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海派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王唯铭对一切距自己遥远的事物,都保持着一种追逐的姿态。他自己将这一举动称为“窥视”。书中几十幢建筑,都是从这“窥视”开始的。这些建筑是温情的,王唯铭说他在关注建筑空间结构的同时,也关注建筑主人的故事,他向记者坦言:“我不是建筑师,但我是一个作家,我始终相信建筑就是一种生活,于是我这么写了。”

内容推荐

庞大体量的建筑崛起于上海四方,它们无一例外地被水平与垂直这两个向度所表述。水平向度上,我们看到许多精彩的新空间形式联接了老上海精妙的水平向度建筑;垂直向度上,超高层这种新空间形式的生成,成了164年以来“海派建筑”变迁的主流,这由超高层新空间在物理意义上的不断攀登——从1933年的国际饭店到1984年的上海宾馆到1998年的金茂大厦到2007年的环球大厦——得到确证,不断上升、不断成长、不断冲刺,这是164年以来“海派建筑”呈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现实,这也是164年以来发自这座城市内心深处的一种隐秘而强烈的欲望。

目录

总序

楔子

第一章 四堵墙内如此“暴美”

 第一节 极力风格的上海民居

 第二节 在西部别墅看花

 第三节 公共空间中的“暴美”

第二章 历史总是从容不迫

 第一节 “海派建筑”石库门

 第二节 烈士们曾在这里盘桓

 第三节 那些香气四溢的女人

 第三节 此刻域外:从“埃菲尔”到“法古斯”

第三章 “万国博览会”——铺陈

 第一节 “从远东到白令海峡最好的建筑”

 第二节 李家庄凤凰涅槃成外滩

 第三节 大班们的迷人行宫

 第四节 此刻域外:狂热的《走向新建筑》

第四章 向上的欲望和野心

 第一节 对高度的“上海式沉醉”

 第二节 沙逊人厦“恶斗”中国银行

 第三节 让你掉了帽子的国际饭店

 第四节 枭雄们的“营寨”

 第五节 裴多斐的老乡

 第六节 此刻域外:芝加哥“恶斗”纽约州

第五章 寒意紧逼的日子

 第一节 不幸流产的“大上海”

 第二节 迷狂的上海电影院

 第三节 临界点之后

 第四节 此刻域外:逃亡的大师与成长的少师

第六章 好好坏坏的开始

 第一节 “零度”以下的上海

 第二节 人道主义的盛器

 第三节 “走调的一条街”

 第四节 此刻域外:粗野的“马赛”与文雅的“湖滨”

第七章 艰难岁月黯然呼吸 

 第一节 孤独的“大厦”与停滞的“饭店”

 第二节 总算有了“徐家汇高层”

 第三节 生活不会永远平庸

 第四节 此刻域外:定格在“西尔斯”

第八章 复苏中的那派生机

 第一节 国际饭店不再是“大哥大”

 第二节 对外滩轮廓线的“摧毁”

 第三节 贵族的“雁荡”与平民的“曲阳”

 第四节 此刻域外:为现代主义而竖的“墓碑”

第九章 上海活力洋溢

 第一节 是迷宫也是伊甸园

 第二节 约翰·波特曼来了

 第三节 “八年磨一剑”

 第四节 “核反应”前的临界点

 第五节 此刻域外:摩天高楼亚洲大转移

第十章 大潮已临

 第一节 农田中开始的革命

 第二节 你争我夺的高度

 第三节 多样单一的风格

 第四节 不事声张的日夜生活

 第五节 此刻域外:城市这个容器

第十一章 墙顶风云越发激荡

 第一节 五个不同凡响的方案

 第二节 摩肩接踵的超高层

 第三节 高技主义在上海露脸了

 第四节 一面后现代主义大旗

 第五节 此刻域外:你啊,德方斯

第十二章 收获时节不止秋季

 第一节 继续生长的“高上海”

 第二节 水平向度百花盛开

 第三节 “我仿佛摸到了天空”

