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与巴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峰峦。《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无双的精品,以其独特的拱门式结构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力,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女主人公安娜的形象也被认为是文学领域至今未被超越的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

内容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附录:《安娜·卡列尼娜》各章内容概要

试读章节

奥勃朗斯基凭着一点小聪明,在学校里书念得不坏,但他常常偷懒,又喜欢淘气,因此毕业时名次还是排在末尾。他生活放荡,年资不高,却在莫斯科官厅里担任一个体面而且俸金优厚的官职。这个位置他是通过妹妹安娜的丈夫阿历克赛·阿历山德罗维奇·卡列宁的关系谋得的。卡列宁在部里身居要职,奥勃朗斯基的官厅就隶属于他那个部。不过,即使卡列宁不给他的内兄谋得这个位置,奥勃朗斯基通过其他许多亲戚——兄弟、姐妹、从表兄弟、从表姐妹、叔伯、舅父、姑妈、姨妈等等——的关系,也可以弄到这个或其他类似的位置,每年约莫有六千卢布俸金。他需要这笔进款,因为他的妻子虽说有大宗财产,他自己经营的事业却总是很不顺手。

奥勃朗斯基的亲戚朋友极多,莫斯科和彼得堡几乎有一半人认识他。他生于炬赫的官宦世家。官场里上了年纪的人,有三分之一是他父亲的朋友,从小就认识他;另外三分之一是他的知交;再有三分之一是他的老相识。这样,地位、租金、租赁权等尘世福利的支配者都是他的朋友,他们是不会把一个自己人忘记的。因此,奥勃朗斯基要弄到一个肥缺并不太费力。他只要不固执己见,不妒忌,不同人吵架,不发火就行,而他生性随和,素来没有这些毛病。要是人家说,他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肥缺,他会觉得可笑,再说他也没有什么非分的要求。他所要求的只是领取跟他的同年人一样的俸金,因为他任这类官职绝不比别人差。

凡是认识奧勃朗斯基的人都喜欢他,不仅因为他善良乐天,诚实可靠,还因为在他的身上,在他英俊健康的外貌上,在他闪闪发亮的眼睛,乌黑的眉毛、头发和白里透红的脸上,有一种招人喜爱的生理上的力量。“哦!斯基华!奥勃朗斯基!是他来了!”谁遇见他都会这样笑逐颜开地叫起来。即使有时同他谈话并不特别有趣,但到了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遇见他还是很高兴。

奥勃朗斯基主管莫斯科那个官厅已有三年,他不仅获得同僚、下属、上司和同他打过交道的一切人的好感,而且受到他们的尊敬。奥勃朗斯基赢得他的同事普遍尊敬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他由于知道自己的缺点,待人接物极其宽大;第二,他的自由主义不是从报上学来,而是天赋的,因此很彻底,本着这样的自由主义思想,他对人一视同仁,不问他们的身分和头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对职务总是很随便,从来不卖力,也从来不犯错误。

奥勃朗斯基到了官厅,在毕恭毕敬的看门人陪同下,挟着公事包走进他的小办公室,换上制服,这才走到办公大厅里。全体文书和公务员纷纷起立,快乐而恭敬地向他鞠躬。奥勃朗斯基照例走向自己的位子,一路上跟同事们——握手,然后坐下来。他先讲几句笑话,讲得很有分寸,接着开始办公。办公时应保持多少自由、随便和礼节,才能使大家愉快地工作,这一层奥勃朗斯基比谁都懂得。秘书像其他官员那样,愉快而恭敬地拿着公文走过来,并且用奥勃朗斯基所提倡的没有拘束的亲昵语气说:

“我们终于拿到奔萨省的报告了。这就是,你要不要……”

“终于拿到了?”奥勃朗斯基用一只手指按住公文说,“哦,各位……”办公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不知道,我这个长官半小时前还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呢!”他一面煞有介事地低下头听报告,一面想,但眼睛里含着笑意。办公要持续到两点钟,这以后才能休息和进餐。

不到两点钟的时候,办公厅的大玻璃门突然打开了,有一个人闯进来。坐在沙皇像和守法镜下办公的全体官员,看到有机会松散松散都很高兴,纷纷向门口回过头去。但看门人立刻把闯进来的人赶了出去,随手把玻璃门关上。

等秘书读完公文,奥勃朗斯基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按照时髦的自由主义作风,就在办公厅里掏出一支烟,往他的小办公室走去。他的两个同僚——老资格的官员尼基丁和侍从官格里涅维奇跟着他走去。

“吃过饭还来得及办完。”奥勃朗斯基说。

“当然来得及!”尼基丁说。

“福明那家伙是个十足的骗子手。”格里涅维奇说到同他们正在办的案件有关的一个人。

奥勃朗斯基听了格里涅维奇的话皱皱眉头,表示不该过早地下判断,但一句话也没有说。

“刚才闯进来的是谁?”他问看门人。

“大人,有个人趁我一转身,问也不问就钻了进来。他要见您。我说,等官员都走了,再……”

“他在哪里?”

