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介绍1942-1944年腾冲抗战的长篇纪实小说。

《剑扫风烟》不仅是一段历史的纪实,更应该看成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深思。它不仅是“再现”,而且也有深刻的“表现”。——落后就要挨打。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是不能代替对自己民族历史及其落后原因、挨打原因的思考和审判的。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写了我们民族挨打受欺的历史,同时还探索着我们民族落后、挨打、受欺的原因;它不仅写了我们民族奋起反击的悲壮历史,同时还思考着胜利之后的“变调的尾声”。

内容推荐

《剑扫风烟》是以塑造人物的类型群像见长的,其中腾冲籍的国老李根源、老县长张问德、绅士杨筱山、医学博士张德辉、女学生徐秀红、傈僳族英雄余子然和余子厚兄弟、游击司令梁正中以及后来加入腾冲籍的外籍战士张仁勇、仁二林……这一系列的人物是腾冲人民的优秀代表,也最为生动、感人。他们虽然是有名有姓的个体,但在作者的心中,他们都是“腾冲人”,即腾冲人的英雄群像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录

序:本是肚中肠千结,却写邻家酒肉香

一、空城无计”

二、大逃散

三、归化寺遭遇

四、山民初试刀

五、怒洒滇西路

六、“三光”献图

七、心心不相印

八、迎国魂

九、虎穴潜蛟

一○、牢骚兵报捷

一一、文人犯忌

一二、斋公房吟夜

一三、神秘的高黎贡

一四、双簧戏

一五、地盘关决战

一六、可怜的盟友

一七、连环计

一八、驳田岛

一九、肃杀之秋

二○、雪壅山门

二一、怒水滔滔

二二、战地军法官

二三、狭路逢双勇

二四、激战云天

二五、活关公

二六、弯刀战白岩

二七、风雨腾北人

二八、战地奇观

二九、天罗地网

三○、变调的尾声

后记

附录:民族的正气与历史的悲歌——读《剑扫风烟》

试读章节

一 空城无计

公元1942年5月10日,是腾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二时左右,二百九十二个日本侵略军,以急行军的速度赶来,不费一枪一弹,就把一座边陲重镇——腾冲古城占领了。

腾冲县城是明代开边时建筑的。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落成后,已在祖国西南边疆巍然屹立四百九十四年了。说它稳如泰山,坚如钢铁,一点也不过分。其坚固、雄伟、壮丽的面貌,《腾冲县志》曾有过详细的记载:城墙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七里三分加上匦绕南门扩展增筑的小月城共八里。全城正方形。东、南、西、北四门都取了名:东曰沾化,西日永安,南曰靖边,北日溥润。四门城头各有楼,高四丈有余,重檐三滴,三开面,五五桓(组柱),二十八楹(单柱)。城墉(墙头)有连雉装饰。阁楼守门,门扇包铁。城的中心,另建有一座四方三层宝顶的文星楼。底楼座基形为全城缩影。座下十字通道,如四城门再现。全楼象征一颗大方印的把子。

说到腾冲县城的坚固,必须从腾冲得天独厚的石料说起。外来游人看着满地葱茏的地貌,大概不会想像到古老的火山运动,曾将地下岩石加热膨胀,然后又给予冷却,造成了无尽量的蜂窝状的熔岩石。这种岩石既坚硬,又易敲凿。人们按着需要敲削出各种各样方圆规矩的建筑材料。满城满坝,各村各寨的房屋围墙特别是侨乡和顺乡,不论屋墙或路墙,都以这种熔石建造,起码也有大半截墙基是熔石。看着那方方围墙,千石成面,边条如线的杰作,不能不赞叹熔石独特之功。

腾冲城墙,全是用方形大石条砌起来的。多数石条长丈余甚至二丈以上,需几十人才能抬走一条。说来也奇,那石料竟是天生地就的。据说城中原有一座很高的石山,敲打下来的条条块块,都是很合适的砌墙料子,石匠们就咬住这石山不歇手。等到城墙砌起,那石山已凿成了一个海子,后来是一个永久不衰的荷塘。周长八里的石城围墙,全用石灰膏嵌石条,一层一层堆砌到顶。由于每块石条都是平整规则的,因而从外面看城墙,就像刀切的豆腐块。这恐怕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石城吧。战后,城墙破坏多了,官民一齐动手去拆石条,见到那石灰膏,还新鲜如初呢。