 第三节 顶级富豪把玩“总统套房”

第十三章 海派文化视野中的上海建筑

 第一节 新上海空间烂漫依然

 第二节 保罗·戈德伯格在一边说

 第三节 摩天楼让我们丧失了什么

 第四节 为上海而做的审美辩解

跋 郑家尧

后记 呼啸、呼吸与深忆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告别郑宪、李芸与他们各自的“海派风格”的居所之后,让我们来相识一个新的人物,相识陆新和先生。

如果说郑宪先生的“四季晶园”和李芸小姐的“证大家园”是“海派建筑”在其164年变迁、发展中的逻辑一环,那么,陆新和先生的“长堤花园别墅”则是这个逻辑环节中的重要一段。因为,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花园别墅这种特别的“海派风格”样式的建筑便在上海生生不息,它们或真实或虚幻地记录了海上名流们的种种精彩纷呈的往事,至今我们还可以在丁香花园中体会到权倾朝野的李鸿章对他的宠妾的那份深情,我们还可以在马勒别墅中感受马勒当年对爱女的那种感情,我们还可以在瑞金宾馆的大草坪上共同沉浸在马立斯对让他在上海滩一举成名的马儿的痴情中。至于上海中产阶级在适合于他们各自身份的别墅中生活的种种细节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当我们漫游在上方花园、新康花园、陕南村、新华别墅等地,只要我们有着充分的想像力,我们就可以想象60年前的西方大班或东方买办,他们在这些西班牙风格、英国乡村风格的别墅中享受春日上海的和煦、秋季上海的澄明,我们还可以想象他们在这些别墅间遛着约克夏、巴伐利亚牧养犬的闲适、写意的情景。而当我们收回自己的想象,将目光落定在上海青浦徐泾镇一边的“长堤花园别墅”,落定在某号主人陆先生时,我们便明白在当年的上方花园与今日的“长堤花园别墅”之间的或隐或显的那丝联系。

我还是从陆新和先生的历史说起吧。

祖籍无锡的陆新和身份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讲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的口才尽管还没有达到口吐莲花的程度,但出口成章显然已是绰绰有余。当然,仅仅出口成章显然无法为我们陆先生带来“长堤花园别墅”中的一个单元,甚至无法带来其中一个房间。某种意义上,陆先生之所以独标一格乃是早在16年前,即1991年便看到了上海广告业的无限可能,而决然加盟新思维广告有限公司与在“喔喔奶糖”的创意、推广上掘得的第一桶金子,其实便是陆先生今日进入“长堤花园别墅”的最初前提和必要前提。

关于陆新和先生在广告界中如何长袖善舞,如何将他的“丰偶”品牌做成教育培训行业中的老大、老二地位,我们这里不一一列举,有一点相当明了,陆先生在“长堤花园别墅”中拥有一幢370平米的独栋别墅加一个开阔达800平米的花园,这一切与他资本积累的才能有着显然的关系,现在,让我们还是回到陆先生个人私密空间的变迁历史中去。

1991年,正是陆先生刚刚加盟新思维广告公司的当儿,那刻,他居住于大普陀地区的甘泉一村。

以传统的上海地域文化视角来看,这个地段着实一般。换句话说,1843年11月17目之后,巴富尔先生和他的继任者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以李家庄为中心,如何稳健而强硬地将租界地盘向左方、右方和正前方这三个方向扩展,那时,他们没有任何兴趣于李家庄之外三公里地域,后来,他们也没有任何兴趣于李家庄之外十公里地域,所谓的“十里洋场”也就到静安寺为止。但这仅仅只是传统的上海地域文化视角,对1991年的陆新和来说,他应该十分感谢生活对他的格外恩宠,因为上帝让他在这个时候已经拥有了甘泉一村一个有着55平米建筑面积的两房一厅。在这个私密空间中,他在稍小的一个房间的地板上放了一个席梦思,以此表示他不拘一格的游子情怀;他在一个稍大的房间中摆放了一排书柜,书柜里有着诸如《这是我的立场》这种不同寻常的书籍,以此表达他从来的独特格调和独特趣味;两房一厅的那个厅尽管不足5个平米,然而,一张5000元左右价格、在当时可算十二分昂贵的实木餐台满满当当地放在中央,附带说上一句,16年后,当陆新和先生拥有了370平米的“长堤花园别墅”,他依然郑重其事地给这张实木餐台留了一个空间,由此可见过往岁月留给他的记忆有多深刻。房间里还有着一个独立的卫生间,卫生间里有着一个在当时来说还算稀罕的热水器,单身汉子陆新和在城市名利场中奔波一番之后,每每夜半时分回到家里,有滋有味地享受起单身贵族的生活,尽管,他那时经常哼唱的是老崔的《一无所有》,或者,罗大佑的《你的样子》。

