科夫的工作。安德罗波夫推荐了戈尔巴乔夫。然而勃列日涅夫和契尔年科都并不急于支持这个提名。因为戈尔巴乔夫不仅与安德罗波夫的关系很好,他与勃列日涅夫的对手柯西金关系也不错。由于没有其他人选,勃列日涅夫同意搞一次“相亲”。

1978年9月,很少有人去注意塔斯社的一则短消息,它刊登在各家报纸上,内容是: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及其助手契尔年科乘车前往巴库途中,在矿水城车站停留几个小时,与在疗养院休养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安德罗波夫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戈尔巴乔夫会见和谈话。

戈尔巴乔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9月19日,勃列日涅夫乘火车从莫斯科去巴库,参加授予阿塞拜疆首府列宁勋章的庆典,由契尔年科陪同。每当火车在沿途停留时,当地领导都出来迎接。勃列日涅夫在顿涅茨克会见了州委第一书记卡丘拉,在罗斯托夫会见了邦达连科,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高加索车站会见了梅杜诺夫。

当天晚上,专车抵达矿水城车站。由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执委会主席塔拉诺夫迎接。矿水城车站十分舒适可爱,但是不大,极易一晃而过……那是个温暖的夜晚,群山的轮廓依稀可辨,市区灯火点点,天上缀满大颗的星星。

万籁俱寂,只有驶临矿水城的火车打破了宁静。列车平稳地停下来,勃列日涅夫走下火车,过了不一会儿,身着运动服的契尔年科也下了车。塔拉诺夫向总书记问过好后走到一旁,于是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漫步……戈尔巴乔夫是从基斯洛沃茨克与安德罗波夫同乘一辆吉尔车去迎接勃列日涅夫的。两人之间的谈话与往常完全一样。他仿佛是顺便提了一句:“在这儿你是东道主,谈话就靠你来掌握了……”然而谈话并不投机。在寒暄问好和不疼不痒的关于安德罗波夫的健康和休假的话语之后,就开始冷场了。戈尔巴乔夫觉得总书记有些超然物外,对旁边这几个人不大理睬。这个场面让人感到难堪……

勃列日涅夫只向戈尔巴乔夫提了几个关于收成和斯塔夫罗波尔运河建设情况的问题,而对于答话却心不在焉。契尔年科没有参加谈话。会见结束了,勃列日涅夫登上火车后,忽然问安德罗波夫:“讲话如何?”“不错,不错。”安德罗波夫匆匆答道。戈尔巴乔夫不解其意,到了回去的路上,安德罗波夫才解释说,勃列日涅夫越来越感到言语困难,这是中风和几次轻微中风带来的后果。总之,这次会见让戈尔巴乔夫感到十分奇怪,安德罗波夫却很满意。

1978年11月27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书记,分管农业。

1980年,戈尔巴乔夫当选政治局委员,仍然担任中央书记。安德罗波夫当上总书记后,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要多多考虑全盘工作,要像哪一天让你挑起全副担子那样去干。据安德罗波夫的助手沃尔斯基讲,安德罗波夫临终前两个月,在病床上审阅为他起草的苏共中央全会发言稿时,加了两条。第二条是:“中央委员同志们,由于大家所知道的原因,当前这个阶段我无法积极参加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工作。我认为必须向大家讲实话:这个阶段会拖很长时间,因此我请求苏共中央全会审议这个问题,并委戈尔巴乔夫同志主持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工作。”然而,全会上散发的发言稿竟缺了这段话。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去世,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由契尔年科接替。直至一年之后,戈尔巴乔夫的机会才终于来了。

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病逝,此时戈尔巴乔夫已是众望所归,没费什么周折就当上了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自列宁以来第7位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苏共的体制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到了后来已经不仅是极权了,而是推到了极致,个人的升迁从下往上走,几率越来越低,偶然的因素越来越难以捉摸。如果说戈尔巴乔夫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从一名一般的共青团干部成长为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更多的来自个人的能力和不懈的奋斗,那么,戈尔巴乔夫能当选苏共中央书记,确实是出乎意料的。因为,许多同级别的甚至比他更有优势的人都和他一样努力过,却没有比他幸运的。

