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煮画多年(艺术大家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艺术大师经典文丛”中的一本,本丛书按类编排,从他们的人生成长经历、艺术师从、读书治学、天地壮游,到他们的谈艺作画、品藻鉴赏,众芳皆备,无美不臻。有空的时候,一杯清茶,一卷书香,静下心来读读这些大师的文章,就像与大师对面晤谈,能悟出许多人生的真谛。

内容推荐

本书从齐白石著作中选录了不同时期的数十篇文章,分为生平自传、世事文辞、深情怀念、点评文墨、画作品藻、题跋小语等部分,这些文章行文自由,抒情、叙事、议论常常是三位一体,生动有趣,从各方面展示了大师生平、交游、游历、艺术创作和批评等内容,具有极佳的阅读性和珍贵的文献价值。

目录

灿烂文心彰显人间大爱  王志坚

辑一 生平自传

齐璜生平略自述

白石自状略

口述自传(节选)

辑二 世事文辞

讲话

在告全世界人民书上签名前的讲话。签上我的名字/41

在举行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仪式上

答词/42

留言

观徐悲鸿小型画展后留言/43

遇邱生石冥画会/44

为东北博物馆举办齐白石画展题词/44

告白

书信

与胡沁园书/48

与郭人漳书/48

答郭葆荪索画书/49

与杨颦春书/49

与黎松庵书/49

与林畏卢书/50

与齐子贞书/51

与杨泊庐书 (三则)/51

与雪庵信/52

与李苦禅书 (二则)/52

与黎锦熙书/53

答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书/53

与张篁溪、张次溪父子书 (十三则)/53

与赵幼梅书/58

与马璧书 (四则)/58

润格

雪庵润格/60

为刘淑度所写润例/60

重订润格/61

为门人王生书润格/62

陈小溪润例/62

为门人姚石倩书润格/62

为萧松人书润格/63

门客马光奎撰文刊印作画润例/63

自订润例/63

日记

前门所见/65

天津所见/65

寄园日记/65

1919年(己未)日记/74

1920年(庚申)日记/75

1921年(辛酉)日记/76

1922年(壬戌)日记/77

1923年(癸亥)日记/79

1924年(甲子)日记/79

1925年(乙丑)日记/79

1926年(丙寅)日记/80

1933年(癸酉)日记/80

1935年(乙亥)日记/80

1936年(丙子)日记/81

1945年(乙酉)日记/81

辑三 深情怀念

祭文

门人马傅辉七月家奠,余亦祭之/85

祭次男子仁文/85

祭妻弟陈春华文/86

祭陈夫人文/88

祭夫人胡宝珠文/89

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89

忆先父/91

墓志

祖母墓志/92

大匠墓志/93

次男子仁墓志/93

祖父万秉公墓志/94

小翁子葬志/94

辑四 点评文墨

序文

借山吟馆诗草自序/97

白石印草自序/97

淑度印草序/98

白石诗草八卷自序/98

白石诗草二集自序/98

白石印草自序之二/100

三百石印斋自序/100

三友合集序/101

半聋楼印草序/101

为梅花草堂白石印存序/102

齐白石作品选集自序/102

记文

借山馆记/103

李莘夫刊印记/103

与谭三兄弟刊收藏印记/104

作画记/104

作画记/104

为陈仲甫刻印记/105

姚石倩拓白石之印记/105

题张伯任所集白石印集/106

悟园诗存记/106

乙丑诗草杂记题跋/106

画蟋蟀记/107

齐白石画集样本题记/107

写意画用色/108

批语

批自刻印/110

批孔才印草/112

批半聋楼印草/119

辑五 题跋小语

题跋之一

题跋之二

天功人力自成文

试读章节

白石自状略

