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滇缅抗战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翻开本书,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廓现得越来越清晰、一个个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淋漓尽致地展示在眼前。

从这本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滇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为抗战的胜利流血流汗,忍受了无数的痛苦。

《滇缅抗战纪实》,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抗战历史纪录,值得向读者推荐。

内容推荐

滇缅抗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滇缅抗战纪实》的编者汇编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加入了几篇当时的记者报道,也组织了部分后来的记者采访,对缅北滇西抗比的历史作了纪实性的描绘。许多当事人的回忆,记录了真实的历史。

目录

序/张海鹏

追忆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远征/南啸河

 随远征军入缅抗战记/杨重野

 远征军开辟滇康缅抗日边区纪实/刘铁轮

 回忆滇西反攻/黄杰

 卫立煌率师反攻记/王理寰

 父亲卫立煌将军在滇西抗战中/卫道然

 缅怀“百战军魂”孙立人将军/王伯惠

学子从军

 随远征军历经滇西反击战/蔡孝■

 随军译员经历追忆/梅祖彦

 难忘的军事译员生活/翁心钧

 译员军旅生活/华人佼

 初见军旅/蒋大宗

 当军事译员的一段经历/梁家佑

 缅北战场五百天/傅书遢

殊死之战

 滇西抗战纪实/陈德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拔最高的战场上/孙敏

  附:我与当年入侵滇西的“鬼子”相遇/刘宗泽

 参加密支那战役/卢少忱

 打出丛林区进军密支那/蒋大宗

 八莫之战/吕德润

 攻占南坎苗斯会师/吕德润

 腾冲焦土战/陈子鸥

 潞西抗日史实辑录/赵福所

 松山之战/梁黎

 从松山一直打到畹叮/张咸恭

后方见闻

 从军琐记/周道明

 被征调的“叙永哥”在通讯营/吴铭绩

 美军的“中国”给养站/顾书荣

 在军队医院“闹罢工”/罗达仁

 壮怀青年军——“天声服二连”的遭遇/王宗周

 抗战时期的雷允飞机制造厂/叶肇坦

日军暴行

 苦难岁月/何体龙

 日军使用鼠疫细菌杀害我居民/梅学达刘振中张成义

 一段海关人的历史/杨清渊

 在侵华日军铁蹄下的日子/张国龙

 侵华日军强制发行军票/梅学达张成义刘振中

 “兽军”兽行/杨清舜

  附:段生馗与他的抗战文物/陈德寿

 皓首忆当年/王伯麟

 苦难的百姓、士兵和华侨/殷达

全民抗战

 活跃在敌后的龙潞抗日游击队/梅学达

 同仇敌忾保家卫国——记滇西抗战中的各族同胞/张竹邦

 血沃乡土——回忆抗日烈士杨思敬/杨思仁

 边境小镇芒允抗日自卫队/许树宇

 抗战时期德宏土司的“两面”政权/多守业

 两代人的义举/胡蔷

 回国抗战追忆/蔡子斌

生命之战

 血肉筑起的命脉——滇缅公路的诞生/黄豆米

 在滇缅公路的前方(中国篇)/孙敏

 在滇缅公路的前方(缅甸篇)/孙敏

 抗日战争中的云南马帮运输/陆韧

 中印公路巡礼/吕德润

 中国远征空军中的“飞虎神鹰”张义声/邓冰汉

 中缅边境三架二战飞机残骸追踪/杨清舜

友谊长存

 世界航空史上的壮举和奇迹——记中美“驼峰”航线

 史迪威在中国/何宇

 惜别——史迪威将军与中国抗战/吕德润

  附:史迪威将军致朱德总司令的告别信

 史迪威将军致重庆《大公报》的告别信

 一封美国前总统的来信/李继东

  附: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大事记

永远的丰碑(代后记)/赵国云

试读章节

随远征军入缅抗战记

1942年远征军准备入缅,重庆报纸上炒得沸沸扬扬,说是国军远征缅甸,定能扬威异域,我作为翻译加入了远征军行列。滇缅路上,只见车水马龙。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像潮水一般涌到仰光,抢购大城市的紧缺商品,大发其财。重庆国民政府里的一些人,也半官半商,借机倒卖物资,大发国难财。

惠通桥上,因受载重量的限制,汽车只能一辆一辆地通过。为了等候过桥,我信步走到靠近大桥的江岸。一股寒气迎面扑来,江岸陡峭,高数十丈。迅急而下的江水左冲右撞,形成一个个漩涡,滔滔南下。过了惠通桥,约行20公里,来到阴登山的腊猛街。第二天到达芒市。远征军已在此集中正陆续入缅。

