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毛(1943-1991)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三毛自杀,有一种大时代的伤感,那样热烈追求真挚爱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时代是否随她而逝?

首次公开的百余幅珍藏图片重庆、台北、马德里、撒哈拉、中南美、成都的影像;三毛生前亲朋口述以及首次公开的生前国画画作。本书是一本向三毛本人与三毛精神的致敬与怀念之作。

陈家首度披露三毛生前身后事,三毛自杀的真实原因、与王洛宾恋情事件的真相、三毛与荷西相识前后曾有的短暂情史,陈家姐弟首次公开的百余幅珍藏图片,三毛生前最后的成都之行留下的黑白照片故事。三毛父母、李敖、梁羽生、白先勇、贾平凹、琼瑶、胡茵梦、张乐平、司马中原、痖弦、倪匡、林青霞、安妮宝贝等名家对三毛的评说。

内容推荐

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文中时刻迸发出的诙谐、机智,无一不在60、70年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她那沛然的生命感,使她能把很多凄怆的际遇,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最后令人不解的离世,与荷西情感是否真实、与王洛宾恋情的真相、师从白先勇过程等传闻一直环绕不断,也使三毛身后种种猜测四起。世间流传的许多红尘往事,使她成为华人心中的一个谜与一个重大的历史与文化现象。这次,借《三毛1943-1991》出版之际,三毛大姐陈田心与弟弟陈杰一起,偕同本书作者,将坊间对于三毛本人的种种说法与猜测做了一次全面的澄清。

目录

 红尘中的一粒士

 流浪的心录使者

 三毛的风貌与心录

前传 她要的是一种没有任何声音的黎明

第一章 陈家老二

第二章 自己的世界最安全

第三章 今生就是这样开始的

第四章 恋爱多幕剧

第五章 荷西,我回来了!

第六章 中国饭店

第七章 撤离撒哈拉

第八章 告别荷西

第九章 万水千山走遍

第十章 1990.9 成都

评 说 李敖/白先勇/安妮宝贝等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陈家老二

「三毛,不足月的孩子,从小便显得精灵、倔犟、任性。话虽不多,却喜欢发问;喜欢书本、农作物,不爱洋娃娃、新衣裳。可以不哭不闹,默默独处。不允许同伴捏蚂蚁。苹果挂在树上,她问:是不是很痛苦?」

1943年3月26日,陈懋平出生在重庆。此时,中国正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罪恶战争下受难,陈懋平就是出生在父母亲避难到重庆的时期。

陈懋平是三毛的本名。三毛的祖先来自河南,家族传说,400年前,祖先是一步步到了浙江,又乘舟到了定海,三毛的原乡是舟山市定海区小沙乡的陈家村。

三毛有位本事很大的祖父陈宗绪。三毛很崇敬这位祖父,1989年4月,三毛返回原乡,在祖父坟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九个头,并托人重修陈氏永春堂的家谱。三毛家里有一本家谱,收在樟木箱里,三毛流浪在外国,返乡回台湾,总想翻翻这本红缎面线装的《陈氏永春堂宗谱》。

陈宗绪生有二子。长子陈汉清、次子陈嗣庆毕生都是执业律师,手足感情极好,无论是事业与家庭都在一起,很晚才分家。三毛一直称呼大伯母为“妈妈”,称自己的母亲为“姆妈”。

陈嗣庆出生在上海,于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经过相亲,结识了19岁高中毕业的缪进兰。这位女子是上过“洋学堂”的现代女性,活泼好动,是高中篮球校队的一员,打后卫。与陈嗣庆交往一年后,缪进兰放弃已考取的在上海沪江大学新闻系就读的机会,嫁做人妇。

陈嗣庆的为人谦和敦厚,他的职业是律师,书案工作时间很长,据三毛描述,她的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个运动家。陈嗣庆小学六年级开始踢足球,网球打得还可以,台球第一流,乒乓球非常好,到了60多岁开始登山,70多岁仍保持晨起全身运动后出门上班的习惯。

