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孩子别怕(帮助孩子应对恐惧与焦虑)/21世纪家庭教育新理念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孩子们在碰到恐惧与害怕时所表现出来的,往往与成人不同,有的孩子有痛则鸣,有的虽有痛却娓娓道出,另外的则借猛冲猛要来发泄。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培养孩子这方面的适应能力?既要教他们设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愤怒,又要让他们重新信任世界和将来。

本书提出了在这个新世界如何培养孩子更全面、更有远见的见解,怎么才能使他们有能力适应压力,怎样才会使创作不至于伤害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们渡过难关,继续健康成长。

内容推荐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把现实生活中的恐惧和成长的焦虑幻化成恐怖的巨兽。恐怖事件和灾难使他们意识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加剧了他们的想象。所以现在的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强、可依靠和明智的父母。

这本充满了温情和智慧的小书不仅能给予您建议和安慰。还能启发您成为明智的父(母)亲,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帮助,使他们渡过难关。

目录

第一章 他们所看见的和听见的

第二章 与孩子在一起

第三章 倾听恐怖的事

第四章 谈论恐怖的事

第五章 增强安全感

第六章 更新和维护信任

第七章 把愤怒表现在合适的地方

第八章 对抗无助心情,培养修复能力

第九章 价值标准及生命的意义

第十章 偏见,仇恨和社会公德

第十一章 了解并帮助自己

第十二章 未来

试读章节

家长和孩子间的信任既不是轻易地也不是飞快地建立起来的。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是努力培养起来的——缓慢地、坚实地、明确地培养而成的。这构成了孩子终生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他人的基础,所以值得家长付出努力。

赢得孩子的信任,这一工作开始于孩子的襁褓期,那时母亲(有时也是父亲)喂孩子、抱孩子、摇摇篮里的孩子。日复一日,孩子舒适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孩子的饥饿得到缓解,扭动不安的身体得到抚慰安静下来了,狂躁得到平息,通过这些宝宝便认识到父母是使他舒服的。如果他会说话,他就会说: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父母能傅我们感到越来越舒服。

婴孩通过神经传达依赖。他们想获得令他们信任的经验。那是为了生存而必需的生物需求。但是大自然母亲,那位慷慨的女人意识到,母亲(还有父亲)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指望父母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我们谁也不是。宝宝所需的一切,就是英国儿科专家、精神分析家唐纳·温尼柯特所说的“母亲尽责的培养”,这是我在全书使用的一个短语。也就是说,喂养和抚慰就足以使宝宝感到自己受到了可靠的照顾。这种可靠性就是信任的基础。怎么才算可靠呢?好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尽责呢?这是没有简单答案的。虽说“尽责的”一般意味着超出平均水准,但更多的时候其实并未超出。尽责的培养足以在心理上说服孩子,他们可以信赖母亲或父亲,或者两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

通往信任的道路肯定不是单向的。研究智力开发的研究者,我们的科学家保姆们,消除了那种长期将婴儿看成是听由父母灌牛奶、喂米糊、赋予个性和特点的被动而无助的一团肉的简单化的观点。相反的情况才是符合事实的。宝宝们是影响他们世界的创新者。他们观察、思考,他们的每一次经验都是生活过程中的实验和教训。

当孩子学会了说话、走路,他们继续以越来越大的精力和创造性尝试这个世界。我能告诉我的父母我希望更独立自主吗?我能放心地让父母知道我的感情吗?我能信任他们,让他们为我的新成就感到高兴和骄傲吗?我能放心让他们给我这样一个小孩设置(虽然对此我并不喜欢)成长的界限和期望吗?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变得更坚定,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了,虽然在整个青年时期,新的成长阶段一直在暗中检验和更新那些信任。

当孩子长大了,带着我们的祝福离开家走入了世界,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现在可看到,多年建立起来的信任已深人到孩子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中去了。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交朋友、应对老师。我们看到他们对邻居伸出信赖和帮助之手,看到他们关心住在世界另一边的陌生人。在家信赖人的孩子,有可能在任何地方都信赖人。那并不意味着他们天真无知,或者不警惕危险。那只意味着他们愿意给人机会。他们认为人都是可信任的,直到有人被证明并非如此为止。

我必须对我的话作些限定。虽然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构成了他们信赖世界的基础,但实际上事情要复杂一些。不错,一般说来我们都知道有例外——若自己父母的行为不足以养成信任,孩子便难以信任任何人。他们会认为老师在专门找他们的岔子。这样的孩子会认为,其他人获得了他们本不该得的东西,而自己却总是遭到不公平待遇,得到的是最小的份额。尽管如此,具有值得信赖的父母虽然通常是必要的,但却并不是保证孩子能信任他人和世界的充分条件。