腾冲地处高黎贡山及其支脉的环抱中。北部及西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一百五十多公里,全在连绵群山之中。跨入界内,只能由一些险峻山口通过。南部居高临下,俯视着德宏州与缅甸相连的块块平坝。东有高黎贡山可以依托。是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明朝在腾冲坝子建筑了这么一座坚固的石城,统辖边境的关隘路卡。明万历二十一年设八关九隘,清道光三年增设七十七卡,都以腾冲县城为总关。历来都有重兵把守。腾冲铁城,威镇西南边境四百多年,没有外国军队敢碰过它。腾冲人民因有这座铁城感到自豪,对它有深厚的感情,边远山区从未出门的人,都想着要看一次县城,才不枉来人世一场。

谁能料想,铁城会有这么一天,竟让侵略者不攻而占了。

当日军四列纵队踏起的灰尘,飘浮在边城上空时,人们顿时感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好像沉入一个可怕的梦境,世界的一切都摸糊不清,纷纷乱乱,毫无头绪。

短暂的恍惚过去后,人们清醒过来,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事实:日本的膏药旗在城头上飘扬。美丽的古城确实丢了。冷静下来想想几年的经历:抗战宣传,赶修滇缅公路,远征军出国,东南亚华侨带回来的战争消息,缅甸战火……整个亚洲都在震荡。这铁城是被一股强大的势力震落的。

当腾冲人民还过着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时,这股势力已在远方形成,气势汹汹地扑过来了。

原来这是日军的迂回战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曾向天皇保证,三年灭亡中国。当战争已进行四年多以后,他却看到两个威胁立在面前。一是毛泽东的持久战方针,在东北、华北广泛发动抗日游击战,拖住了日军的手脚;二是蒋介石的主战场上,军用物资的补充源源不断。这和日本即将告罄的库存是个显明的对照。

1941年7月2日,日本内阁召开“御前会议”制订了南下的方针。要来个先南后北,先卡断滇缅公路,然后从西南斜刺里杀入中国腹地。在保留五十万军队在华作战的同时,抽调十一个师的兵力,组成南方军向南扩展。

横扫东南亚,出乎意外的顺利。

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一举成功。

日军的疯狂劲,急速猛增。两天后,十五军团司令饭田祥二郎即在曼谷部署进攻缅甸。正好三个月,1942年3月9日,他就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胜利大游行了。

日军攻势猛勇,英军节节败退。仰光一失,全缅各城市相继丢弃。

仰光是缅甸出入海的第一大港口,是滇缅公路接运物资的主要源头。日军占据仰光,已把滇缅公路卡断,它超前完成了南下的战略任务,接着又马不停蹄,向着缅北,向着滇西,沿滇缅公路追击中国兵,想一鼓作气拿下昆明,杀到重庆。从后脊背开刀,一举砍掉蒋介石的政府。

饭田祥二郎从仰光派出一支快速部队,每日以百公里以上的速度向缅北疾进。当然,日军进入的并非无人之境,沿途遇到了英军和中国远征军的抵抗。4月28日才占领了距仰光九百多公里的腊戍。但以后就没有阻挡了。5月3日占畹町,5月4日占龙陵,5月5日直扑惠通桥。畹町至惠通桥二百公里,两天赶到。