P3-6

序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

最初想写这本书的念头起于1989年,那时的中国正发生着一些变化,我也发生着一些变化,离开了福建省北部的建阳地区,带着许多梦幻般的理想,考取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专业和研究方向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校的时间只有两年,虽然必修的课程很多,但我在课外还是特意选修了“苏联问题研究”,师从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张康琴教授。那时,许多研究生都选择研究西方,每周上张老师课的只有两个研究生。我是选修,另一个是必修。我对苏联始终充满了向往,特别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的现代化,也始终认为苏联的变革探索是有意义的。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如烟花般的灿烂,我非常地着迷。当时的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快捷,有关苏联改革的最新消息,报刊上只言片语,好在张老师经常给我们许多内部资料,以及她的最前沿的俄文资料。记得我们曾经争论过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败,我期盼并肯定他能成功,但张老师断言他必定失败,“他过于妥协了”,她说。此前我从事过共青团和学生工作,对政治理想有如宗教般地虔诚。多年以后,我领会了她这句话的内涵。理想,尤其政治理想,在现实诘难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我的父母都是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我从小的信仰教育非常纯粹,就是“时刻准备着”,那是铭心刻骨的。后来看了蔡和森、瞿秋白等一批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的资料,才明白这种信仰非常的崇高和庄严,纯粹得甚至付出整个生命去践行和捍卫,仿佛是流淌在生命中的风。在北大期间读了一本北大人写的《精神的魅力》,我就有了想写“统治的魅力”的念头。

古今中外的君主和领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伟大、有的平庸,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些领导者登上权力巅峰的过程,固然充满了传奇,但是他们如何驾驭权力、统治国家、甚至创造一个时代,更是充满魅力,尽管隐藏着残酷。

1991年4月,我从北大毕业的时候,正是戈尔巴乔夫和他的改革穷途末路,同时也是美国的克林顿、英国的布莱尔、日本的桥本龙太郎、秘鲁的藤森、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俄罗斯的普京等年轻一代领袖,走上世界政治舞台的开始。他们更多地展现了现代领导者的英气、洒脱、阳光般的非凡魅力,一扫以往政坛的暮气、狡诈、阴谋等病夫治国,给现代世界政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即使是后来克林顿沸沸扬扬的“拉链门”事件,我们已能够更为客观地评价和接受。因为这样的领导者,他们把自己非常的一面和平常的一面,都展现给了世界,好比风行水上。

写这本书,我做了近10年的准备。在我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元首传记的过程中,自己也逐渐从观察政治、学习政治,到亲历政治、参与政治。从北大毕业后,我到党委政策研究部门工作,后又给一位地级市的主要领导当秘书。曾任过县委副书记,任过省委重点党刊的常务副主编。当然,我的政治实践可能非常表层、甚至是浮浅的,但感受深刻。

阅世事变迁,总有一段苍凉爬上额头。

我想,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区域、一个组织、一家企业,驾驭权力或者说统治的技术和艺术,总有共通的东西。正如2002年,我因工作关系,采访了近70个县、市委书记,他们中的许多人告诉我:此生当过“县官”足矣。我理解他们这句话背后的东西,那是一种“统治”的感觉。把一个县放大到一个国家,从驾驭权力来说都差不多,不同的无非是多了外交和军队。当然,这么比较可能过于简单和机械,但有一点,那就是说,“统治”指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统治,可以理解为“驾驭权力”或者“运作权力”。换句话说,现代领导者,首先得是“强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强人”和“权威”;然后是“民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缘”和“开明”;同时,还得拥有人格魅力,让大家从情感以及道德的层面,不由自主地被你所吸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实际上,这些要求在现实世界里是非常苛刻的,也很难完整体现。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政治的艺术就在于必要和可能之间找到黄金中点”。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统治的魅力就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黄金中点”。