孩子指望他们所信赖的父母能告诉他们,世界上还有谁值得他们信任。父母是否用语言和行动表明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或者他们是否给他们的孩子留下这样的印象:人是撒谎的,卑微的,应予以提防?我们是让我们的孩子感到空气是可以放心呼吸的,水是清洁的,抑或是过早地就让学步的小孩感到紧张,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是安全和善意的,使他们担惊受怕?父母良好持家就表明了他们值得信赖,这可使孩子们生活得更自在,更自信,更与人亲近。

没有信任会怎么样呢?你只需看看周围就够了,那可不是件很妙的事。

怎么办

当我们及孩子所信任的那么多东西遭到攻击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意外的悲惨事件会使孩子对所信仰的事物作出检验:看自己所依赖的那些人是否总是在自己身边,世界是否是个安全的地方,生活是否值得我们过下去。9·11事件及其后果使得孩子们对他们所相信的和所喜爱的很多东西的信任感降低了。父母如何才能恢复自己心中的信任感呢?如何才能增强这种信任感以使得在又一悲惨事件发生时孩子们能更坚强些?P67-70

序言

在过去,做父母的只需担心孩子出麻疹或弄破手指头这类事。新近,社会急剧变化,逼得父母担心多得多的事,诸如未成年怀孕、性病、艾滋病、酗酒、吸毒、暴力、酒后开车、学校枪击事件等等。几乎每天,父母为之忧心的事都在增加,而且越来越不可捉摸。而9月11日那天降临到他们身上的东西更是不同于以往他们被要求承担的任何东西。

9月11日早上9点钟之前,我早早地就与那些前来理疗的孩子们的家长分别见面。一小时之后,第二组家长和我逗留在我家(也是我的工作之地)门口的台阶上,赞叹着初秋灿烂的阳光。对于孩子们让我们担心的事以及他们让我们所吃的苦头,我们都持乐观的态度,发出笑声,那是一种使父母开心的笑。

“我感到好多了。”R.夫人说。她说的是实话,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孩子们,要我们注意。孩子们正在我的前院玩捉迷藏。“他们看起来真小。”R.夫人说。“再来一次我可受不了。但是至少我们和克文已恢复正常。”她接着说。“但愿闪电不会再次击中我们。”虽然几年前他们的家确实遭闪电袭击过,但我知道她这是在打比方,指的是她担心发生什么可怕而不可知的事情,影响克文的进步和恢复。

R.夫妇上了他们的车,微笑着,R.夫人打着“V”形手势,R.先生对我扬起大拇指,然后他们倒车开出了我的私人车道。随着一声喇叭响,一辆开得飞快的轻型货车沿着安静的街道轧轧地开过来,扭身绕过了他们的车。“一定要明白我的意思。”R.夫人喊道,一边将车小心地倒了出去。

我走进屋里去写我的笔记。透过窗户我听见小孩子们在公共汽车站的笑声,也听见同他们一起候车的成年人的声音。“回来!”“把棍子放下,免得伤了人!”“别忘了吃香蕉,不准你只吃饼干。”每天早上情况都是如此。孩子离家去上学,父母目送他们,千叮咛万叮咛,总有说不完的话要让孩子安全健康,直到看不见够不着为止。

校车来了,孩子们上车,家长们挥手道别,目送他们直到汽车转弯看不见了为止。然后他们半真半假地开玩笑说,谢天谢地总算摆脱他们了。他们同我一样,是在适应家长的角色。看着孩子们长大,看到他们一天天强壮并更具有适应力,这一切完成了家长便可松口气。我们逐渐将他们安全过街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不再担心他们把眼睛戳了,不再过细地安排他们吃的东西。于是家长们回家,忙他们自己的那一天去了。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那一天也同昨天前天一样万事太平,幼儿园阿姨不会打电话来,学校校长不会打电话来。

谁会预料到我们不久就分别从收音机、电视,或者(像我一样)从自己的配偶的电话中听到的那一可怕消息呢?我们谁也没有料到。

“两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了!”我妻子在电话中惊呼道。“他们说五角大楼也遭殃了!”我听了不信,于是冲向电视,便和全世界人一起观看了对该事件的报道,好像看的是一部糟糕的影片。如果只是一部影片那该多好!