陈嗣庆婚后第一年不甘心生活在沦陷区,只身到后方重庆,与已怀孕的妻子暂别,那一年,陈嗣庆27岁,在大后方开始律师的业务。长女陈田心出生后,缪进兰的父母催促他们夫妻团聚,缪进兰一个小妇人如何在战乱中怀抱初生婴儿、由上海长途跋涉到重庆,是三毛姐弟们儿时很爱听的一段故事。

等到缪进兰抵达重庆后,陈汉清夫妇随后也带着儿女来了,一个大家庭就这样组织起来。并且从大陆一路来到台湾。这一路上,三毛祖父的家产已因为内战全部流失。来到台湾后,三毛读到小学四年级时,兄弟二人才分家住。所谓分家,不过是三毛一家从大伯父家搬出来,搬到了一幢很小的日式房子里。

三岁时的三毛即自作主张把本名中之“懋”字略去,给自己取名“陈平”,年岁稍长则取“Echo”、“三毛”为笔名,还翻出《易经》一书解释“三毛”之来历。

我的女儿陈平本来叫做陈懋平。“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在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作为父亲的我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做父亲的我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我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三毛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冷淡,她不玩任何女孩子的游戏,她也不跟别的孩子玩。在她两岁时,我们在重庆的住家附近有一座荒坟,别的小孩子不敢过去,她总是去坟边玩泥巴。对于年节时的杀羊,她最感兴趣,从头到尾盯住杀的过程,看完不动声色,脸上有一种满意的表情。

在重庆,每一家的大水缸都埋在厨房地里,我们不许小孩靠近水缸,三毛偏偏绝不听话。有一天大人在吃饭,突然听到打水的声音激烈,三毛当时不在桌上。等我们冲到水缸边去时,发现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拼命打水。水缸很深,这个小孩子居然用双手撑在缸底,好使她高一点,这样小脚才可打到水面出声。当我们把她提着揪出来时,她也不哭,她说:“感谢耶稣基督。”然后吐一口水出来。

从那一次之后,三毛的小意外不断地发生,她自己都能化解。有一次骑自行车不当心,掉到一口废井里去,那已是在台湾了,她自己想办法爬出来,双膝跌得见了骨头,她说:“咦,烂肉裹的一层油原来就是脂肪,好看好看!”

-陈嗣庆《我家老二》

三毛小时候,身体瘦弱,性格独立、冷淡、执拗、叛逆、不合群。在父母眼中,三毛是个极端敏感和神经质的人。她看宰杀牲畜时人与动物搏斗、动物挣扎的那种残酷、激烈的场面,并不是喜欢残酷,而是从中看出动物的可怜和自己命运的悲剧性。

三毛童年看书的历史,始于抗战胜利后。

陈汉清、陈嗣庆兄弟全家人从重庆搬到了南京。陈家是浙江人,陈氏兄弟虽不是替政府机关做事的,战后也回乡看望过父亲陈宗绪,可是两兄弟还是定居在南京。他们居住在鼓楼,头条巷4号。

在这大家庭里,陈汉清最大的孩子已去念了中央大学,有的念金陵中学,比三毛大三岁的姐姐陈田心也进了学校,只有三毛,连上幼儿园的年纪还不够,跟着一名叫兰瑛的女用人在家里玩耍。

兰瑛是一个逃荒来的女人。陈家原不需要这么多的帮手,因她与管大门的老仆人是亲戚而收留了她,同时收留了一个她的小男孩,叫“马蹄?子”。

据三毛在《背影》一书中所叙,白天,只要姐姐上学,兰瑛就领她到后院跟马蹄子玩,她原来也是爱玩的孩子,可是与这个一碰就哭的马蹄子实在不投缘,他又长了个癞痢头,三毛的母亲不知用什么白粉给他擦着治,看上去更是好讨厌。所以,只要兰瑛一不看好她,她就从马蹄子旁边逃开去,把什么玩具都让给他。

陈家大宅子,除陈汉清、陈嗣庆的书房外,二楼还有一间供上学的孩子使用的图书室,有个大窗,对着窗外的梧桐树,房间里全部摆设着书。三毛知道马蹄子不会跟她进到这个房间来,三岁的三毛成天往这跑。