我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尽管陆先生其时壮志凌云,但他显然不会料到未来“长堤花园别墅”的壮丽情景,即使当他告别甘泉一村,乔迁“建德花园”,在1998年,一下子超前拥有了200平米的私密空间,他都没有瞭望到未来的“长堤花园别墅”。空间可说是十二分阔大,俨然已是单身贵族的陆新和一人享受200平米的豪华复式房,他将共和国对小康社会的描述提前翻了几番。但空间阔大显然还是没有能够掩饰地段的粗糙,与甘泉一村相比,甚至是越发地粗糙,沿着金沙江路一路而去,直到大普陀的临界地块。对陆先生来说,“建德花园”唯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52万人民币买入的房子最后以150万人民币抛出,在“建德花园”的进出上,陆先生享受了上海乃至中国房价疯涨的所有好处,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文化商人的过人之处。

P8-10

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造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旧多有滩、渡、浜、泾、汇、河、桥、塘、浦、湾……这都在向人们证明,是水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

海洋是美丽而壮观的。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是海洋水面,如果称地球为“水球”也不无道理。海洋是广阔而有边的,是深而可测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任你怎样为之赞美都不会过分。

海在洋的边缘,临近大陆,便于和人类亲密接触。我国的万里海疆,美丽而且富饶,被誉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鱼仓、盐类的故乡,孕育着宇宙的精华,激荡着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样为之歌唱都不会尽兴。

上海是海。是襟江连海的不息水流造就了上海,更是水滋养了上海,使这座城市孕育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上海,就没有这座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没有海派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就没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荣发达。今后,上海的发展还要继续做好这篇水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上海是海。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兴城市,不同于在传统城市基础上长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1 845年开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万,经过百年的发展,人口猛增到500多万。据1 950年的统计,上海本地原住民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 5%,移民则高达85%。上海的移民,国内的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国际的虽来自近四十个国家,但主要来自英、法、美、日、德、俄,其数量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一个多世纪中,上海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如下几次:

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孤岛期间,仅4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

解放战争期间,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增势之猛,世界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生了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长势头也很猛,现在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800万,此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600万。每年春运高峰,车站码头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是海。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美誉,现在是越来越名副其实了。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表情。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无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屋,还是按照欧美风格设计建造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包括集中于南京路外滩的建筑群,和分布于各区的多姿多彩的别墅洋楼,诸如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现已列入重点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就达300多处,或者是后来建造的如原中苏友好大厦等,都在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演奏着上海社会发展进步史上的一个个乐章。

上海是海。上海人讲话多有南腔北调,还有洋腔洋调。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土语十分丰富。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上海这个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人口的多元化,自然带来了语言的多样化,中国各地方言和世界各国的语言大都能在上海听到。

上海是海。上海人的饮食,可谓多滋多味,菜系林立,风味各异,川帮、广帮、闽帮、徽帮、本帮……应有尽有;西菜、俄菜、日本菜、印度菜……数不胜数。

上海是海。上海的戏剧舞台百花争艳,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歌剧、舞剧……剧种之多,阵容之齐,在国内数一数二,在国际堪称少有。浙江嵊县土生土长的越剧在上海生根开花,走向全国;而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则别具一格地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成功……

上海确实就是海!