生于湘潭南行百里杏子坞星斗塘老屋。八岁,始从外王父读书于白石山上之枫林亭。春雨泥泞,王父左提饭箩,右擎雨伞,负予背,朝送暮往负归。性喜学画,以习字之纸裁半张画人物,外王父尝不见许。秋来因病,读书中止,在家取账簿纸仍旧写字涂画。一日,王母曰:汝父无兄弟,得长孙爱如掌珠,以为耕种有助力人矣。汝善病,或巫医无功,吾与汝母同祷于神,叩头有声,额肿坟起,尝忘其痛苦。医谓食母乳,母当禁油腻,汝母过年节尝不知肉味。吾播百谷,负汝于背,如影不离身。今既可砍柴为炊,汝只管写字。俗语云: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时走错了人家!如是,乃将论语挂于牛角,负薪,以为常事。年十二,王父去世,父教扶犁。因力弱,复令学木工。朝为工,夜灯习画。年廿七,慕胡沁园、陈少蕃二先生为一方雅正人,事为师,学诗画;萧芗陔、文少可皆拜为师画,如是能写真于乡里。借五龙山为诗社,社友王仲言一班凡七人,谓为七子。推白石为社长,黎松庵、薇荪、雨民为诗友。识张仲飚,引为湘绮弟子。壬寅年四十二,识夏午诒、郭葆荪、李梅庵兄弟叔侄。是岁冬,午诒由西安聘为画师,教姚无双。风雪过灞桥,远看华山,识樊樊山先生,见张仲飏、郭葆荪。游碑林雁塔,浴温泉。越岁癸卯春,午诒请尽画师职,同上京师。樊山曰:吾五月当继至,太后爱画,吾当荐君(樊山为题借山图诗:宁独蛟螭隐金箧,便当彝鼎登明堂。盖欲举荐也)。由西安上京华,道过黄河,望嵩山。到京居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识曾农髯,晤李筠庵、张贡吾。五月之初,闻樊山将至,白石平生以见贵人为苦事,辞午诒欲南还。午诒曰:寿田欲赠公,以钱为寿,不如赠公一县丞,职虽小,亦朝中命官,就此引见不费一文钱。家严即升江西巡抚,君到省立即上印,也是一好顽事。白石笑谢之。过黑水洋,到上海,居越月,还湘。甲辰年四十四,侍湘绮师游南昌,七夕,师赐食石榴,招诸弟子至家,即席曰:南昌自曾文正公去后,文风寂然,今夕不可无诗。座中又有铁匠张仲飚,铜匠曾招吉及白石,推为王门三匠。登滕王阁,小饮荷花池,游庐山。越明年,汪颂年为提学使,偕游桂林看佳山水,游阳朔。越年节,得父书报四弟从军已到广东,令白石追寻,因过苍梧,至广东。居祈园寺,探问,移军钦州矣。到钦州,郭葆荪留之教姬人画。游端溪,谒包公祠。复游东兴,过铁桥,看安南山水。久客思归,携四弟由香港海道至上海。一日乘兴,思游虎丘,是日至苏,天晚宿附马府堂。虎丘归,复寻李梅庵于金陵,居三月始还家。造一室日借山吟馆,置碧纱橱其中,蚊蝇无扰,读古文诗词;余闲种果木,绕屋三百株。辛亥,侍湘绮师长沙,求为王母马孺人撰志铭并书;自刻悔乌堂印。师方居长沙营盘街,白石往侍。谭三兄弟迎居荷花池上,为先人写真。先是湘绮师来示云:明日约文人二三,借瞿相超览楼一饮,汪财官与君善,亦在座,不妨翩然而来。得见超览楼主人及诸公子。湘绮师日:濒生足迹半天下,久未与同乡作画。今日可为画超览楼禊集图。饮后,主人引客看樱花及海棠花,白石因事还家,未报命。此约直至戊寅年,晤瞿公子兑之谈及,始补践焉。所绘景物,依稀当年。至丁巳避乡乱,窜于京华,平生知白石画者郭葆荪,知刻者夏午诒,知诗者樊樊山,幸二三人皆在此地。白石借法源寺居之,卖画及篆刻为业。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罗瘿公兄弟、汪蔼士、萧龙友。因寺壁倾倒一角,恐惧,迁于宣武门内观音寺。识朱悟园,因识林畏庵。佛号钟声在枕侧,睡不安眠,再迁石灯庵。老僧又好畜鸡犬,昼夜不断啼吠声,再迁三道栅栏。再迁鬼门关外。乙亥夏初,携姬人南还,扫先人墓;哀哀父母,欲养不存。丙子春,蜀人来函聘请游蜀日:蜀中之山水胜于桂林,惜东坡未见也!居成都半载,识方鹤叟。回重庆居两月。年七十七,识张夕圃。秋凉回京华。天日和畅,无过北方,因在此留连廿又三载。竞使全世界知名,皆来购画。刻借山馆诗草一集,刻白石诗草八卷。且喜三千弟子,复叹故旧晨星,忽忽年八十矣。有家不能归,派下子女孙曾四十余人,不相识者居多数。白石小时性顽钝,王母欲怒欲笑日:算命先生谓汝成人后必别祖离乡。今果然矣。虽多男多寿,未有福,对诸世人,徒羞惭耳。

