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田家炳兴学重教文献集成(上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年11月20日,是著名爱国实业家、慈善家田老家炳先生的87岁华诞。编者在这个值得热烈庆祝的日子到来之前,编纂了一部《田家炳兴学重教文献集成》,作为给他老人家87岁华诞的献礼。

本书旨在宣传和弘扬他老人家完美人生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崇高精神境界,因为这种精神境界尽管是通过他老人家的人生实践创造出来的,却不仅仅属于他老人家本人,而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

内容推荐

本书详细回顾了田家炳老人的传奇一生,涉及这位伟大爱国主义这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他的访谈录,他一生的爱国义举,他的言论及书信,以及家人及社会各界对他的高度评价,并附录了田家炳父母传略,帮助广大朋友认识一个更为真实、完美的田家炳老人,旨在宣传和弘扬他老人家完美人生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崇高精神境界。

目录

泽荫华夏的田家炳——田家炳评传

田家炳传

名标星座的田家炳

田家炳访谈录

田家炳捐资工程碑志、兴建记

田家炳捐资工程活动记要

有关田家炳各类图书的序跋及有关报导

田家炳言论

各界鸿文

书信14封

田家炳基金会捐资总表

田家炳荣誉一览表

田家炳子女心目中的父亲

田家炳基金会简介

田家炳先生及田家炳基金会

2006年5月——10月重要行程

附:田家炳父母传略

试读章节

放眼南洋 试翼西贡

南洋,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大埔客家人自来就有闯南洋的传统。家炳先生的好几位堂兄当时都在南洋创下了略具规模的业绩,他的长兄田家烈先生也在印度尼西亚万隆辖属的一个小镇经营土特产洋杂生意。家炳先生特别尊崇功成名就捐资乡里、造福桑梓的海外贤达,心里想到南洋闯出一番事业来。经过深思熟虑,家炳先生还是决计离开家乡,到南洋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他首先瞄准的是越南。

家炳先生说:“起初我真舍不得离开年过五旬的母亲。母亲不光生了我,养了我,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最最敬爱的严师啊!父亲的去世,已使母亲悲痛不已,我再远离家乡去创业,母亲怎么受得了呢?可从另一方面说,假如我就死守着‘广泰兴’商号,晨昏定省侍慰母亲,虽不失天伦之乐,家庭温暖,可事业不但得不到发展,还怕在将来的商业竞争中没了立足之地呢。老消极地‘守’,不如积极地去‘闯’去‘创’。我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诉了母亲。母亲是很坚强的女性,在她老人家身上集中了客家妇女的所有优点,也体现着古往今来许多贤慈良母的通情达理。所以望子成龙的母亲同意并支持我的想法,含着热泪对我说了很多勉励的话。这不仅坚定了我闯南洋的决心和信心,也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当时真有一种震撼感。”

家炳先生之所以选择去越南,有两个原因:一是家乡的人有很多在越南西贡附近开瓷窑,但没有多少瓷土供应商,去了容易发展;二是去越南很方便,从韩江乘大木船到汕头,由汕头乘海轮到香港再到西贡。家炳先生说:“我做瓷土生意,原料就取自祖上留下的‘自然遗产’瓷山,我每年要回家两三次筹办原料,可就便看望母亲。”

家炳先生选择到越南西贡经营瓷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埔有丰富的瓷土资源,是我国陶瓷原料基地之一。陶瓷业在大埔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全县大部分乡镇均有瓷窑业,与家炳先生家乡一江之隔的高陂镇就是大埔县最早的陶瓷产地,也是全县陶瓷产品的集散中心,素有“白玉城”的美称。银滩村附近也有丰富的瓷土资源,离村两公里处有一座瓷山就是家炳先生祖上留下来的“自然遗产”。只是由于经营着砖瓦厂和“广泰兴”商行,家炳先生的父母都没有精力再去开发这座瓷山。家炳先生经营“广泰兴”后,就一直思量着如何把祖上留下来的这份“自然遗产”开发出来。家炳先生认识到:家乡瓷厂多,竞争厉害,而且市场容量很有限,再开办瓷厂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早已富于经营头脑的家炳先生很快就否定了开办瓷厂的想法,所谓“邯郸学步诚堪笑,东里效颦更可悲”,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资源优势,偏要去和无处不有的瓷厂凑热闹呢?不如到越南西贡去经营瓷土,把家乡质优量丰的瓷土推向国际市场。