“大概在门厅里,刚才还在这儿走来走去呢。哦,就是他。”看门人指着一个体格强壮、肩膀宽阔、蓄有鬈曲大胡子的男人说。那人也不脱下羊皮帽,就沿着石级磨损的台阶矫捷地跑上来。一个瘦小的官员挟着公事包正好往下走,就站住了,不以为然地望望这个跑上来的人的两只脚,然后用询问的目光对奥勃朗斯基瞟了一眼。

奥勃朗斯基站在台阶顶上。他一认出跑上来的人是谁,他那张被制服的绣花领子托住的和颜悦色的脸就更加容光焕发了。

“哦,原来是你!列文,你到底来啦!”他打量着迎面走来的列文,带着友好而嘲弄的微笑说。“你怎么屈驾到这鬼地方来找我呀?”奥勃朗斯基说。他不以握手为满足,又吻了吻他的朋友,“你来好久了吗?”

“我刚到,很想看看你。”列文一面回答,一面羞怯而愤怒地向周围望望。

“嗯,到我的办公室去吧。”奧勃朗斯基知道这位朋友自尊心很强,容易恼羞,就说。他挽住列文的胳膊,拉着他走,仿佛带着他经过什么危险的地方。

凡是相识的人,奥勃朗斯基差不多都“你我”相称;不论是六十岁的老人还是二十岁的青年,是演员还是大臣,是商人还是侍从武官,他都一视同仁,因此在社会最上层和最下层,他都有许多老朋友。这些处于社会两极的人,要是知道通过奥勃朗斯基的关系,他们之间也有共同的东西,准会感到惊奇的。他会跟随便什么人一起喝香槟酒,凡是同他喝过香槟酒的人,他都同他们“你我”相称。因此,如果有下属在场,他遇见一些不体面的“你”——他就这样戏称他的许多朋友,——他也会凭他的机灵冲淡下属不愉快的印象。列文并不是一个不体面的“你”,但奥勃朗斯基凭他的机灵感觉到,列文以为他也许不愿在下属面前暴露同他的亲密关系,因此连忙把他领到他的小办公室里去。

列文跟奥勃朗斯基的年龄不相上下,他们彼此“你我”相称也并非只是因为香槟酒的缘故。列文从小就是他的同伴和朋友。他们尽管性格不同,志趣各异,却像一般从小就熟识的朋友那样感情深厚。不过他们也像一般行业不同的朋友那样,对对方的工作,口头上也会谈论并表示赞成,心底里却总是鄙薄的。他们各人都以为自己所过的是唯一正确的生活,而别人却在虚度年华。奥勃朗斯基一看见列文,就忍不住露出嘲弄的微笑。他看见列文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不知有多少次了。列文在乡下忙忙碌碌,但究竟在忙些什么,奧勃朗斯基从来不很清楚,而且也不感兴趣。列文每次来莫斯科,总是情绪激动,慌慌张张,手足无措,又因自己这种窘态而恼怒,而且对各种事物往往抱着人家意料不到的新观点。奥勃朗斯基对他的这种态度又是嘲笑,又是欣赏。同样,列文心里也瞧不起朋友这种城市生活方式和他的职务,认为他办的公事根本没有意思,因而经常加以嘲笑。所不同的只是,奥勃朗斯基做着一般人都在做的事,笑得很自在,很淳朴,而列文却笑得不自在,有时还有点气愤。P16-19(上)

序言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也不例外,读者面对品种繁多、应接不暇的图书信息,同样面临如何选择的窘境。即便是面对数百部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经典名著,选择也一样无法回避。

2006年,美国《读者文摘》和《纽约时报》组织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评选出了世界十部文学经典。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美和澳洲的125位作家应邀从五百多部最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中评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值得阅读的十部经典。另外,《泰晤士报》还通过读者问卷调查,让英国读者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十大经典名著。在这些经典名著榜单中,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赫然在列。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代表了欧美国家最具世界性、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经典。

为了方便我国读者选择自己必读的世界文学名著,我社决定推出上海文艺版的“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在参照上述种种“十大文学经典”榜单的基础上,我们征求了国内众多实力派作家和著名文学翻译家的意见,选择了十部真正称得上“经典中的经典”的世界文学精品。同时,我们坚持“名著配名译”的原则,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以致贻害读者与后人。

我们衷心期望,放在您面前的这套“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不仅能为我国读者打开一道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大门,而且由此将读者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有益的文学天地。

上海文艺出版杜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编辑组

二○○七年八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2256
开本 16开
页数 7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1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49.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4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