为什么日军进入腊戍以后,就没有遇到抵抗?这话还得从英国占领缅甸说起。

1886年英国从缅甸的宗主国清政府手里,夺走了缅甸,已经五十六年了。驻有占领军,有完整的殖民统治军事体系。五十六年后,日本步英国后尘赶来争夺缅甸了。日本不像清政府那么好对付。英国不得不向中国要求派兵支援。但同时又怕中国对缅甸的影响死灰复燃。因而犹豫再三。已经和中国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中国组成远征军开到畹町以后,它还拖延了中国军队入缅的时间,误了战机。已经被耽误了时间的中国远征军后来深入到了缅中、缅南地区作战,是远道赶来的援军,本应得到原驻地守军——英军的有力配合,协调抗击行动的。不幸,总是被英军出卖,你在前面抵住日军,它就从后面悄悄溜走。英国少爷兵一触即溃的窝囊事例,不必一一细说,只举一个战役来谈就够了。在缅甸西部的仁安羌,英国七千多人的一支部队,被一千多日军包围着,英国军就毫无办法了,急忙向中国军求救。中国远征军孙立人师长,带两个团去给它解围出来后,英军即仓皇向印度撤退,不顾一切劝阻。P1-4

序言

杨仲禄

1989年夏天,在保山地区文联举办的一次滇西笔会上,地区文联的同志带着一位农民模样的作者来见我。那黝黑的脸膛,瘦削但却结实的身板,并非炯炯有神的目光,说明这是一个在生活底层久经熬炼和风霜的人。交谈起来,此人竟是少年时代的校友段培东!要在街上遇见,还真的认不出来了呢。当年那活泼又带几分狡黠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不见了,有的只是农民所共有的朴实和他自己在言谈中所流露的几分睿智。生活多么磨炼人啊!

段培东交给我一叠书稿,内容是写腾冲抗日战争的,题目叫《剑扫风烟》,显然是借用明朝戍边名将邓子龙当年扫平叛寇后、刻于龙光台的题词,用其引申义吧。当晚我在灯下翻阅他的作品,开始也只是作为一般农民业余作者的稿子来读,可读着读着,在那蔫黄的稿纸上,那歪斜的字迹间,四十余年前腾冲大地上所发生的那一幕幕惨烈悲壮的图景,竟云翻雾滚般地扑面而来。这带着泥土味的纸上分明浸透着的是当年腾冲民众和参战将士的血、泪和汗水,是战士的厮杀声和妇孺的呻吟呼号。我惊奇作者搜集掌握材料的丰富和深入,更惊奇这样的文字出自一位只上过五年小学的庄稼汉之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民族、是腾冲人民那一页历史遭际的见证,因而便也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帮助作者修改完成它,让它以铅字的形式呈现给今人和后人。

回到腾冲,在县文联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到城北小西乡油灯庄看望段培东。段培东简陋的屋舍是土改时分得的,屋后依山峭壁下挖了一个仅能容身的土洞。段培东就是在每天农事劳碌之余在这阴湿的土洞里在煤油灯下从事写作的。据作者说白天做活已经精疲力竭,肚子里又缺油水,晚上要坚持笔耕只有边运气边写作。我翻着他那因潮湿而染霉渍的稿纸和参考书,心里不禁有几分沉重。这样艰苦的创作,是城里、机关里的作家们所想像不到的。段培东一生坎坷,读过书,种过田,当过十年兵,坐过九年牢,出狱后当过生产队长、乡人民代表。他爱过,恨过,风光过,也潦倒过,一生大起大落。在交谈中使人感到,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传奇的书。《剑扫风烟》里的一些故事和素材,就是在监狱里与当年抗日战争参与者的交谈中记录下来的。他幼年时曾亲睹过腾冲这场战争,长大后又千百次地听人诉说过这场战争。这场战争以及围绕这场战争的许多人和事在他心灵上的印记太深了,不管自己经历中遇到多大的挫折,不管生活上如何穷愁潦倒,他都没有忘记写这场战争。他在监狱里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写,出狱后又寻找一切机会搜集资料,背上饭团,穿上草鞋,翻山越岭,踏看当年战场遗址,走访当年参战老人,作了大量的记录。他的采访日记中有这样几段:

“今日在曲石街收集抗日故事,先是四五人来说,还没记上一页,已有几十人围拢来。一听说是要写抗日的书,许多青年人回家去把老人赶来,涕泪交加地向我诉说日寇烧杀抢掠的罪行或兴高采烈地讲斩杀日寇的故事,这种热烈的情景,实在令人感奋!”

