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滋味(盐与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盐是极其普通的,它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血液。您可曾知否,如此细微的颗粒或粉末,却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更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盐可以说是文明之源!本书展现了盐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并向您娓娓道来那些与盐有关的碎屑而平凡的咸味往事。

内容推荐

这本《中国滋味:盐与文明》,既有历史,又有科学,更有文化。其内容包括玄滋素液、穿井取卤、煮海熬波、阳光产品、造盐者:盐丁、盐路、盐之歌、盐战、国之大宝、滋味之外等。它展现了盐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它是那样潜移默化、纷纭复杂、形象生动而又恒久绵长!娓娓道来那些与盐有关的碎屑而平凡的咸味往事,让我们感受到盐给文明历史所带来的回味无穷的滋味!

目录

1.玄滋素液/1

 发现:循着动物的脚印/2

 盐就在身边/3

 充满盐分的星球/4

 人类曾经这样采盐/5

 中国人开始采盐的历史/8

 古代采盐之法/9

 大海献宝/13

 盐湖宝藏/16

 卤井取宝/18

2.穿井取卤/22

 自贡井盐钻井技术/22

 凿井:川盐的生命线/31

 井中釆卤/34

 井盐煎煮/36

 川西古盐井寻踪/40

 峡江古老的盐泉/43

 羊角尖底陶杯之谜/45

 流过小三峡峭壁的盐水/47

3.煮海熬波/50

 最初的煮诲之法/50

 滩晒:盐出业的收获/52

 板晒:小田里的“精耕细作”/53

 日晒海盐的生产季节/54

 古老的制盐遗址/54

 双王城的发现/57

 千年袖珍晒盐场/58

4.阳光产品/64

 河东的那一座盐池盐/64

 垦畦浇晒:像■弄庄稼一样/67

 硝板上的收获/68

 玄机:咸卤配淡水/69

 南风起,盐始生/70

 种种色色的盐品/70

 古代釆盐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72

5.造盐者:盐丁/74

 最库是盐丁/74

 盐民的灭顶之灾/78

 盘剥欺压下的挣扎/80

 抗争/81

 盐民曾经的家园/82

 卤水与汗水/83

 水煮牛肉/84

 澜沧江边晒盐女/85

6.盐路(上)/90

 隐藏在文字中的古老盐路/90

 盐路上的千里马/93

 盐车官路寻踪/94

 盐船过釜溪/98

 罗城与佛宝/99

 川盐与茅台酒/104

 川盐人黔:土城盐号的见证/107

 乌江岸边的盐号/108

 润盐古道/114

 盐道占镇西沱/115

 穿过神农架的古盐道/118

7.盐路(下)/120

 草堰:曾经的盐城/120

 官盐浦与盐月/122

 淮盐总栈十二圩/123

 汉口有条淮盐巷/125

 盐津皤滩/126

 永州古道运盐人/]28

 粤东古盐镇/129

 岭南都会:船埠/130

 风雨炼象关/132

 滇西盐都寺登街/136

 茶盐马帮/137

 水陆盐场/141

 哀牢山卜古盐道/142

 雪域驮盐之歌/145

 运盐人的血汗/147

8.盐商鹾贾/150

 司马迁笔下的盐铁巨商/150

 山西盐商的祖师/151

 晋中崛起的盐商/153

 从关中到四川的盐商/156

 扬州盐商行迹/157

 奢靡的盐商/162

 扬州的徽州盐商/165

 准安河下的徽州盐商/168

 天津盐商的风气/170

 清代的盐商/172

 盐利中的西门庆与贾似道/174

9.咸味往事/177

 数不清道不明的盐神/177

 轩辕黄帝盐隆祠/178

 盐母传说/179

 盐宗庙与管王庙/180

 盐池众神/181

 开州娘娘与白鹿泉/183

 罗泉井盐神庙/185

 盐井的井神/185

 人宁盐场绞■节/187

 了不得的白廾与黑井/189

 千年盐币/190

 民族盐俗/191

 异域盐事/194

10.盐之歌/196

 汉晋词赋中的咸滋味/196

 李杜盐诗/198

 白居易笔下的盐商妇/199

 宋人食盐诗/200

 煮海之歌/202

 卖盐妇的故事/203

 熬波图/204

 谐谑《陋吏铭》/209

 咸味悲歌/210

 朱彝尊《鸳鸯湖棹歌》/212

11.盐战/2l4

 盐与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215