这本书初稿完成的时候,2005年的日历刚刚打开,世界正发生一些质的变化。在变化中,我国电影《孔雀》从柏林电影节捧回了一只“银熊”。我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影片所表达的东西,和我的书稿想要折射出来的东西相似。这部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三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姐姐是理想主义,梦想镌刻出执著、无奈和感伤;哥哥是现实主义,生存镌刻出功利、忍辱和周旋;弟弟是悲观主义,心灵镌刻出放弃、决绝和逃避。如果说姐弟三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坚韧地承受下滑的命运。影片的结尾,都已步入中年的姐弟三人和各自的家庭,相继走过冬季的公园,公园里的孔雀没有开屏。当他们淹没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时,孔雀开屏了,在庸常的丑陋中,突然绽放出刹那的美丽。

命运是理想的边界。假如命运是一个牢笼,那么,怀揣理想的我们就是在押犯,总想越狱。可能有极个别的越狱成功,过上了崭新的生活;而更多的人都没有成功,只能留在命运的牢笼里。漫长的岁月渐行渐远,当我们终于有一天从命运的牢笼里出来,如果还有理想,那就与命运和解吧。

现实世界所给予理想特别是政治理想,真的太吝啬了;然而,权力一旦赋予政治理想,又得面对诱惑。或许,佛语中“无间道”的诠释更为隐喻和救赎。

静听风起,笑看云飞。在本书修改稿完成的时候,时间即将走出2007年,正值华语电影《色·戒》获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部电影表达的依然是导演李安擅长的人在困境中挣扎的主题,只是表现得更为极致。蓦然回首,国际政坛的许多首脑、风云人物,依然在权力游戏的“风暴眼”挣扎。书中涉及的首脑,如俄罗斯总统普京两任届满,“普京主义”的强势政权、“普京路线”的强国之道、“普京情结”的强人偶像,缔造了“普京帝国”,成为新“彼得大帝”;再如叶利钦于2007年4月23日因病逝世,俄罗斯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又如萨达姆成为史上又一个被特别法庭审判的“总统”,并于2006年12月30日被绞死。他们的功过是非尽可任人评说,一如灰飞烟灭却处处皆“镜子”。

国际政坛的另一些首脑,同样在内政外交的困局“旋涡”中呼吸、浮沉和争锋。如美国总统小布什,身陷伊拉克战争和战后政治重建的民主“泥潭”、身陷无休止的伊朗核问题“困境”、身陷一个又一个的外交战略“残局”,伴随他连续两届美国总统任期的是“先发制人”、“新帝国论”的外交内政“梦魇”,不得不感慨“我靠着上帝的肩膀哭泣”。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2006年10月,携建设“美丽国家”高调高位开局,随之却身陷日本派阀体系、金权政治、政党体制的“颓局”,一年后,身心俱疲地叹息“我没有凝聚力”而黯然出局,给日本政坛增添了许多诡异的“变数”。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朝鲜党和国家首脑金正日,面对外部的“强权”、“霸权”,依然“坚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法国总统萨科齐、韩国总统卢武铉,充分运用政治智慧和运作政治权力,成功地应对困局和处置危机;泰国前总理他信,从草根到2001年2月登上权力顶峰成为“铁腕总理”,却于2007年4月在国内政变中,被迫辞职,远走他乡。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2001年6月宣誓就任,2007年却陷入内外交困,权力“悬空”。南非主教图图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假如可能,我想续写“权力三部曲”的第二部《权力“困局”》。

“我像一条鱼,一直感受到水的压力,原来只因为我不懂得呼吸。”本书选择的素材都是国外近年来发生的,我参阅了大量的记者们的新闻报道,以及学者们的研究理论。在此,要感谢这些未见面的学者、记者朋友,感谢你们无私的帮助。同时,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女儿,你们给了我许多亲情和心灵的支撑。感谢北大以及张康琴教授和导师们,那里始终是我的精神家园。感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军先生和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葛相文先生,在百忙中拨冗阅读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特别要感谢贺鹏飞先生、王占英先生、刘存沛先生、阿正(郑俊琰)先生,为本书的完稿和适时出版所给予的许多支持和帮助。

2007年12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权力深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86395
开本 16开
页数 4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7-49
丛书名
印张 3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