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抹不掉的墨痕/李沪新闻作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抹不掉的墨痕》是“李沪新闻作品丛书”第二本。它收集评述性新闻和通讯特写共60多篇。其中,述评、综述、工作研究、采访札记和记者来信等评述性新闻有十几篇。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后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纷繁的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新旧思想观念的较量相当尖锐。在这一阶段,一些刚要破土而出的新生事物,苦于缺乏足够的典型事例来进行表述,回避它又觉得不应该,所以不拘泥于体裁形式,通过夹叙夹议来表达记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观点。这些述评性新闻的采用率较高,社会效果也较好。

内容推荐

《抹不掉的墨痕》收集评述性新闻和通讯特写60多篇。其中,写于改革开放前后的占绝大部分篇幅。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纷繁的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新旧思想观念的较量相当尖锐。这些作品,都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历史的进程,是抹不掉的墨痕。

《抹不掉的墨痕》为“李沪新闻作品丛书”之一,由李沪编著。

目录

第一辑 “卡脖子政策”不能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述评:“卡脖子政策”不能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述评:“一步三元”这个经验应当提倡

 述评:五分地的生产潜力有多大

 述评:“种田也是做生意”——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商品化

 述评:养鳗热应当降温

 述评:福寿螺,福兮祸兮

 综述:中国丰收曲的续篇如何演奏

 综述:中国正走向进一步开放

 综述:汕头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工作研究:人多地少的地区农业生产怎样布局

 工作研究:充分发挥拖拉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作用

 工作研究:从兴办市场人手建设小城镇

 工作研究:惠阳地区采取“拉力与辐射交错滚动”的办法促进沿海地区和山区经济共同发展

 采访札记:为发展海水养殖业争一个位置

 采访札记:汕头地区认真落实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的政策出现一派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者来信:代购代销的水果行应当倡办

 记者来信:应该提倡农村专业人才的交流

第二辑 站在船头看航向 不坐船尾赏浪花

 通讯:雷州“牛”——记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海康县县委书记陈光保

 通讯:探索风云问天事——记从回乡青年到全国气象标兵的陈恩旺

 通讯:让用户牵着鼻子走的人——记经营厨具、餐具的农民企业家钱永源

 通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战斗堡垒——记广东省阳江县儒洞公社边海大队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通讯: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记新平一大队青年突击队的事迹

 通讯:乡渡

 通讯:站在船头看航向 不坐船尾赏浪花——记珠海县香洲渔业大队党支部书记高月艰苦奋斗的事迹

 通讯:海山岛上的老八路

 通讯:青春作伴好还乡——记三个回乡知识青年改造穷队的故事

 通讯:新型潮汕老农沈济波

第三辑 青山似银行造林如存款

 通讯:八仙山上霞光璀璨——记饶平县霞光大队坚持靠山吃山建设新山区的事迹

 通讯:林区人民的眼睛——记广东始兴县澄江公社护林队

 的模范事迹

 通讯:“天下之穷处”正在走向富庶之途

 通讯:青山似银行造林如存款

 通讯:闽粤边四时花果飘香

 通讯:瑶族人民永远跟着毛主席——记黄莲大队瑶族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动人事例

 通讯:广东省黄洞大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来建设山区

 通讯:粤桂边上团结歌——记广东径口公社和广西杨村公社团结战斗的事迹

第四辑 淡绿轻抹珠江岸

 通讯:一场关于定额管理的辩论

 通讯:想得宽些,搞得活些,上得快些——汕头地区农业生产迈开新步伐纪事

 通讯:高产稳产的秘诀——看黄厝尾大队是怎样夺得农业全面丰收的

 通讯:来自“塘鱼之乡”的信息——佛山市养殖业出现

 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通讯:佛山市建立“贸工农”型生产结构

 通讯:汕头市“吨谷县”的启迪

 通讯:科技更促“湖广熟”

 通讯:淡绿轻抹珠江岸——珠江三角洲初现生态农业新体系

 通讯:澄海粮食保持高产的奥秘

 通讯:广东宁新公社坚持用毛主席“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夺得粮食高产再高产

 通讯:春满珠江三角洲

第五辑 花城无处不飞花

 通讯:古榕茶馆人力车——珠江三角洲风俗图

 通讯:鱼栏蕉市灯火阑珊处

 通讯:侨乡潮汕文风兴盛

 通讯:潮汕从靠侨汇到创外汇

 通讯:潮汕石狮吼

 通讯:花城无处不飞花

 通讯:炊烟飘来一缕淡香——珠江三角洲餐桌上的变化

 通讯: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通讯:南粤鸟乡风景线

 通讯:“强龙”辈出石龙镇

 通讯:潮剧一半观众在海外

 通讯:侨乡台山话今昔

第六辑 港澳台商偏爱汕头市

 调查报告:如何走出缺粮困境——粤、闽、桂粮食问题调查(上)

 调查报告:粮食购销改革:有益的探索——粤、闽、桂粮食问题调查(下)

 通讯:“珠海经济特区好”