 河东大战:黄帝战蚩尤/217

 “蚩尤之血”/219

 盐池周边的王都/220

 立国须有盐/222

 巴盐与巴国/223

 盐泉战事/224

 秦楚峽江掀锯战/225

 七国之乱的背后/227

 “廉头”造反/228

 黄巢盐民大起/229

 王建和钱谬两个盐贩出身的皇帝/230

 保卫淮盐/232

 雪域盐海之战/232

12.细盐峻法/234

 盐政:官营、民营与商营/234

 自由流通时代/235

 “官山海”与“壹山泽”/236

 汉晋时代的官营/238

 唐代池盐、井盐与海盐的管理/239

 榷盐之法/241

 “飞钱”与“钞引”/245

 苏轼为民请命/245

 宋代的专卖与专卖中心/247

 盐钞/250

 州仓法与场支支法/252

 惩治私盐/253

 优恤亭户/255

 元朝:因盐而亡/255

 明代“开中制”/257

 “票盐法”/258

 盐业城堡——禁墙/259

 盐务之城/260

 盐官/261

 盐官出身的三丞相/262

 泰坝监掣署衙/263

13.国之大宝/265

 最早的盐贡/265

 东周盐税/266

 大利所在/266

 古代盐税制的演变/269

 唐代食盐的税额与榷税运藏/271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273

 泰州税务街与小香崖/274

 近代盐税/276

14.百味之主/278

 文明的调味品/:278

 烹调用盐的法则/280

 “餐时加盐法”/282

 青出于蓝,酱成于盐/284

 腌制:古代流行的食品收藏法則/286

 咸鱼的故事/:287

 火腿的工艺/287

 盐蛋与皮蛋/289

 榨菜的來历8/291

 盐与食物/292

15.滋味之外/295

 盐:宇宙的缩影/295

 盐的形与色/296

 善变的盐/297

 庞大的盐类家族/298

 盐与人类/299

 忠诚的健康卫士/300

 无所不在的精灵/302

主要参考文献/307

后记/310

试读章节

盐从哪里来?

盐似乎无处不在,有时却又求之不得。

许多人部知道,海水是咸的,这是因为海水里有盐,那么海水中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一种推测说,最初大洋中海水的盐分很少,甚至是淡水。现在海水中含有的盐,是陆地上岩石和土壤里的盐分,受到了雨水的浸湿溶解,流入小溪,经过大江大河流入到了海洋。

一些实测结果表明,现在每年经汀河带进海中的盐分有39亿吨之多。有的地质学家是根据海水中盐分的多少,来汁算地球的大致年龄。

大陆有盐,大海有盐。盐由苦涩的海水和盐湖水风吹日晒出来,由井下的卤水熬出来。

盐是美的,在古人的诗赋里,用“玄滋素液”(晋·左思《魏都赋》)来描述盐卤,用“玉洁冰鲜”(晋·王■《洛都赋》)来赞美白盐。在这样的词句里,可以体味到大自然对人类莫大的恩赐。

发现:循着动物的脚印

人类很早就知道,盐存在于大海之中。浅滩的海水经风吹日晒,因蒸发作用自然结晶生成白花花的盐。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也会很早发现并食用这种天然海盐。

陆地也许足盐的真正故乡,盐在大陆上几乎是无处不在。但是盐并不是就在人们的眼前,要得到它,还需要寻找。

有研究者注意到,研究北美洲几乎任何地方的一份交通图,都会关注到各地道路那古怪的线型,事先没有进行任何设计。这些道路只是经过扩展的小路和羊肠小道,我们也许不会想到,它们起初是动物寻找盐留下的踪迹。动物寻找卤水泉以获得它们体内所需要的盐,咸味的水、岩盐以及任何能够获得的自然盐,都是动物寻找并舔食的对象。这些舔食的对象,遍布大陆,往往在特別的土壤中。有一些深深的洞,是动物不断舔食形成的。

我不久前在西藏林芝考察,偶尔拍到这样一个镜头:一头牛在吃饱之后来到一处它熟识的断崖前,津津有味地舔食着咸咸的泥土。看着那大片舔光了的崖头,就知道那是它和它的同类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动物原本也需要盐的补给,食肉动物可以由其他动物获取盐,食草动物由草料获取。驯鹿会迁移到盐渍地或海岸以获取盐分,甚至会到人类的营地寻找人带有盐的尿迹。

人类寻找盐的最初方式便是跟随动物的脚印,动物最终会行走到有盐的地方。史前人在观察野生动物留下的脚印时,发现动物重复走着那些通往天然盐矿的道路。在动物舔食之处的尽头,因为有充足的盐,所以成为古代人类定居的适宜之地,古老的村庄往往就建立在附近。

伊利湖附近的一个舔食之处,有一条宽阔的道路,是由北美洲的水牛开发出来的,在那里形成的一座城镇被称为布法罗。

中国四川盐源的纳西族,传说是一位牧羊女在牧羊时发现了盐水。牧羊女发现白鹿群在池水边饮水,她的羊也喜欢饮这池水,她发现池水是咸的,回去告诉別人,于是人们就开始在那里提卤煎盐。