海派文化姓海。

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根深叶茂、顶天立地的大树,巍然屹立,万古长青,枝繁叶茂,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国土,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一种说法耐人寻味:看中华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华文化两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要到上海去。当然,比喻总是蹩脚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多的中国地域文化。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海派崛起,云蒸霞蔚,日趋明显。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输入,如1 865年1O月18日在南京路点亮第一盏煤气灯,从此上海有了“不夜城”之名,1881年英商自来水公司成立,次年在虹口铺设水管,开始供水……东西方人与人、文化与文化整体接触,尤其是租界上“华洋杂处”、“文化混合”,虽然于我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客观上却是引进西方文化早而且多,使上海成了“近代化最成功的地方,市民文化最强大的城市”,往往统领风气之先。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随着上海发展而发展的,是客观存在,有客观规律,我以为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萌芽时期:1845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1845—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成熟时期: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唤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当前,海派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这样那样前进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弱点,这是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对待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呢?我以为主要有:

一是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河。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

二是创新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则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特别是在“孤岛时期”,租界内某些殖民文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需要加以清醒地辨别,区别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综合性,是复杂的体系,不应该要求纯之又纯,水清无鱼,那就不成其为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容并存,以致落后、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在以往那特定历史时期,也夹杂其间,怎么能用这些来对今天的海派文化说事呢。

五是商业性,海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其适应市场的商业性都有不同的表现。上海人往往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敏感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我认为,海派文化的“派”,既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帮结派的派,更不是其他什么派。千万不要“谈派色变”,也不必对“派”字讳莫如深,远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联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讲派别!不,我们这里所说的海派文化,是反映上海文化风格的最重要流派。我国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吴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京剧有麒派、尚派等等,越剧有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都是戏剧艺术的流派,流派纷呈有何不好。

我认为,海派文化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海派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既不要一提到海派文化就沉醉于上世纪50年代怀旧情调中,也不要一说到海派文化马上就和当年的流氓、大亨、白相人划等号。应该看到,经历了漫长时期的风雨淘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派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海派文化发展的至高境界,我想就是“海派无派”,正如石涛先生所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应该要为海派文化向至高境界发展而不断努力。

时代呼唤《海派文化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是历史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世界,我们伟大祖国亿万人民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团结奋斗,中央要求上海搞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四个率先”作用,还要继续搞好在浦东的综合改革试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要主动热情地为争取办好中国201 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而努力。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上海,为了全面了解上海、正确认识上海,都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新的准确而完整的图书资料。国内各兄弟省市的同志也有这样的愿望,新老上海人同样都有这个要求。可以说,编辑出版一套系统介绍海派文化的丛书是当务之急。

《海派文化丛书》必须力求准确系统地介绍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经有过争议,如今也还是仁者见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我们编纂者则要严肃而又严格地正确把握,既不要过于偏爱,也不要执意偏见。近年来,由于上海大学领导的重视和不少专家学者热情支持,已经举行了多次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汇编出版了五本论文选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欢迎,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版好这套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的创作、编辑、出版工作一经动议,就得到作家、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得到上海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文汇出版社等大力帮助。我相信,《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上海的建设增强精神助雅力,同时,也可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而又图文并茂的图书。

我谨代表《海派文化丛书》的作者、编者、出版发行者,向所有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向读者和收藏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向读后对本丛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朋友鞠躬致敬!