 通讯:汕头创汇型农业引人注目

 通讯:汕头对外开放的缩影——记崛起中的汕头国际贸易发展公司

 通讯:汕头特区飞跃的十年

 通讯:风送渔歌到台湾

 通讯:港澳台商偏爱汕头市

 通讯:汕头“大港口经济”发展势头看好

 通讯:粤东明珠——南澳

后记

试读章节

新华社广州1978年7月6日电 广东省大力排除“四人帮”的干扰,今年以来先后三次对肉猪的收购和奖售政策进行调整。调整以后的政策,基层干部满意,社员高兴,促进了农村到处大养其猪。

广东省原先实行的肉猪收购和奖售政策叫做‘‘肉猪派购,购六留四”,现在改为“肉猪派购,购五留五”。多留了一成,群众养猪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说,过去实行的办法,不能促进养猪事业的发展,早就该调整了。但是,上级生怕收购任务完不成,总想“卡”农民一下,现在规定“购五留五”,这是鼓励农民多养猪、养大猪的政策。猪多了,还怕完不成国家的收购任务吗?

从“购六留四”改为“购五留五”,反映了两种思想的斗争。有的干部受“四人帮”流毒的影响,把集体化以后的农民看成“小生产”,对农民总是“不放心”,加以种种限制。他们不。是从发展生产着眼,放手让群众大养其猪,而是生怕农民留的多了,国家收购量减少,在目前生猪生产还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情况下,会造成市场供应更加紧张。初看起来,这种担心似乎不无道理。

其实,担心是多余的。当广东省委决定实行“肉猪派购,购五留五”的政策后,许多生产队重新制订和修改了规划,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和社员养猪。许多原来还在观望的生产队和社员,开始着手繁殖母猪,采购猪苗。一些有困难的生产队和社员,也开始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养猪。只要政策对头,立即显示了它的威力。因为广大群众考虑到,卖给国家的“购五”部分,按规定能奖售一定数量的稻谷;“留五”部分,可以上集市贸易,如果卖给国家,除了按规定奖售稻谷外,还分别加奖化肥或加价收购。这符合《六十条》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兼顾的原则,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扶助和鼓励生产者多养猪。从各地最近的情况来看,自从广东省委于4月13日下达这一政策以来,许多社队都积极饲养母猪、扩大饲料地、修建养猪场,许多空栏户也养起了猪,形势一天天好起来。人们相信,受到“四人帮”干扰破坏的广东养猪业,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广东省这次调整养猪政策,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不断解放思想而取得的一个成果。解放以来,广东省生猪业的发展曾经“五起五落”。主要原因是政策多变,不能取信于民。特别是从1970年以来,养猪政策曾先后变动了五六次,而且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这就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轻则造成“少养猪、杀肥猪”,重则出现“杀母猪、卖中猪”的情况。如1970年初,来了个突然袭击,把原来执行的“购六留四”政策改为“六、三、一”政策,即六成由国家收购,三成归社队集体安排,一成归生产者。这个规定刚下达,社员一阵风地到收购站去排队卖猪,有的干脆把没有育肥的猪宰掉。仅十多天时间,全省就杀掉了几十万头猪。

“四人帮”大搞假“左”真“右”,借口所谓“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割私有制尾巴”,使广东省的养猪业受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猪少了,国营市场上猪肉供不应求,集市贸易猪肉价格就上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光是去抱怨农民,而木去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于是便来了个“卡脖子政策”,规定养猪户的自留部分猪肉不能自行处理,必须交给国营市场的肉栏代售。如此一来,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1976年,全省生猪生产量大大下降。为了维持国营市场的猪肉供应,省里采取了“枪打出头鸟”的办法,强硬对生猪饲养量较多的县下达额外的上调任务。有些县为了完成任务,自己制定了五花八门的“土政策”。如组织民兵到社员家里去抓猪;把收购任务摊派到户,完成不了任务的就扣工分、扣口粮。农民对这种做法极为不满,猪少了,国家收购的数量连年下降。社员们纷纷议论说,这样对待农民,结果是“你没有我也没有,统统都没有”。

相反的情况是,只要认真注意了养猪户的利益,积极鼓励和扶助社员养猪,情况就不一样。1966年和1975年,省里的收购、奖售政策比较合理,养猪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的收购量明显地增加,农村集市的肉价也随之下降。由于生猪大量增多,许多社员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地把肉猪送到收购站去出售。P6-8

序言

《抹不掉的墨痕》是“李沪新闻作品丛书”第二本。它收集评述性新闻和通讯特写共60多篇。其中,述评、综述、工作研究、采访札记和记者来信等评述性新闻有十几篇。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后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纷繁的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新旧思想观念的较量相当尖锐。在这一阶段,一些刚要破土而出的新生事物,苦于缺乏足够的典型事例来进行表述,回避它又觉得不应该,所以不拘泥于体裁形式,通过夹叙夹议来表达记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观点。这些述评性新闻的采用率较高,社会效果也较好。