(1940年)

P6-8

序言

一八六四年一月一日,我国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出生在湘潭县白石铺镇星斗塘。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齐白石逝世于北京。从出生到去世,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齐白石生前担任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名誉院长,获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世界和平奖金等荣誉,他的艺术精神影响着我们现当代的艺术界,无论是崇尚东方文化,还是崇尚西方文化,人们对齐白石都怀着一种敬仰之情,热爱齐白石已成为一种追求高尚文化的时尚。

齐白石在一九五六年出版的《齐白石作品选集》的《自序》中写道:“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何究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予不知知之者为真知否?不知者之有可知者否?将以问之天下后世……予之技止此,予之愿亦止此。世欲真知齐白石者,其在斯,其在斯,请事斯。”齐白石在回顾自己一生时,感叹世人仅知他的画事而很少有人知其诗文。他提示世人,应当从他的诗文中去了解,去解读,方可知道一个更深层的齐白石艺术世界。

齐白石对于他自己的艺术主张,并没有专门的论著进行论述,也没有对画史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与他的创作经历有关。他的大半辈子在乡下度过,所交同道均为诗友、艺友,他们都不曾从事文艺理论和画史的研究。虽然如此,齐白石留下的文字却别具风采,极有研究价值。如他的自述长达数万言,文思灵动,极富文采,老人颇具个人话语特征的半文言文风格,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民风意味,齐氏的风趣和稚气扑面而来。他的志、序、书札、日记、题画款识,长者数千字,短者仅为数字,往往精妙绝伦,字字珠玑,其文中的情感、审美理想、作艺心得,均涵盖着意味无穷的启示,成为后学者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齐白石出生寒门,为了生计,他没有常驻书斋的时间,他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创作上,大量的文字也只是出现在题画款识上或者书信、书法作品中。于是,这些文字,不得不精简而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白石老人自述》中有这样的描述:“家里靠我这门手艺,光景就有了转机。母亲紧皱了半辈子的眉毛,到这时才慢慢地放开了。祖母也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枝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这段话表明白石老人对自己祖母和母亲的爱,同时也表明了对自己艺术劳动价值得到认可时的欣慰。

齐白石的文中,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他生长在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熏陶下的乡村,且有着颐养成性的伦理观念和生活积习,这样的环境培养了他敦厚善良的秉性,他看重孝亲、家和、尊长、爱幼,文中有许多思乡亲情的细节,如《白石老人自述》中写旅居北京时的思念:“祖母齐母马太君,今一百二十岁,冥中受用,外神不得强得。今长孙年七十一矣,避匪乱,居燕京,有家不能归,将至死不能扫祖母之墓,伤心哉!”在《牧牛图》中,他深情地描绘了小时佩铃牧牛的欢快场面,题款“祖母闻铃心始欢”,并自注日:“余幼年常牧牛,祖母令佩铃,谓日:‘日夕未归,则吾倚门;闻铃声,则吾为炊,知已归矣。’”又诗云:“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可见其情之笃。齐白石的印文“佩铃人”,诗句“我亦爷娘千载逝,因君图画更伤心”、“我亦爷娘年八百,朝朝犹作倚闾人”等,都是具体的思亲感怀之文。

齐白石的艺术经历也在文中有真实的反映。“衰年变法”使齐白石的艺术脱胎换骨,真正跻身于大家之列。齐白石天分高,能自创门户,赶超前贤。一方面,他崇拜传统,如青滕、雪个、大涤子;另一方面,他能面向现代,能接受当代人的劝告。陈师曾劝其自立画格,并有诗云:“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齐白石在自传中写道:“他是劝我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这话正合我意。”

一九一九年间,齐白石在为方叔章作画记中写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乃余或可自快心时也。”其主张在文稿中可以窥一斑。于是,众所周知的“红花墨叶一派”在齐白石的笔下创立。