越南的瓷土品位不高,烧制成的瓷器自然质量就差。当时越南的瓷土商人主要从大埔购进优质瓷土作瓷坯的表面层。由于原料成本、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合计起来太高,所以那时在越南专门经营瓷土的供应商很少,这就给家炳先生经营家乡瓷土带来了商机。独具慧眼的家炳先生敏锐地认识到:自己拥有瓷山不需花钱购买瓷土;如果就地把瓷土加工成制瓷坯的原料面浆砖,还可以节省运输成本;自己到越南建立瓷土经营公司,又可避免中间的经销商,直接将瓷土卖给瓷厂,这样产销一条龙,就降低了销售成本,对自己和瓷厂都有利。正是:瑚公有后识天财。瓷土资源可自开;瞄准越南创业去,少年志向大胸怀。

1937年秋天的一天,刚满18岁的家炳先生告别了母亲,背着简单的行李,从河口码头登上开往汕头的客船。 客船顺韩江而下,飞快地行驶着。韩江,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河,是为纪念在潮汕地区留下政绩政声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而命此名。又因韩江流经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所以又被称为客家母亲河。数百上千年来,有多少客家后裔搭上大木船,顺着韩江水,途经汕头,漂洋过海,到南洋去谋生创业啊!今天,又一位客家后代,满怀雄心壮志,登上大木船,踏上了海外创业的艰难历程。

家炳先生这样介绍他的行经和目的地:从韩江乘大木船到汕头,由汕头乘海轮到香港,再由香港乘海轮到越南西贡,也就是今天的胡志明市;西贡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和港口,而西贡的堤岸市,则是著名的华侨聚集地。

家炳先生在西贡创办了他的第一家海外实业公司一一“泰安隆瓷土公司”。由于家炳先生经营的瓷土品质高、价格公道,再加上为人忠厚老实,做生意以诚为本,大埔同乡对他特别赏光,所以局面很快打开,前去订货者络绎不绝,公司业务不断扩大,生意蒸蒸日上。 家炳先生为保证瓷土质量,自雇工人从山上挖下瓷土,提炼淘洗,去掉杂质,加工成幼浆,再将幼浆晒干制成砖,加水调匀恢复浆状后就可以直接作为瓷坯的面浆。面浆砖一包100公斤,原市价是每公斤9元左右,后因竞争曾降到7元。

当时瓷浆批发商原有三家,都是大埔同乡,较专业的是张秩轩先生。他们的货源虽然也在大埔,但由于多是从当地采购商那里进货,所以不仅价格较高,质量也参差不齐,没有保证。而家炳先生由于采取匕述经营方式,不仅质量有保证,经营成本也较其他三家低得多,总在5元以内,很具竞争力。“泰安隆”开业仅数月,就占到60%的市场份额,售价每公斤也由9元降至7元。同业已要亏本,而家炳先生仍然感到利润不菲。三家同业处于下风,国内小瓷土供货商更叫苦连天。家炳先生提出了很克己让人的条件,提议四家同业联合组成“茶阳瓷土公司”(茶阳是大埔县治所在,成为大埔县代称)统一推销,利润四家平分。货源,家炳先生占60%,其他三家共占40%,同价以每公斤7元给“茶阳瓷土公司”,但须各自保证符合客户要求。“茶阳瓷土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瓷浆售价提高至每公斤10元。三家同业因合资经营,公司利润丰厚稳定,自动放弃无利可图的货源供应,于是100%的货源全由家炳先生以7元理想价卖给“茶阳瓷土公司”,这倒是当初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通过这种合资方式,三家同业由少亏转为大赢。而家炳先生表面上看似吃大亏,一般人都以为难以久合,但家炳先生倒另有早日结束恶性竞争,照顾家乡小瓷土供应商是利人利己的算盘。例如:按销售100包计,原价7元每公斤,即使家炳先生100%售出,纯利是200元;组合后,家炳先生在纯利200元外,再加合组公司300元利润的1/4合75元,总共获利275元,这不是比组合前自己占600h,的市场份额获利1 20元好得多吗?因此,其他三家虽然总共分去了225元,他也一点儿不“眼红”。家炳先生以“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的经营理念,与现代大企业凭借财大势雄而尽量吞并、收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完全不同,何况不合组公司,7元每公斤的市场价也可能再降低。到底是聪明还是愚蠢,这就由看此传的读者给“分数”了。