李沪来自农村,长期担任新华社农村记者,因此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将广东农村的盛衰变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爱淳朴厚道、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农民,他们长期以来在中国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这是他采写稿子的动力、激情。这本书的篇章基本上都涉及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他“不知天高地厚”地站在农民这边,为农民说话,因而被认为是农民意识观念强(不晓得这到底是褒还是贬)。倘若能被人称为“农民记者”,他就会觉得心满意足了。

李沪爱广东的山水,也爱广东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情风俗。从闽粤赣边到湘粤桂边,他曾多次乘坐30年代的美国吉普或苏联的嘎斯吉普,穿梭在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中,品味“五岭逶迤腾细浪”的真谛。有时,他肩背行李,整天漫步在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中,返璞归真,体验泉水解渴、野果充饥的滋味。1965年秋,他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转回怀集县采访,那衣冠不整、疲惫不堪的形象,被怀集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误认为是台湾的空降特务而被审问。他喜欢跟随渔船迎着风浪到沿海岛屿采访。1980年春,他在万山群岛采访后回到珠海香洲,当晚转乘机帆船回广州。夜里遇到风雨,船头的螺旋桨被海里的铁丝网缠住了而动弹不得,船像浮萍一样在伶仃洋里飘摇了一整夜,倘若遇到再大点的风浪,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他准备把记者证和保密笔记本撕碎丢进海里。幸好,天将亮时放信号后遇到了阳江县的渔船,渔船把机帆船拖到了东莞虎门。

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中国却在这50年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在风起浪涌的转折点,有人喜欢“抢风头,追风尾”,尽管曾一度飞黄腾达,到头来却免不了掉下来。那些年李沪即使受了委屈,也能坦然、欣然面对,总算一路碰碰撞撞、摇摇摆摆地挺过来了。

改革开放前后,“左”或“右”的思想影响还相当严重。陈旧的东西行将灭亡,新生事物即将破土而出,各种人都在这个“历史舞台”上充分扮演自己的角色,不惑之年的李沪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是他工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批令自己较为满意的稿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一步三元”这个经验应当提倡》,有人说这是“右倾翻案”的信号,为陶铸(当时中央尚未公开为陶铸平反昭雪)树碑立传;《一场关于定额管理的辩论》,旗帜鲜明地反对“政治评分”,在农村引起强烈反响,有人指责这是“反大寨”、“砍红旗”;《人多地少的地区农业生产怎样布局》,被指责是反对“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鼓吹“自由种植”,破坏国家的种植计划。·此外,《想得宽些,搞得活些,上得快些——汕头地区农业生产迈开新步伐纪事》和《为发展海水养殖业争一个位置》等新闻,不拘泥于现实,具有前瞻性。他采写这些稿子时往往苦于缺乏正面典型,就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进行表述。这就是当时媒体的行话:在矮子中挑高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面文章正面做”。

在那些“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割私有制尾巴”、“搞穷过渡”的日子里,把政策搞乱了,把农民害苦了,把农村搞穷了。《“卡脖子政策”不能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以广东省1970年以来五六次调整肉猪的收购和奖售政策为例,暴露出政策多变、朝令夕改、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弊病。有关部门互相争利,“屁股指挥脑袋”,生怕收购任务完成不了而层层加码。每次调整政策,农民轻则“少养猪、杀肥猪”,重则“杀母猪、卖中猪”,造成。“我无你也无”的恶性循环。只有减轻了农民养猪的派购任务,农民觉得有利可图,才会多养猪,养大猪,超额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应当引起决策层的深思!

这本书收集的作品数量不少,倘若有部分作品能受到读者的肯定,李沪就心满意足了。其实,用不着自己的评价,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文风是民风和党风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书中李沪有意识地收集了几篇1970年前后采写的作品。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看来,那些稿子,豪言壮语多些,套话废话多些,“官腔”重些,内容空些。从整本书的总体来说,无论什么年代采写的稿子,它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历史的进程。是“抹不掉的墨痕”。

李婉莲

2010年5月13日

后记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不能总想往自己脸上贴金。

说心里话,这本书收集的作品,有的不让人满意,能拿得出手的,相当一部分是同他人合作采写的。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出于对新华社的信赖、尊重,记者所到之处,食宿、交通工具等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记者要调查什么问题,到什么地方采访,采访什么人,从不会被拒绝。

各地的新闻秘书或报道组成员,积极配合记者的工作,在采访过程中,从构思、酝酿主题到搜集、取舍材料,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有的还参与写作。在这里我谨向曾协助我采写稿子的新闻秘书、报道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建立了新华社汕头支社后,总社对外部的姚达添、胡创伟等记者曾多次到汕头帮我采写一批质量较高的对外稿子,在此谨表示谢意。

我的良师益友、原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高级记者柳梆’,在改革开放前后,到潮汕地区采写了一组具有一定影响的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稿子。可惜,他已乘鹤仙逝。但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柳梆在潮汕地区留下的足迹、墨痕,是永远抹不掉的。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李婉莲为本书作序,在此深表谢意。

李沪

2010年5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抹不掉的墨痕/李沪新闻作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56892
开本 32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16:19