整天我都在看那一新闻,并不断打电话告诉我的妻子。她是一所中学搞特殊教育的负责人。“孩子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我问她。“他们好像还好,只是老师们很悲痛。他们保持着镇静,照常对孩子们尽心尽责,但他们内心是十分波动的。”我们两人都很想知道,我们自己的孩子对这事怎么看。由于不知道我的妻子何时能下班离开学校,该儿子女儿回家的时候我取消了一次会议。

我很快就得知,正如我的妻子从她的学生中发现的那样,我们的孩子也在捉摸这件事。他们有些忧虑、害怕,对那些破坏世界和平的人十分恐惧,也十分愤怒。但总的说来他们的情况尚好。经我一天的观察,我的小病人们情况也差不多。他们所受的惊吓远远不如他们的父母所受的。

难道这不能说明问题?难道不正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担心孩子胜于担心自己?正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才懂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它的含义。世贸中心所发生的恐怖事件唤醒了家长内心深处的恐惧。那些恐惧原本是沉睡的,但一旦家长们得知当地有小孩被汽车撞了或患了癌症,它们就会油然而生。但这次对世贸中心的攻击不止唤醒了几十年来家长们所熟知的恐惧,还让人知道了比他们所知或所想象的恐怖更可怕的另一种规模的恐怖。

说得更明白点就是,恐怖击溃了我们的安全感。不久前,在那些我们连其名字都读不出来的国家里所发生的战争和浩劫,虽然也引起我们超然的关心,但它们似乎离我们很远,好像发生在另一个星球。如今情况再也不是如此了。迪斯尼乐园那个小世界毕竟已来到我们身边,姗姗来迟,且遭变形,显得更难看了。害怕孩子在溜冰时、踢足球时伤了自己,那是一回事,有充分理由地担心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空气、食物和水则是另一回事。有爱心且肯动脑筋的父母情不自禁地就会担心他们的孩子。

9·11事件以来,做父母的一直都在从早到晚地应付不同程度的令人心劳力瘁的事。但犹如戴着钢盔、防毒面具及橡胶手套收拾花园一样,干起来同从前总不一样。虽然父母也想隐忍自己的痛苦,但他们毕竟都是血肉之躯。他们无论在工作单位或在家,都是心事重重,魂不守舍。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向父母吐露心曲,但你自己都是忧心忡忡,要倾听孩子谈他们的绝望和恐惧又谈何容易呢!

那么孩子们的反应又是如何呢?像9·11这样的悲剧,或关于正在进行的战争的消息,或关于学校枪击事件的报道,这些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因而他们会说出什么话来呢——无论他们是蹒跚学步的小孩,学校里十几岁的学生,或是即将离家的青年男女?有的表现出心烦意乱,有的则深藏不露;有的对这类事有感受,有的则没有。有的小孩有痛则呜,有的虽有痛却娓娓道出,另外的则借猛冲猛打来发泄。我们知道,孩子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位父亲,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丈夫,以及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我写本书的目的是要帮助家长去迎头解决这一出人意料的、讨人厌的困境。如果真的天要塌下来了,我们的孩子就较以往更需要我们强有力的、责无旁贷而明智的呵护。本书适合于任何家长,甚至那些处于所谓最吓人的噩梦和挑战中的家长。它生动地描述恐怖的影响,因而很快明晰你的尴尬处境,然后提供资料及指导,以防止或对抗恐怖。

我所讨论的题目包括:不让孩子接触电视和媒体上的恐怖形象;孩子有问题时应在他们身边;善于倾听;既要实事求是地讨论令人恐怖的事,又要考虑到孩子的担心和恐惧;既要保卫他们的安全,又要教他们学会保卫自己的安全;让他们重新信任世界和将来;帮助他们设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愤怒;克服无助感觉,养成适应能力;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保护孩子不受偏见和仇恨的伤害,同时让孩子养成宽容他人的精神;最后,家长应充实自己,以便有能力处理家庭生活,同时记住为何这一切都值得。

我所提的建议,即使是短期和实用的,也是出自更深的考虑,考虑到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新千年的种种事变可能会如何阻碍或扭曲这种发展。我提出了在这个新世界如何培养孩子更全面、更有远见的见解,主要是设法培养那类孩子的方法,他们有能力适应压力,他们愿意成长为健康而能干的成年人,有能力将自己将来的世界创造得更安全、更美好。这些见解可不是创可贴之类的权宜之计。读者慢慢会懂得,怎样才会使创伤不至于伤害孩子的心灵,以及在很多方面,在非常时期培养孩子的方法,怎样才能大致相当于在更自由自在的时期培养孩子的方法。我最大的希望是,本书能启发、坚定并激励这样的家长:他们正在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即使有悬剑在头顶,也能应付自如并继续成长。

但愿本书是人们永不需要的。但我们目前的具体情况却需要它。同样的道理,问题并不在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想不想面对这一新挑战,而是在于我们所爱的孩子们正在面临它。正如当他们做其他事情时那样,我们应该同他们在一起,牵住他们的手,帮助他们找到他们的路。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我们还能干什么别的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孩子别怕(帮助孩子应对恐惧与焦虑)/21世纪家庭教育新理念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理查德·布罗姆菲尔德
译者 周邦宪//周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844790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5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