3月8日,仰光沦陷,第二天我们从芒市经遮放到国境线上的畹町。一路上留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公路两旁驻军哨卡上都有蒋中正题写的“戍卫边疆”四个大字。国境森严,使我想到这里定有永久性的国防工事。后来兵败缅甸,才得知这西南边疆的千里国防线上,无一处有国防工事,以致敌人长驱直入。如果不是怒江阻隔,敌人不出十曰就可以打到昆明,再从西昌北上直取重庆。

畹町是一座小山城,与缅甸的九谷一桥之隔,桥下畹町河便是国界线。桥上我方一侧有新扎的欢送中国远征军出征的牌坊。次日,汽车轧过畹町桥,进入缅甸,中午到达腊戍。这是缅北重镇,有公路和铁路通曼德勒。我国由仰光进口的军火和战争物资多半由火车运送到此,再转运国内。腊戍当时只有一万多人口,到处可听到中国乡音。街头横幅和商店门窗上挂着汉字标语:“欢迎国军”、“出国远征、宣扬国威”、“入缅远征,无尚光荣”。中国军队远征,使华侨扬眉吐气。

到腊戍,就听说蒋介石3月1日到腊戍视察,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指定参谋团团长林蔚负责远征军的战术指挥,由卫立煌(后改命罗卓英)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美军中将史迪威将任盟军中国战区参某长,负责指挥第五、六两军。这样一开头,中国远征军的指挥系统就是多头的、混乱的,当然大权最后还是操在蒋介石手里。

腊戍的重要性,不只是物资转运站,更重要的是,在战略上是扼制10万中国远征军命运的咽喉要地。腊戍本该布置重兵把守,进可以作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支柱,退可以守住国防线,保卫云南边疆。可惜我们那么多将星,连蒋介石在内,都见不及此。而日本人从大本营到军司令官,都把夺取腊戍、切断中国远征军入缅、再围歼远征军列入作战计划。他们一日百里奔袭腊戍,致使10万远征军大溃败。

由腊戍到曼德勒前约50公里是眉苗。仰光沦陷后,英军总司令和英国总督都迁到此地。我们在曼德勒停留两日后,汽车先向南到敏铁拉,再折向东,中午到了东枝。

由东枝沿着横跨缅东高原的干线公路一直向东,于3月16日到雷列姆,当晚见到甘丽初军长。谈话间,参谋拿一份通报稿来请示,内容大致是:我军部已至雷列姆,三个师都已到指定位置,正向泰缅边境警戒。接着,他向军长汇报了缅甸战场当前形势:中路第五军的二○○师,在东吁正挖壕备战,以待主力到达;西线英军在卑谬;侵占仰光之敌目前尚无北犯迹象,似在窥探我军动静。雷列姆是个小镇,一横一竖两条小街。我被安排跟军长参与外事活动。在雷列姆有个英国联络官。我还同另外两个英国人打过交道。缅甸有些人给日本人当间谍,对中国军队实行骚扰、破坏。

我在雷列姆的一个多月期间,中路我军和西路英军都发生了战斗,可是东线连枪声也没有。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连同蒋介石,谁也没有到过第六军,也没听说过对第六军作过什么指示。可是日本人却处心积虑地盯着第六军,等待时机猛扑过来。当东线枪声响起时,也是中国远征军开始溃败时。

东吁激战十二天

东吁位于缅甸的中轴线上,距仰光和曼德勒均约300公里,城西、南、北三面为开阔地,东面紧靠锡唐河。3月8日,日军兵不血刃占领仰光,英军落荒而逃,致使敌人更加狂妄。3月18日,敌搜索队200多人骑摩托车沿公路进犯,未料到我军已设伏以待。敌车队爬上彪关河大桥时,大桥轰然陷落,桥上敌人全部落水,后续敌人拥塞在南岸。这时我军步、机枪一齐发射,敌人除少数逃进公路旁的森林外,全被歼灭。捷报传到第六军军部,作战室里一片喧腾,争相传阅电报稿。

这次战斗最大收获是获得敌军重要情报。在敌少尉军官尸体的皮包中搜出敌在缅兵力部署、部队番号、作战计划等文件。英军与敌作战两个月,对敌情毫无所知;而我军只前哨一战就全面掌握,因而也就改变了英军对中国‘草鞋兵”轻视的态度。

3月20日,日五一卜五师团两个联队,在大炮、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向我二○○师主阵地发起猛烈攻势。从此东吁攻防战连续10个日夜,日军飞机轮番向我东吁城厢和城北飞机场轰炸,城区房屋已成废墟,老百姓早已逃光。幸亏我军在战前10天修筑了工事,敌人的飞机重炮无法摧毁我军深入地下的坑道和掩蔽部。