“今日拜访抗日军人李洪志(原名穆洪志),河北人,抗战后留在腾冲上门,如今七十有六,须发皆白,他在抗日战争中斩杀日寇二十余人,自己身上也伤疤遍体。听说我要写一本描绘他们抗日的书,从门坎上跳起来抱住我,嚎啕痛哭:‘想不到我们这种残渣余孽还能上书!’”

“今日蔡斌带我到江苴白岩,指给我当年和日寇拚刺刀的战况,并在他们连长牺牲的地方,跪下去,烧化一堆草纸剪成的军衣,和一把纸剪的大弯刀……

“一夜毫无倦意,直写到天亮。”

不用多加赘述,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农民何以要写这本书了,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他去干这件几乎是超乎他的能力所及的事了。

腾冲抗战是1942年至1944年的事,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快五十年了。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我们的经济发展未能尽如人意,生活并不富裕,温饱还困扰着庄稼汉们。段培东从他的所历所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感受中得出一个朴素的结论:一个经济落后的贫弱的民族是要挨打的!他亲历了、目睹了四十余年前那一段民族屈辱的历史,他要把那一段悲惨、屈辱、辛酸、壮烈和豪迈的故事告诉、人们。段培东曾发表过许多短文,赞美过山村新人新事,也对生活中的阴暗和丑恶表示了一个庄稼汉的愤懑。他呕心沥血写出长篇纪实《剑扫风烟》,正是想以腾冲沦陷、抗日的血的教训来激发今人。他在一封信中感慨道:“我还在含着眼泪写,昨天戏作一诗云:

生活穷困思茫茫,苦在格纸百味尝,

本是肚中肠千结,却写邻家酒肉香,

山荆呻吟卧床久,小囡割草去水塘,

唯我提笔千斤重,字一行来泪一行。”

一个农民,手无回天之力,他手中的锄头只能勉强敷衍五口之家的温饱,却在劳作之余用艰涩的笔来服务人生,我们对他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

从这个土笔杆身上,不也正可看到我们民族精神伟岸的一面吗?

《剑扫风烟》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感人肺腑的历史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为腾冲的历史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一笔。

最值得一提的是抗日县长张问德。

张问德63岁高龄临危受命,按他的地位和条件完全可以转移到保山、大理去避风险(在任县长邱天培、腾龙行政专员龙绳武均已畏敌出逃),但为了抗击侵略,拯救国土沦亡,他毅然挺身而出,肩负起组织抗日县政府的重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以老迈之躯,手拄拐杖,七次翻越高黎贡山,与敌人周旋,可谓为国家民族披肝沥胆,鞠躬尽瘁。

张问德不仅是组织腾冲抗战的行政长官,也是激励腾冲人民坚持抗战的精神领袖。最能表现张问德精神的是他的《答田岛书》。这份《答田岛书》,如果孤立地看,不过是一份有气节的答辩词;如果放在当时腾北抗日的历史背景上,特别是在《剑扫风烟》中腾冲人民所处的血雨腥风的苦难中来读,就不能不使人赞叹和振奋,就不能不使人对这位既是腾冲人民父母官又是腾冲人民忠诚儿子的老人产生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答田岛书》是在民族存亡的严峻时刻,在孤立无援、在强敌铁蹄下发出的宁死不屈、义正词严的呼喊,堪与中华民族历史上任何一位民族志士的气节和壮举相媲美。可以说这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祖国西南角的腾冲人民唱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张问德这个抗日县长无愧于腾冲人民,无愧于我们的民族,无愧于我们的国家。

读完了《剑扫风烟》,读完了张问德的事迹,我想凡是有民族正义感的读者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

张问德用自己的身心和生命谱写的这段事迹,不仅在当时是一面民族正气的旗帜,而且在现在、在将来都永远是鼓舞人们团结奋进的力量。张问德不仅属于他自己,而且属于整个的腾冲人民。张问德精神是腾冲人民浩然正气最集中、最突出、最光辉的表现,张问德是腾冲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我们应当为张问德这样的民族精英立碑塑像,应当把《答田岛书》镌刻在他的纪念碑上,永远让后人记诵和瞻仰。