到1939年,年仅20岁的家炳先生已成为越南最大也最负盛名的瓷土供应商,而且是瓷业界德高望重,深受同业爱戴的青年领袖。尽管他名成利就,但并没有陶醉于瓷土经营的成功。他更大的抱负是想联合同乡瓷厂,组织起一个大规模的瓷器总经销公司,使他们免受外商鱼肉,也可以避免自家人贱价竞争。大家都很支持家炳先生的宏伟构想,称得上一呼百应。家炳先生还希望这个大联合、大团结实现以后,能进一步为家乡瓷厂引进一些技术和外资,以改变几百年来那种故步自封的作坊式经营模式和经营手段,把韩江两岸建成“白玉之城”;在高陂与古野镇之问架设韩江大桥,沟通两岸交通,免除乡民的轮渡之苦,促进家乡的经济繁荣,把先贤韩愈以来逐渐形成的并带有浓郁客家色彩的韩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客家后代不平凡;田公试翼成功后,更起宏图胸臆间。P12-14

序言

今年11月20日,是著名爱国实业家、慈善家田老家炳先生的87岁华诞。我们在这个值得热烈庆祝的日子到来之前,编纂了一部《田家炳兴学重教文献集成》,作为给他老人家87岁华诞的献礼。然而,就我们的初衷来说,并不单单是为了献礼,而主要是为宣传和弘扬他老人家完美人生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崇高精神境界,因为这种精神境界尽管是通过他老人家的人生实践创造出来的,却不仅仅属于他老人家本人,而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

家炳先生首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然后才是一位卓荦不凡的成功实业家和普济众生的大慈善家。他老人家,从孩提时代,就在其父玉瑚公的教诲和熏陶下树立起“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家山”的人生奋斗目标;后来虽因家庭变故,没走科第仕途道路,但在从16岁就独自踏上艰难的人生之旅后,无论是在越南西贡试翼,还是在印尼万隆、雅加达两次创业,抑或是在祖国南大门香港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和毅力树起塑胶化工大旗,始终都怀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时刻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客家胤嗣。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祖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初,“每依北斗望京华”的他老人家,就以火一样的热情“乘改革风,登开放船”,拿出巨资“反哺乡梓,回馈家山”,进而施惠遍及粤海、贻泽整个华夏。当因香港回归问题中英谈判陷入僵局时,不少香港企业家移资海外甚至举家移居他邦时,他老人家不但“风雨不动安如山”,还一方面加大田氏企业在香港的投资力度,力促以繁荣稳定的经济局面迎接香港的回归,另一方面又当机立断地捐出巨资鼎力支持陈日新等香港有识之士发起组织的“稳定香港协会”。当香港如期回归时,他老人家在“初闻涕泪满衣裳”之际,欣然命笔题写一联赠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薄海同欢,一岛复归唐社稷;普天同庆,万家重振汉威仪。”此联不仅表达出他老人家彼时的激动心情、爱国热忱,也表现出他老人家对香港如期回归重大历史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央“一国两制”方针的热情拥护。