第5天,敌军在缅奸带领下偷袭城北飞机场。下午5时,机场连同车站均被敌人占领。这样我军已三面被围,北面与军部的联系被掐断。师长戴安澜早作了安排,经锡唐河大桥向东通往莫契的公路一直由我摩托化士兵控制,由莫契到东枝通军部的补给线仍然畅通。这就是敌人进攻第六军偷袭腊戍的路。

敌军在泰国的第十八师团和在马来亚的第五十六师团,先后在仰光登陆,增援东吁前线,敌人的兵力此时已经三倍于我。

28日敌军一部在东吁南渡过锡唐河,向我在大桥东岸的师指挥部进攻。戴师长亲自架机关枪与敌拼搏。后守城我军派出两连人内外夹击,才将敌人击退。到29日,我军伤亡已达2500人,弹药将尽,给养不足,敌我力量悬殊,而且三面被围,难以继续固守。杜聿明果断下令:二○○师撤出东吁。

夜4时,各营阻击组向敌人实施夜战,掩护全师依序渡过锡唐河,安全撤出东吁,没有丢下一名伤病员。我军行动,敌人始终都未发觉。到30日中午12时,敌人只占领了一座空城。

东吁战役被我击毙的敌五十五师团一四三联队横田大佐在日记中写道:“自南进以来敌军望风披靡,我军所向无敌。不料东吁之战却遇劲敌,劲敌者、中国军队是也。”

仁安羌大捷

1942年3月30日,二○○师撤出东吁后,杜聿明已决定了彬文纳会战。彬文纳也是缅甸中轴线上东靠锡唐河的一座城市,南距东吁100多公里。杜聿明命令第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率所部利用隘地预设纵深阵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把敌人引进到彬文纳一举聚歼。

廖耀湘采取车轮战术。第一梯队在前面作战,第二梯队在后面利用山隘小道构筑埋伏。第一梯队撤出战斗,第二梯队立即接上,这样且战且退,虚虚实实,使敌人捉摸不定。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抛下数百具尸体。二十二师牵制敌人达半个多月,到4月16日晚完全进入彬文纳阵地,严阵以待,准备决战。但西路英军全线崩溃,到4月16日,已退到中路我军右后方100多公里的仁安羌。17日,在仁安羌的英缅第一师及英军装甲第七旅,突然被后面追击的日军包围。P6-8

序言

为了纪念抗曰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云南省德宏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编辑了《滇缅抗战纪实》一书,来缅怀滇缅抗战往事。

滇缅抗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当正面战场在豫湘桂全线失败的时候,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战场,美军、英军合作大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以后,中国抗战形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在经历了四年半的艰苦抗战以后,终于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亚洲战场融为一体,中国不再是孤军作战了。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出发,美、英、中三国决定成立中国战区(包括泰国和越南),以中国人蒋介石为统帅,以美国人史迪威为参谋长。中国为此组成了远征军赴缅作战。

缅甸保卫战失败后,保卫中印交通线和驼峰航线,成为保证美国战略物资及时运抵中国的关键一环。此举成功,对于支援中国抗战关系甚大。为此,中国远征军一部分进入印度,另一部分主力进入滇西。中国驻印军与英军一起从印度进攻侵缅日军,中国远征军主力从滇西出发,牵制日军,实现打通中印交通线的目的。1943年10月下旬,以中国驻印军为主力,联合英美军队,开始了缅北滇西作战。11月28日攻克缅北于邦,1944年5月17日攻占缅北重镇密支那,6月25日攻占战略枢纽孟拱。这就保证了驼峰航线成为一条安全的航线。12月15日,攻占八莫城。1945年1月开始向滇西挺进。

滇西方面的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发起反攻滇西目军的作战。历经四个多月,在9月8日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接着攻克腾冲。12月下旬,在畹町地区,远征军与日军展开决战。1945年1月20日。远征军攻占畹町。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宣告打通中印交通线,完成了反攻缅北滇西日军的作战任务。

《滇缅抗战纪实》的编者汇编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加入了几篇当时的记者报道,也组织了部分后来的记者采访,对缅北滇西抗比的历史作了纪实性的描绘。许多当事人的回忆,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其中学子从军一组文章,主要是当年昆明西南联大学生撰写的,这些文章用生动的笔触,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四千多名大学生从军当翻译的过程,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他们后来的成长9委屈,娓娓道来,历历在目,读后令人感动。这是一组很好的史料,可供历史学者采录。