是为序。李伦新2007年5月于乐耕堂(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后记

        呼啸、呼吸与深忆

有一个情景至今于我还是那么地难以忘却。

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是阅读莫泊桑、小仲马等人的小说还会被社会视之为一件非常暧昧事情的时期,有个晚上,我来到徐家汇一带,想亲眼看看被当时我的许多同事反复谈论的那一排高楼。

语言无法表述我当时的情感,那种在罕见的体量、尺度中被眩晕的情感,在逐渐浓重的暮色中,在将要暗淡的霞光里,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如同史前期怪兽一般地伫立着,它们的身影在即将黑暗下来的天宇中显得那么宏大、凝重和神秘。

是的,是神秘,一种在那个时代震撼我们心灵的神秘。这些如此巍峨壮观、气势宏大的建筑,它们的深度和力度对70年代的我们来说有着不可思议的意味。

这是我所居住的城市以它空间形式唤起我无穷联想的一个实例,当然,它不是第一个实例。因为在这之前,一个叫约翰·根室的美国作家在《亚洲内幕》中对老上海建筑的描写已经微妙地影响了我,而伫立在外滩的那一排高低错落的高层建筑也以物化的形式在我孩童时代无言地打动了我,虽然,当时的我并不理解这些建筑上繁复、错综的装饰所营造的折衷主义风格,也完全无知于那被伟大的古罗马建筑大师维特鲁威规定了的、但在2000年以后被勒·科布西埃们愤怒抛弃的古典柱式。

过去的上海(这个“过去”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期)在高层建筑上几乎没有什么令我们视觉愉悦的东西,更不用说令我们的视觉特别的迷惑了。

陈旧的(假如不说是破烂的)水平向度的石库门建筑在我们的视野中一路绵延而去,叫作瑞华坊、梅兰坊的旧式里弄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童年岁月、少年时代和青年时期,当我们每日每时生活在这些红砖墙堆砌而成的城市建筑中时,却不知道这些红砖墙间深刻地烙下了这座城市自1843年11月17日开埠以来的历史印迹,我们也同样不知培养着今天的保尔·柯察金们的所在地,就是当年上海滩著名大班马勒先生为他爱女一个梦境所作的别墅,而所谓的“瑞金宾馆”其实只是当年名噪上海滩的马立斯先生的私家花园。在风云激荡的1966年,成人们紧张地在“革命”与“保守”之间作着选择,我们却无拘无束地穿行在复兴中路与重庆南路交界处的地域中,隔着围墙打量着那些舒适而阔气的房子,我们看见高高墙面上有着突出的鹅卵石,发现底下墙面上的鹅卵石已被人们剥去。我们并不知道它们各自的风格,只以“花园洋房”笼统地称呼着它们。当然,我们也有自己薄弱的想象力,我们想象着这些房子中的铸铁浴缸、柳桉木护墙板和到了冬天会冒出浓烟的壁炉,这种想象力中已经掺杂着来自我们少年时代的阅读经验:皇村的校舍、梅思金公爵的府第以及被冬雾包裹着的叶卡捷林娜女皇的彼得堡。

我们始终生活在水平向度的建筑中,在现实和想象的意义上。红砖墙石库门让我们有一种苍老、柔和的感觉,而“花园洋房”则让我们在深感困惑的同时又有着一种淡淡的漠然,因为,在潜意识中,我们知道,这些过分考究的房屋属于另外一个阶层,它们距离我们真实的生活是何其遥远。

最有意思的是垂直向度建筑,那些上海的高层与超高层。我们当然没有任何可能去占有这些建筑,哪怕在想象的层面上。但尽管如此,在内心中,我们依然渴望着垂直向度建筑带来的深刻刺激。

60年代后期那些阳光灿烂的早晨,当我推开家中四楼后窗户迎着柔和的晨风打量这座城市时,在连绵不绝的坡屋顶后面,总会看见那在天际深处耸立着的“24层楼”,一直要到许多年以后,我才真切地知道它与一个匈牙利男人的雄心有着不解之缘,但当时我只是被它雄伟的尺度、浑然的体量所蛊惑和麻醉,我会长久地注视着这幢建筑,想象着那里面正展开的故事和情节。

岁月流逝而去。终于,在垂直向度建筑上,这座城市开始了让我们视觉愉悦的变化,最先是耸立在徐家汇附近的九幢高楼,随后是散落在城市各处的零星高楼,它们孤独地耸立在上海80年代的天空下,光光的马赛克墙面令我们欣喜,而挺拔的身姿更让我们激动无比,我们几乎不假思考地就对它发出了咏叹,我们来不及打量在这些建筑里面包含的致命缺陷:不够宽敞的卧室、逼仄的厨房以及丧失回旋余地的卫生间,没有厅的概念,若干年以后,有人将这种空间称之为“空中鸟笼”,诅咒着在这样狭窄空间中被捆绑的不幸命运。