在家炳先生长达数十年的诸多爱国义举中,除了为广大民众谋福祉,最值得感怀和称颂的,是他老人家把巨大的精力和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兴国”的伟大而壮丽的事业中去。在他老人家看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靠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应用和发展,必须靠高素质人才;而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必须靠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为此,他老人家每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这一发振聩的口号呼吁国人共同重视教育。1982年,他老人家捐出10多亿资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把捐资重点放在发展祖国教育事业上,其中,又以捐助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为主。从1984年开始,他老人家把田氏企业交给诸令嗣去做,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老人家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祖国强盛起来;而祖国要强盛起来,首先要将十几亿人的包袱卸下来,要把十几亿人的大包袱变成人力资源。”尤其感人的是,家炳先生已是寿登耄耋之年的世纪老人,可他老人家仍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为榜样,一往情深地说:“我看到很多爱国志士或革命家,为着我们国家的独立富强、社会进步,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我,只是将剩余的钱拿出来,根本算不了什么!”孔夫子说,“见贤则思齐焉”,“见善如不及”。家炳先生是以自己的兴学助教实践,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啊!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家炳先生捐资用于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发展教育事业的项目已近1400多项。这么多的捐助项目,又岂止是掏自己的荷包——“将剩余的钱拿出来”,每一个项目都浸透着他老人家的心血啊!-如果用“殚精竭虑”、“殚精覃思”、“毕精竭思”、“殚智毕精”这些同义惯用语来形容他老人家为支持和促进祖国教育事业发展与繁荣用尽精力、费尽心血,也只是庶几近之而已!

家炳先生作为当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老人家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殷切企盼和付出的巨大努力上。早在1984年,他老人家就捐巨资在台北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的青少年,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在他老人家看来,共同的文化传统,也只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才是维系海峡两岸“一家亲”的纽带,才是促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内动力。在他老人家密切关注下所举办的诸多形式的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对后来“台独”分子所鼓动的所谓“台湾文化本土化”,无疑是釜底抽薪,并使其成为釜底游魂!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上,我常常为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和大智若愚所深深感动。

有一位古人说过这样的话:“人无十全,事无尽善”。他说这话,跟他没有活到今天有关;如果他能寿逾千年,也许他会改变这种说法,因为家炳先生就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完人,而他老人家的事业也正是尽善尽美的事业!——虽然他老人家本人和他的儿女始终不赞成这么说。

家炳先生从来不是职业政治家,但他老人家有深邃的政治智慧、敏锐的政治眼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光明磊落的政治操守;

家炳先生从来不是职业经济学家,但他老人家对经济法则的把握、经济决策的制定、经济管理的实施以及诸多经济活动的开展,却无不举重若轻,在70多年的创业、兴业和守业史中,在经济上从来没失误过;

家炳先生从来不是职业社会学家,但他老人家对社会发展趋向的总体认识,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和谐社会的看法和主张,都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

家炳先生从来不是职业国务活动家,但他老人家始终关注着国家政事,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家炳先生从来不是职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工作者,但他老人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关心和热爱,而且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家炳先生从来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但他老人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主张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知悉度和关注度,却常使我们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感到自愧弗如;

家炳先生从来不是公众人物,但他老人家的诸多善行义举和完美的人格魅力,不仅感动着中国,而且也感动着世界!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家炳先生以他老人家的完美人生实践正为我们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榜样。

我有幸与家炳先生多次晤面,不说亲聆他老人家春风化雨般的谈话,单是他老人家那种蔼然可亲的长者风度,就足以生高山景行之叹了。因有此序。为感怀家炳先生兴学重教的光荣事迹,特赋词一首以寄敬佩之情:

百年大计,千秋伟业,人才培养为先。家炳眼光,田公志事,兴学定越前贤。捐款遍赤寰,植秀满华夏,浩气弥天。各校立碑,群生称父,尽欢颜。

至仁境界堪传,更客家美德,圣裔嘉言:兴国以何?还凭教育,齐心合力承担。每愿先着鞭,常恐后杠鼎,不畏艰难。无愧名标星座,举世仰头看。

调寄《望海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田家炳兴学重教文献集成(上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天津师范大学田家炳兴学重教文献集成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63715
开本 16开
页数 74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56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301
224
8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