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疆平叛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新疆解放初期平息乌斯满等匪徒发动的武装叛乱的纪实性小说。本书作者亲身参加了这次平叛斗争,亲眼目睹了剿匪部队指战员们艰苦奋战的英雄事迹。书中他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这场发生在大漠深处,至今鲜为人知的战斗画卷。

内容推荐

1949年9月,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以乌斯满、尧乐博斯等为首的地方武装团伙在美国驻乌鲁木齐副领事马克南的煽动下,纠集反动势力和散兵游勇数千人,裹挟少数民族群众数万人,掀起反革伞武装叛乱。10月,王震司令员亲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部分部队以空运、车运和徒步行军方式进驻新疆,拉开了清剿残匪、守土戍边的大幕……

本书作者曾任王震将军秘书,亲身参加了这次平叛斗争。

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这场发生在大漠深处,至今鲜为人知的战斗画卷。

目录

第一章 神秘的使节

第二章 草原枪声

第三章 进军匪巢

第四章 第一个回合

第五章 另一条战线

第六章 北塔山中

第七章 东线战斗

第八章 大漠深处

第九章 激战野马泉

尾声 历史的宣判

后记

试读章节

每当黄昏降,临,因四面环山,空气滞塞,迪化市(今乌鲁木齐市)上空总是弥漫着浓重的烟雾。这时,东面的博格达雪峰已被烟雾遮隐,俗称南山的天山主脉也看不清了,只有近郊的红山和妖魔山还能依稀看到一点模糊的山影。转眼之间,这模糊的山影也消失了,整个市区就在这弥漫的烟雾中迎来了一个深秋的夜晚。

市区南端一条名为左公巷的小巷里,暗淡的街灯照射出一座白杨遮隐的庭院。院内的房屋大半都很简陋,就连唯一的一栋小洋房也没有什么特别招人注意之处,可是在这座庭院的临街大门上,却挂了一面标有“美利坚合众国驻迪化领事馆”的铜牌,因此人们还是不能不刮目相看,因为这毕竟是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的外事机构。特别是近几天来,由于新疆政局的急剧变化,这儿忽然成了国民党军政要员们聚散之地,一些准备逃往国外的人们也成群结伙地接踵而来,偏僻的小巷一时车水马龙,人群往返,俨然变成了熙熙攘攘的闹市,越发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奇怪的是,自今天大清早开始,这儿却忽然冷落下来。临街大门一直紧闭着,大门上的铜牌和院内旗杆上的星条旗也不见了,除了偶尔有一两个英国领事馆的人员出入院内,再也看不到一个人影,院内一直静悄悄的。入夜以后,整个庭院更加寂静无声,而且由于秋风瑟瑟,落叶飘零,寂静中还透露着一种肃杀凄凉的气氛。

大约夜半光景,临街大门默默地敞开了,一辆中型吉普车驶了出来。司机旁边的座位上,坐着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副领事道格拉斯·斯·马克南,后面车厢里堆满了电讯器材和一些卡宾枪一类武器,此外还有几个身份不明的人挤在这些器材和武器之间,因车内灯光暗淡,很难看清他们的面目。

马克南大约三十几岁,中等身材,身穿O·D军便服,有些粗犷的脸上蓄满咖啡色络腮胡子,嘴里还叼着一只大烟斗,整个儿看来与一个外交使节的仪表相距甚远。不过据说在美国新起的一些外交宫中,这种不讲仪表不拘小节的习气也是一种时尚。他们大半行伍出身,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走国外,在铤而走险的战斗生涯中养成了这种习气,他们对此毫无忌讳,而且津津乐道这就是美国的所谓务实精神。

吉普车很快驶出小巷,进入狭长的南梁大街。大街上早就冷落无人了,沿街的小铺子都把门关得严严的。马克南望着这冷落空寂的街道,不停地吸着烟斗,以此排遣着内心的忧闷。忽然,一阵单调的铃声和马蹄声打破了街道的沉寂,一辆皮包马车迎面驶来。马车很快驶到跟前,但不等马克南看清车上的乘客,便在眼前一闪,又带着单调的铃声和马蹄声远去了。马克南就像受到了冷遇和嘲弄,不禁有些烦躁地命令司机加快车速。司机立刻加大油门,吉普车就像突然受到了鞭打,呜嘟一声向前疾驶而去。

由于车速过快过猛,当吉普车在一座高大的清真寺门前转弯时,马克南险些被甩出车外。在他急速晃动的视线里,那高大的清真寺塔楼就仿佛旋转着倒了下来,可是当吉普车转正了方向,那塔楼又仿佛旋转着竖起来了。马克南不由狠狠地骂了一声司机,随即仰视一下塔楼,恰巧就在这时,塔楼上传出了呼唤夜祷的喊声。这低沉悠长的喊声霎时在静静的夜空震荡开来,吉普车就在这喊声中穿过不大的省城城垣,然后消失在市郊的旷野中了。

吉普车一直沿着天山北麓的一条公路向东行驶。因公路失修,路面不平,车身不停地颠簸摇晃,好像时刻都有翻车倾覆的危险。马克南望着黑茫茫的旷野,忍受着颠簸摇晃之苦,不禁联想到他近几年来的政治生涯,似乎还没有遇到过像今天这样的困境。

的确,他作为战后新起的一名外交官,近几年来可说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他从欧洲战场来到迪化时,只不过是一个极普通的电讯人员。但没有多久,他却以空军少校的军衔荣任美国空军第10航空大队驻迪化第233气象台负责人。日本投降以后,气象台撤销,他借此到过一次上海,名为护送他新婚不久的白俄妻子回美国,实则是奉命与来自美国的一位重要官员会晤,不久便以陆军中校和副领事的身份回到迪化,而且很快成为新疆政界中的一个神秘人物。