并不是说齐白石在变法后就没有对传统产生过眷念,如在一九四五年的册页中有题跋:“予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陈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今见此册,殊堪自悔。年已八十五矣。乙酉白石。”“衰年变法”主要在他的花鸟画领域。八大、吴昌硕,均以花鸟为重点的转变,也是他晚年创作的重心。齐白石“衰年变法”,草虫不是变法的内容,而是早期画法的延伸和发展,是他工于细察,勤于写生,他在创作中结合工写所形成的独特创造。

齐白石文中的细节描写是最见深情的文字。他在一九一九年的自述中有这么一段描绘乡愁的话:“当时正值春雨连绵,借山馆前的梨花,开得正盛,我的一腔别离之情,好像雨中梨花,也在替人落泪……我在诗草的自叙中说:‘过黄河时,乃幻想日,安得手有赢氏赶山鞭,将一家草木过此桥耶!’我留念着家乡,而又不得不避祸远离,心里头真是难受得很啦!”白石老人为避祸乱而离乡赴京,恨不能将全家人包括一草一木赶到京师,好让大家相陪度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白石老人七年的夏文珠因“一件小事”与其发生矛盾,负气而去,事后老人每天盼夏归来,却终得知夏女士出嫁,他几乎思念成疾,赋诗曰:“眼食扶持百事精,颐年享受亦前因。一朝离别无人管,始识文珠七载恩。”由此可见齐白石对亲情、爱情、友情有着多么丰富的内容,这是一种人间大爱,这种爱造就了他艺术内涵的深邃瑰丽。总之,齐白石的艺术得益于他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生命的大爱,平实中见阳光,亲切里得自然,经世致用,他的人品、学养、功力,以及悟性之高、构思之巧妙和人生经历,都在本书中再现,读者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得到启示。

齐白石是典型的文人画大师,有着自己鲜明的处世原则。他画上的诗、文、跋与画面的结合浑然天成,不失幽默与智慧,且立场明确。如《不倒翁图》的题画诗云:“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画家通过一个普通玩具拟人讽世,把世间黑白是非在水墨特性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倒翁外貌刻画得既诙谐又肃穆。无疑,老人在嘲讽旧时官吏的丑陋之态,将画家内心的爱憎与“通身何处有肝胆”比较,更具讥讽和喜剧性效果,富有幽默感,使画面情趣陡增。白石老人虽然是一位不问政事而好清平、安闲的画家,但他爱憎分明。日寇入侵时,老人无法安身,面临饥饿和失去人身自由的威胁,恶劣环境下他旗帜鲜明地与日伪为敌,拒绝卖画。他在门上贴文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告白。各位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人可,也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人民家主人不利。白石启。壬午。”这则告白,措辞虽委婉,却不留半点余地。他在《在举行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仪式上答词》一则文中,却是另一番情致:“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对读上两则文字不难看出,齐白石内心世界对假、丑、恶的痛斥,对真、善、美与和平的推崇,是多么鲜明而强烈。这才是一个真齐白石。同时,这也是他为文作画的一大特色。当我们走进齐白石绚丽的人格世界,这本齐白石艺术随笔能起到引路的作用。  齐白石艺术随笔的顺利出版,要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汪小洋教授等的广集严选所付出的辛劳。出版此书,旨在彰显白石老人的人格精神和艺术内蕴,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齐白石,也给研究者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尽管此书不是齐白石诗文集全本,但也称得上是一册集真本,其意义远不在本书。

王志坚

二00七年五月于湘潭憨牛堂

后记

天功人力自成文

在当代艺术大师中,齐白石名满天下,地位崇高,关于他的评论也因此而呈现出只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的面貌。然而,在不胜枚举的评论文章中,白石老人的文却极少有人论及。也许是顾及老人的艺术成就,有些文章联系老人早年艰辛的生活经历作了一些善意的说明。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白石老人善文,数量不多却很精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堂教育却颇具传统气息。

齐白石文最大的特点是可读性强。白石老人一生富于传奇色彩,他出生贫寒,孜孜以求终而走上艺术巅峰,其中充满着他人难以想象的丰富内容,以文反映这样的内容自然是引人人胜,步步芳草。具体地来看,齐白石文的特点有三,即:隐逸文人的面貌、与画互映的文采和珍贵的史料。