从这本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滇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为抗战的胜利流血流汗,忍受了无数的痛苦。正是这种争取抗战胜利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战胜外国入侵者的神圣的战争。这是近代中国从“沉沦”走向“上升”的基本标志。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记,这个胜利,这个“上升”,是有一定的国际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就是中美两国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结成的战斗友谊。本书的最后部分“友谊长存”记录了这种友谊。2004年9月14日,腾冲人民在国殇园重建了当年为腾冲光复献出了生命的19名美国军人墓碑。9月28日,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致函保山市市长,“代表所有的美国人民,荣幸地感谢云南人民给予这些很久以前就牺牲的士兵荣誉”。

中国人民的抗战支援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支援了中国人民的神圣抗战事业。青史永在,所有谋求世界和平事业的人们,应该记住这段抗战的历史。

《滇缅抗战纪实》,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抗战历史纪录,值得向读者推荐。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2007年11月25日

后记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独自徒步来到芒市以东的雷崖让山山麓北侧,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拜谒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

从山下顺着台阶拾级而上,青山为衬,绿树成荫,台阶两旁的无名花朵争芳斗艳,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矗立在山间,这就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德宏各族人民、南洋华侨机工队员及盟军阵亡将士而建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这是一座德宏人民永远的丰碑,一座中国人民永远的丰碑。在青山中显得格外雄壮、伟岸。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任凭微风吹拂,读着当年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亲笔题书的碑文,读着爱国民主人士李根源先生的抗日诗作,还有毛泽东主席挽戴安澜将军的诗,凝视的双眼渐渐湿润了,模糊了我的视线。脑海中思绪万千,耳际间不时传来了震撼的刀枪杀伐声,强烈地撼动着我的心灵。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廓现得越来越清晰、一个个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淋漓尽致地展示在眼前。

日本侵略军入侵滇西后,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丧尽天良,灭绝人性。数十万滇西各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迫害。驻潞西遮放的日军宪兵队长板口用战刀一口气杀死50多名傣族爱国同胞。在雷崖让山,日军将抓来修工事的40名傣族、景颇族同胞集体枪杀。各族人民死于战祸和瘟疫者超过10厅人。在滇西抗日反击战中,中国抗日军队,南洋机工队员、盟军将士死伤10万余人……这一个个用血记录下来的数字令世人震惊,英雄鲜血写成的历史让人不敢忘怀。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注视着眼前矗立的这座丰碑,是在读着一部使人心痛、用鲜血写就的历史。脚下这寸土寸血的青山在呐喊,数卜万滇西人民在呐喊。每一块碑文就是一个说不尽的故事,每一块碑文都记载着一段中国人的心酸史,承载着一段中国人的沧桑岁月。历史不会忘记,1942年5月2日,日本侵略军3000人以闪击战术从我西南的重镇畹町九谷大桥入侵,以10辆坦克开始攻陷畹町。经遮放达芒市,窜至怒江,偷袭惠通桥。怒江以西的德宏、龙陵、腾冲皆沦入日寇的铁蹄践踏之下。历史不会忘记,1943年冬,中国驻印军开始缅北反攻;1944年春,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动了滇西反攻;同时,滇西各民族奋起开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经过两年多的奋战,歼灭日寇,光复国土,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气吞山河英勇杀敌的骁勇镜头仿佛呈现在眼前。此时,我的思绪突然被一个老人的身影打断,这是一位80多岁的傣族老人,老人告诉我说,他亲历日本兵糟蹋芒市坝的惨景。那年他家养的5头肥猪、11头小猪、30多只鸡,全被日本兵抢去吃掉,其胞弟脸上露出点愁容,被惨无人道的日军当场枪杀于家中。更让人目不忍睹的是,一抗曰战士因负伤躲在水碾房内,被日本兵发现,拉出拴在树上,开腔破腹,挖出心肝,拉出肠肚,活活害死。日本兵奸污掠夺,杀光、抢光、烧光,罪行滔天。听着老人对往事的回首,我想起一组数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2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颠沛流离,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面对眼前的丰碑,我没有更多语言,只有默默地为这些有名的无名的抗臼将士祈祷,在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口子里,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山对面芒满傣家村寨的敲锣打鼓声把我从历史的沉思中带回了现实。像脚鼓声一阵阵传来,寻声望去,昔日饱经沧桑备受日本人蹂躏的傣家村寨,如今呈现的是翠竹掩映,炊烟袅袅,生机勃勃。雷崖让山下依山而建的勐巴娜西大花园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游人如梭。是啊,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呵遗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滇缅抗战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卓新//杨文忠//冯书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0948
开本 16开
页数 3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210.6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