描写、反映抗日战争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不胜枚举,就题材而言,《剑扫风烟》已不算新鲜,就文学技巧而言也不好跟专业作家的作品相比。然而,作者所闯进的是一个过去为人们所忌讳的区域,所发掘的是一段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被人们遗忘而不应该遗忘的历史;作者凭着“匹夫有责”的良心和勇气,以“我不写谁写”的无畏气概,写别人所未曾写,写别人所难以写,写别人所不能写。作者的激情如翻卷的潮水,冲破了一般文章章法的约束而自成一格,我们在修改和定稿时,珍惜并保存了作者这种文风上的“土”味,而不硬以文人的雕琢去“规范”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从血管里流出来的”真诚和朴拙,更能反映和接近历史的真实。特别是全书的结尾《变调的尾声》一章,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尾声。在全歼日寇,大地光复的时候,腾冲城里的硝烟未熄,攻城部队司令部里却传出了腐败的气息,功勋卓著的抗日县长张问德因不愿在恶势力面前折腰而不得不愤然引退。这又是历史的一重悲剧。作者把问题留给读者去思索:抗战后的中国向何处去?真正能挽救中国的是谁?作者站在高处评判和思索历史,不是说好什么都好,说坏一切都坏,而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种对历史的辩证求实精神贯穿于全书之中,从而凸现出作品独自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我相信,多数的读者读罢全书,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

这是一部独特的、动人心弦的、不可替代的作品。

该书《天罗地网》一章在《红黄蓝》杂志发表后,编辑部和作者收到许多读者和抗日将士后裔的来信。当年远征军预二师参谋长彭励将军的遗孀盛和关女士从湖北来信,称赞作品“写出了历史的真实,写出了中华民族折冲御侮,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并给作者汇款一百元,附言道:“请接受一个民族抗日将领未亡人的一点敬意!”当年腾冲抗日的将士及亲属,有的居住在海峡的对岸,我想当他们读到《剑扫风烟》的时候,也会产生跟盛和关女士同样的感触,也会感到亲切、光荣和鼓舞的。

腾冲是人杰地灵之地,是古南方丝绸道上通向外邦的窗口,在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的今天,在腾冲经济新的起动的时候,由一个与泥巴打交道的农民来完成《剑扫风烟》这样的历史记录,写出反映腾冲现代史的第一个长篇,腾冲人写腾冲的第一个长篇,是值得庆贺和令人寻味的。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于昆明

后记

1.此稿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腾冲县委、县政府、政协、统战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文化局,县志办、文化馆、图书馆和保山地委宣传部、地区文化局、地区文联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2.此稿曾有李洪志、蔡斌、彭文统、周沧海等四十多位当年的抗日军人和老农段培礼、祝兴茂、李毕柱等近百名乡亲提供口头和书面资料,特别是和顺乡张孝仲老师,提供了他家历尽艰险而保护下来的八十九张抗战时拍下的珍贵照片。腾冲广利商号经理祝家庆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在此稿付印时,笔者衷心地向以上各级领导和提供资料、给予各种帮助的老师、朋友们致真诚的感谢。

3.此稿断断续续,历经几年工夫,在盘田种地之余,脚穿草鞋在当年抗日军人的带领下,亲到腾北各古战场采访察看。而后在煤油灯下,在山洞中挤压出来,自然不能成为什么文学作品,但聊以自慰的是忠于事实,边写边念给当年的抗日军人们听,无不奋然泪下,与我相抱而哭。这就是激励我写完这篇长稿的力量。抗日英雄、抗日烈士永垂不朽!

4.笔者只是一个小学毕业的庄稼汉,难免眼浅薄识,孤陋寡闻,一个乡巴佬来写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实在是自不量力。失误之处,挂一漏万的毛病皆有,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特约编辑黄生富老师,原籍腾北界头,对腾冲抗战亦目睹耳闻,他以极大的热情对拙稿从头至尾作了修润,并有所补充,为本书的问世花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1991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段培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10093
开本 32开
页数 5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7
出版时间 1991-12-01
首版时间 1991-12-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5
出版地 云南
201
14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4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