三毛在这间屋子里读到的书,是图画书,她知道书名叫《三毛流浪记》,后来又读了一本《三毛从军记》,作者是张乐平。小小年纪,三毛读这书时有时笑、有时叹气。此后,书里有插图的儿童书她都拿来看?看。

那时家里还有一套儿童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毛还知道主编这套儿童书的人是姐姐的校长、鼓楼小学的陈鹤琴先生。后来她进了鼓楼幼儿园,也是陈鹤琴的学生了。

三毛是先看书、后认字的。她很早就“玩”过《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集》、《爱的教育》、《三千里寻母记》、《爱丽丝漫游仙境》等许多童话故事书。长大以后,三毛曾向父亲求证这些读书历程,陈嗣庆不相信是三毛自己的记忆,认为她那时太小,一定是来到台湾以后,堂兄姐们告诉她的。但三毛坚持她的记忆力,因她在鼓楼宅院看图画的封面、看字的形状时早去问过哥哥姐姐们,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小孩为何画他哭,问来问去她便全记得了。

对逃难来台湾的事情,三毛只记得有一天,她在南京家里假山前看桑树蚕宝宝,父亲回来,给了她和姐姐一大叠的金圆券在手上玩,那时通货膨胀,金圆券已随时在贬值,两个小孩玩钱玩得高兴,忽听家中老仆人流泪说,就要逃难到台湾了。

《红楼梦》是三毛一生的灵物,三毛五岁即读《红楼梦》。此说令人甚惊,一般五岁的女孩,汉字未必认识两个,比较肯定的是三毛11岁看“红楼”。她11岁半的时候,念小学五年级,在课堂上,把《红楼梦》藏在裙子下面偷偷地读。她自己的文字说:

读到了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当我看完这一段时,我抬起头来,愣愣地望着前方同学的背,我呆在那儿,忘了身在何处,心里的滋味,已不是流泪和感动所能形容,我痴痴地坐着,痴痴地听着,好似老师在很远的地方叫我的名字,可是我竟没有回答她。老师居然也没有骂我,上来摸摸我的前额,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默默地摇头,看着她,恍惚地对她一笑。那一刹那间,我顿然领悟,什么叫做“境界”,我终于懂了。

那时候的课业尤其是算术已经加重了,三毛被课业逼得没办法,实在喜欢课外书,常在课堂上读小说,小学六年级生活非常紧张,还偷看完一整部《射雕英雄传》,看完并不浪费时间,“这种书看了人要发呆个好多天醒不过来。”(三毛《背影》“逃学为读书”)。

她运气不差,这么猛看课外书,发榜时还考上省立女中。

初一成绩差强人意,名次中等。夏天,父亲晒大樟木箱,一堆旧衣服下,尘封了她父母遗忘的一套套中国通俗小说,薄竹纸、白绵线装订、书前几页有毛笔画出的书中人物,这些是《水浒传》、《儒林外史》、《今古奇观》等。

那时她又倾尽零用钱,在租书店租了所有俄国小说家的书,《复活》、《罪与罚》、《死魂灵》、《战争与和平》、《卡拉玛卓夫兄弟》、《猎人日记》、《安娜·卡列妮娜》等,这些都是要限时归还的,她就在老箱子里的中国古典小说与租书店的俄国小说之间,交相挣扎,两边都想看,忙得不得了。

初二那年,连上学放学在公车上,三毛都抱住司机先生身后的那一根大横杠,专心读着手上的“闲书”。接着,她又在大伯父的书架上找到了《孽海花》、《六祖坛经》、《阅微草堂笔记》,还有《人间词话》。也看租来的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

三毛着迷读小说,第一次月考下来,四门功课不及格。

在父母亲的劝告下,勉强收了心,开始用功,想迎头赶上,每一门课都认真地背,每道数学习题都背,考了三次数学都满分,遭到数学老师怀疑,发生了吃鸭蛋受辱的事件。

受辱以后的一段时间,她还勉强去上学。省立女中就是后来的北一女中,学校是米黄色的平顶,站在校门口,她一望见那黄色平顶,就又想走了,去做她想做的事。她背了书包,搭公车,到六张犁公墓。