随后,城市在垂直向度上的变化进入了最为生动的时期,那么多的民居高楼从80年代的中期直到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带着这个时代的梦想,急切地、不可遏止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以50米、60米乃至70米的高度,几乎是强制性地闯入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个城市中的部分男女住进了这些高楼,在离地七八十米的高度上,他们心旷神怡地嘹望上海,他们中特别有想象力的还会联想开埠以来公和洋行、德和洋行给城市留下的建筑遗产。

与此同时,上海市民还在上海宾馆的高度、瑞金宾馆的密斯式风格、华东电力大楼的准后现代主义作派以及上海商城的约翰·波特曼东方情结面前神不守舍着,他们充分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在80年代以后所表现出来的蓬勃活力,他们对自己家园的不断长高和不断更新有着一种可以理解的骄傲。

现在,人们再也不会在某一个深夜徒步来到漕溪北路的9幢高层前,为了它表现出来的体量而魂不附体;也不会在某个白昼登上上海宾馆的顶层,遐想自乌达克以来上海在高度上的历史性突破。27年间,我们城市拥有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已达到不可思议的几千幢,建筑文化上的伟大试验也早在虹桥、陆家嘴两个地域中进行,上海在超高层上的成就更是以SOM的金茂大厦和KPF的环球大厦让整个世界也打了一个寒战。

在历经了两次的审美滞后(折衷主义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我们城市在垂直向度上的巨变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虽然,人们中特别富于小布尔乔亚情调的开始以“钢筋森林”、“水泥洞窟”、“玻璃盒子”等等字眼来形容城市新近产生的摩天大楼,而他们中特别有批判激情的男女更是将不满投掷于城市的摩天高层中:我们需要这么多的高层建筑吗?如此之多的高层建筑在未来的时代里是否会成为人性丧失的一种象征,在高层与超高层一边,这座城市已经并将继续丧失什么重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磅礴的变革过程,一个有着164年时间长度的浩瀚的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城市空间在历史性的蜕变中,有着时代暴力下的审美谋反和时代活力中的审美叛乱,能够表达这样一个过程,是我们渺小生命中的一次荣幸,也是我们渺小生命中的真正渴望。

由此,我开始了对“海派建筑”在一个多世纪中变革历程的追踪。在这样的“追踪”中,我试图还原在特殊历史时期中上海所涌现的折衷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建筑事件,同时,指出这么一点,建筑师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倾向同样可以决定一个时代的建筑风貌。此外,我始终坚持的是,同时期西方正在发生的建筑革命是我们城市建筑变革的比照背景和比照尺度。已有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事实都这样告诉我们,没有这样的比照背景和比照尺度,我们会进入建筑审美的盲区,我们将不可饶恕地混淆历史和现实中一些最为基本的事实。

某种意义上,我把这次写作当成一次“探险”,因此,我始终牢记着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天才的埃罗·沙里宁的话语:“我希望在我的部分建筑中能够包含某种永恒的真理。”写作也是如此,当你面对的是一座有着164年浩瀚的建筑历史的城市,“某种永恒的真理”正是城市写作者在另外一种意义和另外一种层面上必须努力追求并最终达到的境界。

最后,我深切地感谢我工作的单位,感谢上海青年报以吴烨宇为代表的编委会对我的写作的全力支持;也特别感谢上海文汇出版社总编辑桂国强先生和上海文汇出版社第四编辑室张衍先生,桂先生赋予我一次深入探索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林林总总“海派建筑”的机会,张先生则帮助我将这种探索转化成了可供阅读的文字。

王唯铭

2007年3月19日19点30分

于上海康健公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海派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唯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1918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5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5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