在重庆巫溪也传说是猎人在狩猎吋,见到白鹿在山洞饮泉水,他发现是盐泉。从此人们置锅煎盐,渐渐人烟云集,形成了一个盐镇,这就是后来闻名的宁厂镇。

自然生成的池盐和海盐,以及露出地表的岩盐,自然溢流外泄的盐泉和随地可得的土盐,只要在生成这些天然盐的地域内有人类活动,总会或迟或早被发现。

人类就这样向动物学习,循着鹿、牛和羊等动物的脚印,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宝藏。我们与动物同行,动物给了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动物教我们找到的盐。

盐就在身边

比起人类来,野生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饮泉舐盐是出自生理本能的需要,这种需要使得它们成为自然盐的最初发现者。

人类对盐鹵的发现和利用,与动物一样,也应当是出自生理的本能.当自然盐不再能满足需要,人类想到了自己生产盐,发明了一些生产食盐的技术,人工盐、土盐、湖盐、海盐、井盐和岩盐作为调味品先后进入到饮食生活中。凡是有古代先民活动的海滨和有盐湖、岩盐、井盐、土盐的地域内,都有可能在很早就开始了发现和食用盐的历史。

盐似乎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其实盐很可能就在人们的身边。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玛雅人,懂得如何从植物中提炼盐,虽然植物盐通常是氯化钾,而不是氯化钠。他们会烧掉植物中那些特定种类的棕榈叶和绿草,将灰烬浸泡在水中,然后蒸发成盐。这一技术是由那些遍布美洲和非洲,居住在森林中与世隔绝的人发明出来的。这些盐除食用之外,还作为货币使用。

这样的故事也曾经发生在古代中国。《晋书.东夷传》记述古代东北肃慎氏无盐,人们“烧木作灰,取汁而食之”。这就是焚薪成盐。动物体内有盐,植物体内也含盐,虽然含量并不多,但总胜于无。

明代时广西左、右江道地区因缺盐,少数民族人民无盐可食,只能到山中寻找代用品。《粤西诗载》说:“山深路远不通盐,蕉叶烧灰把菜腌。”这取盐的方法与东北肃瞋氏和美洲玛雅人几乎是一模一样。在无盐之地,居然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盐,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重要发明。

具有原始传统的焚薪成盐方法,在古代中国还影响到后来池盐的开采。《华阳国志》说,西南“越隽笮夷有盐池,积薪以池水灌而后焚之成盐”。将木柴放进盐池泡一泡,再点火一烧,就得到了更多的盐。

还有土盐,也称“碱盐”,为盐碱地所产,味苦,是食用盐的替代品。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汶山(今四川省茂汶一带)“地有咸土,煮以为盐,■羊牛马食之皆肥”。土中取盐,煮而得之。

岩盐由开采的盐矿炼制而成,在中国产地多集中西北和西南高原区域,如新疆、西藏、云南境内。《水经注·江水》说:“朐忍县(今重庆云阳县)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成盐。”这是古代岩盐生产的可靠记录。

井盐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秦昭工时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始凿盐井取卤煮盐。

在木、水、土、石中,古代采用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得到人们需要的盐。P1-4

后记

此前为撰写电视专题片《命脉》,我曾从南到北作过一些实地考察,对盐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由各种途径搜集到非常丰富的资料, 包括文字与图片。这个过程所涉猎的内容并不限于“主要参考文献”里所列论著,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列出,井无掠美之意。谨对以往在相关课题研究申发表高论的作者表示谢意,没有你们过去的努力,也就不会有电视片《命脉》,跟着也不会有这些个碎语。电视片虽然有十多集,但却并不能将我以为比较重要的一些视点全都包纳进去,所以现在用这种方法来整理这样一批资料,觉得也是对电视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书评(媒体评论)

盐,似乎无处不在,有时却又求之而难得。

盐是极其普通的,它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血液。您可曾知否,如此细微的颗粒或粉末,却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更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盐可以说是文明之源!

盐,凭借其滋味,吸引着人类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这些人类聚集之地就成了最早的城邑。

古时,人说“国家税赋,盐利居半”,多少部族、城邦与国家,因盐而战,因盐而兴,也因盐而亡!

展开于您面前的这本《中国滋味:盐与文明》,既有历史,又有科学,更有文化。它展现了盐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它是那样潜移默化、纷纭复杂、形象生动而又恒久绵长!娓娓道来那些与盐有关的碎屑而平凡的咸味往事,让我们感受到盐给文明历史所带来的回昧无穷的滋味!

——当代著名评论家 孟繁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滋味(盐与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仁湘//张征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2446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364-09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5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