首先,隐逸文人的面貌。刘人岛先生认为:“齐白石在近十年的幽居求索中,读书、作画、学习传统,提高修养,基本完成了由民间画家向文人画家的转变,即在生活方式、感情方式和艺术趣味上,转向文人艺术家。”这样的评价是正确的。就白石老人的文而言,“文人”前加上“隐逸”就更准确了。这样认识的理由,一是他很早就努力学习诗词这类文体的写作,有了做文人的意识和准备;二是齐白石文中很少有大场面的文字而更多的是细节性的描写。相对于主流文人,隐逸文人远离喧嚣,身边的一事一物都是真切的,也是珍贵的,赋予这些事物的情感,没有刻意,只是自然。这样的事写在笔下,往往是小事大感受,读者也是情为所动,过目难忘。历史上,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如此,晚明后的文人小品亦是这样,白石老人的文,也正是这样的面貌。在《祭次男子仁文》文中,他深情回忆:“一夏,命以稻棚于塘头守莲。一日吾入自外,于窗外独立,不见吾儿。往视之,棚小不及身,薄且筛日,吾儿仰卧地上,身着短破衣,汗透欲流,四旁野草为日灼枯。余呼之日:子仁睡耶!儿惊起坐,抹眼视吾,泪盈盈,气喘且咳,似恐加责。是时吾之不慈,尚未觉也。”又如,一九三三年,白石老人避乱由湘至京,“过黄河时,乃幻想曰:安得手有赢氏赶山鞭,将一家草木过此桥耶!”这是多么细微的心理描写啊!

其次,与画互映的文采。我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所以这一点最好理解。比如白石老人的幽默,郎绍君先生认为:“幽默是一种睿智,也是一种宣泄。齐白石晚年的写意人物,不缺乏幽默和睿智。这种幽默感来自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世事的解悟,以及对平凡事物中神奇和笑料的发掘。”这是对其画而言,在其文中也是这样。齐白石《在告全世界人民书上签字前的讲话,签上我的名字》是这样开始的:“早几年就听说美国有原子弹,还吹牛说,一分钟就能炸毁一座城市。我就觉得很奇怪。要是发明一个什么弹能在一分钟内造好一座城市,那才值得恭维哩。”这种“做好事”的逻辑推理,其幽默感可以与白石老人的画作对读。又如,白石老人作画不用复笔,他的行文也是简单至极,清新自然,很少渲染的成分。

再次,珍贵的史料。这一点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关于个人事件的描写,一是关于当时文人创作状态的描写。个人事件描写的珍贵性是建立于广泛的社会交往,比如齐白石与化名张和尚的黄兴在桂林不期而遇的描述,对了解和研究辛亥革命领导者的活动和性格不啻是一件踏遍铁鞋无觅处的神来之笔。而关于当时文人创作状态的描写,更是一个难得的好内容。齐白石文中有许多关于自己求艺、结社、提携后进的记述,这些文字,在反反复复的记叙中渗透着他主观上的真切感情和对艺术追求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关于当时民间艺人的成长过程、地域文人的生存状态等方面的客观记录,特别是地域文人的结社活动,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弥足珍贵,我们现在看到的相关材料大多是当时海派、京派这样的文人结社材料,齐白石文中的材料很少见,出自于大师之手更是罕见。  “天功人力自成文”,这是齐白石的一句诗,用来形容他的文却也是一个十分贴切的经验之谈。齐白石对自己的绘画、篆刻、书法和诗词都有认真的评价,惟有文缺少评价,似乎平时并不用力。但这里面有自谦的成分,我国传统文人的学问中,最看重的就是文的写作。作为当代最具文人画气息的艺术大师,齐白石的文显然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我们编选齐白石随笔的出发点。

特别要感谢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秘书长卢J圻先生,在他的热心帮助下,艺术大家随笔的组稿编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孔庆茂、王宏波的提供选题和帮助,感谢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王志坚先生的帮助和拨冗作序。作为编者,编选之时正在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流动站设在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处——东南大学梅庵,于此处完成这项编选工作,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快事,感谢业师张道一先生和其他各位老师给我这样的机会。

汪小洋

二O0七年暑假于上海大学聚丰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煮画多年(艺术大家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白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25981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