往后的日子,她在六张犁公墓、阳明山公墓、北投陈济棠先生墓园,以及市立殡仪馆附近一带的无名坟场游荡。

逃学去坟场并不好玩,尤其是下雨天,“世上再没有比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的人。”

父母不知三毛已不上学,每天一样给饭钱,她把钱存起来,到牯岭街当时的旧书店,买下第一本自己花钱买的书:上下册的《人间的条件》。

旷课两三天,三毛还会去上一天的课。等老师看见她了,再失踪个三五天。

逃学时光她完全释放自己,念她想念的书。

接着,学校寄信给家里,逃课的事不得不落幕了。

P28-38

序言

三毛的风貌与心灵

文/陈宪仁

三毛传奇的一生,在她身前身后,都是许多人津津乐道或念念不忘的。有关她的生平,读者早从她的作品中,耳熟能详。在她死后,出版界也出了不少她的传记,足见她的魅力与影响历久不衰。

作为三毛的好友,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则以喜,一则也不免有忧。喜的是那么多的人仍在关爱着她,忧的是不少的传记文章,并没有经过严谨的查证、访谈,其中有不少的谬误,恐将以讹传讹。

三毛自从以有趣的作品、精彩的演讲风靡大众,掀起“三毛热”后,便已受了盛名之累,不时遭受莫名的批评:轻者是将作品与真实混而为一,据以指责三毛的言行或为人;重者,则连三毛的作品都未读过,就以想象捏造事件、歪曲事实,无端诋毁。

对于这些不愉快的传言,三毛身前大都默默承受,不置一辞;亡故后新增的流言,当然更无法辩驳了。

在我心中,三毛只是个有才气、有真性情、执著文学的平凡人而已。在世时,她谦虚地在你我居住的巷弄里生活,用热爱的文字,抒发她的心情、观察她的世界。

读者从她的作品里,获得了心灵的快乐、感染了悲悯的情怀,随着文字或笑或哭,随着情节颠倒着迷,这是文学给人的力量。顶多,她就是多个“作家”的头衔罢了!

就因为写作一直是她的志趣,所以年轻时虽然在不少画展中得过奖,她还是选择“弃画从文”。在她从撒哈拉沙漠以“三毛”为名,寄出第一篇文章后,更把写作视为生活,即使在颠沛流离中,在亲人死别里,都未曾暂歇她的书?写。

她不仅写异国的风土人情、儿女私情,也写民族的冲突无奈、时代的悲欢离合;不仅写人性的善良博爱,也写人性的贪婪阴险;甚至于自己的猜疑、忏悔,在作品中也不时流露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作家,是周遭可感可亲的人。要认识三毛,不必有偶像崇拜的心情,更不要带着忌妒不平的心;读她的文章,就把它看做真真切切的文学作品,看她的人,就把她当做你我的姐妹或朋友。

这本《三毛》,无论文字或图片,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正是这样的目的。特别的是,这是我所知,曾用心、深入访谈三毛家人、亲友,作过大量资料搜罗和查证,对三毛生活作出最真实记录的书。从中可以了解三毛的成长历程、生活态度、浪漫爱情、写作精神,以及三毛文字背后的故事和三毛的个性与为人。

翻开它,就像面对三毛这位平凡可亲的女子,看到她的丰姿面貌,进入她的心灵世界。

陈宪仁

从1976年起担任明道文艺杂志社社长迄今将近30年,为台湾文学杂志最资深主编。编纂有《好书书目》、《三毛家书集-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等。

后记

此书前后历经七年时间筹划。

最初的设想来自于对众多掺杂虚拟与未经授权行为的传记的出版,所引发的坊间对于三毛本人的各种不同的猜测与不良后果的不满。我们设想用自己的行为来制造与创造一种全新的公立传记:有授权,有家人参与,有尊严的写作方法、有法律的基本方式,有公正的历史心情等等。