所谓神秘,是因为他的言谈举止时常越出一般外交使节的身份和权限。他身为副领事,却可以不受领事的节制;他身为外交使节,但很少通过外交途径办事,而是随意奔走在天山南北和国民党军政要员之间;他的私生活放荡不羁,很多时间都消磨在酗酒、打猎、与女人鬼混等行为中,但他却一再受到美国有关当局的嘉奖;特别是1947年以后,随着中国内战的加剧和新疆和谈局面的破裂,他更是大显神通,在反苏、反共、反“三区”(指伊犁、塔城、阿山)的名义下,建立了庞大的情报机构,控制了一些颇有实力的武装力量,使他很快成为美国有关当局的宠儿,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超出现有身份的使命和特权。于是,他的活动越加肆无忌惮,俨然以新疆政界的太上皇自居,除了明日张胆地干预新疆的内政,还利用国民党在内战中节节败退和日益丧失人心的局面,伙同领事包懋勋(即派克斯顿)策划了一个促使新疆脱离中国的阴谋。

这个阴谋活动开始于1948年底,到了1949年四五月间,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攻克南京和西安之后,便越发加快了活动的步伐。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完全由美国操纵的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他们甚至连这个所谓共和国的政纲、国旗以及主席、副主席、国防军总司令的人选都准备好了。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力争使这个独立局面出现在中共进占新疆之前,并能得到西方几个大国的承认,这样就把新疆问题国际化、复杂化了,如果中共再向新疆进军,即可诉诸国际舆论,指控中共侵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自由世界即可进行国际干涉。

正当他们精心策划着这个肢解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的阴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部队继扶鄘战役之后,一举攻克兰州,随即又兼程西进,攻克酒泉,直叩新疆大门。在这种强大的军事攻势和政治争取的感召之下,新疆国民党军政当局权衡利弊,毅然通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声明脱离国民党广州政府,宣布新疆和平起义了。这样,马克南和包懋勋策划的阴谋便彻底破产了。

就在新疆国民党军政当局宣布和平起义的第二天,新疆外事机构负责人分别照会美国、英国、苏联驻迪化领事馆,声明新疆已和乎起义,各领事馆暂时关闭,停止一切外交活动,何去何从一律等待新的中央政府的决定。包懋勋自知短期内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便决定立即启程回国,而具有冒险精神的马克南,却主动留了下来,想继续观察一下时局的动向,再作决策。不想就在派克斯顿走后的第二天,马克南突然接到由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转来的美国有关当局的一封密电,命令马克南立刻离开迪化,设法与流亡于奇台一带的原国民党阿山专员兼保安司令乌斯满取得联系,然后再联络原国民党哈密专员兼保安司令尧乐博斯和其他一些忠于美国的朋友,力争在新疆东部和北部的深山草原另辟途径,即使不能阻止中共军队进驻新疆,也要做好其他应变准备,等待新的指示。这一密电并没有给马克南带来欣慰和希望,因为他知道这种所谓另辟途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不过他还是遵照密电的指示,踏上了连他自己也不知所终的旅途。

又一阵强烈的颠簸和摇晃,打断了马克南的沉思。他看了看路旁的山野,这才发现吉普车已驶入天山外沿丘陵地带,公路早已消失,吉普车只能沿着崎岖狭窄的牧道前进。吉普车又行进了一段路程,一堆乍明乍暗的篝火忽然呈现在眼前。马克南一看就知道这是事先约好的联络信号,便命令司机向篝火驶去。P1-5

后记

这部小说的初稿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新疆解放初期平息乌斯满等匪徒发动的武装叛乱的纪实性小说。由于我亲身参加了这次平叛斗争,亲眼目睹了剿匪部队指战员们艰苦奋战的英雄事迹,事后我又比较系统地搜集了有关这次平叛斗争的多方面的材料,写作的酝酿和准备比较充分,而且写作之前我还写了与小说同一题材的电影剧本《祖国西陲》(发表时易名《塞外风云》)。因此小说的写作比较顺利,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小说的初稿。

初稿完成以后,1958年的《天山》杂志曾选载了其中的五章,约十余万字。选载的目的是想听听读者的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因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修改工作却拖了下来。一直拖到“文化大革命”爆发,我当时身陷囹圄惨遭迫害,初稿在抄家后全部遗失,小说修改已无可能.我恢复工作以后,觉得这部作品就这样半途而废实在可惜,又产生了继续修改的念头。因那时我曾担负着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很难集中时间完成此事。就这样一拖再拖,直到我从行政工作岗位离休以后,才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集中精力完成此事了。但这时我已步人老年,而且在一次大手术后身体状况愈来愈不如从前,再加上初稿全部遗失,除了发表过的五章其余部分要全部重新写作,写作任务非常繁重,深感力不从心。面对种种困难,我也曾一度产生放弃此事的念头,可是当我一想起那艰苦卓绝的平叛斗争,想起与剿匪部队指战员们共同战斗的日日夜夜,又激励我千万不可望而却步,不管有多少困难,一定要完成此事,否则我将有愧于所有参加过这次平叛斗争的同志,有愧于剿匪部队英勇奋战的指战员们。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我断断续续用了几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书稿的修订。对此我虽然感到欣慰,但仍感某些章节不够理想,遗憾的是由于健康原因已无精力再作修改。

敬候着读者的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疆平叛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玉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0108
开本 32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