基于此的写作理想,使我们在写作中由一己之力的设想变成了一个集体的行为艺术。因为三毛思想疆界的广阔与她行走的世界的无远弗界,令我们只能各负其责,各出己力,然后形成一本基本完整的传记。而这本书从地理上来区分,是一本由北京与台北方面的学者与作家、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次跨地域的行为艺术作品。

最初是这样的:1994年我们邀请时任台北《印刻》杂志副主编陈文芬女士一起撰写本书。用“原乡人”心态、原乡背景甚至原乡语言创作本书,成为我们编撰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后,我又邀请我的朋友,中央社记者冯昭与方旭先生参与,他们承担了大量的采访陈家人的任务。三毛的姐姐与弟弟陈杰先生对我们的采访与写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原本要进行的一次简单的撰稿的行为,最后因内容的增加,而变成了《三毛地图》部分。两位陈家人带我们参观与拍摄了三毛几乎所有的旧居。最令我们备受鼓舞的是陈家与皇冠出版社又授权我们使用了诸多私家图片,使本书更增加了独家与权威性。最后我们还冒昧使用了根据对三毛大姐陈田心小姐的专访的录音整理成的文章作为代序,在此也一并致谢。而在采访过程中,陈宪仁先生也提供了诸多方便,并允准使用诸多图片。而使本书增色巨大、最后找到灵魂的是台北著名学者南方朔先生,他欣然为本书作序,使我们大受鼓舞。

这本书也是一次对于三毛图像的集合。我的朋友肖全曾在三毛最后一次来大陆时,在成都拍摄了三毛的一个图片故事。他参与到了我们这本书中,相信这也是这个才华超卓的哥儿们的一个用图像完成的向三毛的致敬礼。

这本书的制作牵涉到了包括诗人楼河、作家沙林在内的诸多朋友,他们的参与使本书得以在1995年,三毛辞世15周年时,出版了那本曾引起各方关注的《三毛私家相册》。因为试图通过一本书展现她的丰富的一生,使我们舍弃了许多重要的文字与图片。而那些珍贵的图片与文字,一直生长在我们的心里。在这本书出版后,我就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方式,来弥补那些失去的华章。

在那次重要的纪念活动后五年,我们终于找到了新的机会。

在三毛去世20周年之时,我们决定重新撰写关于三毛的传记。这次我们决定为她出版两本独特的书:一本是《三毛1943—1991》,这将是一本由珍贵的图片与文字组成的她的一个优雅的传记。第二本是为那些曾受过三毛影响的读者所提供的一本《三毛私家地图》,这是一本地理传记,由她去过的地方与曾经生活过的时间与故居组成。这本书将会为那些去台湾省的读者提供一个文化地理的参考地图。

两本书的编辑历时长久。在此感谢本书的特邀编辑时光与王宝生、编辑苏红雨,设计师杨林青。他们提供了对这两本书的不同的视角。

特此以本书向各位参与本书的朋友致谢。

特此以本书向三毛致敬。

2010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三毛在台湾,其实已不是单纯的作家而已,毋宁称为“三毛现象”、而所谓“现象”,必然是她具有某种能够反映时代共同需求的特性。而今离当时三毛崛起文坛已逾二十年,时光荏苒,无论我们怎么看待三毛这个人,她作为特定时代具有表征意义的代表人物这一点,终究是无法被磨灭的,自由自在地流浪,乃是人们亘古以来的一种梦想,那种自由不也是你我所渴望的吗?

——台湾著名学者 南方朔

这本《三毛》,是我所知,曾用心、深入访谈三毛家人、亲友。做过大量资料搜罗和查证,对三毛生活做出最真实记录的书。从中可以了解三毛的成长历程、生活态度、浪漫爱情、写作精神,以及三毛文字背后的故事和三毛的个性与为人。

翻开它,就像面对三毛这位平凡可亲的女子,看到她的丰姿面貌,进入她的心灵世界。

——三毛生前好友 陈宪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毛(1943-199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师永刚//陈文芬//沙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6893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